第136章 帝国海权

确定了中国“联英抗俄”的外交总战略后,曾纪泽还有刘步蟾、邓世昌、黎元洪等海军将领讨论了中国海权问题,让他们坚决捍卫帝国的海权,保障帝国在整个亚洲的领土。

曾纪泽说:“我们中国之所以有今日稳定发展的大环境,全靠我们原来的水师打造了一支亚洲一流的舰队,控制了东亚的海权,才牢牢掐住了日本人的脖子。如果朕预料得不错的话,今后十年,德皇威廉二世会以巨舰大炮来挑战英国的海权,最终会导致英德巨炮战列舰竞赛,到时候两万吨的巨炮舰就会很多,我们中国的海军绝对不能落后。”

冯国璋一直在陆军,对海权不太了解,道:“中国是个内陆国家,自古以来重视的就是陆军,我们现在也应该大力发展陆军,现在争世界海权,我不太理解。”

邓世昌说:“冯总长这话我不同意,我们中国海洋贸易的兴盛,自唐朝就开始了。初唐就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船舶、商人并征税。海外诸国,日以通商,船队从广州出发,经过南海远达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沿岸,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宋代的经济中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命脉所在,沿海居民纷纷弃农下海,内地的许多商人也加入其中。元朝每岁招集舶商,于番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听其货卖。中国指南针的发明,更推动了远洋航行。”

曾纪泽点点头,说:“确实,我们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是很发达的。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有没有看过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的游记,在他的描述中,13世纪的泉州。宏伟秀丽,船舶往来如梭,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他惊叹泉州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当时。一个活跃的海上贸易网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印度西海岸乃至波斯湾的各个港口,欧洲人甚至将这个贸易兴盛阶段命名为‘泉州时代’。”

刘步蟾说:“这个我也有所了解。到了明朝,郑和还率领一支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云帆蔽日,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印度洋上。”

冯国璋不服气。说:“我说的是海军,不是海上贸易。中国的海军什么时候强盛过?”

邓世昌说:“其实明朝海军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海军匹敌。明末中国曾与当时海上势力最强的荷兰进行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结局却迥然不同。我没记错的话,那是在1633年7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继续开战。此无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绝。福建巡抚邹维琏接到崇祯皇帝‘严令惩荷’的圣旨,以大将郑芝龙为先锋,高应岳为左翼,张永产为右翼,迎战荷兰。当年10月,得到可靠情报的明军主力一百五十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和海盗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同时,他们采用了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小船全是火船,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一阵喧嚣过后,参战的全部荷兰大型战舰中,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创后逃走。参战的海盗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从此荷兰每年进贡12万法郎给明朝。这样,明朝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朝的令旗,否则将被拦截。”

曾纪泽说:“邓世昌真是个人才啊,这么熟悉中国海军的历史。你说明末中国海军打得荷兰人赔款,这对当时欧洲的海上霸主荷兰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呀。看来中国海军是到了清末闭关锁国时才落后的。我看也不要你们陆军和海军也不要争了,现在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保障,这正是朕今日要说的!”

曾纪泽抬手示意结束了邓世昌和冯国璋的争论,然后望了一眼海军大臣刘步蟾,说:“子香,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海军现在的家底。”

刘步蟾点点头,站起来说:“中国海军现在有一万五千万吨的大汉级巨炮舰3艘,另外有3艘两万吨级的巨炮舰今年年底可以到天津港。万吨级的战列舰有4艘,七千吨级别的巡洋舰6艘,五千吨级的穹顶巡洋舰20艘,三千吨级别的战列舰24艘,也就是说,三千吨级以上的铁甲战舰共计60艘战舰,千吨以及千吨以下级别的军舰都已经退役,改为渔政船,交给海关部门。另外,有潜艇18艘。海军目前一共有三万多人。”

曾纪泽笑了,说:“从‘这个家底’来看,我们的海军在世界上还是能挤进前五的。德国现在在大量制造军舰,也就是说,英德造舰竞赛是英国作为世界上唯一霸主的前提下进行。德皇威廉二世想让德国崛起,阻挡在德国面前的巨大高山就是英国。现在看来,德国刻意去造大批军舰,可以说是倾尽国力造舰,希望可以打造一支足以抗衡英国海军的舰队,这必然会失败。我们要绝对维护帝国的海权,不要走德国人的老路,造太多军舰恐怕也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

海军中将黎元洪也曾到欧美各国考察,他站起来说:“我同意。德国打造舰队确实太费钱了,付出了很多代价,但一旦德国正面对战英国海军主力,我觉得德国人没有必胜的把握。虽然德国在短期内咬牙造了一批战舰,但后续跟不上。”

曾纪泽对黎元洪说:“宋卿,你和梁启超总长他们一起考察过泰西各国,给我们说说看,中国如果要亚洲的海权,可以采取什么战略。我们最好不要跟英国、德国搞造军舰竞赛。以免像德国人一样激怒英国人。现在世界各国海权方面,有何最新动态?”

黎元洪回答说:“现在各国海军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提倡造潜艇,一种提倡造巡洋舰。19世纪80年代,法国海军界出现了一种“绿水海军”学说,主要作战思想是以造价低廉的鱼雷快艇作为核心力量。利用战列舰火炮普遍射速较慢的弱点,以数量庞大的“鱼雷海”淹没敌舰。为此,法国还建造了历史上唯一的一艘鱼雷艇母舰,打算在远洋作战中把鱼雷艇也派上用场。但1888年,美国的海军战略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文章中他提出一个核心的观点: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这一观点除法国外的各国海军界都颇受推崇,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在德意志,海军大臣霍尔曼是巡洋战略的倡导者,所以德国现在未来十年的远期规划中。优先建造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巡洋舰。”

邓世昌听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随着中小口径火炮射速的提高,射程和速度都处于明显劣势的鱼雷攻击从理论上已不适合作为攻击力量。但是作为近海的防御力量,鱼雷艇配合造价低廉的海防舰依然可堪一用的。德国人希望通过造大批军舰去挑战英国,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潜艇,以防御力量为主。”

曾纪泽点点头,说:“你倒是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中国海军在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看起来很低调,英德造大军舰,我们不去搞竞赛。但我们中国海军也要大发展,要有自己的底线。整个亚洲地区,是我们中国的地盘,谁敢侵入中国这个既有势力范围的话,中国海军要毫不犹豫的发起战争,向世界展示出了我们的利益是谁也不能动的。我们对法国、德国的战争,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

梁启超说:“中国维护大汉帝国的海权战略就是坚决保护中国在亚洲固有的利益,不去跟世界最大的霸主英国公然决斗,而是扮演成这个霸主的帮手,不断向英国传达‘中国海军的存在不是你的威胁,而是对你的帮助’这么一种信号?”

曾纪泽呵呵一笑,说:“梁大人说的正是。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把军舰升级,未来再添置三到五艘二万吨级以上的重炮战舰。另外,我们要大力发展潜艇部队,在未来十年,我希望中国潜艇能达到一百艘以上。而且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中国的造船业要有质的飞跃,能自己造出两万吨级的军舰。”

已升为国防工业化和机械化部大臣的谭嗣同说:“我看这个十年计划实现起来没有问题。”

曾纪泽点点头,说:“那好,海军那边牵头拿出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

看到海军的发展得到这时,身为陆军大臣的袁世凯也坐不住了,站起来问曾纪泽:“我们陆军的装备,是不是也要升级了?”

曾纪泽大笑说:“我们当然不会忘了陆军。”他问谭嗣同:“‘飞龙’二代机枪研发生产情况怎么样了?要是成功了,尽快给陆军装备。”

中国“飞龙”二代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马克沁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在天津的兵工厂进行生产,主要是反转了闭锁机构,使得重量减轻并便于大量生产。

谭嗣同说:“到现在已经生产了300挺机枪。除了样式略显陈旧,‘飞龙’二代机枪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梦寐以求的,在一次试验中,10挺维克斯机枪在12小时内发射了10万发子弹,平均每小时10000发。尽管这期间更换了100根枪管,使用了不尽其数的冷却水,但是没有出现一次卡壳,而这恐怕让马克沁机枪望尘莫及的。”

曾纪泽说:“好,十年内争取生产‘飞龙’二代机枪一万挺,让每个集团军都有一个300挺机枪左右的机枪营。”

另外,曾纪泽深思熟虑之后,宣布了工商立国的诏书:“太史公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们这些士绅议员,都喜欢做君子,羞于言利,说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就罢了,不言利、不争利也无妨,顶多国家穷一点。可眼下什么世道?泰西列强横行,贫弱之国沦为富强之国的殖民地,弱肉强食。在这等世道中,咱们能不言利?咱们能不争利吗?而这工商之利大于农耕之利是有目共睹,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乃国人救亡的必然路径,‘国人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早在18世纪90年代,美国第一届政府财政总长汉密尔顿与国务卿杰斐逊就‘工商立国’与‘农业立国’就争论过,结果诸位看看今日奉行工商立国之美利坚,哪个国家还敢欺负?恐怕将来,连英吉利都会不如美利坚。”

袁世凯说:“提倡工商立国,怕就怕官府和坏商沆瀣一气,欺压百姓,历朝历代,莫不如此。而官商勾结必然会祸国殃民!眼下的中国,凡是能把事业做大的商人,谁和官府没有勾结?谁没有花钱买过官?”

曾纪泽哈哈大笑,说:“项城,你应该知道,大英帝国的议会里面,除了贵族议员就是商人或是代表商人利益的政客,几乎没有谁替劳动人民说话的——劳动人民也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他们不纳税或是纳税太少,因而在议会里面没有代表!我倒认为,官商勾结不是问题,问题是得有个规则,怎么勾结,怎么斗法,在台面上,正大光明地代表各方利益争斗!帝国的大臣,今后都不要看不起商人,商人逐利,是他们的本性,这也是正常的人性,商人们不偷不抢,只要不是强买强卖,就没有剥削谁。你不喜欢,可以不购买他们的服务。我们要相信帝国的法律,要相信市场,只要能自由交换,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公平!我们中华民族,今后要工商立国,恢复商人应有的名誉!不能看不起商人,否则老百姓,就只能都受穷,帝国要鼓励大力发展经济,只有老百姓富裕了,国家才真正强大!”(。

第95章 占领日本长崎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61章 用人之道第58章 率军北上第6章 大决战(2)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182章 大海战爆发第50章 反清准备(1)第101章 捍卫海权第40章 解决土地问题第22章 泽字营开战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202章 中国的野望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27章 敲打洋人(1)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64章 孤军深入第31章 强攻九洑洲第5章 大决战(1)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44章 苏丹玉玺第22章 泽字营开战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32章 石达开的愤怒第20章 招兵买马第168章 闪电战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156章 轰炸英军第74章 曾国藩治军第90章 北上勤王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55章 裂土封王(2)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91章 毒气战第157章 吞并不丹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13章 世道人心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112章 俄日开战第50章 新大汉国第116章 消灭日本海军第58章 率军北上第168章 闪电战第191章 毒气战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92章 希特勒中毒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57章 吞并不丹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53章 开疆拓土(1)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86章 搞定朝鲜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5章 大决战(1)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76章 统一南方第15章 要变天了第186章 持久战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8章 双胞胎姐妹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106章 反清时机成熟第15章 乱世之枭雄第114章 四国联军第5章 大决战(1)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17章 天大的秘密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183章 德海军的密码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40章 解决土地问题第58章 率军北上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82章 做人要厚道
第95章 占领日本长崎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61章 用人之道第58章 率军北上第6章 大决战(2)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182章 大海战爆发第50章 反清准备(1)第101章 捍卫海权第40章 解决土地问题第22章 泽字营开战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202章 中国的野望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27章 敲打洋人(1)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64章 孤军深入第31章 强攻九洑洲第5章 大决战(1)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44章 苏丹玉玺第22章 泽字营开战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32章 石达开的愤怒第20章 招兵买马第168章 闪电战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156章 轰炸英军第74章 曾国藩治军第90章 北上勤王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55章 裂土封王(2)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91章 毒气战第157章 吞并不丹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13章 世道人心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112章 俄日开战第50章 新大汉国第116章 消灭日本海军第58章 率军北上第168章 闪电战第191章 毒气战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92章 希特勒中毒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57章 吞并不丹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53章 开疆拓土(1)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86章 搞定朝鲜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5章 大决战(1)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76章 统一南方第15章 要变天了第186章 持久战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8章 双胞胎姐妹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106章 反清时机成熟第15章 乱世之枭雄第114章 四国联军第5章 大决战(1)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17章 天大的秘密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183章 德海军的密码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40章 解决土地问题第58章 率军北上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82章 做人要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