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政变第一步

第二天,上完早朝,同治皇帝就去了弘德殿,这是他日常批阅一般奏折的地方。不需要拿到御前会议上讨论的奏折,比如哪个地方出现了麒麟瑞兽,哪家的公鸡受皇恩下了蛋之类,同治皇帝用朱笔批一句“知道了”,便可发回内奏事处存档,这是从圣祖康熙皇帝那时就传下的规矩。

那天,十八岁的同治皇帝端坐龙椅上批阅奏折,想到自己天衣无缝的政变计划,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看到总理衙门报来的奏折,称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美国署理公使代办使事威廉士等人都愿意参加不久后的木兰秋狝,同治皇帝更加高兴。

过了半个时辰,内侍太监桂宝入殿禀报:“奕亲王的长子载澂求见。”

载澂比同治皇帝大两岁,恭亲王的长子,载澂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喜读书吟诗,有不少成熟的诗作,有世泽堂遗稿三册传世,署名多罗果敏。集前有他同父异母弟载滢写的序文,序文有言:“兄自束发受书,过目即能成诵。喜为诗,叉手而成。”

可惜,载澂虽有文才,却以**顽劣驰名。

据说有一个夏天,公子载澂率一帮恶少游什刹海。在岸边品茶时,见邻座有一美妇人,独坐无偶,向他频丢媚眼。好像似曾相识,而欲言又止。

载澂性喜沾花惹草,派手下购莲蓬一束相赠,并对她说:“这是大爷所赠,想与你相会,可以吗?”

妇人答道:“我家人杂,很不方便,请大爷选个地方吧。”

载澂闻之大喜,于是把她邀到一家酒楼密室相会,“从此为云为雨”。

有意思的是,两人相好日久,妇人知其为载澂,载澂却不知妇人姓甚名谁。

一日,载澂对妇人说:“我俩情投意合,却不能长相厮守。这可怎么办?你能嫁给我吗?”

妇人答道:“家有婆婆有丈夫,那样势必不成。唯一的办法,只有你在半路上把我劫走。大爷劫一妇人,谁敢说半个不字!”

载澂听说大喜,仍约女子会于什刹海茶座间,他率一群恶少一拥而上,把妇人劫走。一时舆论沸腾,以为载澂抢夺良家妇女,不知是两人预先设计。该妇人的公公曾为浙江布政使,后因犯事逃至普陀为僧,从此家境破落。其夫为京曹官,听说妻子被载澂劫去,不敢控告,怒气郁结,酿成疯癫,终日被发袒胸,在街上胡言乱语。

载澂以**顽劣驰名,自幼在宫中上书房伴读,以前出入宫门都比较随意,没等同治皇帝召见就闯进弘德殿里。

同治皇帝载淳与载澂虽然一为君一为臣,但毕竟是亲叔伯兄弟,两人年龄接近载澂又自幼在宫内上书房伴读,与载淳气味相投。长大后,载澂经常出没于声色犬马之地,见多识广,常把外间的奇闻趣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皇帝听。同治皇帝载淳亲政后,禁不住诱惑,仍常与载澂微服出宫,与他到娼楼酒馆宵游夜宴,寻花问柳。恭亲王虽知情,又不敢张扬,以免使得皇帝蒙羞。长此以往,载澄更是无法无天,和小皇帝私交甚好,那日照例大摇大摆走进去找同治皇帝。

“载澂,你好大胆,未等朕召见,就擅闯弘德殿,该当何罪?”同治皇帝一改往曰的嬉皮笑脸,训斥起载澂。

载澂上前,摸了摸同治皇帝光亮的脑门,笑道:“哎呦,小皇弟,你吃错药了吧,平日我带你去八大胡同找姑娘你怎么不这么一脸严肃呀?”

“放肆!以前朕没有亲政,和你闹着玩,如今成何体统!”

“亲政?”载澂哈哈大笑,走到同治皇帝身旁,随手拿起桌上一本奏折,翻了翻,扔到桌上:“得了吧你,谁不知道朝中大小事都由圣母皇太后和我爹帮你作主,那些国家大事,还是交给大人们吧。今日本来我兴致不错,找你出宫玩,不想你这般没趣,板起脸孔教训我,真是扫兴。”载澂说罢,不顾同治皇帝脸上的青筋暴起,大摇大摆地拂袖而去。

载澂走后,同治皇帝气得把正在批阅的奏折扔到地上,传内侍进殿:“传朕口谕,马上宣军机大臣文祥觐见。”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身穿麒麟官服,头戴红顶孔雀翎的文祥走进弘德殿,跪在地上三叩九拜,直呼万岁。

文祥五十多岁,翰林出身,做过内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他文笔不错,现在主要工作包括代同治皇帝拟旨。

见到文祥,同治皇帝说:“文爱卿平身吧。今天朕着急叫你来,是有要事商议。”

文祥站起身来,用长袖拂了一下膝盖上的灰尘,问:“何事急招微臣进宫?”

同治皇帝说,再等片刻你就知道了!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帝师李鸿藻、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也跌跌撞撞赶来弘德殿。

恭亲王见四大军机大臣都到了,捋了捋自己的胡子,对同治皇帝说:“今日早朝我已说了,驸马景寿虽然和我关系亲近,但他掌管神机营的事,我不同意。圣母皇太后当年没杀景寿,那是圣母皇太后恩典,不想看着我的妹妹年纪轻轻就守活寡,替他求情,已是法外开恩。况且他已当领侍卫内大臣多年,应该知足了。”

“驸马他是先帝老臣,多年来尽心保护皇上安危,我看这次木兰秋狝,是皇上亲政以来第一次秋狩,由他掌管神机营,抽调洋枪洋炮队护卫皇上和两宫太后的安全,再合适不过。”军机大臣李鸿藻针锋相对。

李鸿藻是清流派的领袖,经常和洋务派的恭亲王唱对台戏,恭亲王反对的,李鸿藻就支持。凡是恭亲王要做的,李鸿藻必拆台。清代还算尊师重道,李鸿藻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两宫太后也很尊重,恭亲王奈何不了他。

“够了,我找你们来,不是想再听一遍你们在朝堂上的争吵。”同治皇帝一拍御桌,站起身来道:“今天朕想谈谈载澂。”

“载澂?犬子…”恭亲王感觉不对劲。

“你们说该怎么办?”同治皇帝把载澂刚如何擅闯弘德殿,说的那些无礼的话和拂袖而去的情景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恭亲王听了满头大汗,这坑爹的儿子一直是他的软肋,没想到竟然这么不懂事!

李鸿藻和文祥听了也直摇头,觉得载澂今天做得太过分。

同治皇帝即位后,慈禧为了平衡恭亲王的权力,对醇亲王奕譞也十分器重。皇帝设宴招见时他可以不叩拜,奏事可以不书姓名,他现在主管神机营,同治皇帝平日也很听他的话,醇亲王奕譞出列圆场道:“载澂这孩子,本王是看着他长大的,顽劣一点,也不失我旗人的血姓,皇上别小题大做了。”

帝师李鸿藻听了,正色道:“诸位,这哪是小题大做,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载澂这是不懂礼数,以下犯上,欺君之罪,必须严惩。子不教,父之过,恭亲王责任不可推卸。”

李鸿藻不愧是清流的领袖,屁大点事都能扯到江山社稷,不过这次同治皇帝听了很满意,问文祥:“大学士你怎么看?”

文祥和恭亲王在咸丰年间就私交甚好,但李鸿藻说得头头是道,他见同治皇帝怒气冲冲,不好公开支持恭亲王,于是说了一堆废话:“恭亲王当年留京与洋人周璇,积极出谋献策剿灭太平长毛和捻贼,挽救大清的危局,又开办总理衙门,功勋卓著……”

除了自己的老师李鸿藻,军机大臣们没人为自己说话,同治皇帝气得一抬手,掀翻了太监送来的参汤,啪的一声,通透的和田玉碗摔破,汤水流了一地。

见这场景,恭亲王不再说什么,自愿领罚,于是文祥按照同治皇帝的意思,草草拟了一道圣旨:“传谕在廷诸王大臣等,朕自去年正月二十六曰亲政以来,每逢召对,恭亲王语言之间,诸多失仪,不胜枚举,着革去亲王爵位,降为郡王。其子载澂,对朕无礼,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薄惩。”

文祥拟旨完毕,呈阅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点头同意,对文祥说:“去吧,就照此颁布。”

过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慈禧太后就有懿旨,传同治皇帝马上去乾清宫。同治皇帝换上金黄的滚龙袍,头戴镶有蓝宝石的龙冠,坐上御辇奔乾清宫而去,桂宝和九个太监在后面跟着御辇一路小跑。

到了乾清宫,同治皇帝在阶前下了辇车,从御道走进乾清宫的大殿。桂宝站在门外,低着头在外面候着,不时朝殿里偷望。

文祥、恭亲王等王公大臣和慈禧在大殿。同治皇帝拖着沉重走了进去,坐下后目光停留在了恭亲王身上的顶戴花翎,脸阴沉得像要下暴雨,他痛斥文祥:“你这狗奴才好大的胆子,朕不是已下旨,将恭亲王的爵位革去,为什么他的顶戴花翎还是依旧?”

文祥道:“圣母皇太后已收回皇上的成命。”

“皇上,你这戏唱的是哪出呀?哀家还在这大殿上坐着呢。”慈禧面不改色,大声道:“你果真是为了载澂的事生这么大的气?”

同治皇帝如实禀告慈禧:“恭亲王为圆明园和景寿驸马的事,对朕多次顶撞,无礼冒犯。朕革去他的亲王爵位和载澂的贝勒郡王头衔,以示惩戒。”

圆明园是慈禧准备去养老的地方,她同意修,于是慈禧太后望了恭亲王一眼,说:“恭亲王,重修圆明园,这事当初哀家首肯了的。”

“启禀太后,臣开始也是支持皇上修园的,还上贡了白银两万两,以资修园之用。但后来修园的臣工禀报,圆明园离皇城四十余里,已经损毁严重,重新修葺恐怕费资甚巨。臣这有一折子,还请皇上和太后过目。”恭亲王把一奏折交给内侍太监。

慈禧看完,脸色很不好看,命太监传给同治皇帝过目。同治皇帝打开一看,是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附议此折的,还有文祥等十余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他们皇皇大论,洋洋洒洒三千多字,要求圆明园的修复工程停工。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给予了奕訢巨大权力。但随着奕訢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这些年,慈禧和恭亲王的关系一直是边打压边拉拢,她曾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同治八年,奕訢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

这时,恭亲王奕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实际上触怒了慈禧太后,但慈禧现在还要拉拢他,便若无其事地对同治皇帝说:“恭亲王虽常有悖皇上的意,但哀家看他还算是个大大的忠臣,削去爵位,诸位王公大臣恐怕会有想法,还是算了吧。”

“皇上日理万机,辛劳国事,还要为臣下的不肖之子忧心,臣实在惭愧,回去之后,臣把他送到宗人府,不让他再出门半步。”恭亲王跪在地上,说:“微臣三、四两子俱幼殇,王妃过于溺爱载澂,他没教养,冒犯皇上,还请太后和皇上念及臣的苦处,网开一面。”

慈禧一脸平静地说:“恭亲王言过了,都是小孩子,闹着玩的。哀家看这事也就不用太追究,你不用罚,恢复载澂的贝勒爵位,扣他半年的俸禄即可。”

同治皇帝孤立无援地在坐在龙椅上,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把文祥等人的折子重重扔到地上,摘下头上的黄龙帽,扔到地上,哭着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朕什么事都作不了主,朕还是皇帝吗?朕将皇位让出来怎样?”

话说到这分子上,大殿里一片安静,场面十分尴尬,慈禧喝了一口茶道:“皇上你这是说气话呢!这样吧,正好醇亲王最近身体抱恙,提出让贤,交出神机营,只要东宫皇太后同意,景寿掌管神机营的事,就依你了,仍赐紫缰,授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务。”

“儿臣谢过母后。”同治皇帝听到这才罢休,脸上露出了难以察觉的微笑,他实现了自己要真正亲政的第一步。

第23章 李秀成的野心第127章 沙皇是骗子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139章 夺取柬埔寨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80章 中国坦克第70章 石达开受挫(3)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9章 大战告捷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8章 曾国荃杀俘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58章 追击英军第4章 李秀成扩军第36章 石达开之死(4)第113章 瓜分日本计划上架感言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42章 拥兵自重第102章 日军伤亡惨重第51章 反清准备(2)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7章 得饶人处且饶人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69章 石达开受挫(2)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4章 讨粤匪檄第56章 农业建设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63章 齐人之福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5章 收复库页岛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135章 两大阵营第168章 闪电战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70章 密谋败露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58章 荡平海盗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72章 改朝换代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198章 世纪大海战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6章 结义刘永福第46章 借鸡生蛋第173章 德军攻陷巴黎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169章 大贝尔塔炮第194章 沙俄内乱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98章 鱼雷和潜艇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200章 中国出兵上架感言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80章 决战宝庆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70章 密谋败露第134章 帝国崛起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5章 西洋军事考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25章 韦昌辉的杀心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6章 结义刘永福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96章 要东亚海权
第23章 李秀成的野心第127章 沙皇是骗子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139章 夺取柬埔寨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80章 中国坦克第70章 石达开受挫(3)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9章 大战告捷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8章 曾国荃杀俘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58章 追击英军第4章 李秀成扩军第36章 石达开之死(4)第113章 瓜分日本计划上架感言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42章 拥兵自重第102章 日军伤亡惨重第51章 反清准备(2)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7章 得饶人处且饶人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69章 石达开受挫(2)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4章 讨粤匪檄第56章 农业建设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63章 齐人之福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5章 收复库页岛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135章 两大阵营第168章 闪电战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70章 密谋败露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58章 荡平海盗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72章 改朝换代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198章 世纪大海战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6章 结义刘永福第46章 借鸡生蛋第173章 德军攻陷巴黎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169章 大贝尔塔炮第194章 沙俄内乱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98章 鱼雷和潜艇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200章 中国出兵上架感言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80章 决战宝庆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70章 密谋败露第134章 帝国崛起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5章 西洋军事考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25章 韦昌辉的杀心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6章 结义刘永福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96章 要东亚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