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拥兵自重

阿思本舰队还没来中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势力集团为夺取该舰队的控制权开始角逐,这是曾家第一次拥兵自重,和朝廷斗争。曾纪泽早就提醒曾国藩,要特别注意这支舰队,千万不能让此舰队落到恭亲王或满清朝廷手里。

刚开始,对控制该舰队,曾国藩也是大有兴趣,翘企之至,他从一开始就上书朝廷,坚持三条对该舰队的期望,其一: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其二:配用楚军水师之勇丁;其三,有关事宜由“臣与胡林翼商定”。

当时胡林翼还没死,曾国藩的三点期望都是有很大目的性,第一条驶至汉口是假,但汉口在湘军的实力范围却是真,他想借助舰队驶至汉口,对恭亲王和洋人来一个既成事实,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后两点中,也有含糊其词,准备把该舰队收归己有,“称霸”一方。

恭亲王则反对舰队上驶至安庆,他则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而曾国藩硬说“用之于江面”,“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

曾国藩从1861年1月起就强调“是皖、吴官军之单薄,在陆而不在水,金陵发逆之横行,亦在陆而不在水”,以后又不断重复此论,想用这支舰队武装湘军水师。但是恭亲王对曾国藩本来就有所忌惮,坚决不同意湘军水师接管这支舰队。

曾纪泽率淮军抵沪后,羽翼渐丰,只好亲自争取,上海相对优势的条件是他颇为踌躇。从筹够该舰队起,上海到处处于近水楼台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曾纪泽掌握了上海这个财赋重镇:上海当时号称“月收百万”,仅海关税收就占全国海关税收的一半以上,舰队的军饷大半要从上海出,他极力争取阿思本舰队留在上海。

而恭亲王集团也想得到该舰队。恭亲王身为先帝咸丰的弟弟、当朝皇帝同治的叔叔,又是议政王之尊,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内务府、宗人府,为臣者无出其右者,清政府这时的外交、政治、军事以至皇室事务都归其秉持,可谓军国枢纽在握,他想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顺地控制该舰队。

而且慈禧太后颁发的上谕也与奕欣为此事的凑请完全一致。其实慈禧太后也是在利用恭亲王这个人,才在很多事情上顺着他。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在不久前的“麒祥政变”中,恭亲王帮了嫂子慈禧太后的大忙,慈禧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感恩戴德。当时满洲大员当众有能力的人已经不多,能够有恭亲王这样一个办事得体的人也确实难得,所以在很多事上两宫太后也不得不多想着小叔子。

但是曾国藩和曾纪泽坚决不同意朝廷指派的崇厚接管这支舰队,崇厚本人也不懂海军,朝廷这时还要给湘军和淮军面子,不好翻脸,为此,恭亲王颇费心机,提出折衷方案,一是拟拆开舰队,把舰队一分为二:北洋、南洋各半。他奏请两宫太后:舰队运到后,酌分数只,驶赶天津,以备北洋防守之用。二是名与器不假人,裁夺之权不放,尽量不让曾国藩和曾纪泽得益过多。三是借重洋员,颇有宁付客卿、不托家臣的味道。

曾纪泽从这次争夺舰队的控制权中,提醒曾国藩,朝廷对湘军和淮军还是有所忌惮。

恭亲王给李国泰的信件中有行乎不清的“一手经理”字样,同李国泰签订了《轮船章程五条》,沾沾自喜于该战争中规定的空洞的统帅权,对出让最重要的实际指挥权不以为然。

恭亲王告诉曾纪泽,经费上“自不能专令江海关一关支应”,行政上要李国泰、赫德“均着听候曾大人预为酌定”,“此船板就,驶赴上海听候拨用”。

曾纪泽觉得恭亲王这种行为十分无知,阿思本舰队尚未离开英伦三岛。清政府欲构建现代化海军,好不容易与洋鬼子“串通一气”,可连他的汽笛声还没听到,长毛未灭,抑制湘军和淮军的司马昭之心就昭然若揭,他让曾国藩静观其变。

1863年夏天,这支“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由6艘驱逐舰、1艘炮艇、1艘供应船组成,分别“中国”号,“江苏”号,“北京”号,“广东”号,“厦门”号,“天津”号,“遐荒”号,“巴拉莱特”号,它们从英国利物浦港启碇,绕道好望角的漫长的欧亚航线,到达了上海。而当时清政府则命名其中的7艘为“一统”号,“金台”号,“广方”号,“得胜”号,“三卫”号,“百粤”号,“镇吴”号。

在这支舰队到上海前几个月,李泰国由伦敦回到北京,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他以“中国政府全权代表”身份私自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等文件,说他在英国订造的8艘舰只共支出银107万两;招募英国海军军官兵600余人,议定以4年为期,并订有合同共13条。李阿合同的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建立外海水师,阿思本允做总统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延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

(二)阿思本只执行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

(三)所有此项水师各船员弁、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

(四)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当总理衙门见到李阿合同时,恭亲王和总理衙门诸公目瞪口呆:“其意竟思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行移于国外。”

按照这个合同,大清帝国花了100多万两银子买来的舰队,完全成了挂外国旗,听命于外国人外国舰队。而且阿思本不仅是这支舰队的司令,还成了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总理衙门原来希望的是让英国人帮助购买船炮,聘请外国官兵来组建一支新式海军舰队,但事权——指挥权归自己。

在接到这份合同后,恭亲王大吃一惊:“原来英国人想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夺走。”

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立刻一片哗然。但因急于用舰队镇压太平军,恭亲王命总理衙门仍做了极大的克制和让步,与李泰国再三谈判,经过反复讨价还价,双方另行议定了《火轮师船章程》五条,规定由中国人充任舰队的“汉总统”,阿思本降为“帮同总统”,作战时必须听从地方督抚大员的指挥调遣。同时,双方还订了攻打太平军的分赃协定:攻占南京后,所得财物“以三分归朝廷充分,以三分半归阿思本赏外国兵弁,以三分半归中国兵弁作赏;如果阿思本率舰队独占南京,则“七分阿思本充赏。”

这个《章程》一签订,立即被认为直接威胁到湘军的切身利益。曾国藩和曾纪泽等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一致反对。经过多路清军经过十年浴血奋战,已经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告成之际。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等,都对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的协议大为不满。

曾国藩致函总理衙门说:“购船的人把所购的船看成是自己的东西,中国得到的不是船而是指挥船的洋人。”他还抱怨说,“轮船和湘军水师的长龙、舢板相比,大小已很悬殊,速度也有天壤之别,如果都停泊一处,轮船好比华岳高耸,湘军的船则象众山之上,低列像似儿孙一般。”

曾纪泽请曾国荃上奏说:“湘军已包围南京,兵船入江无用武之地,而且各船都由洋人指挥,未必肯受地方督抚节制。”

曾国藩再次上奏说:“以中国之大,区区170万白银之船价,每年90万白银之用款,简直可以视之秋毫,了不介意。或者干脆将这些船分别赏给各国,不要别人给钱,让李泰国失去其依靠而杀杀他的骄气。”

其实在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中,曾纪泽是与阿思本舰队打交道最多的人。在这舰队到达上海前,曾纪泽就同李泰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1863年5月,在阿思本舰队到达前几个月,李泰国从伦敦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曾纪泽要钱。

当李泰国来到江苏巡抚衙门时,曾纪泽外出视察他的兵工厂去了。李国泰只得再巡抚衙门里苦等了两个时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衙门里,李泰国从来还没受过如此冷遇,正当他要大发脾气时,突然巡抚大人曾纪泽回来了。

争吵的起因就是李国泰要购买舰队的欠款,毫不让步。

曾纪泽大怒说:“本巡抚握有重兵10万,自进驻上海以来,扫平周围的长毛,攻占无锡、宁波、扬州等地,从来没有求过别人帮助。如果你一定要为买船的欠款要挟我,一旦激怒了我手下的将士,你这几艘破船恐怕到不了天津就沉了。”

李国泰受辱,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巡抚衙门。虽然李泰国跑到总理衙门去告状,但是曾纪泽就是坚持不给一两银子,他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曾纪泽虽然想控制舰队,但又不打算自己掏一分钱,曾纪泽所想的,是朝廷出钱购买舰队,自己对舰队有控制权。

在没有要到一两银子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李国泰竟然出尔反尔,向总理衙门又提出了他的十三条,并坚持以十三条未办事准则,而他竟说自己与奕欣等议定的《轮船章程五条》和他毫不相干。

后来,阿思本向奕欣提出了最后通牒,扬言若不同意《十三条》各项规定他就拒绝从事任何活动,如果不在四十八小时内,收到他想得到的一种希望的答复,那么他就将这支舰队解散,阿思本希望以此来威胁清政府,令清政府作出让步。而这一事件就是在该案中著名的“一字不可更易”照会。

事情到此,已经非常明朗,清政府连最后一点虚名都保不住了,最肯让步的恭亲王也是进退两难。

曾纪泽觉得解散阿思本舰队的时机成熟了,便请曾国藩上奏朝廷,说该舰队“有害无利,已属显然,若或勉强从事,中外将恐不能相协,将来胜责彼此争功,败则互相推诿,设一旦激发声辩,于大局关系匪轻”。

这意思有点像是说:惹毛了湘军,老子就不打南京了。

接着,曾国藩上奏朝廷,提出阿思本“意气凌厉,视轮船奇货可居,视汉总统如堂下厮役,倚门之贱客”,“水陆将士皆将引以为耻”,曾国荃亦提出:“长江水师帆樯如林,无须轮船会剿金陵。”

曾纪泽还将此事透露给美国的纽约时报等报纸,说“阿思本舰队”是推出了英国妄图独霸中国的殖民主义底牌。因此这个阴谋被曝光后国际舆论哗然,美国、法国强烈反对,在华的大多数英国人都认为李泰国等过于狂妄。

恭亲王主持的总理衙门只得退让,几经周折,终于决定“解散阿思本舰队”。

当日,清朝政府变法了上谕答复了曾国藩等人的奏折。而恭亲王也亲自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谢其“惠书详论轮船办法,足征成竹在胸,荩谋宏远”。

而曾国藩给恭亲王的回信里也恭维他“尊处博采公议,委令撤退”。事件期间,左宗棠集团虽然与阿思本舰队一案关系厉害不大,但也与湘军抑制联系此事,协调行动。

于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上述的斗争结果就是“阿思本”舰队寿终,最终在清政府“博采众论”后,痛下决心,“将轮船撤退”,并在新一轮谈判中采取强硬姿态,解散舰队。此时,清政府已为这支舰队支付了9个月的薪工银,为了遣返舰队,又支付了37万多两的遣散费,还额外送给阿思本1万两,送给李泰国14000两。

最终,大清帝国极有气度而不明不白地扔掉了67万白银之后,大清水师的全部家当还是只有800多艘木制风帆船,大清国海军的进步停滞了二十年之久。

而在曾纪泽的帮助下,二十九岁的赫德在中、英政府间上下其手,藉此挤走一心要为中国海军做“贡献”的李泰国,自己如愿以偿成为第二任总税务司。

舰队解散后,按负责调停的美国公使蒲安臣安排,各船返回伦敦拍卖,曾纪泽让李鸿章帮忙找一个人,协调买下阿思本舰队。

李鸿章问道:“找谁?”

曾纪泽说:“容闳,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华人留学生,现在上海做茶叶和丝绸生意。”(。)

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83章 招揽奇才第62章 谋取东南战略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58章 追击英军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145章 二号人物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153章 大扩军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章 大决战(1)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50章 新大汉国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22章 陈玉成之死(2)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63章 齐人之福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58章 率军北上第166章 导火索172章 法军大反攻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34章 石达开出走第43章 重用容闳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90章 北上勤王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153章 大扩军第6章 血战武昌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164章 中国人完胜第202章 中国的野望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59章 建国大典第74章 大败日本第57章 工业建设第37章 诛杀胜保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20章 朝廷的心思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4章 讨粤匪檄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85章 抢入汉城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71章 慈安干预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4章 讨粤匪檄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65章 猛将李续宾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63章 齐人之福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58章 荡平海盗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70章 石达开受挫(3)第74章 大败日本第58章 荡平海盗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62章 谋取东南战略第9章 程学启投降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84章 出征朝鲜
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83章 招揽奇才第62章 谋取东南战略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58章 追击英军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145章 二号人物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153章 大扩军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章 大决战(1)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50章 新大汉国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22章 陈玉成之死(2)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63章 齐人之福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58章 率军北上第166章 导火索172章 法军大反攻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174章 发战争财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34章 石达开出走第43章 重用容闳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90章 北上勤王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6章 陈玉成自寻死路第153章 大扩军第6章 血战武昌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164章 中国人完胜第202章 中国的野望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59章 建国大典第74章 大败日本第57章 工业建设第37章 诛杀胜保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20章 朝廷的心思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4章 讨粤匪檄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85章 抢入汉城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71章 慈安干预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4章 讨粤匪檄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65章 猛将李续宾第152章 专业重炮部队第63章 齐人之福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58章 荡平海盗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70章 石达开受挫(3)第74章 大败日本第58章 荡平海盗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62章 谋取东南战略第9章 程学启投降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84章 出征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