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艰难的决定

1860年,秋风瑟瑟,僧王僧格林沁率领的数千蒙古铁骑和胜保率领的数万八旗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决战,结果大败。僧格林沁狼狈逃窜,胜保还受了枪伤,咸丰皇帝带着慈禧等家眷和肃顺等一帮权臣逃往热河,肃顺的特使王闿运来到安徽祁门的湘军大营,曾国藩的湘军大营这时已经从宿松搬到了安徽的祁门。肃顺只交代了王闿运一个任务,那就是劝说曾国藩亲自带兵北上勤王。

因为只要曾国藩同意带湘军北上,肃顺在宫廷斗争中就多了重要的砝码,即便胜保的绿营旗兵支持恭亲王、懿贵妃,他们也不怕了,因为绿营的战斗力,打长毛都打不过,跟湘军还是有差距的。

“曾大人,即便你不率兵去,只要一猛将,比如鲍超,率一支精兵北上,肃大人就不会忘了大人护驾的功劳。”王闿运对曾国藩说。

曾国藩没有说话,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一步走错,可能会毁掉来之不易的一切,包括刚任命的两江总督。

肃顺确实对曾国藩和湘军许多将领有恩,左宗棠和胡林翼都支持肃顺。肃顺也确实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愦者。但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肃顺原来与恭亲王的关系较好,后来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了。今日的肃顺,就像是康熙朝的权臣鳌拜。恭亲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也不小。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曾国藩不愿意卷入宫廷权力的斗争中,派不派湘军北上勤王,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曾国藩思考良久,没有立即答应王闿运,让他暂住在祁门的军营里。

这时候的曾国藩和湘军,处境有点进退两难。因为当初咸丰皇帝的圣旨传到宿松,内容是:“曾国藩着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迅速驰往江苏,署理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包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咸丰皇帝的圣旨却是要曾国藩带兵前往江苏,才让曾国藩署理也就是代理两江总督。

这道圣旨是“特急”,因为当时李秀成攻取了苏州等地。当时整个江苏的局面是严峻的:整个苏南,除上海一隅外,已全部落入太平军手里;苏北皖北,捻军势力大为增长,行踪飘忽不定,州县无法对付;在浙江,李秀成的部队绕过杭州,出没于浙西一带;江西饶州、广信、建昌、抚州等地,经常被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的人马任意往来。

曾国藩当时和曾纪泽、彭玉麟、杨载福、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磋商过。

曾纪泽说:“朝廷从浙江入手,通过苏、常包围江宁的东面进攻的决策是错误的,自咸丰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军皆由东面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反而失了苏州、常州,湘军必须改由西面进攻,从长江上游向江宁包围。”

李鸿章也说:“如果舍弃安庆而去攻取苏州、常州的话,势必重蹈失败的覆辙。原来的江南大营以苏州、常州作为依托,而现在这两座城市都已经被太平军占领,湘军东进会成为没有依托的孤军,陷入绝境。”

胡林翼也反对湘军进军苏州,他说:“现在湘军以湖南、湖北为大本营,一旦东进,远离大本营,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长毛在东线获胜,夺取苏州、常州之后,势必会发动西征,以解除湘军对安庆的围困,夺回上游的有利地势。此时分兵苏州,无异于与虎谋皮。”

曾国藩也同意曾纪泽、李鸿章、胡林翼的观点,认为湘军不宜去急着夺回苏州,但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年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那个愣头青了,两江总督他肯定是要当的。

咸丰皇帝一直催促曾国藩迅速领兵克复苏州、常州。咸丰皇帝认为,苏州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财税收入很多,而从军事角度看,苏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安危。所以,必须先拿下苏州。

“朝廷严命湘军赴江苏,江苏却不能进,但湘军不能留在宿松不动,置皇命不理。”曾国藩知道,咸丰皇帝本来就对他猜忌,和朝廷对着干,只会让咸丰皇帝更加不满。一向主张以诚信待人的曾国藩,此刻也准备对朝廷耍耍权谋了,他拿出李鸿章献的皖省地图,说:“湘军可由宿松向浙江方向前进,在祁门县境内扎营。”

祁门位于安徽西南部,是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注定祁门将是太平军的主要攻击区域。然而,祁门并不是一个驻兵的好地方。它的四周全是高山,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绝地,只要太平军占据四周的高山,就可以居高临下,一举端掉曾国藩的老巢。

“这不行,祁门太危险了!”曾纪泽看到了危险,劝曾国藩找一个靠近长江的城镇驻兵,因为那样可以和长江中的彭玉麟、杨载福湘军水师取得联络,就不会有覆灭的危险。

“恩师,确实是这样,太冒险了。”李鸿章反对湘军去祁门的态度也很坚决。

曾纪泽、李鸿章等人只是从军事角度考虑,担心曾国藩的安危,而曾国藩自己却有着更深的考虑。他很清楚,他现在不能躲在长江边。因为那样做的话,完全没有东进苏州、常州的态势,咸丰皇帝会怀疑他不听调遣、拥兵自重,言官们也必将纷纷上书弹劾他。到时候,局面就被动了。反之,如果驻兵祁门,被太平军攻击一番,让大家都看到东进的危险,那么不但言官们无话可说,咸丰皇帝也不好再责怪他。最终,所谓的东进,也就可以不了了之了。此举虽然危险,但却是避免局面被动的唯一选择。所以,曾国藩不顾幕僚们的纷纷反对,坚持驻兵祁门。

为了做出东进苏州、常州的姿态,曾国藩带着张运兰等一万多将士,从江北的宿松渡江南下,在安徽南部的祁门扎下营寨。同时,他煞有介事地拟定了一个三路进兵夺取苏常的作战计划,上报给清廷:一路从池州进攻芜湖;一路从祁门向旌德以北推进,进图溧阳;一路分别防守广信、玉山,进图衢州。

其实,当时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兵势正盛,而曾国藩完全不可能三路进兵,深入太平天国中心区域作战。所谓的三路进兵,只是曾国藩为了敷衍咸丰皇帝,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并不会真正执行。

湘军真正执行的作战计划,则是曾国藩原先就和胡林翼等人商议过的四路进兵计划,先攻占太平军在安徽境内的两座重要城镇:一为江北的安庆,一为江南的池州,攻下这两座城,即打开了攻破江宁的大门。

而攻占安庆的重要任务,曾国藩交给了九弟曾国荃部,让他率兵去围攻安庆,把围攻安庆当作围攻江宁的演习,训练部属,积累经验。

曾国荃接到曾国藩的信后,立即率部一万人出发,一面又派人回湖南再募集了五千湘勇。当时,彭玉麟、杨载福率领湘军水师攻克了安庆外围的重镇枞阳镇,彻底切断了安庆城内太平军的补给线路,实现了对安庆的合围。

这时候,曾国藩分兵北上勤王,有可能会使围攻安庆的战略失败。曾国藩让曾纪泽召集幕僚来商议去不去北京勤王,他照例先听众人的意见,结果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只有李鸿章和曾纪泽没有说话。

曾国藩问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对曾国藩说:“学生以为,英法夷兵已经杀到了京城脚下,破城是迟早的事。朝廷这时再调兵北上保卫京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英法夷兵入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商。灭亡朝廷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他们不会干这么傻的事。所以,学生估计,英法夷兵在攻下京城之后,马上就会和朝廷议和。总而言之,对我大清构成真正威胁的,是长毛。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对付长毛,而不必管那英法夷兵。”

曾国藩经过慎重的思考,觉得李鸿章的话是有道理的,接着问他:“北援没有必要,那么朝廷那边如何搪塞过去呢?”

李鸿章说:“解决这个问题,就在这八个字,‘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恩师可以给朝廷上了一道折子,让朝廷在恩师和胡公之间选一人率军北上保卫京师。奏折往返需要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朝廷议和的话,我们不用北上了。”

曾国藩见曾纪泽这次很罕见沉默不语,就问他对李鸿章的建议怎么看。

曾纪泽回答说:“我同意李鸿章的观点,英法夷兵已经攻占天津,兵锋直逼北京。僧王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和胜保率领的八旗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与英法夷兵决战,结果大败。此时湘军北上勤王和英法夷兵开战,时间上来不及,也没有必要。但是,我觉得派一支精干的湘军北上,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一朝天子一朝臣,要不了多久,肃顺大人也许会需要我们。”

“你的意思是朝廷会变天?”曾国藩道,他叹了一口气,说:“自古权臣斗不过皇室。我们还是不要掺和这种事为妙。”

曾纪泽说:“孩儿倒是觉得,维持朝廷现在势均力敌的局面,对湘军壮大势力是有利的,我们可以借机向朝廷要更大的权力。我们是奉旨北上,军饷和粮草弹药等物资有充足保障,可以影响朝廷大局,这样的机会不多见。”

曾国藩说:“现在湘军围攻安庆,左宗棠、彭玉麟、鲍超等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何人可以率兵北上勤王?”

曾纪泽回答说:“孩儿倒是愿意率领湘军洋枪队三千人北上,见机行事。”

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21章 陈玉成之死(1)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3章 招揽奇才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6章 大决战(2)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71章 慈安干预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13章 瓜分日本计划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49章 荷兰人求和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30章 血洗东王府第86章 慈禧的秘密(1)第5章 西洋军事考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国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78章 湖南告急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53章 开疆拓土(1)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28章 敲打洋人(2)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84章 密谋反清上架感言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66章 导火索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180章 中国坦克第55章 裂土封王(2)第41章 挺进兰芳国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96章 要东亚海权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50章 反清准备(1)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49章 中俄大海战第57章 工业建设第53章 开疆拓土(1)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68章 搞定荣禄第8章 双胞胎姐妹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1章 安庆城破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第167章 不一样的大战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61章 用人之道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72章 改朝换代第105年光绪夺权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21章 陈玉成之死(1)第84章 出征朝鲜第8章 曾国荃杀俘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64章 孤军深入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193章 俄国“嫪毐”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3章 色胆包天
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21章 陈玉成之死(1)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3章 招揽奇才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6章 大决战(2)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71章 慈安干预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13章 瓜分日本计划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49章 荷兰人求和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30章 血洗东王府第86章 慈禧的秘密(1)第5章 西洋军事考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132章 世界第三帝国第38章 踏进新征程第78章 湖南告急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53章 开疆拓土(1)159章 杀到尼泊尔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28章 敲打洋人(2)第77章 少年袁世凯(1)第84章 密谋反清上架感言第60章 曾国藩复出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66章 导火索第84章 密谋反清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180章 中国坦克第55章 裂土封王(2)第41章 挺进兰芳国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96章 要东亚海权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50章 反清准备(1)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49章 中俄大海战第57章 工业建设第53章 开疆拓土(1)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68章 搞定荣禄第8章 双胞胎姐妹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1章 安庆城破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第167章 不一样的大战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61章 用人之道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72章 改朝换代第105年光绪夺权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78章 佛兰德斯战场第21章 陈玉成之死(1)第84章 出征朝鲜第8章 曾国荃杀俘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第64章 孤军深入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193章 俄国“嫪毐”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3章 色胆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