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

一开始,德国人很刻板。德军的潜艇攻击商船时遵守“俘虏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海军舰船要在攻击前表明身份,潜艇得浮出水面,等待乘客和船员转移到救生艇中后,才能发射鱼雷攻击。但英国人不按公理出牌,把一些军舰伪装成商船(即q船),或在商船上安装大炮,这对当时体积小、航速慢、上浮慢的潜艇来说,异常危险。德国潜艇按传统规则浮出水面,几乎等于自杀,于是在损失了五六艘潜艇后,也就不遵守这传统规则了。

这样一来,商船就很难前往欧洲了,等于断了中立国的财路。这时,中美两个中立国都是欧洲国家的大客户,中国约占欧洲市场份额的50%,美国占30%,于是曾纪泽决定去美国访问,商谈两国“不惜使用武力维护中立和自由贸易”。

历史上的一战,因为欧战的关系,欧洲列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国家,对战争所需的物资有着极大的需求。问题是战争本身消耗的物资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国家,比如俄国,连武器装备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些物资。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英法等国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买。从国外买。从中国、美国、日本,还有南美的诸多国家那里买。这种海量的物资需求,给上述国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如美国,在战前还欠着英国四亿英镑,可是历史上的战后英国却倒欠美国八亿英镑,足足十二亿英镑,这几乎已经相当于英国战前七八年的财政收入。在开战之后,英国等国家不得不开征了许多新的税种,还提高了税率,来弥补政府的亏空。而美国也正是凭着这场战争当中赚到的一切。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可以与英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

而1909年这场战争,中国的商品有着低价的强大竞争力,赚了许多英镑和黄金,不但国内的军工业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工业也因为这场战争而“跑步进入工业化”。国内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09年中国的工业实力,在几个主要的指标,比如钢铁产量、煤炭产量都已经和世界第一的英国差不多。比如东北三省,已然成为中国几个最重要的重工业区之一。尤其是在钢铁等方面,东北的钢铁产量,甚至比日本全国还要多出差不多一倍。

美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的好处是第二多的。占了大约30%。还有一个受益国,就是日本。占了大约15%的份额。

尽管在遭遇了军国主义的大祸,日本伤筋动骨,然而日本这个民族确实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还完战争赔款后,日本很恢复得很快,欧战对物资的需求,也使得日本国内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其在这场战争当中捞到的好处没有中国那么多,但也非常可观。

有了钱,日本的军事力量同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日本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把陆军的损失弥补了过来,陆军兵力扩充到了六十万,海军用了差不多五年。借助着欧战的东风,日本人大肆扩军,海军除了从英国新买的两艘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也开始了新的造舰计划。日本国内那些精神不怎么正常,习惯叫嚣的右翼分子嚷嚷着要再跟中国一战。但是,中国的实力已经越来越强大。让日本天皇有些绝望。

中国采取的是低赋税的方式,可是财政收入却依旧要比日本高出一大截来。再加上辽阔的领土,取之不尽的人力和物力等,和资源贫瘠的日本相比。中国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中国的陆军兵力扩充到了三百万,海军在规模上也成为了仅次于英国海军,和德国差不多,而且中国的军工也很发达,飞机、坦克、潜艇都是世界一流的。

而且如今大汉帝国的国防军,不仅总兵力几乎是日本的五倍之多,而且素质也不错。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中华帝国的国防军在训练上已经丝毫不逊色于日本人,其无论是训练还是实战经验,都要优于日本部队。如今中华帝国的新军,即便是兵力对比为1:1,依然能够打败日本人。而且由于中国的限制,日本重工业相对较差,无法跟中国相抗衡。

曾纪泽访美,是大汉皇帝第一次出访大国,举世瞩目,各国媒体都争相报道。

美国,华盛顿。

与被硝烟笼罩的欧洲,以及正整兵备战的中国相比,这里无疑要显得宁静许多,而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还是非常安全的。不然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不会主动去招惹美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尽管这个时代的美国还不如德国和英国强大。

不像欧洲,不但很多城市战火连天,而且各国大量动员征兵。百姓的生活早已受到干扰,过去那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正像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叹息的那样:“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在这个远离战火的国度,美国很多白人们正悠闲漫步在街道上。除了黑人在这个时代还是受到严重歧视以外,美国还是不错的。

当时,美国总统已经是威廉.塔夫脱。曾纪泽要来华盛顿访问,他和国务卿也就是外交大臣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商量着美国该如何表态。

在白宫,塔夫脱总统坐在黑色转椅上,看向了坐在对面的布赖恩:“你觉得我们美国现在应该和中国人结盟吗?”

布赖恩道:“总统先生,现在中国人有了相当不错的实力。或许能成为此次战争拥有决定性的力量。如此一来,中国没有表态,我们中立的状态,最好也保持下去。而且眼下国内民众的孤立主义情绪严重,如果没有非常必要的理由,即便是我们想介入进去,恐怕也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您要知道,说服国会那些议员支持战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威廉.塔夫脱微微点头,说:“现在我们是没必要在介入这场战争,那就和中国人好好谈谈,毕竟我们都需要自由贸易。”

“可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最好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加入这场战争,分一杯羹,凭着美国的实力,相信协约国或同盟国都应该不会拒绝,甚至于他们可能还会主动邀请我们。”布赖恩说。

曾纪泽早知道美国会有这样的立场。在1909年的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利益更重要的事情了。借着欧战的机会削弱和消耗欧洲列强,维护中立国的自由贸易来发展自己的工业,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与美国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曾纪泽的想法和布赖恩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美国人当然对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也有兴趣,中国当然也有兴趣。

所以,接下来的三天,曾纪泽和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举行了友好的会谈。塔夫脱邀请曾纪泽到他的私人庄园做客,这是美国总统对尊敬的客人接待的一种表示。

三天后,中美发表了联合声明:“中美两国反对战争的任何一方损害中立国的商船,将不惜用武力来维护自己中立国的合法权利!任何一方扣押或击毁中国的商船,将视同和中美宣战,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纪泽还在美国国会山演讲,很多报纸都以欧洲文明衰落,中国和美国文明崛起为主题,讨论究竟是哪一种文明代表人类未来文明的方向。

在一战之前,欧洲无疑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前沿,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也以文明的代表自居。特别是19世纪时,大部分英国人对未来充满自信。他们对从启蒙思想家开始就提出的进步理念持全然相信的态度,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当然,英国人完全有资格和自信来拥有如此的观念的。“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使得全世界的财富在向英国流淌,英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类似于现在的美国,雄踞于地球之上。

同样的情形几乎发生在整个欧洲,从1500年开始,欧洲因其日益增强的军事地位,以及科学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奇迹,在全球化的开始阶段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时,整个世界体系就是以欧洲为中心而建立的。这样一种地位使得欧洲人充满着无比优越的骄傲与自信。

但自从一战爆发后,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感叹的那样:“从此,欧洲的灯光已经熄灭,不再会重新点燃。”

刚开始,打响战争的每个国家,德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他们的君主都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战争很快就将结束。主流社会和普通大众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战争之初。各国家的人民都踊跃参战。在征兵所,男人们蜂拥而至,唯恐战争在他们参军前就结束了。欢乐的阅兵游行把他们送到前线。当时有士兵写下这样一首诗给自己的友人:

当你回到家中

请告诉我的父老乡亲

为了他们的明天

我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今天

这样的诗句,多么英勇无畏和豪迈!但当战争继续。特别是凡尔登变成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动则几十万人的伤亡,带给德国、法国、奥匈帝国、沙俄等血腥和惨烈的牺牲,尤其是俄国,1908年伤亡超过一百万人。各种毁灭性的武器,超出人们的想象时。巨量的死亡使得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战争,英国、俄国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大战对欧洲整个知识阶层的心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一种广泛的失望。欧洲的精英阶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开始反思。欧洲文明是否真的优人一等,当一个千年文明不能抵御这场血腥风暴时,它的文化一定发生了某种问题!其所标榜的科学和民主,到底是不是毫无瑕疵的好东西呢?

面对惨重的死亡,各国报纸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这一惨状。那些好玩的子弹壳和漂亮的军服,曾是年轻人天真而浪漫的幻想,但当他梦想成真,才发现战争并不是所想的那样“好人”和“坏人”的战斗。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爆炸,尸体。鲜血,砸死的母子,在战火中化成废墟的家园。烧毁的街道,还有在断壁残垣中挖出来的小孩尸体……年轻人稚嫩的心灵被无情的战争现实狠狠地割了一刀。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弹尽粮绝、自相残杀,表现极端状态下人的生存欲望降低到动物本能的残忍,把战争的残酷推向了极致,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

曾纪泽每天都会看世界各大报纸,他看到欧美国家知识分子对自己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不禁对欧美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表示钦佩。曾纪泽来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的大思想家辈出的世界名校,1754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所建,比美国建国历史还长,目的在于造就其殖民地的统治者,没想到培养的却是自己的掘墓人——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届毕业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从起草宪法者到后来当上总统、财政部长的,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这群人后来被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之父”。

哥大最早建在纽约华尔街附近,那个地方临近金融区和市政府,到今天仍然是纽约市政府所在。后来学校扩大,它就向上城推移到了现在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到了1897年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迁到了百老汇116街的今址。

曾纪泽个人捐款50万美元,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开设孔子系,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在1901年春夏之交,在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中一件的主角是当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被称为“猪仔”、来自中国广东的华工丁龙。这位贫穷的华工终生未婚,省吃俭用,想将一生积蓄捐献给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恳请它开设一个汉学研究系。

有人捐钱,美国大学一般是乐于接受的。但这笔捐款是有条件的,它提出要建立一个汉学系。另外,建汉学系要用多少钱,这个卑微的华工根本没有概念。他自己没有上过学,一生的积蓄是1.2万美元,这在当时也是巨款,但对要在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一个学术系科来说,差得太远。第三个条件就更重要了:还要看人的品行。美国名牌大学也并不是谁捐的钱都收的。

为了用这笔捐款达成自己的心愿。丁龙一辈子省吃俭用,感动了他的主人卡本蒂埃将军。卡本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女校的校董,他很珍视主仆之间的承诺与情谊。

为了实现自己仆人的这个愿望,卡本蒂埃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任校长斡旋,自己又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献出了自己在纽约的住房;建成哥伦比亚大学丁龙东亚系之日,他本人也被拖累至濒临破产,只得搬回纽约上州乡村的老家度过余生。这场持续多年的捐献史无前例甚至堪称悲壮。但当年哥伦比亚大学校方还是不愿意以丁龙这样一个无名之辈来命名和设立一个系科,卡本蒂埃始终坚持用仆人丁龙来命名这个系科。否则他就撤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妥协了,于是,哥伦比亚大学一直还有丁龙东亚系。

正因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人大有渊源。所以哥伦比亚大学对曾纪泽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的访问非常成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大国风范!

第96章 要东亚海权第39章 说服曾国荃第3章 虎父无犬子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87章 设行省计划第97章 刺杀日本首相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192章 希特勒中毒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27章 敲打洋人(1)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11章 初见曾国藩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35章 曾国藩回家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38章 开始布局第126章 沙俄内乱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48章 洪秀全该死(2)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34章 石达开出走第38章 开始布局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5章 肃顺揽权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93章 俄国“嫪毐”第166章 导火索第25章 天京会战(1)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05年光绪夺权第37章 诛杀胜保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43章 重用容闳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44章 江南制造总局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84章 出征朝鲜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139章 夺取柬埔寨第155章 中英翻脸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129章 中国大获全胜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3章 色胆包天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42章 华人优先第186章 持久战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102章 日军伤亡惨重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70章 密谋败露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64章 孤军深入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44章 苏丹玉玺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章 最年轻的舰长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
第96章 要东亚海权第39章 说服曾国荃第3章 虎父无犬子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87章 设行省计划第97章 刺杀日本首相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192章 希特勒中毒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28章 天京大杀戮(2)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27章 敲打洋人(1)第17章 天大的秘密第11章 初见曾国藩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35章 曾国藩回家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36章 左宗棠的牢骚第38章 开始布局第126章 沙俄内乱第75章 湘军三大纪律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189章 英国发飙第48章 洪秀全该死(2)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34章 石达开出走第38章 开始布局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5章 肃顺揽权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93章 俄国“嫪毐”第166章 导火索第25章 天京会战(1)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05年光绪夺权第37章 诛杀胜保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43章 重用容闳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44章 江南制造总局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9章 取代李鸿章第84章 出征朝鲜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139章 夺取柬埔寨第155章 中英翻脸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129章 中国大获全胜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13章 色胆包天第93章 祸起萧墙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42章 华人优先第186章 持久战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102章 日军伤亡惨重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70章 密谋败露第23章 太平军惨败第64章 孤军深入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44章 苏丹玉玺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章 最年轻的舰长第21章 小将陈玉成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146章 联军干涉第85章 肃顺揽权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