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通敌卖国 成都沸腾

第381章 通敌卖国 成都沸腾

在得到如何对付糜旸的妙计之后,在场的诸多益州士族渐渐退去。

及至最后,只有两人还留在谯氏的密室之中。

这二人分别是谯周与李朝。

其中李朝是自发留下的,这足以看出他与谯瑜之间还有一些私密话要谈。

只不过谯周却是被谯瑜留下来的,由此可见,谯瑜对谯周的器重。

李朝看着加上他仅剩三人的密室,他最后的目光聚集在谯周的身上。

几声咳嗽之间,他问道:“看来你将来是决定将谯氏交到他的手上了。”

咳嗽之后,李朝的神色有些萎靡。

但他的眼神却十分有神。

面对李朝的猜测,谯瑜举起手中的酒杯饮了一口,语气淡然的应了一声嗯。

在谯瑜的这声嗯之下,谯周脸上瞬间浮现受宠若惊的神色。

他知道谯瑜很器重他,他也知道谯瑜的独子早已死去,所以他必须从旁支择一位过继继承他的族长之位。

但当真的知道自己即将成为谯氏的下一任族长之时,谯周的心中还是难掩震惊与欣喜。

看着谯周脸上的神色,李朝的脸上露出一些笑容。

犹记得当年他从父亲手中准备接过族长的重任时,脸上的神情也是这般。

那时他只觉得自己一定会带领广汉李氏踏上一个新的台阶,那时他也觉得自己一定会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献上绵力。

随着十数年时间的过去,广汉李氏的确在他带领下成为益州一流的士族,现在“李氏三龙”的名声益州谁人不知?

但是他心中的另一个志向,却在现实的改造之下,离他越来越远。

天下的士人,有哪个没学过礼义廉耻,忠勇公仁这八个大字呢?

若是十数年前的他,肯定不屑于参与今日的密会。

但十数年后的他,却自然而然成为密会的主导者之一。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并非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小人,而是十数年的族长生涯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家国家国,家在国前。

所以在看到谯周有些他当年的影子时,他才会自然的流露出笑容。

或许谯周将来会变得和他一样,但不妨碍李朝对以前的自己表示喜欢。

而谯瑜见李朝迟迟不说话,他便直接开口问道:“身为李氏龙首的你,特地留在我的密室中,总不会是只想着问我这一件事吧。”

或许当代士人的名声,很多都是言过其实,但是不代表人人皆是如此。

谯瑜与李朝自幼相识,又同拜于一个名师门下,对于李朝的了解他是很深的。

或许在世人看来,李朝现今的官职不高,往日之中也没什么惊世的功绩流传于世间。

但就是在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广汉李氏在李朝的带领下,这十数年之间快速崛起。

就算是在当年波及整个益州的大动乱中,广汉李氏也一直能在李朝的带领下左右逢源。

事后家族的权势不仅未有削减,还因祸得福,李氏兄弟三人尽皆在益州成为掌握一定实权的官员。

就连诸葛亮也颇为敬重“李氏三龙”的名声,单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李朝的个人手腕。

包括今夜对付糜旸的计策,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也是李朝想出来的。

李朝便是“李氏三龙”中的龙首。

见谯瑜问起自己的真正目的,李朝收起脸上的笑意,他的脸色转变为肃穆。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然后自然的递到谯瑜的身前。

而谯瑜在看到信上的某些暗号后,他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那些暗号代表着这封信来自于关中。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谯瑜立马接过李朝手中的信看了起来。

随着谯瑜的目光聚集在信中的内容之后,他的脸色已经不是单单可以用严肃二字可以概括了。

还有着震惊。

因为这封信是魏凉州刺史杨阜亲笔所写的!

若仅仅是如此,历经风雨的谯瑜还不会感到如此。

毕竟虽然大汉与曹魏是死敌,但两方的大臣之间书信往来乃是常事。

这一点就连刘备与诸葛亮也是如此。

但是谯瑜现在手中这封信笺的内容,却不是简单的好友之间的话语寒暄。

而是杨阜以魏凉州刺史的身份,在要求益州的士族们办一些事。

寻常的寒暄来往不打紧,但这封信中的内容并非如此。

有着这样内容的书信一旦落到外人手中,通敌叛国之罪是一定逃不了的!

所以谯瑜才会感到如此震惊。

但或许是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书信,所以谯瑜脸上震惊的神色很快就平复下来。

他在以极快的速度看完信件中的内容之后,马上就将手中的书信扔进身前的火盆中。

随着这封足以杀头的书信在火盆中渐渐化为灰烬,谯瑜脸上担忧的神色才渐渐消散。

只是他脸上的震惊之色依然还在,久久不能平静。

在缓了好一会之后,谯瑜才开口问李朝道:“你想和北方联手?”

听到谯瑜的这句话,一旁的谯周立即就被吓了个半死。

他刚才还好奇谯瑜为何会看到那封信后做出那样的反应,现在他知道了。

与逆魏私通是什么样的罪名?

谯周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但是现在的他很明显没有改变这件事的实力,所以他只能乖乖在一旁继续听着谯瑜与李朝的对话。

李朝听完谯瑜的话,他伸出修长的手指,放在身前的烛火上烘烤。

似乎这样能为他染病的身体带来一些温暖。

随着指尖不断传来温暖,李朝也回答道:“不然我为何让伱看这封信?”

李朝回答的语气很是随意,好像是在做一件很寻常的事一般。

在得到答案之后,谯瑜的眉关紧锁。

他觉得以目前的情势,益州士族好似不需要再借助北方的力量。

谯瑜很快将自己的看法告诉给李朝。

岂不料李朝在听完谯瑜的话后,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些笑意。

这笑意似乎是在嘲笑谯瑜有些天真。

“北方写这封信,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

是因为他们要利用我们的时候到了。

而我们可以拒绝他们的利用吗?”

李朝的话瞬间让谯瑜哑口无言起来。

益州士族与曹魏有所勾连,这是很早之前就有的事。

不然当初曹操征伐汉中时,又怎么会对益州的情势了解的那么清楚。

或许一开始双方只是合作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力量并不对等。

这样的合作,到最后都会变成一方单纯的利用。

就像现在曹魏对益州士族的态度一般。

别看杨阜在信中的语气还好,但谯瑜并不是傻子。

在李朝的提醒之下,他也知道若是益州士族不办好这件事,那么他们有可能就会失去曹魏的信任。

士族在乱世中能生存的第一准则,不就是左右逢源,处处下注吗?

对于这样的结果,谯瑜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

因为目前在众多益州士族的心中,他们还是认为最后能统一天下的是曹魏。

毕竟曹魏那么强大的国力摆在那里,不是几场大胜就可以抹杀掉的。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谯瑜便对着李朝点点头道:“我会尽力办好这件事的。”

或许一开始谯瑜与李朝是对等的身份,但现在李朝却成为曹魏的代言人,所以现在谯瑜在李朝面前,地位隐形间已然不对等。

反正杨阜在信中的要求,对目前的谯瑜来说不难办到,也不会与他刚才所说的计策相冲突。

至于设计将糜旸召回来后,梁州会陷入怎样的一个境地,这就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了。

不管天下是刘还是姓曹,只要谯氏一直是益州冠族就好。

而李朝在听完谯瑜的话后,也放心的松了口气。

只是在离去之前,他还是有一点要提醒谯瑜。

李朝对谯瑜说道:“当今朝廷诸臣中,元从自不必说,东州首鼠两端无须在意,唯有荆州系的大臣的态度我们需要注意。

他们若全部力挺糜旸,对我们的谋划是大大不利的。”

见李朝道出这层担忧,谯瑜点了点头。

于是他问李朝道:“你可有何计策?”

在谯瑜的询问之下,李朝思索了一番答道:“荆州系大臣众多,其中大多数臣子以诸葛亮马首是瞻。

然人心有异,诸葛亮并不能完全掌控整个荆州系的大臣。

自诸葛亮成为丞相之后,尚书令刘巴手中实权尽无,再加上他往日早就对糜旸心怀不满,你可试着联系他。

若刘巴能率先对糜旸提出弹劾,以他在荆州系大臣中的威望,虽不至于令他们倒戈,但也足以让一部分荆州系大臣产生动摇。

另外以刘巴的地位,他的弹劾也才更能引起刘备的注意。”

在听完李朝的话后,谯瑜的脸上先是浮现喜色。

他怎么将这样一个对糜旸不满的重量级人物给忘了?

但随之他的脸上又浮现疑虑。

“刘子初手中的权势早已不如当往,况且他往日因为惧见猜嫌,便恭默守静,非公事不言,这样的他会弹劾糜旸吗?”

面对谯瑜的疑虑,李朝想了想答道:

“或许刘子初不愿招惹俗事,但他本人乃是个极清高且极有主见之人,这一点从未有所改变。你难道忘了当年他羞辱张飞一事吗?

刘子初连张飞都不愿假意奉承,他又岂会惧怕糜旸背后的权势。

况且刘子初一向以汉室苗裔自居,对于大汉稳定的看重,他不会在刘备之下。

在大汉面临不稳时,他不会坐视不理的。”

听李朝如此说,谯瑜有着疑虑的心才慢慢安定下来。

不管刘巴会不会出这个头,但若是有一定可能,那他愿意去尝试一下。

在将所有事情与谯瑜商量完毕后,李朝强撑着身体起身,对着谯瑜告辞后缓缓离去。

当李朝离去之后,目前整个密室中就只剩下谯瑜与谯周二人。

听完李朝与谯瑜真正全篇谋划的谯周,现在心中的心情犹如惊涛骇浪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他今晚知道了太多的秘密。

而在李朝离去之后,谯瑜的目光就全都落在谯周的身上。

谯瑜虽然只是静静看着谯周,但现在的谯周却感到,他身上包裹着一种强大的压力。

这是来自于谯瑜这个族长对谯周天然的威压。

谯周被吓得脸上冷汗直冒。

但幸亏谯瑜不是要对谯周怎么样,他在看了谯周许久后,对着他说道:“今夜我们所说的,也是你来日会做的。

所以你要好好学。”

听到谯瑜这么说,谯周忙不迭的直点头。

见谯周一副乖顺听话的样子,谯瑜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自从独子死后,他便将家族的希望都倾注在谯周身上,而谯周一直以来的表现,也没有让他失望过。

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之下,谯瑜突地问谯周道:“你斗得过糜旸吗?”

面对谯瑜这句突然的询问,谯周一下子愣在当场。

一时之间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只是他何须回答呢?

答案世人皆知。

若将糜旸比作一轮皓月,那么谯周顶多算一颗从旁点缀的星星。

谯瑜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他并没有等谯周回答他,他只是看着谯周自顾自的说道:

“或许你斗不过他。

但我会帮你除去他。

若干年后,你依然是胜利者。”

什么样的情况下,星星会成为漆黑夜空中的主角呢?

那便是在皓月陨落的情况下。

在密会结束的第二日,来自梁州的文书终于来到成都之中。

这封文书如以往一般,被优先送到诸葛亮的手中。

而诸葛亮在看到文书中的内容之后,他脸上浮现了复杂的神色。

三长制与均田制对他来说,都是很新奇的制度。

只不过虽然诸葛亮的治国理念讲究与民生息,镇之以静。

但对于编写出《蜀科》这部法律的诸葛亮来说,他并非是不能接受新奇事物的人。

相反的,诸葛亮本身就是富有创新思想的一个人。

所以当了解了何为三长制与均田制后,诸葛亮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平心而论,他在之前的确没料到糜旸会有这样的举动。

当世的政治家,大多还拘泥于打击豪强,恢复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固定套路。

诸葛亮之前以为糜旸也会如此做,毕竟这样做最为稳妥,不至于犯错。

而他的这位准徒弟倒好,打击豪强打击的比谁都狠就罢了。

还直接搞出两种全新的制度来发展生产,这样的举动在数十年以来,可谓是第一次。

别看曹魏的屯田制被北方士人吹嘘的有多先进,但曹魏的屯田制并非是首创,最多算是发扬光大而已。

可以说糜旸这样的举动很大胆。

但是诸葛亮对糜旸这样的执政风格却充满着期待。

只是诸葛亮是有着期待,旁人就不一样了。

当糜旸在梁州准备实施三长制与均田制的消息传出之后,整个成都瞬间陷入一片沸腾之中。

不久之后,这种掺杂着恶意的沸腾,正在许多有心人的推动之下,以极快的速度传遍蜀郡。

乃至益州的更多地方。

(本章完)

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316章 刘巴不满 难民临宛第593章 郭淮计策 联吴抗汉第412章 主动出击 夜郎自大第208章 车骑感叹 曹丕亲临第671章 仪同三司 拜大司马第5章 糜旸献策第493章 魏军攻城 汉军受挫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阳失陷第330章 断翅而亡 蠢货孟达第113章 糜旸所谋(十更,求首订!)第457章 神兵天降 两军合围第462章 兵无常势 曹洪退兵第375章 曹魏庭柱 梁可征否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417章 各取所需 粮草危机第71章 糜旸的信(三更求追读)第607章 阳谋逼军 魏营告破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384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第253章 优势明显 夏侯请战第8章 关羽之忧第252章 知人用人 调教魏延第563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第176章 谯周跌坐 大乱将起第471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读,求票)第356章 该死则死 夏日之阳第404章 笔为雷霆 北方有变第476章 自相残杀 大获全胜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六百七十九章 挟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364章 利剑在手 可创生机第102章 孙权要睡不着了(再来追读!)第581章 心累糜旸 速召丞相第252章 知人用人 调教魏延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阳失陷第216章 刘备教子 众臣齐哭各位书友,新春快乐第390章 再围冠带 魑魅末日第151章 刘封生死 曹仁之忧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卷天下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155章 君志当承 糜旸之策第169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第596章 利舌如剑 摇晃关中第653章 当效忠武 势压孙权第301章 遥望北方 一刀断生第362章 马谡入梁 攻心提点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将一军 冷汗直冒第423章 轻摇令旗 二擒孟获第607章 阳谋逼军 魏营告破第82章 沙兄,你终于来了(四更求追读)第435章 山河为榻 坐守国门第139章 东三动乱 援军已到第229章 强征私兵 军心崩丧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读!不要养啦第486章 诸葛回军 心有灵犀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64章 公安大拆迁(求追读,求票票)第517章 宁俘不降 三族将夷第307章 云长晕厥 玄德得讯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国皆兵第344章 返回南郑 法邈五问第623章 焚柱毁城 收复长安第675章 感人遗诏 汉皇驾崩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508章 草拟遗诏 孙权不屑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质问第529章 伯言挂帅 智分敌势第469章 晴天霹雳 再开屠城第430章 独当一面 血色征程第224章 天地赤红 汉将挺立第109章 关侯长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618章 先发制人 汉军快来第453章 将帅不合 骆谷魏军第64章 公安大拆迁(求追读,求票票)第527章 魏军迷雾 会猎长安第173章 升坛歃盟 大婚之日(终!)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3章 谁敢杀我?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质问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东第461章 情势不利 别出心裁第444章 英雄气短 郭淮到来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01章 将帅失和 (再来追读!)第465章 以己谋人 上方奇谋第385章 有人将死 三日已到第597章 惊人喜讯 世家铁拳第480章 魏军应对 逆天改命第280章 惟贤惟德 孟起拜服第537章 谁造谣言 意外惊喜第262章 却月却月 关公擂鼓第655章 定下国策 孙登妙用第366章 何为冠军 虎吞敌人第512章 惨烈守城 马超伤重第646章 防备江东 提议封王
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316章 刘巴不满 难民临宛第593章 郭淮计策 联吴抗汉第412章 主动出击 夜郎自大第208章 车骑感叹 曹丕亲临第671章 仪同三司 拜大司马第5章 糜旸献策第493章 魏军攻城 汉军受挫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阳失陷第330章 断翅而亡 蠢货孟达第113章 糜旸所谋(十更,求首订!)第457章 神兵天降 两军合围第462章 兵无常势 曹洪退兵第375章 曹魏庭柱 梁可征否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417章 各取所需 粮草危机第71章 糜旸的信(三更求追读)第607章 阳谋逼军 魏营告破第664章 长陵骂贼 刘晔吐血第384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第253章 优势明显 夏侯请战第8章 关羽之忧第252章 知人用人 调教魏延第563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第176章 谯周跌坐 大乱将起第471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读,求票)第356章 该死则死 夏日之阳第404章 笔为雷霆 北方有变第476章 自相残杀 大获全胜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六百七十九章 挟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364章 利剑在手 可创生机第102章 孙权要睡不着了(再来追读!)第581章 心累糜旸 速召丞相第252章 知人用人 调教魏延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阳失陷第216章 刘备教子 众臣齐哭各位书友,新春快乐第390章 再围冠带 魑魅末日第151章 刘封生死 曹仁之忧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卷天下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155章 君志当承 糜旸之策第169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第596章 利舌如剑 摇晃关中第653章 当效忠武 势压孙权第301章 遥望北方 一刀断生第362章 马谡入梁 攻心提点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将一军 冷汗直冒第423章 轻摇令旗 二擒孟获第607章 阳谋逼军 魏营告破第82章 沙兄,你终于来了(四更求追读)第435章 山河为榻 坐守国门第139章 东三动乱 援军已到第229章 强征私兵 军心崩丧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读!不要养啦第486章 诸葛回军 心有灵犀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64章 公安大拆迁(求追读,求票票)第517章 宁俘不降 三族将夷第307章 云长晕厥 玄德得讯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国皆兵第344章 返回南郑 法邈五问第623章 焚柱毁城 收复长安第675章 感人遗诏 汉皇驾崩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508章 草拟遗诏 孙权不屑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质问第529章 伯言挂帅 智分敌势第469章 晴天霹雳 再开屠城第430章 独当一面 血色征程第224章 天地赤红 汉将挺立第109章 关侯长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618章 先发制人 汉军快来第453章 将帅不合 骆谷魏军第64章 公安大拆迁(求追读,求票票)第527章 魏军迷雾 会猎长安第173章 升坛歃盟 大婚之日(终!)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3章 谁敢杀我?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质问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东第461章 情势不利 别出心裁第444章 英雄气短 郭淮到来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01章 将帅失和 (再来追读!)第465章 以己谋人 上方奇谋第385章 有人将死 三日已到第597章 惊人喜讯 世家铁拳第480章 魏军应对 逆天改命第280章 惟贤惟德 孟起拜服第537章 谁造谣言 意外惊喜第262章 却月却月 关公擂鼓第655章 定下国策 孙登妙用第366章 何为冠军 虎吞敌人第512章 惨烈守城 马超伤重第646章 防备江东 提议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