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

定兴县是崇祯九年鞑子入寇,攻破的十五座县城之一,城破之后,满城皆屠。包括代替定兴县令守城的鹿善继,也遭到鞑子贝勒阿巴泰的残忍杀害。在鹿善继守城战死后,其生死之交孙承宗奔赴定兴县,扶棺而哭。

不过,孙承宗、鹿善继当年在努尔哈赤叛明不久,便认识到后金崛起,是大明的巨大祸患,在萨尔浒之战,两人先后请旨经营辽地。关宁军和东江镇,皆是两者制定出来的战略部署。

不过,再好的战略,也需要中央的政策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才能起到效果。明廷在后金崛起后,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忽的激进、忽的保守。摇摆不定的战略,加上财政供给不足,各种美好的战略,都成为泡影。眼见着后金征服蒙古,改国名为清之后,越发难以遏制。

孙承宗在定兴县为鹿善继哭灵,一直到下葬之后,才稍微安定心神。而在定兴县的小吏,将一份抄录的《邸报》内容送至,孙承宗便迅速的翻阅。

而关于温体仁的迁都论,成为这期《邸报》的焦点新闻——“燕都之形胜,不足恃也!”

孙承宗愕然,心道:“燕京虽然有诸般缺陷,这需要多年在燕京领军作战,才能看出道理。温体仁不过是一届文人,从未有过督师军旅的经验,也不知如何得出这般结论?”

燕京的防御缺陷,孙承宗也是心中有数。不过,孙承宗过去的思路,是上书请加固燕京周围长城关隘。

事实上,长城关隘缺口何止数万个,处处皆修补,耗资何止数千万两。哪怕是每年挤出数百万两拨款,也得几十年时间,才能够修补完成。哪怕是长城所有的缺口都被修补完善了,也需要精兵强将去守卫吧?

明廷最大的问题。不是长城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精锐、可战的士兵。随着对温体仁奏折的阅读,孙承宗面色越来越凝重。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

这一段文字。已经将燕都的缺陷挑明了,由于燕京形胜的缺陷,使得敌军很容易攻入京师附近,将之包围。而次次皆需要仓皇召集外镇兵马来救援,也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的解救成功吧?如果有一次援兵来迟,恐怕大明便会已经亡国了.......

孙承宗阅罢,不仅掩卷沉思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雄文,其气度、深度绝不类温体仁的手笔!不知道。究竟出自哪位大才?”

汉唐兵书重骑兵。宋朝兵书重弓兵、器械,明朝兵书重火器。军事地理方面,历朝皆有所研究,但是清初的顾祖禹,才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这篇来自千古军事地理学大成者的顾祖禹手笔,孙承宗也只能叹服。

孙承宗读罢后。却是摸了一把眼泪,道:“这般旷世奇才。如果早生三十年该多好。”说着,孙承宗却是将这篇文章。在鹿善继坟前,进行焚烧道:“老弟,你在九泉之下,也看看这篇文章吧!”

正在孙承宗心潮澎湃之际,远处传来马蹄。但见到,一名宦官,在数名骑士的护送下,直奔而来。

“可是孙承宗老大人?”宦官喊道。

孙承宗愕然:“我已告老还乡,不问朝野大事,不知天使寻我这个山野匹夫何事?”

宦官道:“圣上口谕,大明将才凋零,圣上有意创‘黄埔军校’专事培养将才,迫不得已请老大人出山......”

明朝初年也有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不过也就洪武年间曾经非常重视,后期越来越荒废。

此刻,请孙承宗出山,筹建的“黄埔军校”也等同于大明中央武学,准备从有文化的基层官兵中,抽调人才进行深造。之后,再派回军队中,进行追踪其战场上的表现,对可造之材进行不断的提拔、升迁,给大明培养出一批中央军校系的军官,更是有利于改善明末的地方藩镇军阀化的态势。

至于县学中普及军事科目,暂时限于朝廷财政压力,还不准备实行。

孙承宗犹豫半晌,叹道:“走吧,公公,带我见皇上!”

鹿善继的死,给孙承宗刺激很大。如果大明有精兵良将,可以将鞑虏挡在国门之外,鹿善继何至于遭此横祸?哪怕是为了鹿善继这位老弟报仇,孙承宗也愿意拼着这身老骨头,给大明培养一些可用的将才。

——————————

迁都的舆论,显然也是很快传到了葛沽。葛沽军民中,纷纷对此进行热议。甚至盖过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抚的消息。

“终于要南迁了!”肖图白露出了一丝笑意。

将岸道:“迁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养息吧!“

肖图白点头道:“太祖当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为金陵地区经济繁荣,能够积攒钱粮。用这些钱粮,养精兵,从而获得问鼎天下的资本。元末时,蒙元拥有百万精锐兵马,但是财政不足,靠着纵兵抢劫百姓获得军费。因此,越是派兵镇压起义,义军规模便越是庞大。而北方的元庭和红巾军豪杰,皆是未能笑到最后。而本朝太祖,在环境安定、经济发达的江南,采用修生养息,获得充沛财政,养出精锐之师,反倒能够横扫群雄。由此可见,财政才是国家安稳、强健的根基力量!”

将岸道:“朝廷迁都金陵,效仿太祖故技?”

шшш●t t k a n●co

肖图白点头道:“金陵是创业之地,而非守业之地。若是迁都金陵后,以太祖的创业气魄,广积粮,养精兵,自是能够成就一番格局。若是存在偏安的心思,想要求得南宋时的格局,也未必能够!”

在两人交谈中,新上任的天津巡抚杜三策,早就秘密的感到了天津。杜三策来到天津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去天津府衙,而是微服来到葛沽。

wWW⊙T Tκan⊙¢ O

当然,杜三策微服来访,早被锦衣卫密探发觉。因此,杜三策的行踪,根本瞒不过肖图白。

杜三策也是一名东林党人,不过他曾经奉命去琉球国,代表明廷册封琉球国王。出海册封藩王,使得杜三策逐渐形成了海洋意识。眼界比之大明传统的士大夫,要稍微开阔一些。

半晌后,杜三策在几名家人的陪同下,骑着驴子令人递帖子拜见。

见到肖图白后,杜三策露出一副亲善姿态道:“国师大人,久仰了!本官听闻,天津十多个州县,不如一个葛沽繁盛。不知道,国师是如何将葛沽经营成这般的规模?”

肖图白道:“无它,经营尔!”

像商人一般,将城市当做可增殖、可盈利的项目,不断进行经营。之后,不断的将财政盈余,再次投入到可以创造利益,或者是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的项目上。有意识的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自能复制出葛沽这般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杜三策以为肖图白藏私,也不仅摇头,但是心中暗想道:“你不告诉我,我还不会自己学吗?”

接着,杜三策也与肖图白谈及了朝廷迁都大事。迁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必是迫不得已才会迁都。

历史上,中华大一统的王朝,迁都的次数总的罕见的。就如两汉都城长安、洛阳之间的迁都,也是因为战乱使然。同样,两宋时期,也是因为北宋都城汴梁被沦陷,逃至南方的南宋君臣迫不得已在临安建立新的都城。

大明开国时,以金陵为都城。金陵龙盘虎踞,又长江作为天险,更具备雄厚的工农业生产力。明太祖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问鼎天下。

而永乐皇帝,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元庭经营80多年的燕京,更因为奉命扫荡蒙元残余势力,从而长期掌握大军。并且,燕王封地建立的官府,几乎是与南京的六部朝廷,一个模子出来的。

太祖驾崩后,建文帝采纳文臣集团的意见,用削藩的手段,逐渐收回藩王对于地方的治理权和军权。不料,燕王骤然发难,率领北方的精兵强将,一路攻破金陵,建文帝不知所踪。

其后,燕王朱棣登基,由于惧怕建文帝未死,以及南方官民之心未能彻底归附。所以,永乐皇帝朱棣才会在登基不久,迁都至北方,以燕京在都城。

因为,燕京被永乐皇帝经营多年,能够给他安全感。除此之外,燕京离草原之后数百里,永乐皇帝也存在着心思——如果建文帝未死重新复辟,情况最危急的时候,他也能够率领骑兵逃到塞外。也是种种的因缘巧合,明朝从永乐开始,便以燕京为国度的格局。

而此时要迁都到南方,包括了庞大的朝廷部门、工匠、军队的大搬迁。整个搬迁过程,计划分为三年去逐步完成。其中,天津的漕运、海运码头,也是承载了迁都搬迁的重任。

杜三策担任天津巡抚后,也是受命与肖图白等人配合,扩建天津的码头工程。为迁都做好铺垫准备......

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77章 年假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219章 整风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80章 虏变(二)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25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第11章 射击训练第98章 情报第25章 女兵们的加入第174章 赤字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73章 民心沸腾第120章 震动(四)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158章 部门改组(二)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57章 建党(二)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175章 买办(一)第265章 重农第263章 返航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162章 货币第71章 丰收(二)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4章 锦衣卫和东厂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179章 游街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71章 丰收(二)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56章 建党(一)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24章 文工团、书社、股份制第135章 布局(二)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68章 传教士(三)第276章 皇帝养成计划(一)第124章 班师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11章 射击训练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245章 长崎(一)第246章 长崎(二)第43章 新军医院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34章 阴谋第180章 暗流(一)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180章 暗流(一)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48章 银荒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74章 抢修棱堡第79章 虏变(一)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81章 虏变(三)第46章 圣旨第161章 自由民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142章 胜了(二)第27章 顾问党利益集团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4章 锦衣卫和东厂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239章 问策(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
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77章 年假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219章 整风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80章 虏变(二)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25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第11章 射击训练第98章 情报第25章 女兵们的加入第174章 赤字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73章 民心沸腾第120章 震动(四)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158章 部门改组(二)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57章 建党(二)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175章 买办(一)第265章 重农第263章 返航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162章 货币第71章 丰收(二)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4章 锦衣卫和东厂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179章 游街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71章 丰收(二)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56章 建党(一)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24章 文工团、书社、股份制第135章 布局(二)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68章 传教士(三)第276章 皇帝养成计划(一)第124章 班师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11章 射击训练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245章 长崎(一)第246章 长崎(二)第43章 新军医院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34章 阴谋第180章 暗流(一)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180章 暗流(一)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48章 银荒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74章 抢修棱堡第79章 虏变(一)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81章 虏变(三)第46章 圣旨第161章 自由民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142章 胜了(二)第27章 顾问党利益集团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4章 锦衣卫和东厂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239章 问策(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