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皇帝南下

迁都南京这件事,早就成为了不可动摇的决策。不但皇帝本人提倡,而且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考虑,皆是利大于弊。少数的反对声音,往往是北方各省的利益集团。但是,这皆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声音了……

谁要反对迁都,那么便在北京留守吧。而留守北京,也就意味着远离权力中心,成为政坛上的失败者。

因此,反对声越发的稀疏,甚至各地的封疆大吏,纷纷揣摩圣意,上书迁都的妙处。

在清明时分,崇祯在宗庙中祭告众位先帝后,开始率领文武百官迁都南京。迁都南京,意味着大明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重新返回太祖皇帝发家崛起的南京。

而此次迁都,光是宫中的官宦女官们,人数已经达到3万多人。工匠仆役规模达到5万人,文武百官人数达到1000多人,护送的军队规模7万多人。

迁都南京后,北京的许多古董、国宝,自然是难以带走了,还要防止留守的太监宫女,盗卖宫中的器具。

于是皇帝宣布——公开拍卖皇宫中的器具。

这一次拍卖的文物古董数量有点偏大,书籍有300多万册,瓷器50余万件、陶器10余万件、玉器一万多件、青铜器5万件、字画4万副、家具30多万套……

这些文物,很多单件出售,已经是非常值钱。

如果一次性抛售,哪怕是卖成白菜价。也能够套现一笔庞大的资本,令大明朝廷财政上将会宽裕几年。

而明末的奢靡之风日盛,普通的地主不外乎建立大宅子,穿金戴银,或者是娶几个漂亮妻妾,纳几十个通房丫头。

但是有底蕴的书香世家、官宦世家来说,咱不能那么低俗没有格调不是?

明朝的那些官宦世家的才子们。喜欢泡名妓,购买昂贵的古籍,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珍宝。

一方面这些文物古董能够抬高格调。无论是交友,还是将来在送礼,也是有档次。有派头的。另外一方面,这些价值昂贵的文物字画,也能够保值增值。遇到兵荒马乱,田产、宅院之类的不动产,可能会被查抄。但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逃难时候能够随身携带。将来也能够靠这珍宝获得东山再起的本钱。听闻了文物拍卖的消息,北方各地的豪门家族,纷纷派遣族人,前来京师淘宝。

而由于崇祯八年的皇庄拍卖活动。宫中早就培养出了一批业务精通的拍卖专家。而古董文物的鉴定方面的人才,宫中向来是不缺的。

而拍卖物品数量过于庞大,过快的拍卖,市场消化不良,也不利于买上高价。因此。文物的拍卖准备细水长流,分为5年时间拍卖完成。

为此,皇帝专门成立了“皇家拍卖局公司”,令王承恩担任经理,专门负责在北京拍卖这批文物和古董。

宫中文物拍卖筹措的经费,30%的款项上缴给南京朝廷。补充财政亏空。30%的款项用于支付北方九边的军费。剩下40%的款项,作为准备投资一些产业,每年给皇帝小金库额外输送一些可以灵活动用的资金。

做完了这些工作后。

崇祯和文武大臣在众多兵马护送下,准备南下的队伍已经到了天津,停驻在咸水沽特区。

肖图白与崇祯,单独在书房中私聊。

“文物古董卖的好啊,早该卖掉了!”肖图白不由的赞道,“中国古代就是被这么多不能源源不断创造财富的玩意,绑住了手脚。”

崇祯苦笑道:“估计那些文人,一面买这些文物,一面私下里骂朕败家。”

肖图白冷笑道:“败家?作为皇帝,亡国了才败家呢!古董文物堆积如山,不能提供就业、不能创造gdp。留着这些古董,唯一的价值,就是亡国后,被敌人占有。而且古董这玩意,几百年后,我们遗留下来的器具,很多都是古董。”

“说的也是,其实,朕本身也不重视认为的古董文物。如果不是北京皇宫的政治意义太浓厚,朕还真想将皇宫卖掉。”

两人临别之前,依依惜别。

“对了,本尊。朕去了南方,未来局势相对安全。你在北方,可要小心一点,别被鞑子或者李自成给逼死。”

“怎么可能?天津被我经营的的如同铁桶一般。将来棱堡群建立之后,只要弹药补给足够,再多的敌人来此,也是找死啊!”

大明北方最险要的地形,不是山海关,不是京师,也是不是辽东的前线。而是被肖图白的天津特区。

整个天津特区,一块块的棱堡小城池,看起来如同园林一般充满了艺术感。但是每个棱堡中,火炮、火枪形成了立体的攻防体系。而敌人从任何一个方向攻来,至少要承受三个棱堡的炮火数百门火炮的攻击。这种可怕的交叉活力,令天津特区成为了整个亚洲最易守难攻的地区。

当然了,肖图白也不断投资建立航海船队,也是打定主意,一旦遇到天津也守不住的程度,便从海路上撤退。

“别的不多说,别死了!你我灵魂同源,虽然不知道,你死了后,我还能不能存活。但是,最好不要冒险……”皇帝临别时,郑重的交代。

肖图白笑道:“老子还准备攀科技树、搞工业革命。还要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崇祯直翻白眼,道:“你就这么一点气度?”

“你还想肿么样?”肖图白嚷嚷。

“美洲要不要不参一手?印度殖民地要不要去瓜分?澳洲那边天然的矿藏、牧场,要不要?”

“好吧,海外殖民也要量力而行,如果本土的实力,不足以驾驭殖民地。则会弄的像18世纪的法国一般悲剧,耗费了无数财政进行海外殖民投资,本土却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肖图白说道,“另外英国也是心太贪,后来疯狂在全世界部署殖民地。结果顾此失彼,各个殖民地不断的独立,最终英国本土名虽列强,实则二三流国家。其他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也皆曾拥有庞大殖民版图,但是本土没有足够的实力。等到殖民地独立后,也一个个成为纸老虎。”

“那你想要怎么样?”

“大明的霸主之路,应该是本土势力强横,像美国那样,本土生产力和技术,占据绝对的优势。对于海外地区的利益,仅仅采用建立军事基地,驻军的方式,成为太上皇。此外,大明传统的100多个藩国,是不是可以升级一下。向宗藩国家,派遣固定的外交官,签订各种外交协议。”肖图白淡然说道,“大明朝廷的宗藩,也仅仅是礼仪性质。几年一次的朝贡贸易,也剥削不到什么利益。只有建立更好的外交关系,徐徐的渗透。将来啊,宗藩国家遇到西方人殖民侵略时,向我国求援,通过军火倾销、军事顾问,还有直接派兵。多管齐下后,大多数宗藩升级为殖民地,也是妥妥的!”。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57章 经济发展为先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99章 漕、海之争第201章 香水第142章 胜了(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82章 流民、天津梦、安置第100章 与虎谋皮(二)第46章 圣旨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119章 震动(三)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77章 年假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8章 欲练兵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75章 粮商(一)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178章 风俗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197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250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二)第183章 暗流(四)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14章 飞将、鹅毛、铅笔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76章 买办(二)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43章 新军医院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89章 危险与机遇(三)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83章 暗流(四)第47章 收容难民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147章 鞑子窜逃了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199章 漕、海之争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54章 党报(一)第120章 震动(四)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56章 建党(一)第176章 买办(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10章 为乡亲们报仇(二)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14章 飞将、鹅毛、铅笔第85章 独石口(三)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84章 独石口(二)
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57章 经济发展为先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99章 漕、海之争第201章 香水第142章 胜了(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82章 流民、天津梦、安置第100章 与虎谋皮(二)第46章 圣旨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119章 震动(三)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77章 年假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8章 欲练兵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75章 粮商(一)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178章 风俗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197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250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二)第183章 暗流(四)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14章 飞将、鹅毛、铅笔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76章 买办(二)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43章 新军医院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89章 危险与机遇(三)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83章 暗流(四)第47章 收容难民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147章 鞑子窜逃了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199章 漕、海之争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54章 党报(一)第120章 震动(四)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56章 建党(一)第176章 买办(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10章 为乡亲们报仇(二)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14章 飞将、鹅毛、铅笔第85章 独石口(三)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84章 独石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