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

崇祯十年二月中旬,天津地区的地产公司雨后春笋的涌现。【叶*】【*】不过,地产项目可不像普通的项目,千八百两银就可以玩转。光是在咸水沽特区拿地,少说也要斥资投入数千两白银。而加上开发建设的款项,没有万两的资本,连地产开发的准入门槛也不够。

不过,股份制公司概念,使得很多眼馋地产行业未来利润的小商人,也能够通过共同集资成立股份制公司,获得入场券。

一时间,什么万科股份公司、万达股份公司、保利股份公司、恒大股份公司之类的股份制地产公司,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形成了特区工商业最火爆的一次投资热潮。

当然了,这里面与媒体文章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去年,特区发行量达到3000份的《葛沽经济报》就刊登了一片署名为“特约评论员”的分析文章写道:

“……财富的盛宴,即将送给又准备的人。从来没有那个官府,能像经济特区的官府一般,会投入超过千万两白银给新城市打好各项基础,并源源不断的提供就业岗位。而大量就业的人口、完善的基础设施、免费的教育、完善的医疗服务,等等一系列,皆让特区拥有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吸引力。”

“……经过一年多努力,特区已经十六万人口,并且特区的人口每天都以成百上千的速度增加。特区的市民,绝大多数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由于住房市场供应紧张,他们大多数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中。而购买力逐步增强的市民渴望购买自己的房,他们的购房需求,将会刺激房地产行业长期的景气。”

“地产盛宴已经敞开,你准备好了吗?……”

“特约评论员”这个笔名起初是肖图白匿名投稿时候所用,事后征询了肖图白的意见,这个笔名逐渐成为了特区政府公用的马甲笔名。[ ~]政府高层想要用舆论鼓吹某种政策。往往就用“特约评论员”这个书名。

现如今,“特约评论眼”的文章,一般是不轻易刊登。一旦特区的重量级报纸上。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登文章,往往就代表着政府高层的舆论喉舌。

虽然,特区政策并不喜欢强迫人们从事某些行业。但是顺着“特约评论员”的方向去投资,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政策鼓励。

而特区的商人们的经验是——

特区政府高层鼓励从事的项目,多是能赚大钱!所以,报纸上关于房地产相关的评论,才会吸引无数的商人摩拳擦掌。

根据政府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后,特区注册成立的房地产公司,多达50多家。其中,郑芝豹独资成立的“天豹房地产公司”注册资金达到30万两,成为了特区最大的一家地产公司。

肖图白获悉了郑芝豹成立了地产公司,便令人令之唤来。问道:“莽二啊,听说你成立了一家天豹地产公司?对咸水沽地产项目感兴趣?”

郑芝豹笑道:“大人,属下觉得咸水沽项目,既是政府所提倡,又是百姓的刚性需求。因此。便冒昧成立了一家地产公司。”

肖图白点头道:“你成立地产公司赚钱,我是鼓励的。别的我不多说,不要贿赂官员,不要幕后操作,项目都放在明面上进行,光明磊落赚钱。”

郑芝豹肯定的说道:“属下知道。定会严格约束公司的人,手脚一定要干净。”

事实上,郑芝豹拥有的资本和实力,已经脱离了最贪婪的时期。这时候,他更注重的是财富的安全性,以及培养下一代继承人不要太过于败家即可。至于手脚不干净,喜欢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者,绝大多数多是渴望财富爆发式增长的底层商人。( ·~ )

地产的盛宴,肖图白明明知道这里面的利益,但是肖图白不准备参与这个项目。

事实上,这个暴利项目,不外乎是肖图白抛出一快肉骨头,用来制造赚钱效应。从而,形成虹吸效应,将周边的财富、人口、资源,加快速度朝经济特区吸引。

肖图白想要捞钱,还不至于从房地产项目上捞钱。且不说,肖图白执掌国资委和特区政府,给自己开出了10万两银的年薪。这样一个级别的年薪,已经足以让肖图白不贪污不,也必然成为巨富。

而肖图白十万两银的年薪,除了每年消费5万两左右,用于维持府上的开支。其余的多是让柳馨予、坤兴公主两个丫头,投入文化、机械等等项目中,让财富合理的进行增值。

后世的政府官员家庭成员,一般是不允许经商的,这里面主要的堵住官员以权谋私,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弊端。

但是,在明朝并未阻止官员经商,官员私下经商,已经成为了惯例。

而肖图白的特区政府,则是在法律上提出允许官员经商,但是官员家族投资经营的公司,则格外的令廉政部门监督,以防止幕后交易、以权谋私现象。

这样一来,好处是在于官员的能力,除了通过政绩反应之外,还能够通过其私人投资项目的经营发展水平来衡量。

如果一个官员所投资的企业,通过正当的经营手段,能够不断的盈利、壮大。那么官员的商业头脑,则是能够给其加分。

若是一个官员,私人投资的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出现破产和各种负面新闻,那么这个官员的能力,会被打个折扣。

与郑芝豹谈论地产问题,肖图白浅尝即止。

后面更多的问题,则是与之谈论朝鲜的局势分析、朝鲜市场军火贸易,以及耽罗岛的接管和开发。

关于耽罗岛殖民地,肖图白准备外派李旺去担任总督。

李旺是从皇家新军退伍,并拥有咸水沽管理经验,而在漕帮之乱中,李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带领警察保护码头上的工人,以及及时的派人通风报信,给予皇家新军镇压漕帮,迎来了宝贵的时间。

而肖图白也准备,将李旺外派到海外殖民地,进行锻炼、捶打一番,等到他履历更为完美之后,择机给予更重要的重担。

“属下一定将李旺总督,安全送到耽罗岛,并配合其工作。”郑芝豹肃然保证道。

肖图白满意道:“莽二你多费心了!”

——————

二月二十六日,郑芝豹的舰队,再次出发。

此次的任务,不但包括向朝鲜人销售5万只鸟铳和必要的弹药补给,也肩负着护送李旺一行人前往耽罗岛赴任的任务。

送别了郑芝豹一行人后。

肖图白则是紧锣密鼓部署海军人才培养计划。

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曾经提出:

“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这已经概括了风帆战时代、蒸汽时代的海军发展的思路。一直到20世纪,导弹、潜艇、航空母舰之类的先进武器出现之后,海军发展轨迹才脱离了这个范畴。

明朝的将领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海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但问题是,这些皆的建立在烧钱的基础上。

造舰、造炮,皆是非常奢侈的投入!

但是从明朝中期以来,大明的财政一只都不太宽裕,关于海军这种烧钱兵种的建设,更从来不会被朝廷所重视。

而到了崇祯年间,由于本土内忧外患加剧,朝廷财政成以上,皆是用在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北方边境的安全。连本土境内的战争剿、抚军费开支,皆是不够用的。更别提,去发展海军。

甚至大明朝廷为了节省开支,削减水师的规模,将南方沿海地区的防务,皆是“外包”给了郑芝龙家族,进一步加剧了明廷自有的水师力量的衰败。

崇祯年间开始,郑家便是大明海军的代名词。

离开了郑家,大明朝廷根本不能靠着自身的能力,去捍卫海上主权和海疆的安全。

此时,肖图白也不得不依靠郑家的力量,才能实现对朝鲜局势进行干涉。

郑家最大的利用价值,便是海上的专业能力。肖图白若是大张旗鼓的发展水师,恐怕郑家会有异心。而眼下,肖图白无论的海上运输、产品出口、海外殖民,等等各种战略目标,如果离开了郑家的帮助,便不能顺畅的完成。

为此,肖图白准备成立一家“渤海运输贸易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通过向朝鲜、日本、耽罗岛殖民地等地,提供运输和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业务。

从经济贸易的角度分析,“明、朝、日”东北亚三国的贸易,十几天左右,帆船运输就能跑一次来回。这种高效率的大帆船运输贸易,不但大有可为,能够源源不断的赚取利益。

更重要的是,频繁的进行航海贸易,能够不断给肖图白锻炼出航海人才。有了大量的航海人才,就逐渐拥有了发展近代化海军的能力……(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81章 虏变(三)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82章 暗流(三)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263章 返航第46章 圣旨第183章 暗流(四)第134章 布局(一)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137章 探病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78章 创刊(二)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43章 福利、户口、尚武之风第77章 创刊(一)第70章 丰收(一)第174章 赤字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31章 舰炮之威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63章 返航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17章 震动(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181章 暗流(二)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71章 丰收(二)第57章 建党(二)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54章 党报(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178章 风俗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41章 胜了(一)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137章 探病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41章 胜了(一)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62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
第81章 虏变(三)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82章 暗流(三)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263章 返航第46章 圣旨第183章 暗流(四)第134章 布局(一)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137章 探病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78章 创刊(二)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43章 福利、户口、尚武之风第77章 创刊(一)第70章 丰收(一)第174章 赤字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31章 舰炮之威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244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63章 返航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17章 震动(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181章 暗流(二)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71章 丰收(二)第57章 建党(二)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54章 党报(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178章 风俗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41章 胜了(一)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137章 探病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41章 胜了(一)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238章 乱中取利计划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62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