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

将岸是见证了煤炉和蜂窝煤的制作和实验过程,依然感觉到吃惊不已,道:“神了,简直是太神了.......”

肖图白面露微笑,道:“将先生依你看,这煤炉和蜂窝煤,一同推出市场,有没有市场前景?”

将岸满脸通红道:“有前景,简直太有市场前景了!既然能够炉火不灭,而且还能节省煤炭,只要让百姓知道这些优点,煤炉和蜂窝煤肯定会大行其道!”

“看来将先生是看好市场前景的!”肖图白笑道。( ·~ )

将岸脸上优点害臊道:“如果不是大人您有先见之明,以将某的愚昧,可能会错过这条财路!不过,这炉和蜂窝煤,也并不复杂。如果咱生意火起来了,别人仿制这该如何是好?”

肖图白笑道:“仿制也仅仅能够对产品本身进行仿制。但是,并不能够学会我们的制作工艺!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工艺,想办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增加生产效率。”

“别人是小作坊的时候,咱们已经发展成几百人、几千人的大工厂。别人还以手工制作蜂窝煤,咱们便研发出大规模生产蜂窝煤的机器。”

“手工的铁模,一天只能制作几百块煤!而一台机器效率每日生产几千块、几万块蜂窝煤,成本低廉、产量大!只要如果我们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别人如何与我们竞争?任何一门生意,失败不在于对手的恶劣抄袭模仿,而在于我们自己停滞不前!”

将岸恍然大悟道:“大人远见!”

远见?是啊.......

他能够比任何人都看得远!

肖图白看着远方的田园,心中充满蓬勃的力量,拥有领先世界300多年的见识,他可以自豪的认为,自己就是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

——————————

煤炉与蜂窝煤,这是两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 )没有煤炉,蜂窝煤也难以有市场。而没有蜂窝煤,煤炉的的优势也将大减。

由于,葛沽镇拥有煤炭资源,卖煤的生意已经属于暴利,也没有必要自己去争煤炉那一点的微薄利益。不过,蜂窝煤必须要有配套的煤炉,才能够形成消费市场。

经过斟酌,肖图白决定让葛沽镇的王铁锤去生产煤炉。

“大人,小人的手艺主要就是制作、修理农具。而且农具的生意非常稳定,煤炉生意咱可从未做过,要是做出来的炉卖不掉怎么办?”王铁锤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肖图白笑道:“这简单,咱葛沽镇投资1000两银,成立葛沽炉厂。你以手艺入股,占据51%的股权。官府不直接参与炉厂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个厂的经营发展,完全交给你王铁匠。经营不好,就关门破产。如果生意兴隆,厂越做越红火,官府保证不会收回厂,也依然给你经营。当然了,厂利润滚滚的话,官府作为股东,也享有分红权.......”

由于涉及到股份制,王铁锤也不太了解。为此,肖图白不得不去给王铁锤去解释股份制公司的概念和规则。

“哦,将一门生意切分成为很多份。股份越多,便一拥有越多的产权。真是一个不耐的主义。”王铁锤忽然说道,“如果生意做的好了,老汉想要自己拿出私房钱,购买其他人的股权,将厂完全变成老汉一个人所有,中不中?”

肖图白笑道:“完全可以啊!不过,到时候要协商,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卖,也不能强买强卖,你说是不?”

王铁锤点头道:“老汉去做那铁炉生意,也行!不过,老汉的儿和徒弟们,留几个继续做那铁匠铺生意,不知道大人准不准?”

肖图白笑道:“可以啊!让你管理炉厂,也并不禁止你继续做铁匠铺生意。[ ~]当然了,你掌握炉厂经营权,可不准以权谋私,让铁匠铺占炉厂便宜!”

王铁锤道:“老汉自然晓得分寸,断然不会损公肥私!”

葛沽炉厂成立后仅有1000两白银,作为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不过,葛沽镇却将铁矿资源,无偿划拨给厂。并且,还拨给了面积达到3亩的厂房。

政策上的扶持,不可谓不多!

而厂的董事长和厂长由王铁锤担任。王铁锤的儿王铁柱,以及徒弟李大力、赵打铁是厂的技术骨干。而葛沽镇则是将20名能烧陶的契约奴,送到厂中打工。暂时,契约奴不用工钱,只要厂管吃住。等到契约满,成为民户之后,厂按照效益情况,给予这些工匠开设合理的工钱。

而限于劳动力数量的紧缺,葛沽炉厂每天可以生产10多个炉。随着王铁匠不断在生产中想办法改进,一个炉的生产成本控制在700文钱左右。

而炉厂生产的炉,由天津煤业公司以每个炉1两银收购。暂时而言,炉厂一个炉生产出来,已经能够稳定获利300文。每天生产10个炉便能产生3两银的毛利润,用来维持厂的经营和发展,已经够了。

而天津煤业公司,是葛沽镇所直接经营的政府产业。煤业公司雇佣20名矿工,凿井挖煤。由于开采的是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简单,人工成本也是很低。平均每个矿工一天,可以开采2000斤煤炭。一天之内,开采出来的煤矿达到4万多斤。

之后,煤厂中还有100多名工人,用铁匠铺所制造的蜂窝煤的模,制作出蜂窝煤。一天下来,能够生产5万块蜂窝煤。

当然了,天津煤业公司,更是在肖图白的建议下,招募了10名业务员。这些业务员,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客户推销煤炉、蜂窝煤。

此时,葛沽镇已经有30多家商户,在镇上做生意。这些外来的人口,也多是习惯用煤炭作为日常的燃料。

天津煤业的销售人员,显然将练手的目标放在了镇上的商户们身上。

“这位大妈,这是我们葛沽镇自己研发出来的煤炉,以及蜂窝煤。使用这种炉和煤,优势自然是节省、方便!您没有考虑买?呵呵,没有关系,仅仅浪费您一点时间。介绍您一种新的炉和煤,您不买也没有关系。”

“我来给您演示一番,用这个火剪,可以方面的夹起蜂窝煤,燃烧中的煤炭,也能够捡取出来。炉下面有个可以开大、开小的洞。洞口开大,外面的气进去的多了,炉火燃烧的旺盛。如果被洞口封起来,外面的气进入的少,炉中的火力很小,能够省煤。”

“大妈,您家里一天用多少斤煤?什么,5斤煤,呵呵,如果用我们的这种炉,估计您一天之内炉都不用熄火,也只要3块蜂窝煤,也就是3斤.......”

“大妈!呵呵,公司给我权限,每个月可以向客户无偿赠送10个炉。这个炉,我就送给您了。还有给您留下10块蜂窝煤,和这种专门用来夹煤的剪。”

“这都不要钱,您用了之后,觉得方便之后,可以去天津煤业公司买煤。问我蜂窝煤的价格啊?呵呵,非常便宜,葛沽镇居民给予优惠和照顾,一块煤只要3文钱。如果外地人要买,一块煤至少要5文钱......”

天津煤业的业务员,不断的在葛沽镇中奔走。

很快以赠送的方式,向镇中送出了10个煤炉和火剪,用了大约10两银的推广费。

不过,收到赠送炉的10户幸运家庭,用起煤炉后确实觉得方便、省钱。之后,这些家庭纷纷的向天津煤业公司订购蜂窝煤。

光是这十户人家一个月就要消费1000块蜂窝煤。每块蜂窝煤在葛沽镇内部的售价是3文钱,而天津煤业公司生产蜂窝煤,每块的生产成本仅仅要1.5文钱。所以,卖掉一块蜂窝煤就能够赚1.5文钱。光是10户家庭的消费,一个月就能够给天津煤业公司带来1.5两的利润。

而这些用了煤炉和蜂窝煤的商人家庭,自然要向其他的家庭吹嘘煤炉的方便、省钱,以及他们运气多好,收到了天津煤业公司的免费赠送的煤炉。

之后,葛沽镇入驻的那些商人们,开始全面开花的普及了煤炉和蜂窝煤。尤其是,妓院、赌场、酒楼、茶馆,对于煤炉和蜂窝煤的需求巨大。这些服务业经营场所,一共采购了150多个煤炉,一个月需要消费煤炭3万斤。

小小的煤炉和蜂窝煤,却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光是葛沽镇的内需消费,一个月已经能够创造150两的经济效益,以及70多两银的利润。

而煤炉和蜂窝煤的市场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呈现快速的增长。

目前来看,葛沽镇内需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因为,6000多名的契约奴,是政府给予吃住,所以根本不产生消费。再过九个月后,契约奴的合约陆续的到期,自动转为民户之后,雇佣他们劳动将会付给工钱。

与此同时,新增的6000名民户领到工钱后,自然会有消费需求。葛沽镇到时候蜂窝煤的内需市场,估计还要暴涨五六倍以上。

当然了,天津煤业自然不能满足葛沽镇的这么一丁点煤炭消费需求,而是不断的派业务员,前往天津城内介绍煤炉和蜂窝煤,继续复制葛沽镇上的成功。

————————

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70章 丰收(一)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79章 虏变(一)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71章 丰收(二)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75章 买办(一)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103章 总督(一)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17章 震动(一)第161章 自由民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241章 问策(三)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13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233章 烟草第185章 兵器制造(二)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117章 震动(一)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136章 送别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81章 虏变(三)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34章 阴谋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265章 重农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85章 兵器制造(二)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80章 虏变(二)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75章 粮商(一)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72章 丰收(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134章 布局(一)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81章 虏变(三)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16章 返航、炮击、旅顺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
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70章 丰收(一)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79章 虏变(一)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71章 丰收(二)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75章 买办(一)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103章 总督(一)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17章 震动(一)第161章 自由民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241章 问策(三)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13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233章 烟草第185章 兵器制造(二)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117章 震动(一)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136章 送别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81章 虏变(三)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34章 阴谋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265章 重农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85章 兵器制造(二)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80章 虏变(二)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75章 粮商(一)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72章 丰收(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134章 布局(一)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81章 虏变(三)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16章 返航、炮击、旅顺第99章 与虎谋皮(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