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

||体验更多快乐读书功能

崇祯十年,七月。[]

在天津水师清剿渤海诸岛,如火如荼的展开时。天津特区再次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港口、交通、市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刚刚上马了炼铁高炉、坩埚炼钢等等项目。

“钢铁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武器、农具、建筑、造船、机器、器皿……各种各样的用具,皆离不开钢铁。可以说,钢铁既国家!没有足够的钢铁,工农业生产效率将会降低。没有足够的钢铁,便不能武装军队、保家卫国。没有钢铁,我们造船业所需的龙骨、铁锚、铁钉,都不能自给……”肖图白对于工业总是充满热情,特区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上马,皆是他推动和影响下启动的。

而肖图白本人的技术创新思路,对于生产力进步的影响,往往的立竿见影的。而肖图白,对于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激励,因此,特区的技术工们,也多少存在着肖图白崇拜情绪。

实际上,肖图白并不是理工专家,但是他知道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搞技术创新和攻关。只要通过体制,将人力物力向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等等领域引导,在资金链和政权不崩溃的前提下,是很容易出成果的。

政权的稳固,主要是物质、经济、民生等等方面。天津特区的存在,如同后世的列强的租界一般,通过不断吸取华北、朝鲜、日本等地的利润,令天津形成了这个年代罕见的工业发达、全民免费教育、社会福利丰厚、零失业的繁荣社会。对比周边地区的贫穷、混乱。净土一般的特区,内政是非常的稳固的。而抵御外敌武力颠覆,特区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军工生产体系。所以,政权总体而言,还是非常稳固的。

这种情况下,特区自然能够给工匠们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让他们搞科技创新。至少,在特区工匠们,往往是高福利、高薪水的代名词。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工匠,拿到的物质奖励。甚至不逊色于特区的官员们。

整个特区的社会氛围,能够搞科技创新的工匠,是非常令人尊敬、羡慕的群体。而特区的媒体,也不断的对一些搞出发明成果的工匠,进行宣传造势。其中,不乏“xx工匠自幼贫穷,但是热爱科学,喜欢琢磨新事物,经常动手搞发明创造。在特区政府的关怀下。xx终于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xxxx技术,该项技术填补了特区的技术空白。政府给予xxxx两银子奖励,该厂的厂长奖励xx,一套价值1700两的豪宅、丫鬟数名、马车一辆。xx终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这种普通**丝工匠,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故事。特区隔三差五就在媒体上宣传,基本上惹得特区的底层人士,对于发明创造、改革工艺技术的热情不断的上升。

古人与后世的智力差异是不明显的。区别主要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上。只要当权者重视科技工业发展,给予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制定出良好的激励制度,科技发展的速度,是能够快速提高的。

文艺复兴一来,欧洲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里面也是各国当权者重视使然。在整个欧洲陷入了尊重科技人才。重视科技人才的氛围中。后来的工业革命,诞生与欧洲也是情理之中。而后来,欧洲逐渐出现了衰败和颓势,也是因为忘本了。科技创新的潮流是由美国人推动,而非欧洲人主导,所以才逐渐变成了外强中干。

此时的大明王朝,由于祖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本钱,靠着吃老本,依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科技进步已经日趋缓慢。向大明肌体注入活血的,反倒是西方人传入的一些技术。

而后来的清朝,比之明朝更愚昧,不但不重视本土的科技创新,用文字狱打压科技创新,还通过闭关锁国,中断西方技术向中国本土输入的过程。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后来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挨打。

明朝外来技术的引进,还是在持续的,事实上,明朝中期以后,西方技术的输入,对于大明的技术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影响。

当然了,光靠着引进外来技术,而不重视本土技术创新,在未来技术竞争中,还是会落后挨打。所以,肖图白既重视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更重视鼓励本土人才的自古创新,激活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动力。

1.2亿人口的明朝,是欧洲人口的2倍多。存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匠户们灵光一闪的创新,加起来也是可怕的数据。对于科技创新领域而言,人口数量也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如果庞大的人口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科技创新的效率显然是非常恐怖的!哪怕是整个大明1.2亿人口,平均十万人一年产生一项创新,那么一年之内大明就能够获得1000多项新的科技成果。

可惜的是,这个年代科技创新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既不能给与创新者社会地位,也不能给与丰厚的金钱奖励。如此一来,大明本土除了一些与西方人合作的天文、数学、火炮制造项目,还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多数技术的发展,已经靠着吃祖宗老本和喝西方技术的汤来维持进步了。

中国古代的祖宗们,积累的技术本钱很雄厚。使得明朝的钢铁冶炼的工艺,还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高炉炼铁,在明朝已经很普遍,一些大型铁厂利用高炉炼铁,一炉子一次性即可炼铁五六千斤。崇祯年间。大明全国一年能够冶铁20万吨,比整个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要多一倍。

20万吨的钢铁产量,看似很不错的数据。但是,大明全国的耕地都用铁犁,平均2人需要一把铁犁,便需要6000万把铁犁的需求。一把铁犁15公斤,光是铁犁这一项,一年就需要60万吨钢铁。

而大明一年能够实现高炉炼铁20万吨,就连让全国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用上铁犁都不能做到。

事实上,整个大明用上铁犁的农户只有三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户,还在用木犁、石犁等等工具在耕作。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铁犁价格贵,另外一方面是钢铁产量低让很多农户用不上铁犁。如果铁产量规模大增,不但能够满足农户的用铁需求,而且还能通过规模生产,降低铁的售价。

铁产量远远不够,钢产量就更悲催了!

崇祯年间全国一年的钢产量也不到5000吨。并且,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20倍!而在后世。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很微不足道的。因为,在后世钢厂制造出来的钢铁成本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都直接炼成钢。

而在17世纪,钢和铁之间,地位的天差地远。冶铁容易,炼钢则需要耗费比冶炼十倍以上的人力物力。

明朝炼钢主要是——灌钢、百炼钢等等工艺。这两种炼钢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直到明朝还在使用。

“灌钢法”的工艺主要是把熟铁条盘成盘,生铁块塞到中间,然后泥封起来入炉烧炼,出来后砸掉泥封。从工艺本身而言。“灌钢法”是一大创举。但是,实际上“灌钢法”制造出来的钢杂质较多,钢质量不甚理想。

杂质少的炼钢技术是“百炼钢”,宋朝《梦溪笔谈》关于“百炼钢”的记载:“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这里面,讲述铁匠通过不断的锻打,将铁中杂质给去除,制造“百炼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也低的令人发指。更令人发指是的“百炼钢”这种低碳钢,被迷信为“真钢”,甚至上升了铁匠们信仰的程度,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钢铁工艺的发展。

肖图白需要的是——杂质少、质量高,并且还能够批量生产的炼钢工艺。

其实也就是肖图白令人将“坩埚炼钢法”提前攻关研究出来。历史上,“坩埚法”是英国人洪兹曼于1742年发明,“坩埚炼钢法”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能够批量生产工具钢的创新改革。后世一直到“电炉炼钢”出现了,才取代了“坩埚炼钢法”的地位。

“坩埚炼钢法”这种技术不外乎是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发生了还原反应,各种杂质也在此过程中上浮去除。

这种“坩埚法”之所以能够轻易练出钢,原因也是铁水与燃料被隔开了,避免了燃料中大量的杂质渗透到铁水中。炼钢过程中,钢水很多杂质上浮,可以用铁棒之类的工具,及时将杂质给捞走。因此,“坩埚法”能练出杂质少的高碳钢。

“坩埚法”对于17世纪,应该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炼钢工艺,既解决了钢的质量问题,也能够解决钢的产量问题。

在质量上,“坩埚法”可以直接练出高碳钢,性能超过“百炼钢”。在产量上,“坩埚法”也不逊色“灌钢法”。

而且,“坩埚法”炼出来的高碳钢,用以打造兵器的话,属于农业时代的神兵利器。一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后,钢合金技术越来越发达,才能够制造出更锋利和坚固的武器。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便由国资委投资了30万两,成立一家名叫做“天津钢铁集团公司”的钢铁联合体。这座钢铁公司坐落于咸水沽,拥有1200多名钢铁工匠,修建一座日产2.5吨铁水的炼铁高炉,以及100多个炼钢坩埚炉形成一天之内可以炼钢0.5吨的产能。

高炉炼铁,采用大明王朝非常成熟的技术,并不具备什么创新含量,也不能赚取暴利。但是,“坩埚炼钢”就厉害了,可以通过设定坩埚的形状,直接生产工具钢、兵器的毛坯,之后稍微令工匠深加工一番,就能够批量生产的钢制的工具和兵器。

简单说,“坩埚炼钢”既是产量大,又是利润极其丰厚的项目。单论以此法制造冷武器而言,就是一块利润极其丰厚的市场。

明朝时期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倭刀,采用的既是百炼钢工艺。日本一名职业的刀匠,打造一把质量合格的倭刀少则两三个月,多则数年时间才能被打造出来。按照半年一把倭刀低效率计算,一名日本刀匠一年仅能生产2把钢刀。

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后,日本逐步进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很多武士阶级已经失业、落魄。由于日本的武器消费市场的萎缩,为武士们打造兵器的刀匠们,也混是非常凄惨。在日本当地,一把普通的钢刀仅1两银子,一把名师打造的刀也才10多两一把。

出口大明则不同了,普通的倭刀能卖到10多两银子,一些精品甚至卖到几百两银子一把。日本的十万名刀匠,很多人都是依赖大明的需求,才勉强养家糊口。

而“坩埚法”就比较变态了,一个炉子一次性制造10把钢刀毛坯,平均一天练出一炉毛坯高碳钢武器。这些高碳钢武器,稍微加工一番,既是比倭刀更锋利结实的神兵利器。

一个“坩埚法”一年生产100次,可以获得1000把高碳钢刀。假设专门配5名工匠,将毛坯进行加工成合格武器。也就是平均一名工匠,一年能够打造出200把兵器!

“坩埚法”产出武器,效率是他们的100倍,武器的质量比他们耗费心血打造的更高。而价格?呵呵,批发价1两银子卖5把,也能大获其利。零售价一把卖5两,也注定是抢手货。

简单说,“坩埚法”出现后,至少能令日本的职业刀匠们无以为生,加速破产……而倭刀光是在大明的市场份额,一年就超过50万两规模。

推荐小说

小说所有的文字及均由书友发表上传或来自网络,希望您能喜欢小说。

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141章 胜了(一)第136章 送别第124章 班师第233章 烟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85章 独石口(三)第84章 独石口(二)第82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第34章 阴谋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9章 店铺、出租、青楼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18章 震动(二)第67章 传教士(二)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18章 震动(二)第48章 银荒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26章 拜年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19章 建镇、开荒、马铃薯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62章 货币第81章 虏变(三)第81章 虏变(三)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245章 长崎(一)第80章 虏变(二)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145章 虏退(二)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85章 独石口(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177章 年假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239章 问策(一)第132章 烽烟再起(四)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116章 我有奇术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263章 返航第136章 送别第59章 棱堡(一)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34章 阴谋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242章 邻居无好人啊第240章 问策(二)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35章 蜂窝煤和煤炉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19章 震动(三)第279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一)第137章 探病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
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1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141章 胜了(一)第136章 送别第124章 班师第233章 烟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85章 独石口(三)第84章 独石口(二)第82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第34章 阴谋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9章 店铺、出租、青楼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18章 震动(二)第67章 传教士(二)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18章 震动(二)第48章 银荒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26章 拜年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207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第19章 建镇、开荒、马铃薯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62章 货币第81章 虏变(三)第81章 虏变(三)第102章 与虎谋皮(四)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245章 长崎(一)第80章 虏变(二)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145章 虏退(二)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85章 独石口(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177章 年假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239章 问策(一)第132章 烽烟再起(四)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210章 扩军、银行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116章 我有奇术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263章 返航第136章 送别第59章 棱堡(一)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34章 阴谋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242章 邻居无好人啊第240章 问策(二)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35章 蜂窝煤和煤炉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19章 震动(三)第279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一)第137章 探病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