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传教士(二)

龙华民不由抱怨道:“大人,部自然科学的书籍,至少要年左右才能翻译完成。50本自然科学书籍,就足以让名学贯中西,并且拥有不俗科学素养的翻译者,耗费辈子的精力了!而辈子只能换取个县的传教权?”

龙华民也是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之。虽然,不像同期的汤若望那么有名,但也是名学贯中西的学者。

最大的缺点是太热衷于争权夺利。因为龙华民是欧洲个没落贵族出身,希望在东方证明自己,让自己的家族获得振兴。而且,龙华民也并不承认汤若望为中国教区的领袖,在清初时,写信给教廷抱怨汤若望等人的无能,从而获得了教廷最新指令,成为中国教区的主教身份。

在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和官员比较宽容,所以传教士们习惯了在这种宽容环境中传教。而在康熙年间,由于龙华民私自离开běi精,去了山东传教,而与满清朝廷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天主教全面被禁!

肖图白淡然说道:“我大明有1.2亿人口,比整个欧洲人口加起来都多倍。而整个大明有1000多个县,平均每个县便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加起来少则几十万,则是百多万。县便抵得上你们欧洲个小国家,在欧洲,你们想要获得个小国家的传教资格,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顿时,传教士们哑口不言了!

事实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站稳脚步,是因为徐光启为代表的少数东林党人的支持,才是明末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站得住脚的根本原因。

而徐光启临终前并且病床前,向东林党诸公进行托孤,希望东林党看在他的面子上,对天主教徒们照顾些。

但是,失去了徐光启这种级别的天主教徒的照拂,也使得天主教徒的境遇比前几年变差了些。

为了改变困境,汤若望给崇祯写信,提出自己能够铸造质量更好的大炮。也是希望,直接走皇帝的路线,让崇祯皇帝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汤若望的铸炮技术,其实是和传教士邓玉函学的。邓玉函是以铸炮技能闻名,获得了大明朝重用的传教士,作为名火炮专家,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被大明朝的军工体系,视为无数人拜读的神作。

不过,崇祯五年邓玉函在běi精病逝,使得西方传教士的铸炮方面的人才出现了空白。于是汤若望便成为了传教士中的铸炮第人,帮助崇祯皇帝铸造了500多门各类的技术先进的火炮。

而事实上,崇祯皇帝也只对传教士的铸炮,修订天文历法感兴趣。至于传教事业,却并未获得皇帝的大力支持。

“大人,那么言为定!我耶稣教可以为您翻译书籍,而您允许我们扩大传教范围,并保护我们的传教利益!”汤若望毅然做出了个重大的决定!

在中国传教,不依靠实权官员的帮助,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果的。明末天主教势力,在徐光启逝世后,仅仅局限于南京、běi精、松江等等少数地区。

想要继续发展,会受到巨大阻力。

在汤若望看来,眼前这位肖图白大人,是皇帝身份的名宠臣,但是权势却比徐光启更强。与这样的当权者做交易,也是为了传教事业!

可惜的是,这位肖大人并不信教......

事实上,肖图白也不可能去信教,因为他本身就是以中国传统封建迷信神话自己,堂堂个“谪仙人”,个从天上下凡的神仙,如果去信仰西方宗教的话,肖图白努力神话自身的成果便付诸东流。

钦天监原本有8名西方传教士,不过有四人随着年事渐高,已经病逝。此时的西方传教士仅剩下4人,分别是汤若望、龙华民、艾儒略、罗雅谷。

这些传教士除了宗教上虔诚之外,也都是流的科学家。

而且,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往往只用几年时间,便能够熟悉的使用中文,居住十多年之后,便能够用中文创作书籍。由此可见,这批家伙人人都是天才。

而除了4名正宗的欧洲教廷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之外,还有百多名传教士们的助手。这些助手有的是来自于欧洲的专家,也有些的大明本土的专家。

在钦天监的体制中,西方人饥渴的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而中国人也谦虚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学术。整个钦天监之中,大约有2000多人。

而精通中西语言,能够翻译西方的学术书籍的人才,大约有300多人。当然了,他们基本上都肩负着观测天文,继续完善历法的重任。

在肖图白看来,修订天文历法虽然很重要,但是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下子就能够出成果的。

而现如今,有1300多本西方的学术书籍,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宝贵的知识。将这些知识给翻译过来,比如些的物理、化学、医学、矿产、机械之类的知识很快就能够被吸收,化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而里面的西方的数学书籍,更是弥补中华文明缺陷的关键!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明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世界各大文明的总和。而中国的宋朝、明朝的文人,也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比如,明朝的《梦溪笔谈》,明朝的《物理小识》之类的百科全书级自然科学研究笔记。

这这些中国学者的自然科学研究笔记里面就可以看出了,中国文人中,也有部分的发烧友,疯狂的进行科学实验,总结了系列自然科学研究的结论。

中国古代既不缺发明家,又不缺科学家,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产生工业革命,没有搞出牛顿三大定律般旷世的成果呢?

原因在数学——中国古代的工匠也好,爱好研究自然科学的文人也罢,也热衷于做实验。但是,没有以数学作为工具,那些经验的总结,就不能够达到科学的高度。

直到徐光启时代,才真知灼见的提出了——“以数学为根本”!

徐光启认为数学是万事万物的最根本道理,许多数学公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数学公理、定理的基础上,去进行研究,才能够研究出本源奥秘。

第59章 棱堡(一)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220章 为了当官,读书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90章 漕帮之乱(三)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101章 与虎谋皮(三)第126章 王启年之死的讨论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191章 镇压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76章 皇帝养成计划(一)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35章 蜂窝煤和煤炉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79章 虏变(一)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19章 震动(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246章 长崎(二)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76章 粮商(二)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36章 送别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236章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271章 银币风暴第34章 阴谋第134章 布局(一)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245章 长崎(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20章 震动(四)第163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一)第54章 党报(一)第189章 漕帮之乱(二)第263章 返航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34章 阴谋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71章 丰收(二)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9章 皇家新军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140章 绞肉机(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13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8章 欲练兵第71章 丰收(二)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第98章 情报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
第59章 棱堡(一)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220章 为了当官,读书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90章 漕帮之乱(三)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101章 与虎谋皮(三)第126章 王启年之死的讨论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191章 镇压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76章 皇帝养成计划(一)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35章 蜂窝煤和煤炉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79章 虏变(一)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19章 震动(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246章 长崎(二)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76章 粮商(二)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36章 送别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236章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第271章 银币风暴第34章 阴谋第134章 布局(一)第87章 危险和机遇(一)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241章 问策(三)第245章 长崎(一)第256章 锦衣夜行,贱人矫情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20章 震动(四)第163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一)第54章 党报(一)第189章 漕帮之乱(二)第263章 返航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94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一)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34章 阴谋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71章 丰收(二)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9章 皇家新军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211章 大明首位银行家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140章 绞肉机(三)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13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284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8章 欲练兵第71章 丰收(二)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107章 誓师——必胜的信念!第98章 情报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91章 郑芝豹的船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