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

讳莫忌深,并改变不了亡国之痛,美化自己的史载也只不过是灭亡前的笑柄。

杨起隆早已为国安部所吸收,只不过身份保密,满清以为不过是乱民造反,而且此时也无暇再仔细侦察、追究幕后的真相。此次大内动乱,终于使包括康小三在内的满人意识到人心已经倾覆到何种程度,也意识到汉人,那些在他们印象中已经恭顺的汉人,却有很多在心底埋着对他们的痛恨。

满人亲贵、官员屡遭袭击,其中很多的内应都是旗中家奴,参与者则多是社会底层的汉人百姓,更有少量降清后被抬籍的汉兵汉将。

大内一场混乱,苏克萨哈被刺重伤,遏必隆等大臣也身上挂彩,尽管人员损失并不算大,但如此重要的地方发生叛乱,无疑给清廷敲响了警钟,加快了其北撤的速度。

河间(现沧州地区)到北京是四百多里,明军又多是步兵,就算是每天行进四十里,那也要十天左右赶到,这是清廷的估计。如果刨去败兵抵达京师的时间,那便是七八天后才能见到明军的影子。而这还是明军沿途无战斗,只是行军才能达到的速度。

确实,如果距离再短一半以上,清廷可能会将明军的急行军考虑在内。但急行军能一天,能两天,却难以持续。否则,人跑到地方了,也累得毫无战斗力了。

所以,基于这样的判断,清廷便希望能尽量多地把周边的军队都带回关外。比如天津的、保定府的等等,这些军队在没接到朝廷命令前,如果擅自撤退,则要考虑国法的惩处。

所以,清廷派出信使加急通报各地。命令他们向山海关转进。同时,大规模、有组织的举族撤退在军队的保护下,开始进行了。而为了避免更大的混乱,康小三和太皇太后等人秘密出宫,未张銮驾,悄然赶赴山海关。

清廷的判断也没有大问题。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也是明军采取正面强攻、缓步推进策略之后,给清廷造成的一个错觉。

当然,以水师运兵登陆来截断满清通往山海关的道路,并不是计划中预先制定的,虽然也有水陆配合的策划,但却不是以海上为主。

从朱永兴,到总参谋部,都已经习惯了把计划制定得粗疏一些。只要能达成战略目的,剩下的便交由前线将领们发挥和完善。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是后方所能全部预估的,即便是前线指挥部,制定出的计划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所以,最能直观且真实地了解敌情的,正是在第一线指挥的将领,而他们的正确判断和主观能动性则是能否取得更大战果的关键。

如果按部就班,胜利自然也没有问题。但截断满清退路的意图应该只能达到一小半,切下跑得慢的尾巴而已。

当突进兵团的先锋部队边战边行地赶到天津时。距离突破河间防线已经过了三天多,三天多的时间跑二百多里的路程,先锋部队的速度不算太快,而主力的步兵集团则落后于先锋部队六十余里,还至少需要一天才能抵达。

此时,天津的清军已经抵挡了来自海上的明军水师的攻击数天之久。一接到撤退的急令,便急不可待地向北转进,但撤退的队伍却被明军先锋部队的骑兵衔尾追击打了个措手不及。有马的八旗兵将无心应战,仓惶而走,被抛下的数千汉军和绿营步兵被明军骑兵杀散。大多举手投降。

收到前锋部队轻取天津的消息后,魏君重立刻意识到满清的总退却已经开始,按照原计划继续沿陆路向北挺进,已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北地清军的抵抗意志已经瓦解,崩溃得比预期更快。

抛弃所有辎重,跟敌人比脚力,这是魏君重所不希望的。他和马自德紧急商议之后,立刻决定改变布署,并急报前线指挥部。

变更后布署是集中所有牲口、车辆,由剿朔军主力和前锋部队继续加速追击;而马自德的破朔军则在天津登船,由海路追击,伺机于洋河或戴河口强行登陆,截断满清退向山海关的通路。

在魏君重和马自德看来,只存了退缩转进之心的清军已经难以构成大的威胁,突进兵团的兵力显得有些持重过甚,且行动援慢。而分兵之后便存在了更大的胜机,哪怕登陆作战不成功,等到陆路兵团到达,也一样能够得到接应而合兵一处。这个最坏的结果与现在的行动相比,差不多是一样的。

显然,清军兵无斗志,一路上所遇抵抗很轻微,这都给魏君重和马自德,以及广大的明军官兵增加了信心。而水师部队得到消息后,很痛快地答应协同作战,因为他们也不满足于目前的工作。只是运输、佯攻、牵制,能有多大的功劳。

整个渤海湾的海面已经被完全控制,龟缩于内河的清军天津水师也已或降或逃,由他们负责镇守的东至老龙头,西至戴河口,几乎看不到片板只帆。协同步兵作战,根本就是一件困难不大的任务。且不说除了战舰上的大炮外,水师的陆战队也有相当的战力。

“快点,快点。”天津港口,镇海侯杨彥迪站在岸上,急不可待地看着步兵登船,嘴里还嘟囔着,“这可是个好机会,若是把鞑子皇帝堵住,那功劳可大了去啦!”

建平侯郑缵绪嘿嘿笑着,“东起老龙头,西至戴河口,鞑虏在沿海遍设炮台和墩台。嗯,恐怕还要费点手脚吧?”

“就那些破炮,哪能是咱们的对手。”杨彥迪不以为然地直撇嘴,“轰上两轮也就完蛋了。嗯,这天津的炮还有点样子,咱们得赶紧搬到船上去。借调到陆军的火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呢?”

“那些投降的炮手——”郑缵绪沉吟了一下,说道:“带上几个看着老实本分的就行,多了恐怕在船上捣乱。”

“有道理。”杨彥迪点了点头,又向着郑缵绪拱了拱手,说道:“郑侯爷把这场大功让予我,在这里某先谢过了。”

“客气了不是。”郑缵绪笑着回礼,说道:“我率船队溯河趋京师,这光复北京的功劳也不小啊!再说,没准那鞑子皇帝没跑了,在皇宫里等着授首呢!”

“哈哈哈哈,那就预祝郑侯得此大功了。”杨彥迪笑得畅快。

“多谢侯爷美意。”郑缵绪笑着点头。

……

地面在颤动,无数人马沿着官道、田间小路向前急行。人的头上冒出白雾,骡马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脚步杂沓,车轮滚滚,萧瑟的景象也压不住这热烈的洪流。

突破清军河间防线后,灭朔军打扫战场,征朔军向西走高阳、保定府,然后北上走徐水、定兴、涿州这样的路线奔京师;荡朔军则走任丘、霸州、固安路线趋北京。

四百多里的路程,而且是连续行军,对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考验。骡马不够,便用人力推车装载辎重,重炮已经全部留下,只有机动性强的佛朗机、天威炮、轰天炮,以及火箭部队能够随军前进。

但胜利的情绪鼓舞着官兵们,振奋的心情使他们爆发出超出平常的意志和体力。而清军防线被如此迅速地突破,溃败得如此仓惶,也给明军带来了一些方便。加上清廷的迁延犹豫,沿途的很多百姓虽受到败兵的劫掠荼毒,但破坏得还不算严重,远未达到有计划的坚壁清野来得彻底。

而对于这种长途连续行军,明军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经验,讲武堂出过专门的讲座和论述,行军条例也印刷出来,下发各军,并作为“函授考核”的内容。其实,明军中到处都是条例,更早之前,新条例几乎层出不穷,行军条例、工兵条例、后勤条例、训练条例、军法条例、炮兵条例、骑兵条例、火枪兵条例等等。现在的明军官兵就是生活在这形形色色的条例之中,使得军队专业化的性质更加明显,能够象机器一样运转。

在长途行军中,前锋部队和宪兵部队是最辛苦的。他们每过一个村镇,或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留下少量的人手,组织起百姓,或者是自己动手,搭起席棚,支起大锅,烧上热水,以备后面部队使用。

在这寒冷冬季,热水则变成了热汤,加了辣椒、大米、鱼肉干、食盐的稀粥,一碗下去,身上便暖哄哄的。而每一支部队经过,也都会留下不少物资,使这供应处不致难为无米之炊。

沿途的百姓纷纷前来帮忙,或是拿出自家的铁锅,或是砍柴挑水,或进帮助推车前进。当然,明军也是贯彻着以往的做法,支持拥护的便有好处,小到可以裹腹的粥,大到可得田地的“义民证”,一副王师的作派。

这样一来,明军的行进速度终于可以保持在每天五十里的水平,除去清军抵抗微弱的因素外,细致的条例,丰富的经验,以及沿途百姓的支持拥护,无疑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未完待续。。)

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33章 易装的美丽第27章 诈取缅关第124章 随想第2章 无题第31章 故国风情第58章 新晋郡王第182章 无题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13章 打压缙绅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201章 总攻(一)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117章 断臂?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47章 大战(一)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65章 布署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7章 攻城第64章 计议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26章 初涉杀场第73章 小朝会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42章 会晋王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1章 北愁南喜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95章 初印象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136章 梦珠的憧憬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71章 惨烈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2章 轰击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惩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85章 无题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5章 琉球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213章 清廷之反应第19章 景东会师第126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46章 火枪之威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7章 欢歌畅饮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69章 勋章,土地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9章 景东会师第230章 暗战第48章 急转直下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73章 人心散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38章 突破方向第71章 流寇战术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34章 石屏扰袭第19章 景东会师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48章 急转直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24章 海外助力第64章 计议第41章 自我否决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270章 操切之心
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33章 易装的美丽第27章 诈取缅关第124章 随想第2章 无题第31章 故国风情第58章 新晋郡王第182章 无题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13章 打压缙绅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201章 总攻(一)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117章 断臂?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47章 大战(一)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65章 布署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7章 攻城第64章 计议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26章 初涉杀场第73章 小朝会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42章 会晋王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224章 讨朔军成,攻克福州第1章 北愁南喜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95章 初印象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136章 梦珠的憧憬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71章 惨烈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2章 轰击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惩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85章 无题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5章 琉球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213章 清廷之反应第19章 景东会师第126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46章 火枪之威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7章 欢歌畅饮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69章 勋章,土地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9章 景东会师第230章 暗战第48章 急转直下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73章 人心散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38章 突破方向第71章 流寇战术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34章 石屏扰袭第19章 景东会师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48章 急转直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24章 海外助力第64章 计议第41章 自我否决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270章 操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