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2)

这么一想,胡惟庸表态极为果决、肯定。他认为大明疆土广大、西面、北面都有强悍外族虎视眈眈,不可掉以轻心,把各王派往领地,等于为大明王朝树起最可靠的藩篱,他又特别加了一句,“日后燕王、潭王等未成年王一旦弱冠,一律封有领地,江山也就无虞了。”

这很合朱元璋的口味,他不断点头。

胡惟庸深知朱元璋偏爱四皇子朱棣,便格外多夸了他几句,又不着痕迹地说起朱梓也很有才华。朱元璋一点也不反感,反而点头称是,让他多替自己考核各皇子的德行、操守。

胡惟庸更高兴了,等于有了参谋、建议权,他晚上见到达兰时,也有功可表了。朱元璋又扯下一个纸条,上写“刘继祖”三个字,朱元璋说:“朕已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你也去办一下。”

胡惟庸说:“臣不知这义惠侯为何人?”

朱元璋告诉他当初家贫,无寸土葬父兄,是这位同村的刘继祖给了一块荒地,才不使父兄暴尸于外。如今发达了,不可忘了人家的好处。

胡惟庸赶紧赞道:“皇上真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仁义之君,这么多年还记得这样的小事。”

“这可不是小事,”朱元璋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朕对背弃朕的人,也绝不放过。”这话似乎有所指,胡惟庸连连称是。

羞辱功臣

胡惟庸并不完全靠炙手可热的权势笼络百官,他的“宽以待人”常常是补朱元璋的空子。譬如他对杨宪的弟弟杨希圣和他老母亲网开一面,就博得同行们的赞佩,他私下里帮过很多人,所以胡府常常是高朋满座。这一天,费聚将军刚从苏州钦差任上回来,就来拜见胡惟庸了,少不得备了些那里的土特产。

走出大轿的费聚正要上台阶,见又一骑好马飞驰而至。下马的是吉安侯陆仲亨,他叫了一声:“是平凉侯吗?”费聚奔过来,二人执手热烈交谈。费聚问他是什么时候从外面征战回来的。

“昨天刚到。”陆仲亨说。

“还没去见皇上吧?”费聚说,“没觐见皇上就先来拜相府,传出去不好吧?”

陆仲亨说:“你不也一样吗?”他们是一样的想法,先找丞相透透风,省得上朝时看不准风头。

费聚看着他那匹打扮得十分华丽的骏马,问:“爱马的嗜好还不减当年吗?这匹马一定是好马了?”

陆仲亨道:“这是一匹真正的走马,叫千里马不为过,它可不吃不喝连续跑三天,西北驿站才有这良马。”

费聚警告他可小心点,冯国胜爱马吃尽了苦头,去年又因为在北边征战私藏良马,连将军印都夺了。陆仲亨不以为然,认为皇上尽小题大做。他们二人自恃是朱元璋儿时朋友,又屡立战功,说话向来随便,有点小过失,朱元璋过去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转天恰逢正旦的大朝。天刚破哓,锦衣卫已在丹墀、丹陛陈列好卤簿、仪仗,殿内朱元璋御座旁设了御扇,丹陛前设了香案。

费聚和陆仲亨位列公侯,当然要来上朝,他们久在边关戍守,对这大朝的隆重仪式已有点生疏了。

皇帝升殿后,尚宝寺官将御宝置于宝案,乐声起,鸣鞭,百官肃然而入,山呼万岁后,分左右侍立,外赞官高呼“致词”,胡惟庸出班,跪于丹陛中,致词道:“具官臣胡惟庸,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恭维皇帝陛下,膺乾纳佑,奉天永昌。”然后曲身低头,起身站立,乐声已止,胡惟庸带领群臣三鞠躬、舞蹈、百官拱手加额,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善长为首,宋濂、徐达、汤和、陆仲亨、费聚、冯国胜等均按品级依次站列。朱元璋待一切礼仪完成后,把他要颁的御旨和批答的奏疏处理后说:“现在四海安定,民有所安,爱卿们有要事可奏上来。”

胡惟庸奏道:“岷、临、巩还有元朝叛军,非大将不足以震慑,臣以为朱文忠不宜回师,应与沐英合兵征讨。”

朱元璋说:“甚合朕意。”他忽然看到了桌子上挂的纸条,那纸条上写着“陆,驿马”。朱元璋马上问:“吉安侯陆仲亨上朝来了吗?”

陆仲亨急忙出班:“臣昨日归来。”

朱元璋说:“你明明是前天归来,却说是昨日,这里有什么说法吗?”这显然是点他先拜丞相,后陛见皇帝。

陆仲亨张口结舌,费聚拼命用笏板掩面。

朱元璋又问:“平凉侯费聚来了吗?”

费聚急忙出班:“臣在。”

“你是哪天从苏州回来的呀?”朱元璋问。

费聚吸取陆仲亨的教训,实话实说:“上月二十八。”

朱元璋说:“你倒没说谎。你回来三天了,能到别人家探亲访友,不来见朕,是何道理?朕派你去苏州安抚军民,是大事呀!”

费聚吓得一声不敢吱。

朱元璋又从桌下扯出个纸条,拍在桌上,说:“费聚,你身为钦差,到了苏州,不好好勤于公事,却沉湎于青楼,太不成体统!”

费聚跪了下去,连连叩头:“臣有罪。”他没想到这种事朱元璋也有本事查清。朱元璋又说:“陆仲亨,你也想学冯国胜吗?你从陕西回来,一路上占用了几匹驿马呀?”

陆仲亨心里一惊,他回答说:“三匹。皇上,臣是看驿马日行千里,快捷,才忘了规矩的。”原来朱元璋为保证京师和边关通信快捷,他亲手制定了不准任何官员侵占驿马的法令。

朱元璋斥责道:“你人未到,便有人告发你了。中原兵祸连年,现在百姓刚刚吃上饭,各户出捐买驿马,百姓容易吗?都像你这样,看见驿马好,就自己占用了,百姓不还得追加捐税再买吗?日子久了,就是卖儿卖女也供不起呀!”

陆仲亨跪下叩头不止,他没想到从小一起长大的朱元璋小题大做,翻脸不认人。陆仲亨脸上愤愤不平的表情,朱元璋看了个一清二楚,他心里冷笑,暗道:“你不是不服气吗?怕的就是你们这些自恃有功的人胡来,功臣算得了什么!朕活着你们就不服管,将来还得了?”

“你们二人都是朕的同乡,开国元勋,但你们不要以为有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你们既与朕有这层关系,就应事事做出表率,而不是给朕脸上抹黑。”朱元璋冷冷地说。

费聚和陆仲亨心里别扭,嘴上不得不又连连说:“臣知罪。”

朱元璋说:“你们自己说,是什么罪?”

李善长道:“看在他们屡立功勋份上,又是小过,从轻发落吧。”

胡惟庸也不会放过这机会,道:“最近陆仲亨的儿子陆贤,已召为五公主汝宁公主的驸马,有了这层关系,也应从轻处置。”

朱元璋站了起来,拂袖怒道:“这叫什么话!难道因为是朕的亲戚就可枉法了吗?”他想了想,从屏风上扯下一纸条,说:“这次先不削封爵,正好前几天陕西方面告急,匪盗侵州夺县,十分猖獗,陆仲亨到陕西代县去捕盗,那里盗贼为害最重。”

陆仲亨连连叩头:“臣谢恩领旨。”

朱元璋又罚费聚到中都去,不是去当监工,是去当十天苦役。

费聚低声说:“臣谢恩领旨。”

朱元璋又敕令他们走前到午门外去示众三天,“不必带枷,自己向过路百姓陈述所犯罪过,多于三十人围观的,就要重新说一遍。”

陆仲亨和费聚听后,脸都绿了,但不得不齐声说:“遵旨。”

胡惟庸又一次出班告免:“皇上,自我示众一事就免了吧,总得给他们留点面子。”

“面子留多了,就是给国家留下隐患。”朱元璋冷着脸断然不许。

没有捆绑,没有枷锁,也没人看守。陆仲亨和费聚二人在午门外各挂一块牌子,各书自己的封爵官衔,忍气吞声受凌辱,费聚的牌子上除了“犯官平凉侯”外,还有“大都督府同知都督佥事”字样。

围观者如堵,都感到新鲜。有说朱元璋不徇私情办事公允的,也有说他小题大做、不通人情的,褒也好,贬也罢,都是个轰动,朱元璋“铁面皇帝”的名声远播海内了。

费聚的口唇都干裂流血了,陆仲亨更是站立不稳,他反反复复地说:“我有罪,我私用驿马……”

费聚则吞吞吐吐:“我……我去逛青楼……”

百姓中有人窃笑:“这点小事就这么羞辱大臣?”一个老者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防微杜渐,不得了。”有人说:“这两个侯爷,听说都是皇上光屁股娃娃时的好友呢!”也有人说:“这么惩治,天下百姓才有望安居乐业呀。”

云奇一直在人群中转悠着,听着议论。

忽然有几个人提了水罐过来,给他二人喂水,二人渴急了,贪婪地喝着,费聚说:“谢谢,请问……”

提水罐的人说是胡丞相派他来送水的。

陆仲亨忙说:“回去代我多谢胡丞相,这是真正的滴水之恩啊!”

云奇看在眼中,望着提水罐的人离去。

怎样为官最安全?

朱元璋办每件事都有头有尾,他善于用效果检验动机。既然大张旗鼓地拿勋臣开刀示众了,他关心的首先不是陆仲亨、费聚的感受,而是京城百姓和官绅士大夫们有何反响。

胡惟庸说:“万民交口赞誉,都说皇上不徇私,这么点小事如此重罚,天下百姓不再担心贪官为害了。”

“那也太言过其实了。”朱元璋心里还是颇为自得的,他一向主张,不教而诛,是对官吏的刻薄,但屡教屡犯,却叫他头疼,有时他也想过,为什么杀头也杀不退贪官呢?

胡惟庸猜到了朱元璋肚子里的答案,却不愿抢在他头里说,故意拿“贪欲”和“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敷衍。

朱元璋却掷地有声地说:“是因为人都存有侥幸心理,总以为事情做得天衣无缝,不会被人发现,否则,若知道为金钱所累,丢了性命,连累了妻小,甚至诛灭九族,他一定不会贪赃枉法。”

胡惟庸说:“皇上的判断切中要害。”

朱元璋问他相不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话。

胡惟庸说不全对。民间也有谚语,鱼过千重网,网网有漏鱼。

“一语道破了机关。”朱元璋说他有时对谁的话都抱三分疑惑,他更看重自己眼里看到的。

胡惟庸说:“眼见为实呀。”

朱元璋又说起胡惟庸上的盛世表,他仔细看过了,“真有那么多百姓心悦诚服地称洪武朝为盛世吗?”他表示怀疑。

胡惟庸说:“街谈巷议都如此,就拿这次惩治吉安侯、平凉侯的事来说吧,我就很难过,他们不该不体谅皇上的良苦用心,不该不知皇上的法度,确实放纵不得,有些名声大噪的重臣也不忠于皇上,更叫我不安……”他有意地瞥了朱元璋一眼,故作欲言又止状。

朱元璋道:“你想说什么?朕看不惯吞吞吐吐。”

胡惟庸说:“臣真不想让圣上伤心……”这更是欲擒故纵了。

“到底是谁,怎么了?”朱元璋耐不住了。

胡惟庸觉得正是火候,正好报复刘基,他奏道:“据刑部尚书吴云称,刘基不是懂阴阳八卦和相术吗?自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三月告老还乡后,他走遍浙西山山水水,在谈洋看中了一块坟田,据说是龙脉,谁的先人埋进去,定会当皇帝。”

朱元璋脸立刻拉长了,玉束带也立刻压到了肚皮下,他问:“有这样的事?”

胡惟庸说:“不止这些。那块地是有主的,刘基想买,人家不肯卖,刘伯温便指使他的独生子刘琏勾结巡检,把人家驱逐出境,强占了那块宝地。”

朱元璋怒道:“仗势欺凌百姓,已经是十恶不赦,私买帝王之坟田,这是谋反大逆之罪。”对谋逆的话题,朱元璋不可能冷静,他谕令马上派人把刘基父子抓来京师问罪。

胡惟庸假惺惺地说:“他毕竟是皇上奉为上宾的人,是不是削了封爵、夺回封地就行了?”

愤怒已经使朱元璋失去理智,他说:“朕对他够敬重的了,他尚且如此,岂可宽恕?我的养子朱文正又怎么样?”

胡惟庸这才假惺惺地领命。

示众的三天期限过去了,李存义代表李善长去慰问陆仲亨。

陆仲亨半卧太妃榻上,对来探访的李存义说:“劳你和李丞相惦念着,这次可是丢尽了脸面了,明天还得启程去陕西代县捕盗。”他不禁一阵阵苦笑。李存义很替他不平,到一个县里去捕盗?这是县令手下的捕快们干的差事。

陆仲亨道:“这种花样翻新的惩罚,是皇上存心羞辱我,这比杖一百军棍都叫人受不了。”李存义说,李善长叫他捎话给他,千万要忍着点,不可有半点不满之言漏出去。陆仲亨点头,他岂不明白。

这时管家来报:“胡丞相来了。”

陆仲亨说:“怎么好惊动他?若不是他派人送水给我们,不站死也渴死了。”李存义说胡丞相为人宽厚,善解人意,杨宪抄家那次,胡惟庸放了家人一马,眼看着杨希圣携带大批珠宝出去,装作看不见。

“这你可别乱说呀,”陆仲亨说,“谁告诉你的?”

“杨希圣本人啊,他对胡丞相感激涕零啊!”李存义说。

陆仲亨召来管家叫他大开中门,他亲自出迎丞相。管家出去后,陆仲亨对李存义说:“你在这不好吧?是不是回避一下?”

李存义笑着说不用回避,他们是莫逆之交。

“是吗?”陆仲亨反倒有几分奇怪了,他一边更衣一边说:“胡惟庸这人挺大度,李善长复出,他并没表示什么不满。这本来是对他的相权的一个制约啊,傻子都看得出来。”

第47章 (4)第12章 (2)第52章 (1)第25章 (4)第53章 (2)第51章 (4)第1章 (1)第37章 (3)第41章 (1)第25章 (4)第17章 (4)第50章 (3)第33章 (1)第37章 (3)第22章 (1)第15章 (2)第32章 (4)第49章 (2)第3章 (3)第3章 (3)第4章 (4)第46章 (3)第10章 (2)第16章 (3)第41章 (1)第25章 (4)第33章 (1)第2章 (2)第6章 (2)第9章 (1)第46章 (3)第50章 (3)第37章 (3)第33章 (1)第54章 (3)第22章 (1)第24章 (3)第23章 (2)第51章 (4)第11章 (1)第8章 (4)第48章 (1)第9章 (1)第17章 (4)第28章 (3)第53章 (2)第27章 (2)第15章 (2)第50章 (3)第9章 (1)第38章 (1)第38章 (1)第33章 (1)第34章 (2)第5章 (1)第2章 (2)第6章 (2)第29章 (1)第54章 (3)第15章 (2)第43章 (3)第46章 (3)第9章 (1)第21章 (4)第1章 (1)第22章 (1)第51章 (4)第46章 (3)第32章 (4)第7章 (3)第36章 (2)第46章 (3)第50章 (3)第7章 (3)第36章 (2)第46章 (3)第19章 (2)第18章 (1)第9章 (1)第32章 (4)第52章 (1)第5章 (1)第21章 (4)第44章 (1)第15章 (2)第26章 (1)第24章 (3)第48章 (1)第9章 (1)第33章 (1)第19章 (2)第36章 (2)第41章 (1)第12章 (2)第13章 (3)第12章 (2)
第47章 (4)第12章 (2)第52章 (1)第25章 (4)第53章 (2)第51章 (4)第1章 (1)第37章 (3)第41章 (1)第25章 (4)第17章 (4)第50章 (3)第33章 (1)第37章 (3)第22章 (1)第15章 (2)第32章 (4)第49章 (2)第3章 (3)第3章 (3)第4章 (4)第46章 (3)第10章 (2)第16章 (3)第41章 (1)第25章 (4)第33章 (1)第2章 (2)第6章 (2)第9章 (1)第46章 (3)第50章 (3)第37章 (3)第33章 (1)第54章 (3)第22章 (1)第24章 (3)第23章 (2)第51章 (4)第11章 (1)第8章 (4)第48章 (1)第9章 (1)第17章 (4)第28章 (3)第53章 (2)第27章 (2)第15章 (2)第50章 (3)第9章 (1)第38章 (1)第38章 (1)第33章 (1)第34章 (2)第5章 (1)第2章 (2)第6章 (2)第29章 (1)第54章 (3)第15章 (2)第43章 (3)第46章 (3)第9章 (1)第21章 (4)第1章 (1)第22章 (1)第51章 (4)第46章 (3)第32章 (4)第7章 (3)第36章 (2)第46章 (3)第50章 (3)第7章 (3)第36章 (2)第46章 (3)第19章 (2)第18章 (1)第9章 (1)第32章 (4)第52章 (1)第5章 (1)第21章 (4)第44章 (1)第15章 (2)第26章 (1)第24章 (3)第48章 (1)第9章 (1)第33章 (1)第19章 (2)第36章 (2)第41章 (1)第12章 (2)第13章 (3)第12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