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过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瞬间产生出目标所需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

灵感的珍贵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高能高效、创新性和创造性上。灵感的高能、高效创造性,是指人们经常遇到一些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或长期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在灵感突然爆发的瞬间变得迎刃而解,使人们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那些苦苦思索、求之不得的答案瞬间展现在人们面前。

灵感思维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过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瞬间产生出目标所需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灵感通过一定的信息中介激发而骤然迸发,表现为山重水复状态下突然出现柳暗花明的目标答案信息。灵感是创造者处于思维高度专注状态,甚至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思考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时出现的。灵感的到来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激励创造者的智力,头脑像接通电流的灯泡一样,迅即放射出璀璨的思维智慧之光,使创造者感到情绪亢奋,思维异常敏捷,创造力量倍增。天才往往是善于捕捉灵感闪电这一特殊创新思维的大师。

灵感,作为人类最奇特、最具活力而又神秘莫测的高能创新思维,它的爆发如同大自然的闪电迅雷一样稍纵即逝,能捕捉到并迅速记录下来就是幸运儿,倘若毫无准备,灵感闪电一经消失就会无影无踪,而且在短期内不会重现,有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也难以再现。

例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就是一位记录灵感闪电的高手。一次,施特劳斯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休息,突然灵感火花涌现,当时他没有带纸,急中生智的施特劳斯迅速脱下衬衣,挥笔在衣袖上谱成一曲,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创造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和思维正常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可是由于主人预先没有做好捕捉的准备,大量的灵思、创意、妙策、奇想、思想火花甚至惊人的发现,都在人们漫不经心、猝不及防、来不及捕捉与记录的情况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数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就是如此。

1621年,大数学家费尔马曾突然萌发灵感,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新奇的数学定理:

当整数n>2时,方程式:

“x+y=z”没有正整数解。

就是说,没有一组正整数x,y,z能满足上面的方程式。费尔马在一本书的页边上写下了这个定理,并且自豪地说:我得到了这个断语的惊人的证明,但这页边太窄,不容我把证明写出来。

费尔马把这事放下了。但自那以后,费尔马自己也没有重新想起这一难得的灵感,结果害得300多年来许多人为它绞尽脑汁,直到1994年,费尔马逝世300多年后,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才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灵感一失300年!可见及时捕捉、记录灵感是多么重要。

由于灵感闪现的突发性、瞬时性和高速性往往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那些处处留心、预有准备的头脑才能以速写的方式快速记下灵感闪电的概貌,然后趁热打铁及时进行精加工,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重大发明和发现。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来说,最大的浪费就是灵感思维这一创新资源的浪费。由于来不及捕捉,许多孕育着伟大思想的灵感,往往趁人们不注意而逃之夭夭,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善于捕捉灵感迅雷是学会创新思维的一项基本素质。

灵感的珍贵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高能高效、创新性和创造性上。灵感的高能、高效创造性,是指人们经常遇到一些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或长期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在灵感突然爆发的瞬间变得迎刃而解,使人们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那些苦苦思索、求之不得的答案瞬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灵感的闪现既激动人心又扣人心弦,因为灵感所提供的答案往往是人们长期思索、有时是数十年思考的心血在瞬间爆发而得到的,潜意识在激活知识和信息等素材的过程中,长期蓄积起来的思维能量终于冲破各种思维阻力而使“灵感火山”得以爆发,灵感火山在爆发时往往伴随着精神振奋、情绪亢奋,带给人们创新成功的极大快乐。

灵感的瞬间爆发是以长期的艰苦探索、长期的思考酝酿为基础的。从灵感产生的过程来看,灵感的酝酿往往有一个因人而异、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它的出现以飞跃性顿悟——灵感突现为标志,即: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悟出一个问题的绝妙答案或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从对难题开始思考到产生飞跃性顿悟之间,显意识思维经历了“思考”和“思考中断”两个阶段,逻辑思考的中断实际上仅仅是显意识思维的“休眠”实际上潜意识思维仍然在悄悄地工作,这种以潜意识思维的孕育灵感的时间段可以是数日、数月,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曾有一个记者问门捷列夫:您是怎么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他回答道: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近20年,而你却认为,坐着不动,突然成功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灵感的瞬间爆发是以长期的艰苦探索、长期的思考酝酿为基础的,与直觉的即时性特点相比,潜伏型灵感是延时发生的。对潜伏期时间较长的灵感往往需要随时做好捕捉的准备;对潜伏期较短的灵感,即创新灵感在短期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时,尤其要做好重点捕捉的准备。

灵感思维具有瞬时性。灵感的瞬时性是指灵感闪现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如同思维宇宙中的闪电迅雷,快如电光石火,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而且稍纵即逝。灵感的爆发与人们的情绪、心境有密切关系,当灵感爆发过程受到情绪和其他事情干扰时,极可能随即泯灭中断,而灵感一旦中断就难以重现和追寻。因此,当灵感出现时,如果不及时抓住它,它便有可能像过眼云烟那样,转瞬即逝。

捕捉灵感的基本方法,就是预先做好各种机动式快速捕捉的准备。

科学家贝弗里奇认为随手携带纸笔是“捕捉灵感的一个普遍使用的好方法”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说:我把纸笔放在手边,便于捕捉这些倏忽即逝的思想,以免被淡忘。

可见,要捕捉灵感,还要善于做灵感的速记员。

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在打盹中朦胧看到原子组成蛇形队伍在眼前跳舞,忽然这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这使他猛然想起苯分子六角形的结构,他立即起身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并及时加以研究论证,提出苯分子环形结构的假说。假如他等到睡足后再来回忆这个灵感,则极可能会失去这次珍贵的创造灵感。灵感的瞬发性、突发性,要求创造者当好灵感的速记员,培养随时记录灵感的作风。

灵感思维与人的直觉是密不可分的,直觉是人的先天能力,往往是创意的源泉。很多人其实是靠直觉处理事情。任何时候,人都会有预感,可时常忽视它,或当着不理性的无用之物,不信直觉而已。

大部分有创意的人都懂得直觉的重要性,他们先处理一些明显无用的信息之后,面对有矛盾的地方,他们就凭直觉下结论。看起来选择有点神秘,其实却正是创造力以由直觉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

直觉较为丰富的头脑具有以下9个特点:

(1)相信有超感应这回事;

(2)曾有事前预测到将发生什么事的经验;

(3)碰到重大问题,内心会有强烈的触动;

(4)所做成的事都是凭感觉做的;

(5)早在别人发现问题前就觉得有问题存在;

(6)也许有过心灵感应的事;

(7)曾梦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8)总是很幸运地做成看似不可能的事;

(9)在大家都支持一个观念时,能够持反对意见而又找不到为什么如此的人,是相信直觉能力的人。

化学家固特异就是一位直觉能力很强的人。有一天,他在实验室中同往常一样在努力做实验,不小心将实验用的橡胶掉到桌下备作他用的硫磺上。他遗憾地叹道:花了好大的劲,全费了。一边发牢骚,一边尽力清除粘在橡胶上的硫磺。但硫磺已渗入橡胶内部,很难除掉。干脆扔掉算了。但又觉得好不容易做出来的弃之可惜,就随手放到桌边,碰巧桌旁的炉火烧得正旺。今天算白干了!”沮丧的固特异想,正准备倒掉,然而,他无意中摸了一下放在桌边的橡胶,这一摸非同小可,橡胶居然有了前所未有的优异弹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具有重大意义。于是他冷静了一下,用两手把橡胶拉长,橡胶的异常特性让他更为吃惊,即使用两手拉,也拉不断,相形之下,以前的橡胶如同年糕,一用力拉就断裂。结果,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优异弹性的橡胶就这样被发明出来。

思想家罗素曾经说过: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在科学史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现从而导致一些重大的发现,了解到这些故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或许是大有裨益的。这里需要的正是灵感。

科学研究发现,人脑每分钟可接受6000万个信息,其中2400万个来自视觉,300万个来自触觉,6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味觉。不少发明家体会到,在夜晚睡前或刚醒的时候灵感最容易光顾。因为在浓重的夜色中闭目而思,几乎完全避免了来自视觉的信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干扰刺激,静卧于床上又能将触觉的信息对思维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十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思维潜力,使人对问题的思考易于突破。如果再加上偶然和特殊因素激发,还有可能使大脑潜力超常发挥,即可产生“灵感”其次,人躺着时,由于大脑供血状况明显地得到了改善,这又为大脑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营养保证。如果一觉醒来,大脑在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又将进入精力充沛的状态,这些也为灵感火花在夜间爆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脑研究专家们还通过脑电图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脑细胞的活动在夜间易处于同步状况,这也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潜能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摄影术是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根据光学原理已经知道了摄像的方法,但是不能定影。达盖尔也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他试用了许多物理或化学方法都没有成功。1838年的一天晚上,他意外地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他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水银的功劳,前几天他无意间打碎了一支温度计,一些水银流到胶片上起了定影作用。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现在的摄影虽然不再用水银做定影试剂了,但化学定影的方法是从达盖尔开始的。

有的思维训练学者指出,撰写故事可以用来激发新的灵感。通过撰写与问题多多少少有点关联的简洁故事,可以激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然后,对这些想法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来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具体步骤为:

(1)以问题为根据来编造一个故事。故事的长度应限制在1000字左右。在编撰故事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直接把问题编入故事,而应使故事尽可能充满想象的色彩;

(2)然后细致地考察故事情节,并把主要的原则、行动、性格、事件、主题、表达及物质等列出来;

(3)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想象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把故事写在一张椭形表内。具体做法是让小组成员每人依次添加一个句子。另外一种可能的形式是让一个人独立编撰一个故事,然后让其本人对故事从头至尾加以解释说明。这个过程也可以以组为单位来完成。

这种方法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刺激是一些十足的无关信息。这样最易激发出独特的想法。而且,它也有助于导致在使用更为常规的技术时容易疏忽的创见或洞见。

还有的思维学者认为,荷花盛开法”也能够激发头脑中的灵感。这种思维技术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它以“核心思想”开头,该思想是观念拓展的基础。由此扩展开去,就会获得一系列环绕其周围的思想之窗或思想的花瓣。在中央,核心观念被八扇窗户包围起来。而每扇窗户又将成为其他一组八扇窗户的核心。每一种核心思想都起着灵感激发器的作用,由它来激发次级的八个核心点。

(1)应当尽量多地列举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共有属性。一般地说,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共有属性愈多,则推出的结论可靠性愈大。

例如,美国人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中国南方浙江柑桔产地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即它们的温度、湿度、日照、地形、土壤和水文等因素相同,于是类推加利福尼亚州也适宜种植柑桔,最后果然移植成功。

(2)类比中的共有属性应该是本质属性。一般地说,两个或两类对象类比中的共有属性愈是接近本质,则结论的可靠性愈高。因为本质是对象的内在规定,是对象的根本属性,它同必然性、规律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决定或规定着对象的其他属性,由本质属性推出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

例如,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研究了动物和植物的机体,发现两者的相似是本质的,有许多相同的本质属性,即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根据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植物细胞中发现的细胞核,推断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最后果然证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3)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与类推的属性之间应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一般地说,类比对象的属性与类推的属性之间具有必然和本质的联系,则结论的可靠性就高,否则,结论可靠性就低。

例如,动物的心理智能活动同动物大脑发达的程度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凡是具有发达大脑的动物一定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灵巧的智能活动。猿猴的大脑发达,它的绝对重量大,它与身体重量相比的相对重量也大,猿猴具有复杂心理和灵巧的智能。现在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豚的大脑同猿猴相似,绝对重量大,相对重量也大,于是推出海豚也有复杂的心理和灵巧的智能。应该说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较高,因为类推属性与共有属性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如果违反上述三点,那就会出现“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把两个或两类性质根本不同、仅有某些表面相似的对象进行类比的逻辑错误。

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45章 糊涂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
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45章 糊涂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