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底线思维

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这就是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体现了这样一种原则:当一件事情已经坏到底的时候,只会有两种可能:第一,不可能更坏了;第二,物极必反。这样,必然的逻辑结论就应当是“只有更好,没有更糟”于是恐惧将不复存在,光明就在黑暗的尽头出现了。

拳王霍利菲尔德与泰森第一次比赛,赛前几乎所有的媒体一致认为泰森将赢,而且是击倒获胜,赌博公司开出的赔率是47∶1泰森胜。

此刻的霍利菲尔德内心非常平静,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莫名恐惧,而是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设立了最后的底线——一定要坚持到4回合以上。因为此前泰森连赢的数场大赛均未超过4回合。由于有这一底线,霍利菲尔德的战略设定就很到位,前两个回合严防死守,由于躲过了泰森疾风骤雨的砍杀,最危险期已经过去,霍利菲尔德信心开始提升,相反,泰森开始急躁(因其70%的大赛都是第一回合解决问题)。等第四回合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对霍利菲尔德来说,最低目标已经实现,往后每打一回合,就等于额外赚一回合,于是信心大增,越战越勇,一直打到第十回合,此时对于霍利菲尔德而言简直可以算是胜利了,因为根据多数媒体的预言,霍利菲尔德绝不可能挨过第九回合。最糟糕的是泰森,他绝没想到会打持久战,身心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特别在观众排山倒海的起哄中,几乎要崩溃了。在天时、地利、人和大逆转的情况下,霍利菲尔德恰好在第十回合的最后几十秒抓住时机重创了泰森,此刻的泰森已如风中之秋叶,飘忽欲坠。霍利菲尔德终于在第十一回合推翻了泰森王国。

虽然不能机械地认为霍利菲尔德的胜利一定得益于所谓底线思维,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艰难时刻,能够理性地对待可能的不利局面将是明智的。

一名职业网球选手曾经提供了一个“底线思维”的好例子,他说:在赛完一场网球之后,我马上想起了下一场球的对手,他是北加州一位很有名气的选手。我知道他比我更有比赛经验,而且技术也更好。当然我不能以打第一回合的方式去打,那样我会溃不成军。

“但是我的情况并不乐观。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相当紧张。最后,我坐下来静思,试试能否让自己安定下来。首先我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恶劣结果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我可能以两局0∶6输掉。如果真是如此,你会如何?我就会被淘汰掉,收拾行李,回家去。别人问我打得如何,我会回答说,输了第二场球。他们可能说:你的对手蛮强的,比数是多少呢?我只好承认两局都拿的鸭蛋。我自己又问自己:然后又会怎样呢?我自己回答自己:虽然是被击败了,但很快地我又恢复了正常。

“我已经试着非常坦白地承认最恶劣的结果了。虽然那是不好,但还不至于不能忍受,更没有理由使自己烦恼。然后,我又自问:最理想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同样的,答案也很明显;我会以两局0∶6获胜,然后又怎么样呢?结果第二场的比数,比预料中最坏的结果要好。

这使他大为振奋,也使他感到放松,而且更有精力继续下一场比赛。

报上曾经登过这么一则文章,作者说的是自己如何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那做家长的作者说:

他儿子学习较差,过去每当儿子考糟了,他们夫妻就互相埋怨,还斥责儿子是笨蛋。结果儿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一天竟然落到全班最后一名。那家长在绝望中干脆反过来想,既然这样,不妨换一种心态试试,他接过儿子的考卷微笑着说:考了全班最后一名,太好了!”

听惯了训斥的儿子吃惊地看着爸爸:你是不是有病了?

当爸的说:爸爸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超过他了,他还有负担吗?所以,你只要往前跑,肯定就有进步!”

儿子大受启发。是啊,龟兔赛跑乌龟还能跑第一呢!于是,心情也放松起来,第二次考试就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继而跃居中游。

爸爸则每次都高兴地说:太好了!你肯定有进步。当儿子考到第六名时,爸爸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还差五个了。

后来儿子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名。

第40章 进取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
第40章 进取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章 上帝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