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华侨公寓

《燕京文艺》为了《小鞋子》座谈会费了不少心思,在座的也都是燕京文学界颇具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观点虽有争锋,但座谈会总体的气氛还是和谐的。

下午三点半,座谈会终于在一片和谐中结束,林朝阳起身与大家握手表示感谢。

汪曾琪笑着对他说道:“朝阳你在会上的那番话说的真不错,想法独到。”

“就是平时读书时喜欢胡乱想,一家之言而已。”林朝阳谦虚了一句。

“之前《天下第一楼》在燕京城传的沸沸扬扬,我一直也没机会看看。早上轻泉和我说,剧本可能会发在下个月的杂志上,到时候我可要好好看看。”

“谢谢,还请不吝赐教。”

“我听说本子已经给人艺了?”汪曾琪又问道。

“是。”

汪曾琪点了点头,“好!以你现在的年纪,实在是难得。我跟老舍共事多年……”

他说到这里神色似有几分感怀,然后立刻整理了情绪,笑着说道:“你又是写,又是写剧本,倒是真有他的风范。”

汪曾琪当年也曾是《燕京文艺》的编辑之一,在老舍先生手下工作,颇得看重,私交也不错,八十年代他还曾专门写了一篇回忆老舍先生的文章《八月骄阳》,表达缅怀之情。

林朝阳连忙说道:“后进末学萤火之光哪里能与前辈相提并论。”

“早个三五十年,谁又不是后进末学。”

汪曾琪拍了拍林朝阳的肩膀,鼓励了两句后离开。

座谈会结束的五天后,《文艺报》上出现了关于《燕京文艺》举办《小鞋子》座谈会的消息,陶玉书在刊物上看到这个消息时高兴了好一会儿。

对于作家或者作者来说,举办座谈会无疑是对其影响力最大的认可。

林朝阳的作品成功举办座谈会,消息还发表在了《文艺报》这样权威的媒体上,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陶玉书那颗望夫成龙的心。

她高兴过后,不忘多买了一份《文艺报》当做带回东北的年货。

去年过年的时候,陶父说好了今年要去东北认亲家,距离过年还有一個多月时间,陶玉书早早的就开始准备过年带回东北的年货了。

最近大多数学生都离开了燕大回家过寒假,燕大校园肉眼可见的冷清了下来,图书馆的工作也没那么忙了,馆里同事们摸鱼的时间也多了起来。

这天上午,林朝阳在书库值班,闲来无事,翻到一本让·雷诺阿的《南方人》,是六十年代的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等闲在外面的书店看不到。

这也是在燕大图书馆工作的好处,总能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书。

他看书正看得认真,楼下涂满生传来一张纸条,说楼下有人找他。

林朝阳下楼一看,竟然是杜峰。

“你怎么找这儿了?没去家里?”

杜峰笑着说道:“我来跟你说房子的事。”

他把林朝阳拉到一旁,“花园村那儿有个华侨要卖公寓。”

听着杜峰的话,林朝阳立刻来了兴趣。

杜峰口中的公寓是位于西郊花园桥附近的花园村华侨公寓,距离燕大不算远,兴建于1962年。

50年代末的时候沪上余庆路建造了一处华侨公寓,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商品住宅,当年被戏称为“爱国公寓”,因为这些公寓都是对华侨出售,为的是吸收华侨们的外汇。

1962年,燕京照搬沪上的经验,在西郊花园村建造华侨公寓,据说连建造材料都是当年建人民的会堂剩下的。

以当时来说,华侨公寓的硬件条件无疑是中国最领先的,而且远离市廛,环境幽静。

“我听说那地方贵的很,好几十万呢!”林朝阳问道。

“听那帮侃爷胡沁呢?都是扯淡的,你当华侨都是冤大头?那个时候的几十万,换成外汇都能在美国大城市买大豪斯了。”

杜峰对于那些以讹传讹的信息不屑一顾,林朝阳点了点头,民间传言果然不能全信。

不过既然是当年对华侨出售的公寓,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买的吧?

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杜峰点了点头,“那公寓最早是只能在华侨之间交易,不过后来就松了。72年吴作人就从华侨手里买的房子,一直住在那。而且这两年管的不像以前那么严了,主要是老人家前年不是专门针对住房问题讲话了吗?现在大家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78年,老人家曾就住房问题有过一次讲话,大意是要把住房问题的路子拓宽一些,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

虽然这番讲话最后并没有落实为文件精神,但却在民间荡起了一点涟漪,最大的改变就是民间的私房交易比以前多了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也松了下来。

听了杜峰的话,林朝阳放下了心,然后便关心起了最重要的问题。

“房子什么情况?现在要多少钱?”

“其实最大的难题在这。”杜峰表情犹豫,“他这个房子有点贵。”

能让杜峰如此表情,肯定是不便宜,林朝阳询问道:“伱就说多少钱吧。”

“一万二。”

“嘶~”林朝阳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万两千块钱现在在东城、西城买两套一进的四合院应该不费什么事。

按照林朝阳的工资来算,他得不吃不喝干二十多年才能攒这么多钱。

哪怕是写,以千字稿费10块计算,他也得写一百一十多万字才能赚到这么多钱。

“华侨公寓当年主要是因为对华侨出售,国家只要外汇,所以才被传的神乎其神。

当时卖的时候是一平几十美金,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一百六七十块钱。

这个户主要一万二,想快点出手,合一百块钱一平,比当年他们买的时候还便宜了不少。”杜峰说道。

虽然房价给了林朝阳很大的压力,但他也知道杜峰说的是实情。

他来燕京一年多,偶尔会听人提起花园村华侨公寓。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品房,花园村华侨公寓无论是设计还是建筑标准都远超这个时代一般的公寓楼。

燕京多侃爷,有好事者对比花园村华侨公寓和木樨地的部长楼、百万庄的部委楼对比,结果毫无疑问,花园村华侨公寓完胜。

华侨公寓只有两栋楼,而且都是四层高的,园区里有大面积的绿化,绿化面积是建筑占地面积的六七倍,环境优美又幽静。

而且因为当年是卖给华侨的,学习的也是国外的风格,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是燕京第一个有物业的小区。

物业费每个月八块钱,一年就是接近一百块钱,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收入。

可以说,在这个年代的燕京,除了一些真正的高干和老学究们所住的独栋别墅之外,花园村华侨公寓的居住条件基本已经是燕京的天花板了。

所以凭心而论,一万二这个价格确实不贵。

可现实情况是,这个价格对于林朝阳夫妻俩还是太高了。

不算林二春夫妻俩给的五百块钱,陶玉书手里也就两千五百块钱。

再就是他的小金库,之前《秋菊打官司》的稿费这一年已经花的七七八八了,另外那部中篇说是这个1月会发表。

稿费应该最近这些天就会到账,撑死也就是一千块钱出头。

这也就是不到四千块钱,离着一万二还有好大一段距离。

可惜《小鞋子》单行本没有印数稿酬,要不然以《小鞋子》两个月就卖二十万册的销量,一年少说也能多赚个千八块钱。

林朝阳进而又想到好在《高山下的花环》肯定是要执行“基本稿酬+印数稿酬”政策的,想来稿费收益肯定要比《小鞋子》多一些的。

可他想来想去,能赚到手的钱怎么着也与“一万二”这个数字有很大的距离。

不过林朝阳倒不太在意,真要是看中了房子想买,大不了多写点嘛。

杜峰说道:“我也知道以现在大家的收入来说很贵,不过这房子有个好处。”

“什么好处?”

“我刚才不是跟你说了吗,这个房子户主想早点卖出去,你猜他卖出去要干嘛?”

“他要干嘛?”

“现在国家风气开放了,私房交易比以前多了,他想拿卖房子的这个钱换四合院。”

林朝阳目光中闪过精光,人才啊!

能在七十年代末,国家政策刚刚开放之际就瞄准了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自身眼光结合时代红利,这样的人想不发财都难。

“他这是笃定未来燕京的房价会上涨。”林朝阳说道。

“谁知道呢?都说改革开放了,经济在变好,我看也就那样。”杜峰无所谓的说道。

小伙子,肾炎啊!

杜峰身在部队,又是在北方,这种感觉确实不明显,如果他人在广东,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个房东是个小华侨,房子是家里给的,估计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杜峰又说道。

林朝阳摇了摇头。

领先时代半步的是天才,领先时代一步的是疯子。

用这个时代燕京城的顶尖豪宅来换破烂四合院,杜峰口中小华侨的所作所为,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杜峰接着说道:“一万多块钱的房子,满燕京城找也不见得有多少人买得起。买得起的,人家可能也不需要。他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价格要的不贵。而且,还说了房款可以分一年还清。”

诚如杜峰所说,华侨公寓的房子在现阶段要出售是有些尴尬的。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并不大,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买房子的,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可这样的人物住的肯定不会太差,这就是个悖论。

林朝阳眉头动了动,他也看出来了,这个房东不简单。连分期付款都搞出来了,还真是紧跟老人家的讲话精神啊!

“房子肯定是贵,不过这个房东挺有意思。现在符合你和我姐要求的房子也不多,我就这么一说,你要是想看,我就带你去看看,不想去就算了。”

杜峰也知道,不管房东是降低房价还是分期付款,花园村华侨公寓的房子对于现阶段的普罗大众来说还是太贵了。

姐夫现在写作虽然收入不菲,但也不是说买就能买的,要花费的可能是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收入。

不过话说回来了,一辈子可能就买这一回房子,谁家买房子不是这样的呢?

花园村华侨公寓虽说建了十多年了,可到目前为止,依旧可以算是燕京硬件条件最好的住宅之一,少有对外出售的房子,这次的机会确实难得。

林朝阳听完杜峰的话,面露沉吟,最后说道:“这事我知道了,等回家我跟你姐商量一下。要是想去看,我再联系你。”

“买房是大事,你们俩确实得好好商量商量,那我等你消息。”

杜峰走后,林朝阳回了书库,没过多长时间,楼下又说有人找他。

他下楼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中年自我介绍是战士出版社的编辑梁俊书,这次来是受出版社委托,专门和林朝阳谈《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出版的事。

“梁编辑好!”林朝阳热情的跟梁俊书握了个手。

“朝阳同志你好!”

之前人文社想出版《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林朝阳打电话联系杜若林,他却让林朝阳等等,但又语焉不详,现在看来,是应在了战士出版社身上。

难怪大舅会让自己不要着急。

战士出版社隶属于总参领导,以出版军事教材为主,在66年正式成为综合性出版社,全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简称“战士出版社”。

《高山下的花环》本身就是军事题材,之前又在国内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交给战士出版社出版,也没什么不好的。

唯一让林朝阳纠结的是稿费问题,杜峰刚才带来了华侨公寓的消息。

真要是买华侨公寓那样的房子,他们夫妻俩的积蓄可还差着一大笔钱呢。

“出版社这边打算给多少稿费?”两人聊了一会儿,林朝阳直言不讳的问道。

梁俊书的表情略显意外,然后说道:“《高山下的花环》这么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给的稿费自然是顶格的。我们出版社前几天刚接到上面的通知,现在稿费调整,《高山下的花环》的稿费标准是千字十块。”

“有印数稿酬吧?”林朝阳又问。

梁俊书点点头,“我们完全按照新规执行,万册2%(基础稿酬)的印数稿酬。以《高山下的花环》受欢迎的程度,这笔印数稿酬应该相当可观。”

林朝阳心中盘算着,《高山下的花环》全文七万两千字,千字十块,就是720块钱。

以《高山下的花环》的受欢迎程度,印数稿酬拿个100%应该问题不大,这就是1440块钱。

算上《收获》那边即将到手的稿费,他和陶玉书就有五千块钱了。

可即便是如此,距离华侨公寓那套房子的价格依旧有很大的差距。

林朝阳算完账眉头紧锁,看来还得多码字。

梁俊书看着他的表情心里犯嘀咕,这么高的稿费还不满意?

“好。梁编辑,那《高山下的花环》就交给你们了,希望能够尽快见到单行本出版。”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林朝阳对梁俊书说道。

щщщ▲ тTkan▲ C O

“您太客气了,能够出版《高山下的花环》对我们出版社来说也是好事。”

两人又聊了几句,梁俊书告辞而去。

到了晚上,林朝阳回到家中将杜峰带来的消息告诉了陶玉书。

上次杜峰帮他们在魏公村找的大杂院,林朝阳连提都没跟陶玉书提过。

朗润湖公寓放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这个年代已经超越了燕京市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妻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不想妻子跟自己结婚之后反而还得去住大杂院。

听林朝阳介绍完花园村华侨公寓的情况,陶玉书表情严肃,眉头微蹙。

“房子确实好,离着燕大和燕师大也近,可价格太贵了,我们现在这点钱恐怕不够吧?”

第46章 1978年的最后一天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151章 受打击的卷王第168章 最完美的结局第122章 给《当代》怎么样?第179章 现成的许灵均第6章 这个男人,有点东西第31章 成了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41章 想着换张床吧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155章 厨子里小说写得最棒的第24章 平平无奇林朝阳第111章 学生们不干了第175章 超越时代的才华第78章 天下之大,何止东西第153章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第1章 法外狂徒陶女士第17章 站队要认清形势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190章 想学我教你啊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8章 《燕京文艺》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50章 老头儿,你棋品一般啊!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87章 人文社的香饽饽第12章 好福气啊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47章 笔来第131章 全军阅读第60章 等爷以后有钱的第139章 只要钱到位第180章 露了一把脸第125章 光荣的任务第182章 你可读点书吧!第147章 现象级作品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173章 新书发售第125章 光荣的任务第207章 试了半天你不买第38章 座谈会都是捧臭脚第204章 男人就得靠内在第39章 我可真不是个人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91章 这不是我的词儿吗第200章 《人民日报》为我证明第42章 内参电影真值钱第51章 我的岳父是教授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188章 会英文很了不起吗?第3章 朝阳,跟我去燕京吧第97章 我相信你!第93章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68章 最完美的结局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128章 笨是笨了点,倒还有救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92章 《阿尔的太阳》第128章 笨是笨了点,倒还有救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111章 学生们不干了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77章 《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第164章 学术界的共识第192章 《阿尔的太阳》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39章 我可真不是个人第68章 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第135章 《人民日报》专稿报道第156章 新作品的灵感第5章 祖坟着了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51章 我的岳父是教授第85章 《十月》差点意思第143章 换个卷法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78章 不够帅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95章 大师也这么爱钱吗第38章 座谈会都是捧臭脚第203章 还真是疯狂啊!第109章 此生,何其有幸第40章 只有我知道,你是块金子第108章 竟然写的这么好第186章 谁让我儿子争气呢!
第46章 1978年的最后一天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151章 受打击的卷王第168章 最完美的结局第122章 给《当代》怎么样?第179章 现成的许灵均第6章 这个男人,有点东西第31章 成了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41章 想着换张床吧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155章 厨子里小说写得最棒的第24章 平平无奇林朝阳第111章 学生们不干了第175章 超越时代的才华第78章 天下之大,何止东西第153章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第1章 法外狂徒陶女士第17章 站队要认清形势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190章 想学我教你啊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8章 《燕京文艺》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50章 老头儿,你棋品一般啊!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87章 人文社的香饽饽第12章 好福气啊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47章 笔来第131章 全军阅读第60章 等爷以后有钱的第139章 只要钱到位第180章 露了一把脸第125章 光荣的任务第182章 你可读点书吧!第147章 现象级作品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173章 新书发售第125章 光荣的任务第207章 试了半天你不买第38章 座谈会都是捧臭脚第204章 男人就得靠内在第39章 我可真不是个人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91章 这不是我的词儿吗第200章 《人民日报》为我证明第42章 内参电影真值钱第51章 我的岳父是教授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188章 会英文很了不起吗?第3章 朝阳,跟我去燕京吧第97章 我相信你!第93章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68章 最完美的结局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128章 笨是笨了点,倒还有救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92章 《阿尔的太阳》第128章 笨是笨了点,倒还有救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111章 学生们不干了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77章 《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第164章 学术界的共识第192章 《阿尔的太阳》第163章 转行当编剧?第39章 我可真不是个人第68章 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第135章 《人民日报》专稿报道第156章 新作品的灵感第5章 祖坟着了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51章 我的岳父是教授第85章 《十月》差点意思第143章 换个卷法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78章 不够帅第2章 回家看你妈去第95章 大师也这么爱钱吗第38章 座谈会都是捧臭脚第203章 还真是疯狂啊!第109章 此生,何其有幸第40章 只有我知道,你是块金子第108章 竟然写的这么好第186章 谁让我儿子争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