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讲,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阻碍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也会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就目前而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保护的恶果已经频频显现:沙尘暴、雾霾导致的空气严重污染,各地频现的癌症村等等。

反之,注重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则可以为幸福社会建设带来长久、强劲的驱动力。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升民众的身体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经济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必然会在全局上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幸福社会建设的生态部分,就是要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运行的前提下,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文化,让民众幸福地生活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

历史上,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顺应自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蓝天、净水、绿地”几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分别是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饮水,以及绿色的植被。

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

(一)安全、清洁的用水

1.水资源现状

十八大报告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部分内容,报告指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阐述了水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即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要。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据分析,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为6988亿立方米, 2030年为8000亿立方米左右,2050年至少需8500亿立方米,分别需要比现有供水能力5500亿立方米增加1500亿立方米、2500亿立方米及300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而且根据供水工程布局,2010年供水增加到6670亿立方米,由于地区不平衡还导致缺水318亿立方米,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我国城市供水不足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并且愈来愈严重。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当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2.水资源污染

同时,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废污水的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水环境也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工业、城市污

水总排放量为584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的回用率更低,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56个,漏斗面积87000平方公里,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辽宁、山东、河北等沿海一些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天津、上海、常州、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3.建议和措施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对于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作用,也对于和谐社会的进步有着一定的贡献。

(二)清洁的空气

1.空气污染

近年来,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说生活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污染类型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颗粒物仍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人民的生活出行还是面对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威胁。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只有少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优秀,从下面来自中国环境保护部的数据便可以看出:

从上图可以看到,空气质量整体上没有面临严重的威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继续扩大,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石油、煤炭等的大量燃烧,在今后难免会影响到空气质量,单凭空气质量指数作为监测远远不够,所以政府更应注重空气质量,为公民的幸福生活营造更好的空气环境。

2.雾霾天气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眼部刺激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咽喉痛、头疼、呕吐、心功能障碍、肺功能衰竭等。2013年1月以来,多次的雾霾天气给政府敲响了警钟。这已经不是偶然事件,而成为了连续性必然的空气污染事件和空气质量恶化问题。形成雾霾是因为空气污染严重,低空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实主要是因为空气自净能力低,再加上大气垂直运动的静止,导致了低空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天气充分暴露了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更加凸显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和空气质量恶化程度。雾霾天气同样考验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排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以说,面对雾霾天气不仅要有完善的应对措施,更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同时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和政府已经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针对雾霾天气进行治理,包括关闭排放污染物的工厂,召开会议听取意见治理空气污染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解读《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表示,雾霾天气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尽快改善,要将空气质量指标纳入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高度重视,有所作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加强雾霾污染防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来抓。

一方面,要加强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实时发布信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做好自我防护。加快制定和完善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并适时实施,必要时采取停工、限产、限排、限行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另一方面,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尽快改善。一是将空气质量指标纳入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二是加快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三是严格控制新增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四是加快淘

汰黄标车,大力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机动车。五是全面实施脱硝电价,加快脱硫脱硝设施建设进度,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六是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推进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加强城乡绿化建设。七是安排资金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八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九是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域防控措施的统筹协调,确保实现治理目标。

从反面来讲,雾霾天气也给我们带来一丝警醒,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上,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注重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污染最终会危害人类自己。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严重污染的空气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所以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营造更好的空气质量,杜绝空气污染,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绿地建设

1.绿地对城市和农村建设有着观赏的价值

我国的绿化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农林建设和城市园林建设。从城市园林建设上来讲,很大程度上在追求绿化同时注重艺术设计。绿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美化着城市的面貌,有着欣赏的价值。绿地建设在个别城市更设计成为图形或者文字组合,赋予了城市的内涵,既具有艺术特征,又有着文化气息,可以说,城市园林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城市开始了绿化建设,使环境绿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这对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虽然绿化建设势头良好,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首先,人均绿化面积较少;其次,在绿地面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城市在环境绿化过程中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合理规划,没有系统的园林配置;再次,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缺乏精美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艺术层次与文化氛围;最后,开发商只注重开发力度,不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因此导致了环境被肆意地破坏,打乱了绿化建设的最初规划,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引导与监管力度。

针对农林建设,因其起步较晚,资金有限,更加重视的是其农林的经济效益,再加上相对的农村绿化面积高于城市绿化面积,有关学者在研究农林建设时谈到我国现在农林建设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道路硬化过程未预留绿化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建设,而在这种道路硬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预留绿化空间的问题。第二,树种追求名贵,绿化成本过高。有些地区在绿化过程当中过分地追求树种的名贵程度,讲究排场,而忽视了绿化的成本,这使得国家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无法最大限度地惠及村镇居民。第三,村庄绿化发展不平衡。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在经济条件、规划标准、绿化档次、绿化效果、日常管护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四,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现行的农村绿化建设大部分还是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组织开展的,有些地区可以做到同林业局的专业人员协同开展,但是这种协同合作也存在着时间和规划决策上的配合不默契。只有很少地区能够对专业绿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2.绿地作为生态屏障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城市化的过程难免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在这种情形下,绿地便成为了绿化城市环境、调节气候的一道生态屏障。绿地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植被所普遍具备的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气体调节功能,生产有机物功能,涵养水分的功能等;另一类是城市地区植被的突出功能,如调节局地小气候、削减污染物、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绿色植被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不言而喻,近些年一直有学者呼吁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建设决策者重视保护绿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绿地是生态平衡的宝库,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保护绿地才能促进生物物种的丰富,营养梯度级增多,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系统和完善,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城市绿化对于公民生存条件有着较大的改善,对城市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绿化建设可以保证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节气候,让公民有着幸福的城市居住环境。

3.绿地作为宜居生活的功能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绿化建设必然成为了每个城市和小城镇所面对的项目和工程,《东营日报》刊登了题目为《让城市拥有绿茵》的文章,指出要实施水系绿化工程,打造“城市绿带”,在城市建设中绿地建设和水道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改善。充当居民游憩、活动、交流的场所,使居民在工作之余走出封闭的居所,在富有自然情趣的开敞空间进行轻松的交谈、健身活动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

然而从宏观上来讲虽然在2005年全国的城市绿化率已经达31.15%,但是同样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面对绿化植被,尤其是珍贵的树种,很少进行保护,更多的则是伐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获取利润。国家建设三北防护林等重要的绿化工程,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所以绿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项目。绿化建设直接关联的便是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同样也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居民的居住环境。所以,我们应注重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建设,保持绿色植被的稳定增长,注重绿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本章完)

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一、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民生问题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二、当代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现状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小结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小结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三、幸福的测量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小结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一、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公共幸福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三、和谐社会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小结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小结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
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一、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民生问题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二、当代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现状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小结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小结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三、幸福的测量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小结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一、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公共幸福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三、和谐社会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小结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小结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