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雨欲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古诗人李太白写下的这首《公无渡河》,说的是黄河从那昆仑山而来,水流湍急,行人难渡。

诗中说的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在今陕西省的河津市,也就是成语“鲤鱼跳龙门”的龙门,非指其他。

那河津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在那河津市的南面合阳洽川的夏阳村,有一个渡口,名叫夏阳渡,河面狭窄水势略缓,古称少梁渡,战国时为魏国所有,为当时秦魏两国交战必争之地。后秦据少梁,秦惠文王置县改称夏阳,这渡口便改称夏阳渡。

秦魏交战早已折戟沉沙。而今烽火再起,岁在早春汉魏两国交战,争的是一条黄河。

在那黄河东岸蒲坂津,东面是魏军重兵六万,由魏国大将军柏直亲自领兵,以阻渡汉军渡河;西面便是一万八千汉军,由汉国大将军韩淮楚亲自率领,其中步卒一万,水军五千,骑兵三千。西岸水寨数百艘战船一字布开,大小船只桅楼艟艟,红色的战旗猎猎飘扬。每日在河中操演,摇旗呐喊,随时都可以掀起一场抢滩的渡河大战。

天下无敌的汉军水师,水面上是入水不沉的西戎藤甲兵担纲,水底是黄河帮水鬼倒海翻江,再加上由大将军韩淮楚亲自设计改良的坚固战船,连西楚霸王项羽都不敢直捋其缨。魏国的水军更加孱弱,如何敢去正面交锋?

办法总是有的,总不能说汉军水师强就把那黄河天险拱手让给对手。那柏直便扬长避短,在那东岸的蒲坂布下骑兵步兵精锐日夜监视。只要汉军渡河,水军刚刚踏到地面,便来个全师出击,歼敌于滩头不让汉军后续部队增援。

这种战术在古今战场屡见不鲜且行之有效。想当年革命先烈打下神州大地却拿不下区区东海一岛,便是吃了后续无援的教训。

从那蒲坂津溯流而上三百里之内的民间船只也被魏军预先收走,只为防汉军从其他渡口渡河。东岸的百姓迁往西岸,粮食一粒不留,真正的坚壁清野。

这也真是咄咄怪事了。魏军总人数多达十万,而汉军不过两万,却是魏军在守汉军在攻?他也可以渡过黄河到西岸来打嘛?

原来那柏直心中有个小九九。只要守住这条黄河,汉军粮秣无多,这场仗就不战自胜。待到那天下名将韩信灰溜溜退兵之日,便是他柏直扬名天下之时。这等便宜的买卖,与汉军去硬碰硬才是犯傻。

貌似那汉军主帅意识到战船数量不足,令士兵在山坡上砍伐树木打造船只,只为首次渡河投入的兵力多上一点。

消息传到那柏直耳中,柏直嗤笑不迭:“等那船只造好,恐怕汉军的粮草已尽。”

※※※

天刚破晓,水声哗哗,两个人影出现在黄河东岸的沙滩上。一抵岸边,就飞快逸入树丛。

“他奶奶的!也不知是谁这么会码字,码出什么木罂渡河。汉军要是能用木罂渡河,公鸡也能下蛋了。”一身湿漉漉的韩淮楚,心中暗骂。

字是太史公码出来的,韩淮楚就算心中骂一千遍,他老人家也听不到。如何克敌制胜,还需要他这个大将军自己去解决。

今日凌晨趁着天黑,与那水军中第一条汉子骆甲一起从夏阳渡口试渡那黄河。饶是韩淮楚与骆甲深通水性,也游得气喘吁吁。黄河帮五十名自小在水里长大的水鬼,估计能横渡黄河的不超过五名。

木罂是什么东东?韩淮楚这几天总算搞明白了罂是什么玩意。那是当地人的一个叫法,就是肚子大口儿小的瓦罐,小的用它盛汤,大的用它腌鱼腌肉,再大一点就是那酒缸。

“还以为是什么秘密武器呢,原来就是这东东。就叫瓦罐好了,弄得这么文绉绉干什么?”韩淮楚弄明白之后,一口气差点闭过去。

他也发现了大批的瓦罐,那是当地一个盛产陶器的作坊,坊主烧得一手好窑。因为汉魏两国交兵,突然合家被魏军迁移到东岸。烧好的瓦罐带不过去就那么没人去看管。那作坊内有大号装酒的坛子一百口,中号腌鱼腌肉的坛子两百口,其他盛汤的小瓦罐压根就没去点数,直接分给汉兵拿去烧火弄饭了。

(战争年代,这种无主的东东经常会遇到,读者千万不要为它可惜。)

就那么最大的“罂”,容积也只有七八十升。用这玩意想把千军万马渡过河去杀到敌军重镇安邑,简直是做梦。

有读者说那木罂就是用木头把“罂”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漂浮的容器,大军就可以坐在上面安然渡河——

且住!那黄河风激浪高,就算是夏阳渡口依然减弱不了多少,一个浪来,不把那瓦罐掀翻才怪。就算载得了人,也载不了马过河。

这么说太史公不是凭空捏造?捏造是有可能,凭空却不是。只有一个解释,汉军是躲在瓦罐后面泅渡过去的。

试想一下,那河对岸并非无人,要是几千口瓦罐连同人啊马的一起从西岸飘来,乌压压一片,对岸不早就警觉赶紧去通知那蒲坂的守军来扑杀敢于偷渡的汉军?只有趁天黑光线暗弱,瓦罐零零散散不连续地飘过对岸,才不那么容易被发觉。

“罂”想明白了,木又是什么东东?不要想岔了,木就是木头。瓦罐在河中漂浮难以保持平衡,几个瓦罐用木头匡在一起,浪来了就翻不了。

中号瓦罐绝不能用,大号酒缸只有一百口,从遗弃的民房搜到酒缸约一百口。四个酒缸绑成一团,用木头一匡,自开地辟地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出现的“木罂”就这么诞生。

一个木罂下面藏一个人,五十个木罂只能藏五十个人。

自古黄河夜不渡人,汉军要挑战这条古训还是在早春冰冷的河水中泅渡。泅渡黄河只能派水性好抗得住冷的汉子,那些黄河帮的弟兄估计能做到,再从水师中挑选几个,第一批尖刀排就组成了。

等尖刀排神不知鬼不觉泅渡过黄河,到达对岸之后,还是等于零。汉军主力还在河西岸等着呢,总不能叫五十条光棍去攻打魏国重镇安邑吧?收尸的人都没有呢。

还要弄清楚河魏军将那些从民间收走的船只到底放哪了,夺了过来,划回西岸给等候在那里的千军万马渡河。

船只在哪?数目是多少?有多少守卫?实力如何?这一切需要去侦察。而汉军中能横渡黄河武功又好不至于遇到一小撮魏军就送命的,只有他与骆甲。于是这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他自己与骆甲头上。

※※※

“骆将军,把这个给戴上。”树林中韩淮楚拿着一个面具对骆甲道。

那骆甲刚刚脱掉湿漉漉的鲨鱼皮水靠,看着那面具有点惊奇:“这面具怎做得如此精细,好像真人一样呢。大将军从哪弄来的。”

韩淮楚佯怒道:“想不被人认出就赶紧戴上,不要多问。”

那骆甲见韩淮楚发怒,也不敢多问。二人戴好面具,韩淮楚用玄功将二人衣上水分蒸干。刚刚妥当,就见一老卒提着一酒壶晃晃悠悠向这边走来。

“河对岸怎会有兵丁看守?”韩淮楚脑子一晕。

“尔等乃是何人?”那老卒见到两个陌生人,警惕性一下子提高。

“军爷,晚辈是河南人氏,家中遇到荒年。听说魏国去年丰收,故逃荒至此。”骆甲随口胡编。

那老卒同情地点了点头:“逃荒到咱们魏国就对了。小伙子,此处乃军事重地,不要乱走。你幸而遇见老夫,要是遇到其他人把你们当做汉国奸细抓回去仔细审问,那可就麻烦了。”

“军事重地!”韩淮楚与骆甲同时一惊。

汉军战船云集在蒲坂津,每日在河中操练摇旗呐喊只为吸引魏军主力。而突破口选在这夏阳渡,是用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若是连夏阳渡都有魏国重兵把守,还修那个栈道做甚?

骆甲作出一副感谢的样子对那老兵说道:“多谢军爷好言相告。我们兄弟俩父母双亡也没什么本事,只是有这一身力气,想吃一口行伍饭。不知你那里需不需要人手?”

这魏国与其他各国一样,都是在拼命招兵买马,最缺少的就是肯参军的壮丁。按一般道理,这老兵应该很高兴地把他俩引见给上峰。

哪知那老卒连连摇头,说道:“你们两个年轻人若是想吃行伍饭,就该去蒲坂津,这里不行。”

韩淮楚诧问:“这是为何?”那老卒道:“我们这里的哨所并非官家所立,而是我家大人自己家的家兵。大人这下罢了官没了俸禄,养我们这些人实在不容易。眼见今年过去还不知明年养不养得起。年轻有本事的,就找个借口离开了。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只好跟着大人,也不管他发不发得起饷银,只求混一口饭吃。你们身强力壮,哪能吊在这颗树上。”

“私兵?罢官?”一连串问号在韩淮楚脑中闪烁,心中松了口气。

“这个大人也真是奇怪,被罢了官还要养着一帮闲人,自作主张在此设立哨所。幸好如此,要是那魏军主帅柏直也想到在此设下哨所防备汉军渡河,这一次小生真的要认栽了。”

韩淮楚便问:“你家大人是谁?”

那老卒答道:“我家大人乃是前大将军周叔,只因在殿上仗义直谏,劝说大王不要与汉国绝交,惹怒了大王,这才罢了官。又担心汉军在这夏阳渡偷渡黄河,故而令吾等家兵在此日夜监视。”

韩淮楚闻言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靠!幸好周师兄罢了官。要是他还在魏军主帅位置上坐着,汉军过这黄河想都不要想。”

只听那骆甲笑道:“你家大人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这黄河两岸船只早就搜走,汉军又不能飞,如何渡河?”

那老卒冷冷看了骆甲一眼,说道:“年轻人不要乱说话。我家大人从鬼谷学艺,有鬼神莫测之机变,岂是尔等所知?”

骆甲作了一揖,说道:“是晚辈的错。无论汉军是否会在此过河,周大人忧国忧民也该受咱们尊敬。”他将话一顿,又道:“听说那汉国大将军韩信狡猾得很,没有船说不定他也能变出船来。”

“当小生是神仙啊!”韩淮楚闻言心中一乐。

老卒呵呵一笑:“船是变不出来的,怕的就是汉军偷渡过来抢船。唉,我家大人投书给那柏直,说是要在此加派人手看着那些船。那柏直硬是不听。要是汉军真的过来抢船,凭那些村夫如何是汉军的对手?只好咱们这帮家兵分为两拨,一拨在此监视,一拨在那避风塘看船,没日没夜,可把咱们给累的。”

韩淮楚拱手问道:“多谢军爷直言相告,吾等这便去蒲坂津投军。不知那蒲坂津如何走?”老卒一指河堤,说道:“沿着河堤走上两天,可不就到了。”

按常人计算,体力强的一天能走四十公里也就是八十里。老卒说走两天,也就是说从夏阳到蒲坂津的距离是一百六十里。

但骑上马奔行起来,就算那马不是日走千里的宝马,一个时辰就能赶到。也就是说,汉军偷渡过来抢船,必须先干掉这里所有的马,不能让一匹马逃去蒲坂给那魏军送信。至于人,杀不干净也没关系。两天的时间,足够千军万马渡河。

韩淮楚谢过那老卒,便与骆甲沿着河堤往南走。不久又杀了个回马枪,跟着那老卒来到周叔设立的哨所——

※※※

韩淮楚用胎息大法偷听窃来的情报是:哨所内有家兵二十人,家将两名。而他们去到那避风塘侦察到的情报是:避风塘有大船五艘,小船五十艘。大船最多可以容纳二十个人,是平日里在渡口摆渡往来运送行人的渡船。小船最多能容纳十人,是黄河两岸打渔的渔船。看守船只的除了周叔的家兵二十人家将两名外,还有村中壮丁十人。日里一半,夜里一半,轮流守护。马匹都集中在避风塘的一个马厩,由一个马夫看守。

脑中装下这些情报后,韩淮楚与骆甲返回东岸。

风雨欲来,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第三十六章 虽远必诛第四章 唇舌退兵第十三章 包罗万象第十二章 舌战八方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二十八章 应弦而倒第二十一章 绝不言走第十九章 传檄而定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四十一章 趁火打劫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三十八章 往死里整第四十五章 邪恶到底第三十八章 军马云集第二十八章 魂萦梦牵第十章 三劫连环第二十六章 千钧重担第五十四章 望夷之变第三十七章 魔剑易主第四十四章 形神俱灭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一章 论战大会第十三章 崤山三义第六十九章 天高任飞第二十七章 分头并进第三十章 修武夺军第三十五章 陷身贼窝第四十八章 智取陈仓第三十四章 请出高人第十章 隐隐生痛第二十章 大蛇逞威第三十九章 天大人情第十五章 指鹿为马第五十三章 拯救万民第三十九章 终极决战第四十一章 阴陵迷路第三十四章 请出高人第三十六章 隐武军团第四十七章 再回长安第二十九章 干吏赵高第二十三章 又有阴谋第四章 做个看客第五章 待字吕雉第十七章 捉襟见肘第七章 先倨后恭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十九章 击其暮归第十四章 对天赏月第三十章 彭城大战第十一章 张良拾鞋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九章 带你上天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三十章 彭越之死第四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四章 前车之鉴第二十五章 符合听令第二十一章 势同水火第三十七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六章 字字玑珠第七章 灭天见证第二十五章 欲取先予第十八章 大战之前第七章 如鱼得水第三章 三道特赦第四十四章 决战京索第四十章 背信弃义第二十七章 分头并进第四章 陈平献策第十五章 白登之围第二十九章 连场大战第三十章 机关算尽第十一章 徐福东渡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六章 张耳逃生第十八章 借兵塞外第三十六章 伍君当盟第二十章 困兽犹斗第十章 连下三郡第四章 大喜之日第十八章 掌教师尊第八章 投身义军第二十九章 厉兵秣马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四十二章 从高人游第四十章 鱼丽九阵第三十三章 怀王立约第十三章 崤山三义第二章 相遇韩信第二十二章 白狐夺舍第二十三章 鸣镝弑父第十三章 包罗万象第十八章 大蛇吐丹第十三章 陈平赠画第二章 兵败如山第三章 空降奇兵第六章 敞开心扉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九章 天要下雨
第三十六章 虽远必诛第四章 唇舌退兵第十三章 包罗万象第十二章 舌战八方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二十八章 应弦而倒第二十一章 绝不言走第十九章 传檄而定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四十一章 趁火打劫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三十八章 往死里整第四十五章 邪恶到底第三十八章 军马云集第二十八章 魂萦梦牵第十章 三劫连环第二十六章 千钧重担第五十四章 望夷之变第三十七章 魔剑易主第四十四章 形神俱灭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一章 论战大会第十三章 崤山三义第六十九章 天高任飞第二十七章 分头并进第三十章 修武夺军第三十五章 陷身贼窝第四十八章 智取陈仓第三十四章 请出高人第十章 隐隐生痛第二十章 大蛇逞威第三十九章 天大人情第十五章 指鹿为马第五十三章 拯救万民第三十九章 终极决战第四十一章 阴陵迷路第三十四章 请出高人第三十六章 隐武军团第四十七章 再回长安第二十九章 干吏赵高第二十三章 又有阴谋第四章 做个看客第五章 待字吕雉第十七章 捉襟见肘第七章 先倨后恭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十九章 击其暮归第十四章 对天赏月第三十章 彭城大战第十一章 张良拾鞋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九章 带你上天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三十章 彭越之死第四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四章 前车之鉴第二十五章 符合听令第二十一章 势同水火第三十七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六章 字字玑珠第七章 灭天见证第二十五章 欲取先予第十八章 大战之前第七章 如鱼得水第三章 三道特赦第四十四章 决战京索第四十章 背信弃义第二十七章 分头并进第四章 陈平献策第十五章 白登之围第二十九章 连场大战第三十章 机关算尽第十一章 徐福东渡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六章 张耳逃生第十八章 借兵塞外第三十六章 伍君当盟第二十章 困兽犹斗第十章 连下三郡第四章 大喜之日第十八章 掌教师尊第八章 投身义军第二十九章 厉兵秣马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四十二章 从高人游第四十章 鱼丽九阵第三十三章 怀王立约第十三章 崤山三义第二章 相遇韩信第二十二章 白狐夺舍第二十三章 鸣镝弑父第十三章 包罗万象第十八章 大蛇吐丹第十三章 陈平赠画第二章 兵败如山第三章 空降奇兵第六章 敞开心扉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九章 天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