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枯井无波

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竣工。比较刘邦后世子孙修建的那些奢华的宫殿来说,算是比较简朴,只是初步满足帝后起居及朝政需要。而那比长乐宫更加浩大的未央宫宫殿群正刚刚破土动工,直到惠帝即位时方始建成。这时帝后均居长乐宫。至刘邦死后,惠帝刘盈迁至未央宫,将长乐宫留给母后吕雉,从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的格局。由于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故又称为“东宫”。

史书记载,这一年刘邦从外还京,见丞相萧何正指挥营建未央宫。刘邦抬眼见工程相当浩大,不禁忧道:“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今后世有以加也。”刘邦听后默然。

当皇帝要上早朝,时间是寅时,也就是早上五点钟。

那刘邦是个享乐派,把那朝政都给丞相萧何打理,绝对不会日日早起受那份罪。三日一听政,五日一上朝,其他时间都是玩乐。比起后代那些懒惰的昏君来,已经算是“勤政”的了。

那上朝的宫殿就在前殿的宣室殿。

做臣子的自然要比皇帝起得更早,通常都是提前半个时辰到那宣室殿等候。天还未亮,立在午门外的韩淮楚就见一个个大臣鱼贯而来。

都说“文官坐轿,武将骑马。”其实在先秦时期那坐轿的官很少,只有朝廷大员才配坐轿。普通一点的小官,只能坐车。而那时马匹奇缺,连刘邦那乘龙辇都找不到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来拉,故而出现了只有西汉初年才有的“以牛拉车”的特有现象。

官员们到了午门外,都要下车或是下马,而后步行进内。韩淮楚直愣愣地看了大半个时辰,看到一张张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孔,一直等到那寅时将近,依然不见那伊人张良到来。

“会不会良妹先我到来,故而没有见到?”韩淮楚暗中猜测。

“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群臣朝拜!”有一高嗓子的礼宾官在高喊领礼。

原来韩淮楚朝见刘邦,只叩首一次也就罢了。而今这大汉朝堂,群臣朝见天子需要叩首三次。昨日那典客生恐韩淮楚从边塞来不懂礼节,专门培训了一阵。听说这是那老夫子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的礼节。

又听到那宣室殿上山呼万岁之声,显是权臣正在朝拜天子。未过一刻,便有黄门内侍来宣,命韩国骑将韩淮楚觐见天子。

踏过那条长长的丹墀,迎着众位臣子的目光,韩淮楚小踏步“趋”进那宣室殿。只见群臣个个挺立得笔直,殿上一片肃静,静得连一颗针掉下来都能听得清楚。

“果然那叔孙通有一套。这些平日没有规矩的家伙,往日那栎阳宫中一个个站得东倒西歪,抠鼻孔的抠鼻孔,剔牙的剔牙,叉着腿抱着手踮着脚的那是稀松平常,嬉笑怒骂更是常见,怎么居然一个都没看到。”韩淮楚暗想。

走得越前,那官阶越大。韩淮楚用眼角余光瞥向那文官的一列,依然没有看见张良那副熟悉的面容。

“良妹身为柱国大臣,居然不来上朝,真是奇也怪哉!”

奇怪的事情不容他分想,韩淮楚已经趋到刘邦那皇帝宝座前。纯金的龙椅上,坐着那老朋友刘邦。

那担惊受怕的战争日子已经远去,养尊处优的刘邦一年不见,开始发福,那面孔也变得白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韩国骑将韩淮楚,觐见天子。”韩淮楚按照那典客所教的礼节,对刘邦行三叩礼。

韩淮楚的身份是个藩国骑将,在如今的刘邦眼中,显然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他连正眼都没仔细打量韩淮楚长得什么样子,只问道:“韩王告急的书信,将军可曾带来?”

韩淮楚双手捧起那韩王信的求援书。有黄门内侍接过,递给刘邦。

刘邦展卷一看,拍案大怒:“匈奴贼子实在可恶!这一年来我大汉子民频频受他们袭扰,掠走人畜无数。如今那冒顿小儿,竟领十万铁骑攻我马邑。韩王上书求援,诸位爱卿有何主意?”

刘邦还是那脾气,但凡遇到难题,主意都是别人拿。

只听朝堂内一片嘘声。以往匈奴袭扰只是小打小闹,这一次匈奴大军犯境且是单于亲来,显然惊慑了殿上群臣。

只见一前排文官持笏出列,奏道:“化外之帮何足惧之。为臣保奏曲成侯领十万军救援雁门,定能拒敌于国门之外。”说话之人,原来是周吕侯吕泽。

那曲成侯便是将军虫达,本是吕泽家将,自刘邦沛县起事便跟随他闹革命,本是一名偏将。在刘邦彭城大败之后,在刘邦最危难的时候因镇守荥阳接驾有功,升为大将,后来也立下不少功劳。刘邦立国之后,看在吕家人份上,竟将虫达圈点到十八元功功臣榜内。

“那虫达带一两万人马已经勉为其难,这吕泽竟保奏他去PK冒顿,用意在为心腹争捞兵权。”韩淮楚心中好笑。

刘邦虽然事事听手下人的,可也要看手下人给他出什么主意。显然对他大舅子的主意不甚满意,给他来个一票否决,一摆手道:“虫达之能,朕深知也。爱卿不用再提。诸位爱卿,可有别的主张?”

那吕泽羞红了脸讪讪退下,就有丞相王陵保奏太尉樊哙领军,抗击匈奴。

“舞阳侯曾戍守长城,与匈奴人打过交道。若是舞阳侯领军出征,必能克敌制胜!”那老王陵颤巍巍说道。

刘邦将目光投向樊哙,问道:“舞阳侯,王丞相保奏你去抗击匈奴,不知爱卿敢当此任否?”

那樊哙将头摇得像拨浪鼓,急忙摆手道:“惭愧惭愧,为臣不敢担此重任,请陛下另选他人。”

刘邦怒道:“尔为一国太尉,临战岂能推诿?可是怕死乎?”

“为臣非怕死也,而是怕误了国之大事。”一年不见,那老大粗樊哙说话也变得文绉绉,看来那老夫子叔孙通制礼之后,在这大汉的朝堂上不学斯文不行。

“如何派尔领军,就误了国之大事?”刘邦的面色缓和下来。

“为臣在九原时,曾亲眼见识过几个匈奴人的骑射功夫。且匈奴战马精良,非我大汉步卒能敌。若派为臣领十万军马对抗匈奴十万铁骑,为臣有自知之明,绝不敢贪功而令将士尸骨无归也。”樊哙高声奏道。

朝堂上顿时一片大哗。刘邦一摆手,肃静下来。刘邦问道:“那么依爱卿之见,朕给多少兵马,尔才能对付得了匈奴十万骑兵?”

樊哙刚刚伸出五根手指头,犹豫一下又缩回去两根:“少于三十万,臣绝不敢冒然领命。”

韩淮楚听得暗中点头。

樊哙这么一说,哗然更盛。周勃道:“三十万军马可是我大汉倾国之兵。将士们刚刚征伐燕国,疲惫不堪,如何凑齐三十万大军?”丞相萧何道:“我大汉立国才一年,就南征临江北伐燕蓟,未央宫尚在兴建耗资无数。舞阳侯一张口便是三十万大军,试问一下钱粮何处筹措?”

刚才被刘邦驳得一鼻子灰的吕泽突然变得神气活现,对那樊哙嘲讽道:“雁门太原两郡有韩军不下五万,加上我救援的十万军马就有十五万以上,又那雁门地势险峻,如何不能制敌?舞阳侯将匈奴骑兵说得这般厉害,是否夸大其词?”

“韩将军从马邑来,你以为舞阳侯之言是否属实?”刘邦听了吕泽之言,将目光转向韩淮楚。

“舞阳侯之言乃实情也。匈奴骑兵之战力可与昔日西楚铁骑相比。以三十万军马抗敌只是保留数字。”韩淮楚说道。

刘邦长叹一声:“我大汉立国以来,内忧外患国库空空。三十万大军远赴雁门,如何能办到?”

“若是三十万军马征调不了,为臣请陛下启用一人随军同往,十万军马也去得。”樊哙看刘邦叹气,说了这么一句。

“爱卿要保奏何人,该不是淮阴侯吧?”刘邦脸色立变。

在刘邦御驾亲征灭燕之前,群臣纷纷劝说他不要亲往,只派一个大将去就行了。刘邦认为朝中大将难是那臧荼敌手,定要亲自统兵。那老大粗樊哙就傻兮兮保奏被软禁的淮阴侯韩信挂帅出征,也被那刘邦一票否决。现在樊哙又要保奏一人去抗击匈奴,刘邦一猜就知道他说的是谁。

“为臣不是保奏淮阴侯挂帅,而是用他做军师也。”樊哙看刘邦貌似生气,解释道。

“军中将士皆敬服韩侯,他若随爱卿出征,如何甘心做一幕僚屈居爱卿之下。若是他到了雁门,暗中与匈奴勾结,或是逃往漠北,将是大患也。”刘邦摇头道。

“听刘邦这口气,对那韩信是处处提防,压根就不让他有机会与军队接触。”韩淮楚心想。

“这又不行,那又不行!救兵如救火,陛下难道眼睁睁看着马邑被围,箭尽粮绝么?”樊哙大声呼道。

有困难,找子房,刘邦还是那一招。

“今日暂时罢朝,待朕上骊山问过留侯,看她有何主意。”刘邦对群臣说道。

“原来良妹在骊山之上。她好好的朝廷大官不做,为何要去骊山?”韩淮楚听得诧异。

刘邦正要散朝,就听殿外一人奏道:“留侯张良到!”

韩淮楚眼光转向那宣室殿门口,心中就是一沉。

那伊人张良变得好瘦!比她羁困在楚都彭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时还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枯槁。

容颜的憔悴只因心病起。看她那昔日一双明慧的眼睛变得神彩全无,仿佛世间再无她精神寄托之处,心灰意冷故而枯井无波。

“是什么原因让良妹变得如此憔悴?”韩淮楚一双眼直勾勾盯着阔别已久的老情人,又爱又怜。

刘邦从龙椅上立了起来:“子房先生身体欠和,在骊山疗养,今日何故来朝?”

“听侍女云匈奴犯境马邑有危,为臣怎能不来为陛下分忧。”张良说道。

“原来良妹是在骊山疗养。唯一能让她心中起一点波澜的,就是那韩国的存亡。”韩淮楚恍然大悟。

“来人,为子房先生抬一张椅子。”刘邦呼道。

立马就有黄门抬了张椅子。张良就在刘邦座前坐下。

“先生可知匈奴十万铁骑犯境,舞阳侯声称需要三十万军马才能克敌。我大汉立国不久刚刚经历两场大战,如何能凑齐三十万军马?先生可有高见?”刘邦谦虚地问道。

“请萧丞相速停未央宫修建,准备三十万斛军粮。”张良看着萧何道。

“是是,本相这就去筹措。”萧何很恭谨地说道。

“请绛侯从兵器库调集十万支箭。”张良又看向周勃。

“先生吩咐,周某一定办到。”周勃忙不迭道。

“颍阴侯,昔日淮阴侯为攻打彭城准备的六十驾炮车,如今何在?”张良又问灌婴。

“那六十驾炮车,京中兵器库中只有十驾,其余皆分给各路军中去了。”灌婴回答。

“十驾炮车足矣,路途之上还可召集。不知那御者,车左车右还在乎?”张良又问。

“这六十驾炮车人随车走,皆未解散。”灌婴答道。

“很好,请陛下出兵五万,以炮车之力杀出一条血路,送三十万斛军粮,十万支利箭到马邑城中。韩王修筑马邑久矣,城池坚固。只要有粮有车,坚守半年不在话下。等到冬日一至,匈奴必然退兵,马邑之围自解。”张良对刘邦说道。

“先生真乃我大汉之栋梁也。”刘邦喜形于色,赞道。

“为臣今日起了个早床,下山来一路颠簸,身体难支,这便回山去也。”张良从椅上坐起,拱手告别。

“朕送先生的何首乌何曾服完?改明日再送些上山给先生。”刘邦看着张良的背影道。

“药再名贵,如何能治为臣的心病。陛下好意为臣心领,那药就不必送了。”张良抛下一句,飘然而去。

“良妹的心病到底是什么?看来我要去骊山找她问上一问?”韩淮楚筹划着。

第十七章 捉襟见肘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三十九章 疯疯癫癫第四章 唇舌退兵第九章 带你上天第二十四章 摆龙门阵第十五章 自请为王第二章 分油传说第五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五十二章 英雄罢印第十五章 魔君逞凶第四十八章 九阵破敌第二十章 背水结阵第十章 爱莫能助第五十八章 望江兴叹第九章 窃令盗关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十一章 徐福东渡第五十四章 望夷之变第二十章 邻家小妹第十五章 天池真人第十五章 魔君逞凶第二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门第二十七章 心魔骤起第六十一章 齐楚烽火第十五章 突破瓶颈第三十二章 内外夹攻第二十七章 好生震惊第四十五章 寄人篱下第三十一章 学万人敌第十七章 滕公救驾第十一章 鸟出樊笼第二十章 肉粽作饵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四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门第三十章 机关算尽第四十七章 分说未来第十六章 众魔之主第二十一章 势同水火第三十一章 学万人敌第三十二章 呕心沥血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三十四章 狼子野心第十四章 井陉古道第二十二章 吸血狂魔第四十九章 大将军印第三十一章 插上一刀第十三章 陈平赠画第三十四章 狼子野心第三十五章 沧海横渡第三十五章 卖国密谋第三章 空降奇兵第五十三章 拯救万民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离第五十二章 女将出马第四十三章 魔王娶妾第四十七章 反目成仇第十四章 心中夫婿第六十一章 齐楚烽火第三十九章 终极决战第一章 风云突起第四十二章 诱敌之计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九章 窃令盗关第二十七章 拳头够硬第三十二章 大浪淘沙第五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十六章 王子冒顿第十章 枯井无波第十三章 情深意重第十章 爱莫能助第十六章 王子冒顿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三十六章 万里相托第二章 倒海翻江第二十章 斩首行动第二十五章 绝地反击第六十五章 送顿大饺第三十五章 穿人无后第四十二章 诱敌之计第四十八章 智取陈仓第三十四章 水上争雄第二十七章 以身饲蛇第十七章 初战告捷第六章 按兵不动第九章 汉初四杰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十五章 天下结盟第六章 恩断义绝第一章 相提并论第四十八章 大汉立国第十八章 师门绝学第三十八章 国士无双第三十一章 同门斗法第五十章 大雁北归
第十七章 捉襟见肘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三十九章 疯疯癫癫第四章 唇舌退兵第九章 带你上天第二十四章 摆龙门阵第十五章 自请为王第二章 分油传说第五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五十二章 英雄罢印第十五章 魔君逞凶第四十八章 九阵破敌第二十章 背水结阵第十章 爱莫能助第五十八章 望江兴叹第九章 窃令盗关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十一章 徐福东渡第五十四章 望夷之变第二十章 邻家小妹第十五章 天池真人第十五章 魔君逞凶第二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门第二十七章 心魔骤起第六十一章 齐楚烽火第十五章 突破瓶颈第三十二章 内外夹攻第二十七章 好生震惊第四十五章 寄人篱下第三十一章 学万人敌第十七章 滕公救驾第十一章 鸟出樊笼第二十章 肉粽作饵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二十九章 因人而异第四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门第三十章 机关算尽第四十七章 分说未来第十六章 众魔之主第二十一章 势同水火第三十一章 学万人敌第三十二章 呕心沥血第二十九章 连环毒计第三十四章 狼子野心第十四章 井陉古道第二十二章 吸血狂魔第四十九章 大将军印第三十一章 插上一刀第十三章 陈平赠画第三十四章 狼子野心第三十五章 沧海横渡第三十五章 卖国密谋第三章 空降奇兵第五十三章 拯救万民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离第五十二章 女将出马第四十三章 魔王娶妾第四十七章 反目成仇第十四章 心中夫婿第六十一章 齐楚烽火第三十九章 终极决战第一章 风云突起第四十二章 诱敌之计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九章 窃令盗关第二十七章 拳头够硬第三十二章 大浪淘沙第五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十六章 王子冒顿第十章 枯井无波第十三章 情深意重第十章 爱莫能助第十六章 王子冒顿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三十六章 万里相托第二章 倒海翻江第二十章 斩首行动第二十五章 绝地反击第六十五章 送顿大饺第三十五章 穿人无后第四十二章 诱敌之计第四十八章 智取陈仓第三十四章 水上争雄第二十七章 以身饲蛇第十七章 初战告捷第六章 按兵不动第九章 汉初四杰第五章 新婚之夜第十五章 天下结盟第六章 恩断义绝第一章 相提并论第四十八章 大汉立国第十八章 师门绝学第三十八章 国士无双第三十一章 同门斗法第五十章 大雁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