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选章)2

你们就是我的侄儿啦?怎么不抬起头来呢?让我看看你们。

武三思无法言说他当时的感觉。珠帘后的那一串浓郁的乡音使他突然有了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有点温暖的。那种唯有亲人才会有的口音。那威严中的温柔。

你们终于回来了,真让我高兴。如今我们武家,就靠你们顶门立户了,你们是我的亲人,我一直在想念你们。干吗不起来?过来,让我看看你们。

在一阵玉石清脆而温婉的撞击声中,依然垂首跪在那里的武三思和武承嗣觉出了一种花的清香在缓缓向他们袭来。那么浓烈的花的香气,然后,他们就被那只温热而柔软的手拉了起来。仿佛在梦中。他们站了起来。他们抬起头,却不敢相信他们睁开眼睛所看到的。那么惊异的目光。仿佛不是人间,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个天仙一般的美丽女人。他们发誓从没有见过如此之美的女人。那美是无法形容的,是有着一种巨大的吸附力量的,是不容反抗也无法反抗的。那美所昭示的,似乎只有爱;而那美所导致的,似乎也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和永不背叛的忠诚。

这就是皇后武曌的力量。

这就是武三思们十几年来日日夜夜不停诅咒、时时刻刻咬牙切齿的那个他们憎恨的女人。

这是怎样的反差,怎样的不和谐。武三思们傻了,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十多年来的仇恨,还是该相信此刻这瞬间的敬爱。

这便是武曌,她以她女人所特有的武器,在刹那之间就破碎了两个英雄少年的复仇梦想。毕竟是她把他们从穷乡僻壤中接回,毕竟是她让他们重新过上出人头地的皇室生活。那么他们还有什么不平衡不满足的?从此,他们真的就像熬顺了的鹰隼或是喂饱了的走狗一样,紧紧跟随在他们这位皇后姑母的身后。他们对这个女人的忠诚,甚至超过了武皇后自己的儿女。他们从没有背叛过这个救他们于苦难之中的主子。他们为她可谓是鞍前马后,为她实现女皇的梦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许并不真的爱他们的姑母,但是他们离不开她,离不开他们身后的坚如磐石的靠山。他们深知,只有彻头彻尾地依附于她,尽心竭力地为她服务,他们才能活着,才能生存,才能活得好,活得滋润,也才能永远高人一等,尽享荣华富贵。

就这样,武皇后的一个温暖的微笑,就泯灭了武氏兄弟刻骨的仇恨。于是新的一页掀开。武皇后说,来,来见见你的兄弟姊妹。我希望你们从此就是亲人了。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婉儿像一株仙草。就那样在永巷那一道狭窄的蓝天下,纯纯真真地长大。在生活中她并没有什么想要的。她很满足,因为她根本就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婉儿自得其乐。及至稍大,便开始在母亲的督促下,每天坚持到后宫的内文学馆中去读书。后来读书便成了婉儿唯一的愿望。她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刻苦。那是因为有一天她知道了她一直崇拜的那个女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伟大的。那个女人对婉儿来说很重要,就像是照耀着她的生命的那一束中午的阳光。那是个甚至比母亲还重要的女人。婉儿爱母亲,但母亲毕竟柔弱;但那个女人却是坚韧而顽强的,那才是婉儿最最敬佩的一种女人的品格。婉儿觉得那个女人才堪称偶像,她虽然从没有见过她,但是她就是发自内心地崇拜她,她的不甘命运。于是婉儿也不甘。当然婉儿并没有信誓旦旦,但是她骨子里是想有一天能走出永巷,走出掖庭,走向朝廷的。那是她的志向和理想。一个小小的婉儿,读着书的婉儿,她竟然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开始了一个小女孩的努力。

婉儿每日潜心读书。除了母亲,和掖庭中的其他宫婢几乎没有接触。清晨她总是踩着星月,听着房檐上玉石缀成的美妙的风铃声,走进那个有点暮气沉沉的内文学馆,听那个很老迈的但却有着很高学问的宦官老师为她讲课。那样的一位老人,儒雅而清高地,终日守候着文学馆中那一册一册的藏书,为没有人来读它们而扼腕叹息。他脸上布满皱纹,穿一身灰色的长袍,那么尖细而苍老的嗓音,说出的却全是世间的真理。所以婉儿觉得他了不起,她心甘情愿每日坐在这个枯燥而执着的老人对面,听他说这世道的沧桑。婉儿总是听他抱怨,说这后宫里肯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真是江河日下啊。他说哪像武皇后当年,她总是孜孜不倦,整天长在这书本中。他还说皇后的确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人,她对这些书中的道理,总有一种天然的领悟。她便是拿了这文学馆的书作阶梯,最终登上皇后的宝座的。谁说书中没有气象万千,难道皇后不是旷世英雄吗?然后老人说他老了。他老了这文学馆也就该关闭了。但是他会被关在其中,因为他就是死了也舍不得馆中的这么些藏书。

婉儿听着老人的教诲。她觉得她越来越喜欢老人,也越来越喜欢这文学馆中的书了,那是那个伟大的女人读过的书。婉儿想她愿意与老人做伴,就守候着这些书,就永生永世地读它们。

婉儿是在五岁的时候,被她的母亲郑氏牵着,走进内文学馆的大门的。那是她贵族的母亲的唯一选择。她并不渴求着婉儿能由此而走出永巷,那是她早就断了的念想,她只是觉得她的女儿该读书,她不想让这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女儿,有一天真的沦落为那种没文化也没教养只有着一副空洞美丽的躯壳的宫婢。所以她作出了这个选择。她深知婉儿唯有与书相伴,才能真正地心高志洁,出淤泥而不染。何况婉儿仅仅五岁,便粗通文墨,对文史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兴趣,那么,她何不让文学馆好好雕琢婉儿这块美玉呢?郑氏夫人坚信,唯有这里,才是后宫里婉儿最适合待的地方。

于是,她们走进了那个黑洞洞阴沉沉但到处是书到处是灰尘的大房子。婉儿尽管很听话,但是她还是被吓坏了,她怕这黑暗,怕老师脸上刀刻一样的皱纹,怕房梁上结满的蛛网而房子里漫布着的那种被尘封的书的味道。婉儿紧紧地抓住了母亲的手。她哭着,向外跑,她说她不要进来,不要来这里。而那个老态龙钟的师傅竟伸出鹰爪一般的枯瘦的手抓住她,用他那尖细的嗓音呼唤她,并用他矍铄的目光凝视她。婉儿奋力地挣脱着,她并且高声地哭喊着,她说我不要这里,我要回家。那一刻一向温和的郑氏突然变得残暴,那是第一次,她伸出手狠狠地打了婉儿,然后连拉带拽地把这个委屈的小姑娘揪了回来,把她硬按在老学士的脚下,让她磕头,从此拜老学士为师。婉儿抽噎着。做着母亲要她做的一切,直到极不情愿地坐在了老学士的书桌前。书案上是一支红色的蜡烛。那跳荡的烛光。那是婉儿在这个清冷的地方所感受到的唯一的温暖。

那时候婉儿只有五岁。五岁时的天真和明媚。她之所以能屈服下来,坐在古书中间,是因为她终于知道了那是母亲的愿望。母亲希望她读书,她就读书,因为婉儿虽小,但她还是谙知了年轻母亲的艰辛。郑氏虽然遭遇不幸,但是她的母性意识提醒她决不能沉沦。如果不是为婉儿,在事发的当时,当看见丈夫和公公被戮的那一刻,她真想就夺过那把沾着自己亲人的血的长剑,刺进自己的心窝,和最爱的人生死相伴,但就在那一刻,她听到了婉儿的笑声。那笑声是那么纯真,就悬浮在血色中的,那么灿烂而明媚。然后她就看见了婉儿向上伸起的那晃动的小手。她想抓到什么。什么呢?那血滴?或者,亲人的抚爱。那么小的婉儿。又是那么无辜。如果她也随了丈夫而去,那婉儿怎么办?便是这关于婉儿的念头,骤然间将她攫走。她发疯一般地跑向婉儿,在杀戮中把这个美丽的婴儿紧紧抱在怀中。那一刻她坚定了信念。她在心中发誓,婉儿死,我就死;而如若婉儿活下来,那么今后的路无论怎样艰辛,她也一定要活下来,仅仅是为了婉儿。为了她深爱的那个死去男人留下的血脉。

于是,在深深的永巷中,郑氏英勇地活了下来。她把她和婉儿的那个小小的木房经营得十分温馨,为了承载这个慢慢长大、无忧无虑的女孩的笑声和哭声。婉儿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曾看见,那么郑夫人为什么要让她看到眼泪呢?她也不想让婉儿知道家门的不幸,她千方百计要婉儿相信的,就是她们母女天生就是住在这掖庭宫中,掖庭就是她们的家。她要婉儿相信并接受这个现实。唯有认命,她们才能活得欢乐。

郑氏安下心来,从此她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全力以赴地培养和教育女儿。她想,即或读书不能使婉儿出人头地,但学习本身也会使一个女孩子的内心和生活变得充实。她鼓励婉儿学习,还因为这掖庭宫的环境太糟糕了。她实在不想让自己出身高贵的女儿像那些糊里糊涂、每日闲言碎语的宫婢们那样,最终成为那种无奈也无聊的女人,郑夫人便这样努力着。她的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和修养,无疑为婉儿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长的环境。加之婉儿天生丽质,聪颖好学,使她果然在污泥一般的掖庭中,出落成了一株清清纯纯的仙草。那仙草一般的飘逸和洁净,以至掖庭中的那些微贱的宫婢们都不敢碰她,更不愿玷污了她。甚至,大家都宝贝着她,用最纯洁的一面面对着她,她们都宠爱这株青翠欲滴的小草。她是整个掖庭出类拔萃的女儿。

婉儿便是这样长大的。她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坚忍和父亲乃至于祖父的才华。所以婉儿刚刚五岁,就懂了母亲的心。

她天生的聪慧,对知识的渴望,和在学习中的那种咄咄逼人锐意进取不断问着为什么的姿态,终于使郑夫人觉出了她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她的学识终归是有限度的,这也就是她为什么硬要把小小的婉儿送进那个昏暗的甚至死气沉沉的内文学馆中,她坚信婉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便是这样,从此婉儿每天孤孤单单地坐在那个老学士的面前,听他讲经论史,赋诗作辞,上着讲不完的课程。她坐在那里,睁大眼睛,用耳朵听着,也用笔记着。有时候老学士会停下来,咳嗽。咳嗽时他枯瘦的肩膀奋力地颤动。婉儿就看着他,等他。直到那咳嗽平息,那尖细的嗓音继续开始鸣叫着……

这样日复一日。从五岁的某个清晨开始。后来,婉儿就不知道在她幼小的单调的生活中,她还有别的什么事情好做了。后来她慢慢适应了那个老学士,她甚至喜欢上了那个老人,她觉得他真是博学多才,无所不知,他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的仓库。那仓库里真是太神奇了。那是人间的一切。后来,婉儿觉得她此生能跟着老师学习,是最大的幸福。从此她就是这样,清晨踩着星月,踏进文学馆的大门,开始她充实的每一天。知识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自然那个原本沉闷衰朽的内文学馆,也因为婉儿的到来而生动明亮了起来。从此老人也盼望着那株坠满露珠的仙草一样的小女孩的到来。他每天等她,然后倾尽全力地让她知道那古往今来天地之间的一切。

婉儿便是从老人那里,得知了当朝皇后早年被构陷于后宫的那一段历史的。也知道了武皇后就是在这个文学馆中奋力苦读,才有可能成为朝廷侍女,以至于最终成为伟大的皇后的。老学士当然没有对婉儿讲这个了不起的武才人曾经是怎样被先皇李世民宠幸,又是怎样因《宫廷秘录》中“唐三代而灭,武姓之女王昌”的字样所抛弃。更没有说这个在内文学馆勤奋学习的女人是怎样在做着太宗的宫女时,就开始与皇太子眉目传情并以身相许,以至于李治一经即位,服丧期满,就迫不及待将感业寺中削发为尼的武皇后接回了后宫。老学士当然也没有讲,那个女人是在怎样血腥地清除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障碍后,才终于荣登皇后宝座。那都是些不光彩的历史,是为尊者讳的。所以老学士不会对婉儿说这些,那时的武皇后正光焰四射,权倾天下,况且内文学馆中的这位老人还是真心热爱和崇拜武皇后的。他真心觉得这个女人伟大英明了不起。他说这样的惊世之才,千年也不会出一个,更何况,她还是个女人。他说他是由衷地为他曾教过的这个女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荣耀。

老学士之所以对武曌怀有了如此之深的感情,还因为皇后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女人。如今在尔虞我诈的险恶中,过河拆桥的势利小人实在是太多了,甚至还没过完河,就开始为他们的恩人设置陷阱。但是武曌不是这样的人。如今她尽管做了皇后,并且垂帘掌管着天下大事,但是她还是时常会来探望她的恩师,希望请他做她儿子们的老师。只是老学士自己婉言谢绝,他的年事太高,又难舍内文学馆这块故土。他说他在这个岗位上待了几十年,他只想能留在他熟悉热爱的地方了此残生。于是皇后便也不再强求,反而不断为他添加俸禄,让他在自己习惯的地方安之若素,颐养天年。不仅如此,皇后还会常常回来探望她的恩师,单单是这一点,就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由此可见武皇后在老学士的心中是怎样的一番形象。

从此,皇后便成为了婉儿心中的一道阳光。她时时刻刻地从老学士的嘴里流到婉儿的心里,她便也时时刻刻照耀着婉儿。随着婉儿对皇后了解得越多,她就越是觉得这个女人伟大,重要。后来,婉儿就有了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哪一天,能在她读书学习的这个地方,见到那个伟大、非凡的皇后。然而久而久之,因为她总是没能见到皇后,她的这个愿望就成为了她的梦想。她总是梦想着,期待着有一天奇迹出现,梦想成真。

通常皇后来探望她的老师,都会提前通知,让来此读书的宫婢们回避。然而唯独那一次。那是一个寂静的下午,内文学馆中只有婉儿一个女孩在看书。就是那么突然的,仿佛从天而降,一个凤冠霞帔美轮美奂的女人就款款出现在昏暗的文学馆内。

仿佛一轮太阳。

骤然照亮了那个寂静的午后。

婉儿被惊呆了,睁大眼睛怔怔地站在书案旁。

武皇后在那些书架前来回走着,她用手轻轻抚摸着那浩如烟海的一捆捆竹简。她拿起一些书来,并仔细地掸掉那书上的灰尘。她脸上闪过的是一种迷茫的神情。然后,她才走近她的老师,对他说,我是多么想再来这里学习。和您在一起。这里给我力量,也给我一种心灵的支撑。只是我太忙了,也太累了,却只能独立支撑。武皇后又说,若是我的孩子们能到这里学习就好了。他们或许才会知道他们的母亲能有今天,是多么来之不易。但是他们不肯学习,也不想懂得奋斗的意义。他们只是坐享其成,而不思进取,那怎么会成为一个好的君王呢?圣上的身体越来越糟,我真的就快支撑不住了。没有人来帮我,无论是圣上还是我的孩子们。我不仅仅需要这皇室的安乐,我需要的是智慧,是力量,是能帮我把天下治理好的人才。

那一次皇后特意带来了太医,她要太医专门为老学士问诊下药。皇后认真地听着老学士的病情。她反复叮嘱老人一定要坚持服药,她最后说,我总是惦念着您的身体。就是坐在大殿上,我也会常常想着您……

皇后说到这儿竟潸然泪下,紧接着她就像一阵旋风一样地消失了。

婉儿依然愣在那里。她使劲眨眨眼睛,想证实她刚才是不是真的看见皇后了。

那一次,皇后并没有看见那个站在阴影里的满脸惊愕的小女孩。她心里只有她体弱多病的老师,和她无以倾诉的满腹的委屈。

那是婉儿第一次见到皇后。她简直不敢相信人世间还有这么美这么气度非凡的女人。这女人对婉儿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是对她的生命的一次猛烈的冲击。

婉儿终于见到了那个女人。

皇后离开之后的内文学馆顿然失色,一片凋敝。老学士黯然神伤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久久没有说话。他背对着婉儿。他的肩背在不停地抽搐着。这样良久。

婉儿走过去。她站在老人的面前。她用纯净的大眼睛看着老人,她问他,你哭了?

这时候老人才意识到还有婉儿在身边。于是他问婉儿,你见到她了?

婉儿点头,说她真的很了不起。我爱她。

老人说,婉儿,来,咱们开始吧。

婉儿永远也不能理解她在赞美皇后时母亲脸上那似是而非的神情。那是种不置可否,又茫然无措,总之,母亲并没有和婉儿一样陷在那种见到皇后的兴奋与幸福中。婉儿为此很愤怒。这是第一次她不能理解母亲。于是她问母亲,难道皇后不美吗?紧接着她又步步紧逼,难道皇后不伟大吗?难道皇后没有才华吗?难道皇后不重感情吗?难道皇后不善良吗?难道皇后没有同情之心吗?

这是郑夫人永远也回答不上来的。然而婉儿依然不愿意放过她。她说,母亲难道就不肯说哪怕一句赞美皇后的话吗?母亲难道不觉得婉儿应当像皇后那样,怀抱着伟大的志向,从这后宫中走出去,成为一个对天下对社稷有用的人吗?母亲,你说呀。

婉儿这样逼问得紧了,郑夫人竟然落下泪来。这便更使婉儿百思不得其解,她跪在了母亲面前,她说,母亲,你这是怎么啦?你为什么要哭?难道我说的不对吗?难道皇后不好吗?可是我今天见到了她。我一看见她就知道了我爱她,而她日后也会爱我。

不,婉儿。郑夫人把她的女儿紧紧地抱在了胸前。她只说,以后不要再去内文学馆了,就待在家里,让我们长相厮守。

母亲,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可这里毕竟是掖庭。这里的女人永无出头之日。您就忍心看着女儿永远深锁在这黑暗中吗?不,母亲,我不愿意永远待在这里,而只有皇后能救我出这苦海。她今天就和老学士说了,她需要智慧和才能,她需要有才华的人在她身边。

可是婉儿,那也绝不会是你。

可是如果是我呢?

没有如果。孩子,听妈妈的,你是永远不会被选拔到皇后身边的。我也不愿意这样打击你,但这是事实。你必须接受。别再去内文学馆,也别叫皇后再看见你了。

她根本就没有看见我。

那就更好了。孩子,回家来吧。有些事你不懂。那朝廷是险恶的,根本就容不下你这个纯真的女孩子。

就是说皇后也是险恶的了?

婉儿,你叫我怎么跟你说。

郑氏无以言说。那场血腥的杀戮是她所亲历的。而往事依稀。那当然是婉儿所不知道的。她那时候才刚刚出生,她怎么会知道她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被她今天所无比迷恋的女人杀害的。这样的家族血仇难道不该让婉儿知道吗?但是十多年来,郑氏没有向婉儿透露过哪怕一个字。她知道她们母女尽管逃脱了死亡,但后宫依然是险恶的。她不愿让天真烂漫的婉儿早早就了然这世间的险恶。她很难保证婉儿在获知了她的身世之后,还会如此的纯洁快乐,无忧无虑。而一旦婉儿疾恶如仇,一旦她意气用事忤逆了上边,那她们母女就真的在劫难逃了。郑氏在这黑暗的掖庭,含辛茹苦地把婉儿带大,她不希望她的女儿会由此身处险境,她要她的女儿活着。她要婉儿如花似玉地生长在她的翅膀下。她不想让她的女儿在仇恨中长大。仇恨太可怕了,它会像疾病一样毁灭掉一个人的全部良知。这些年来,她深知被浸在仇恨中的生活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令她恐惧。她就恨,恨皇后,恨皇上。恨得她白天坐卧不宁,晚上夜不成寐。她甚至一千次地策划,一旦有了接近皇后皇帝的机会,她就一定会像荆轲刺秦王那样,撕碎了那两个毁了她美好家庭的罪魁祸首。她决不留情。决不原谅他们。她要让他们死,让他们的儿女去体验那痛失亲人的绝望和悲哀。可惜她从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她就只能日夜被这复仇的欲望所煎熬。而她越是仇恨,就越是被不能复仇所折磨,她也就越是觉出了婉儿不应该仇恨,不应该被仇恨所困扰,甚至不该知道有仇恨,不该知道她的家族和她自己的悲惨故事。

这就是郑氏夫人难言的苦衷。她又该怎样对婉儿说呢?

也许,这也还不是真正让郑夫人悲哀的。十几年的奴婢生活,早就磨没了她的心性。她已经不再欲望不再梦想也不再期冀什么可能会发生在她和她女儿身上的奇迹。郑氏之所以垂泪,是因为直到今天她才意识到,她的女儿正在对她的未来怀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而那恰恰就是因为,婉儿不了解她的身世,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被皇后斩杀的上官仪的孙女。她从小把婉儿送到内文学馆读书学习,并不是为了她能因此而走出掖庭。她们是走不出去的。就是后宫所有的女人有一天全都熬出了头,她们母女也永无出头之日。武皇后怎么会把她的仇人放出去呢?而婉儿又为什么要把她的一生寄托于她的敌人呢?想不到内文学馆的学习生涯竟使婉儿怀抱了这样一种非分的妄想,那么她当年把她送来这里,不是就害了她吗?那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残酷。郑夫人是了然这一切的,而她又不知该怎样把这个做着白日梦的女儿拉回来,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于是,郑夫人沉默。

她不想打碎女儿的梦,又深知女儿的梦原本就是破碎的,只是她自己不知道。

婉儿又接着问母亲,你不是说,有算命先生说,及我长大,必秉国权衡吗?

那要你是个男孩才会成为这样的人。而你是个女孩。女孩子怎么能成为那种掌管国家社稷的人呢?

怎么不行?婉儿说,皇后不就是女的吗?

而坐在天子位置上的是皇帝。

可如今大唐的朝政又有哪一项不是由皇后决定的?

怎么可能?权秉天下的当然是圣上。

唉,母亲,你真的没听说吗?皇上早就不上朝了。他病得很厉害。现在临朝的是皇后。尽管她垂帘听政,不能名正言顺地坐在皇帝的龙椅上,她不是依然能把王朝管理得很好吗?

是的……是的……

郑氏知道,随着婉儿一天天地长大,她已经有了她自己对事物独立的看法,有了她自己的爱恨情仇。那甚至是她作为母亲,都不能左右了的。是内文学馆中的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让她看到了自身以外的那个世界,甚至看到了那个对她来说纯属虚妄的未来。而这些对婉儿来说,才是悲剧性的,是致命的。郑氏一定要想方设法,在不伤害婉儿的前提下,让她看清自己的现状。

婉儿不再理睬母亲。因为她已经越来越感到了母亲的狭隘和目光短浅。她觉得母亲已经不能够理解她,更不能理解她的追求。她想那可能是因为母亲终日被囚禁于后宫中,不知道掖庭以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母亲也没有见过皇后。根本就感受不到皇后是怎样的伟大,不了解皇后是怎样注重那些有才华的女人,更不信有一天皇后会把她带出掖庭。这绝不是婉儿的空穴来风或者自作多情。那是她的感觉。婉儿的感觉从来就没欺骗过她。她真的已预知了那个一定会属于她的未来。而那未来也必定是那个伟大的女人给予她的。婉儿坚信那一切。那绝非渺茫的梦想,而是就近在咫尺的希望。所以她必须为之努力,必须更加勤奋地学习,以缩短她和她的梦想之间的距离。

从此,婉儿的希望就附丽于皇后的英明上,常驻婉儿的心中。她每每坐在老学士的对面,听他讲书,而心里想的,却全是那个每日垂帘的皇后。她想象着那个女人怎样梳妆打扮,怎样临朝听政,她还想象着有一天她又是怎样来到她的身边,看她赋诗作辞。然后,牵着她的手说,婉儿,来吧,到我身边来吧,我需要你的帮助,朝中的政务太多了,我需要你来帮我打理……

婉儿便是这样梦想着。她爱皇后。皇后在她的生命中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是婉儿信念中的唯一一道光环。那光环照亮着婉儿成长的路。

太子李弘是武皇后最最疼爱的孩子。便是依靠这第一个儿子,武曌才真正稳固了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原本压迫在她头上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便也因了弘的诞生,而迅速失去了她们皇后和宠妃的位子。从此弘在他母亲的护卫下,无忧无虑地长大。他舒舒服服地住在东宫,恬静而安然地生活着。也许弘太养尊处优太娇生惯养了,所以他尽管很快长成七尺男儿,却依然是懦弱的,单纯的,甚至是无能的。

历史中所记载的弘一生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曾非常勇敢地私下探望过他的两个被深锁牢狱的姐姐宣城和义阳公主。她们是萧淑妃生下的两个可怜的女儿,也曾被高宗李治视为掌上明珠。然而连萧淑妃也已被武皇后所杖杀,那么又有谁敢站出来去保护这两个无辜的女孩呢?身为父亲的李治尚且不敢,那么还有谁?然而,终于李弘站了出来为他的两个姐姐伸张正义。弘尽管是李治和武曌的儿子,弘尽管懦弱无能,但弘是正直善良的。是宣城、义阳两位大唐公主在牢狱中的悲惨境地让弘不忍,于是他不得不在满朝文武的面前跪在了垂帘的母后面前,请求她,就放了那两个奄奄待毙的公主吧。

单单是微服私访狱中罪人就已经大逆不道了。而况弘又是不知天高地厚地在满朝文武的面前为两个姐姐求情,这就等于是在众人百官面前指责武曌的丧尽天良,这就等于是在羞辱他自己的母亲。那一刻珠帘后面武曌的愤恨可想而知。在她的无地自容的尴尬中,她被逼到了死角上。

弘当然并不知道他母亲曾怎样独自垂泪。弘还太年轻太幼稚,他也根本就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把萧淑妃所生的皇子皇女统统赶出皇宫。武皇后这样残酷地处置那些孩子自然有她的道理。是她在皇室里待得太久了,也是她曾经多少次目睹了这宫廷中为了皇权兄弟姊妹的相互倾轧和杀戮。她不想让这样的惨剧也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不愿看到做了太子的弘被其他兄弟杀掉,更不愿让纯洁软弱的弘拿起剑去伤害别人,让他人的血弄脏了弘苍白的手。无论杀人还是被杀都是可怕的。而武曌的孩子们必得远离那些可怕的事。但是可怕的事在宫廷里又是在所难免的。那么怎么办?那么只有武皇后挺身站在弘的前面,用她自己的身体去拼杀去搏斗,挡住明枪暗箭又将对手击败,从而为她的孩子们杀出一条通往安全通往权力的路。是她牺牲了善良正直才换来了她孩子们的善良正直;是她的凶狠残暴、心毒手辣才能让她的孩子们一个个仁义道德,洁身自好,并且能无忧无患、自由自在地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长大。难道她错了吗?难道她不该杀了王皇后、萧淑妃,留待她们哪一日反扑过来,将她撕成碎片吗?难道她应该把萧淑妃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继续留在宫中,等待着有一天他们羽翼丰满,再把她自己的儿子从东宫太子的位子上拽下来,让他们这些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残杀吗?

武皇后独自垂泪。她悲愤。而悲愤之后是满腹的委屈。她想不到自己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有一天竟成为了她儿子反对她的口实。那么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如果弘再提出将被母后流放的两个兄弟上金和素节也接回来,她为之努力奋斗几十年的心血不是就付之东流了吗?这当然是绝对不行的。

武曌毕竟是武曌。她毕竟是这个天下、是古往今来都不会再有了的唯一的女人。面对几近置她于死地的儿子,武曌当即就做出了一副很通达的样子,仿佛太子所提起的是一件年深日久她早已忘记的往事。她说是应当将那两个女孩下嫁了。她还无限感慨地当着满朝文武赞美太子的仁德与善良。她说未来有太子这样的贤君,必定是天下和睦,四海安宁。她躲进寝殿独自垂泪,然后她很快就下令放出暗牢中奄奄一息的宣城和义阳。再然后她又把这两个公主下嫁给了朝中两个异常低微的小官,让谁对此都说不出什么,又哑巴吃黄连般满嘴的苦。

武皇后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可谓有条不紊,不动声色。但是事过以后,无论是皇后自己还是太子本人的心里都非常明白,在他们母子中间,已经有了一重仇恨,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从此太子开始疏远母亲。他已经越来越看清了母亲的歹毒,并且深知,以母亲的秉性,她是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她作对的人的,哪怕那个人是她的亲人,是弘。于是李弘开始对母亲处处提防,但终究还是防不胜防。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最后,弘终于没有能逃脱母亲的狠毒。

于是很快。弘被鸩死于武皇后的合璧宫绮云殿,那是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宴中。父亲母亲。还有兄弟姊妹。那才是真正的祥和美好,天伦之乐。然而,就那么突然地,弘便歪倒在地上,七窍中溢出的,都是青春的血。

这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亲人的死。

这死便从此掀开了死亡的长卷。

家中最哀痛的那个人当然是母后。她紧紧抱着那个正在变得僵硬的儿子。她呼唤他亲吻他,不惜让儿子的鲜血染污了她的衣裙。无论这个有着反骨的儿子是谁杀的,哪怕就是她自己,是她自己在儿子的酒中下了毒,但无论如何她最疼爱的弘死了。也无论弘怎样地反抗她敌视她疏远她,但弘到底是她的儿子,她生了他养了他,这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所以武皇后怎么能不伤心?她所不喜欢的,其实只是儿子那慢慢独立的思想,而那个年轻的生命和躯体,她还是深爱的。如今,她爱的东西和不爱的东西都随了那一杯毒酒而去,她从此就再没有弘了,再没有这个就住在近旁住在东宫的儿子了。她再也看不见他的脸摸不到他的手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哪怕是反抗她的声音……武皇后紧抱着她这个早逝儿子的尸体,绝望地哭着,任那个仅有二十四岁的青春生命在她的怀中消逝。

然而历史怀疑,武曌真的会爱护她的孩子吗?比起王朝社稷,比起地位权力,她的孩子对她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国家和权杖,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她毕生的最爱。为了她的最爱,她将不惜以牺牲亲人的生命为代价。她宁愿献出一切。只不过,这一次为维护她的权力所付出的代价有点惨痛。她所失去的毕竟是她的亲儿子。她所流出的,毕竟是她心中的血。

武皇后真的悲痛欲绝,为此,皇后废朝三日,让天下同哀。再然后,武皇后不惜动用国库大笔钱财和万千民工为自己赎罪。她以天子的规格,在洛阳郊外为李弘修建了恢宏的陵墓。李弘的恭陵方圆百里,气势磅礴。以至于人们至今不知那是武曌为了寄托她作为母亲的不尽的哀思,还是为了掩盖她杀亲灭子的血腥罪恶。

太子李弘的暴死,自然也传到了后宫,传到了怀着青春的梦想在内文学馆内奋力苦读的婉儿耳中。后宫中的女人们,都知道太子是个非常善良又非常懦弱的年轻人。还知道这个与世无争、顺从驯服的太子,是圣上的掌上明珠,他的骤然离去,无疑对皇室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而就在朝廷上下为太子的殒命而万分悲痛的时候,后宫中还有一股潜流在暗自行走,那就是在宫婢中广为流传的太子系皇后所鸩杀的谣言,这样的信息不胫而走,如瘟疫一般在后宫蔓延着,这无疑大大毁损了武皇后的形象,特别是动摇了武曌在婉儿心中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也是不可侵犯的形象。如此,皇后便是可以侵犯的了。皇后亲手鸩杀了自己的儿子,那皇后又何以堪称那个大慈大悲、大恩大德的**?皇后既然是连她亲生的儿子都容不下,她又怎么能容天下?偶像正在坍塌。这才是让婉儿最最伤心的。她曾经是那么热爱她崇敬她,她甚至为了皇后而跟母亲争吵不睦。在婉儿那种青春少女的心中。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有人来抢夺走她心里的那一片圣洁了。如果信念倒塌,而那信念又是她自己为自己建立的,那么还有什么?信念已无足轻重,关键是她会连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婉儿伤心极了也痛苦极了。她不愿意听后宫那些下贱的婢女们得意地把那些污言秽语如脏水般地泼在皇后的身上,她甚至因此而迁怒于太子,她认为是太子的死使皇后无辜背上了恶名声。

于是婉儿去问老学士。

老学士的沉默不语使婉儿意识到其中必有他难言的苦衷。

那么就是说那不是谣传了?是皇后真的杀了她的儿子?不,那不是真的。皇后怎么会去杀太子?她爱太子,她是太子的母亲呀!天下哪有母亲杀儿子的?不,圣明的皇后怎么会去做这种事?不,那不是皇后,公公,你说呀,那不是皇后干的,对吗?

老学士无言以对。当婉儿逼得急了,最后他只能摇摇头说,孩子,这人间的事情不是人能左右的。

婉儿对老学士的回答似懂非懂。婉儿便带着这伤痛和疑虑回到了家。她没有对母亲提到这心中的愤懑,她想反正母亲对皇后是怀着偏见的,她当然会轻信那些谣言的。

流动青楼 5报纸上的那个熟人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9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戴着镣铐的舞蹈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流动青楼 4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报纸上的那个熟人谁让梦想变得低沉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6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9电影故事流动青楼 1戴着镣铐的舞蹈流动青楼 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流动青楼 5漫随流水(选章)哪怕破碎中带着血腥上官婉儿(选章)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3无调性短歌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2流动青楼 4戴着镣铐的舞蹈上官婉儿(选章)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4流动青楼 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7一本打开的书流动青楼 3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一本打开的书电影故事巫和某某先生报纸上的那个熟人网住你的梦上官婉儿(选章)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谁让梦想变得低沉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网住你的梦一本打开的书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巫和某某先生流动青楼 4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左岸,左岸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0上官婉儿(选章)7无调性短歌上官婉儿(选章)6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8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6左岸,左岸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2报纸上的那个熟人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左岸,左岸上官婉儿(选章)6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网住你的梦上官婉儿(选章)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3无调性短歌流动青楼 3流动青楼 4流动青楼 4漫随流水(选章)她连一个字也不曾留下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流动青楼 5从这里到永恒从这里到永恒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6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3流动青楼 5漫随流水(选章)哪怕破碎中带着血腥网住你的梦
流动青楼 5报纸上的那个熟人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9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戴着镣铐的舞蹈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流动青楼 4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报纸上的那个熟人谁让梦想变得低沉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6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9电影故事流动青楼 1戴着镣铐的舞蹈流动青楼 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流动青楼 5漫随流水(选章)哪怕破碎中带着血腥上官婉儿(选章)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3无调性短歌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2流动青楼 4戴着镣铐的舞蹈上官婉儿(选章)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2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4流动青楼 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7一本打开的书流动青楼 3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一本打开的书电影故事巫和某某先生报纸上的那个熟人网住你的梦上官婉儿(选章)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谁让梦想变得低沉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7网住你的梦一本打开的书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巫和某某先生流动青楼 4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左岸,左岸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0上官婉儿(选章)7无调性短歌上官婉儿(选章)6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1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8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6左岸,左岸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 12报纸上的那个熟人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9左岸,左岸上官婉儿(选章)6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5网住你的梦上官婉儿(选章)7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55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3无调性短歌流动青楼 3流动青楼 4流动青楼 4漫随流水(选章)她连一个字也不曾留下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1流动青楼 5从这里到永恒从这里到永恒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6武则天(选章)上篇 3我们家族的女人(选章)3流动青楼 5漫随流水(选章)哪怕破碎中带着血腥网住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