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变法

第280章 变法

项燕对政事所知不多,于是便建议道:

“大王,不若我等以百姓亲属为质,一旦百姓逃走便治其亲属之罪!”

楚王启只反问了一句:

“我等户籍可登记完善?”

“且城内或可用此法管理,住在城外的百姓如何制止?”

这么一说项燕就没话了。

楚国由于其国情原因户籍登记十分混乱,尤其是在战时新迁入许多劳力之后就更是一团糟,此时就算想实施项燕的“以亲属为质”的方法都办不到。

顿了下,项燕只能问道:

“那么,以大王之见……”

楚王启皱了皱眉头,回答道:

“为今之计,就只有与秦国一般变法。”

要知道楚王启可是在秦国任过相邦的,所以当然知道该怎么面对这问题:

面对秦国更优越的制度,周边国家比如赵、魏、韩,要么跟秦国一样变法要么就等着人口流失最终灭亡。

楚国之所以受影响较小,是因为其与秦国接壤处是西北方向巴蜀一带交通极为不便,于是楚国制度才能一直保持到现在。

但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正因为楚国距秦国较远没有改革危机,于是尽管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因为没有改革而形同一盘散沙。

此时危机终于来了,秦军就在淮北。

若没有沈兵传单的宣传攻势的话,楚国只怕还有数月的缓冲时间……通讯落后消息传播得慢,而且范围也不大同时也容易封锁。

但沈兵宣传攻势一出,这绝对的制度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并激化了其内部矛盾。

结果就楚国若要阻止人口流失,就必须采用秦国一样的制度,这样一来秦国的制度对楚民就不再有吸引力……双方都一样了,当然没人愿意背景离乡。

然而……

项燕却迟疑的说道:

“大王,我等若是变法,亦即要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岂会甘心?”

这一点楚王启也考虑过。

确切的说不是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的封地明面上还是各族的……就像秦国一样,只不过各族不再拥有百姓的管理权,管理权全部收归、集中到楚王启手里。

那各族又会服气?

想了想,楚王启就回道:

“若是不变法,楚国便要亡了,又何来封地?”

“召集各族来朝,共同商议改革一事。”

项燕应了声,就派人将楚王启的命令发布了下去。

可尽管项燕这么做了,心里却一点都不抱希望,因为他知道这些楚国贵族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几天后各族都派出使者赶到了洞庭。

昭氏来的是老臣昭恤,屈氏是屈惟,景氏是景柽,都是各大族能说得上话的人。

见此项燕心下稍定。

因为这就说明各族对此事颇为重视,毕竟此时面临更大困难的是他们而非楚王启,所以也在急于寻求解决之道。

另外还有斗氏、班氏等小族,来的人倒是比之前楚王负刍召集朝会时更齐了。

也不知是楚王启的威信还是因为形势所迫。

众人济济一堂朝楚王启施礼,倒也颇有些样子。

楚王启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众人起身后就说道:

“诸卿应知此次为何朝会。”

“秦国大军压境又以告示蛊惑我大楚子民,如今百姓纷纷北上,不知诸卿有何对策?”

这是楚王启的手腕。

其实楚王启打从一开始就知道,甚至决定怎么做了,但他不会直截了当的就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滴……这就显得楚王启刚愎自用不尊重各贵族的意见。

话题一抛出,各贵族那是感同深受。

一通议论之后,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大王,臣建议在北向构筑一道防线并以骑军巡视。”

“以此拦截北上降秦的百姓,若抓获便严惩之。”

“时日一久,百姓便不敢再逃了。”

众人闻言便纷纷附和。

这似乎也是一个办法,百姓以为北上有活路,那么就断了他们这条活路,于是无奈之下就只得继续呆在楚地任由贵族剥削。

但楚王启却摇头道:

“自淮河防线为秦军所占之后,我军北向便没有一条完整的防线。”

“此时又是我军物资紧缺之时,如何还能在北向建一道长达数百里的防线?”

“若是匆匆建起只为防百姓,秦军又岂会坐视?”

“何况秦军还有神武军……我等又如何能以骑军阻止百姓北上?”

楚王启这么一说众贵族就都没声音了。

昭恤这说法的确过于理想化。

构筑防线需要人力、物力还有财力去哪找?

另外更严重的还有驻军的问题。

这说的并非楚军兵力不足,事实上楚军这时若把各族兵力团结在一起再加征一些,依旧可以凑足四十万之数……这也是秦军兵力的两倍。

问题在于有过之前项燕数次战败的经历,谁还敢出城与秦军作战?

尤其昭恤还提到用骑军……那不就是神武军的鱼肉么?

沉默了一会儿,屈惟就建议道:

“臣以为,我等可派兵出城监督百姓耕作……”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其它人的反对。

斗氏说:

“我等一直都有派兵出城监督。”

“然兵士终归及不上百姓。”

“往往是出城还在,回城就有许多不知所踪。”

班氏更着急:

“一个不小心,那兵士还会让百姓尽数杀了,能逃回城的寥寥无几……”

“刁民要是作起乱来,却是胆比天高!”

众人纷纷附言。

楚王启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朝项燕使了个眼色。

项燕会意,就出列拜道:

“大王,臣有话说。”

楚王启“哦”了一声,明知故问道:

“大将军有何高见?”

项燕回答:

“臣以为,百姓之所以争先降秦,皆因秦制较楚制更优。”

“之前所议诸多方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若想让百姓绝了北上降秦之心,臣以为只有变法。”

楚王启假作刚知道这个,倒抽一口凉气道:

“变法?此事滋事体大……”

项燕打断楚王启的话,道:

“大王,若不变法,楚地用不了多久便会无民可用。”

“甚至兵士都会逃往秦地,至时便悔之晚矣!”

(本章完)

第498章 各个击破第121章 蒙良第391章 炒面第534章 马店第495章 嫁衣第479章 挑明第121章 蒙良第303章 猎鹰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105章 真相第107章 合纵第265章 买涨不买跌第342章 市场化第400章 算盘第510章 联盟第78章 七国第510章 联盟第304章 狼群第7章 除非……第473章 分裂第221章 回师第44章 通敌第201章 鸳鸯阵第353章 学习第69章 一己私欲第371章 控制第247章 浮桥第60章 贿赂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145章 楚军第13章 睚眦必报第423章 请神容易第281章 税率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174章 亲卫第372章 西套第106章 一举数得第101章 荆轲第464章 练兵第542章 补给第348章 羡门子高第179章 牵城第511章 火绳枪第33章 王柏第313章 纺织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01章 鸳鸯阵第390章 奇军第294章 矿石第419章 试射第496章 塞琉西帝国第296章 弩第511章 火绳枪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285章 议和第283章 仁君第28章 能人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18章 一石二鸟第35章 马头山第176章 藤甲第308章 胜者为王第424章 将在外第241章 援军第262章 水排第124章 水攻第216章 截杀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91章 代田法第3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209章 权力第49章 许昌第24章 矛盾第316章 工业化第104章 好奇心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328章 战车第410章 铁芯铜炮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99章 使节第146章 配给制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139章 出战第422章 楼兰王第61章 火弹第131章 淳于越第172章 制法第342章 市场化第272章 动摇第355章 围城第170章 收购第246章 围城第15章 釜底抽薪第493章 补给第373章 农业第58章 锦囊妙计
第498章 各个击破第121章 蒙良第391章 炒面第534章 马店第495章 嫁衣第479章 挑明第121章 蒙良第303章 猎鹰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105章 真相第107章 合纵第265章 买涨不买跌第342章 市场化第400章 算盘第510章 联盟第78章 七国第510章 联盟第304章 狼群第7章 除非……第473章 分裂第221章 回师第44章 通敌第201章 鸳鸯阵第353章 学习第69章 一己私欲第371章 控制第247章 浮桥第60章 贿赂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145章 楚军第13章 睚眦必报第423章 请神容易第281章 税率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174章 亲卫第372章 西套第106章 一举数得第101章 荆轲第464章 练兵第542章 补给第348章 羡门子高第179章 牵城第511章 火绳枪第33章 王柏第313章 纺织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01章 鸳鸯阵第390章 奇军第294章 矿石第419章 试射第496章 塞琉西帝国第296章 弩第511章 火绳枪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285章 议和第283章 仁君第28章 能人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18章 一石二鸟第35章 马头山第176章 藤甲第308章 胜者为王第424章 将在外第241章 援军第262章 水排第124章 水攻第216章 截杀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91章 代田法第3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209章 权力第49章 许昌第24章 矛盾第316章 工业化第104章 好奇心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328章 战车第410章 铁芯铜炮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99章 使节第146章 配给制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139章 出战第422章 楼兰王第61章 火弹第131章 淳于越第172章 制法第342章 市场化第272章 动摇第355章 围城第170章 收购第246章 围城第15章 釜底抽薪第493章 补给第373章 农业第58章 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