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还归

“这便是青衣岭大营?!”

朝阳初升,陈子箫勒马停于吴寨河,眺望营城依青衣岭东北崖层层叠叠而上,大体能分辨山脚到北崖总计有四层防线,每层防线以石阶或栈道相接,皆依崖临壑,间有数层关城拦堵。

陈子箫都难以想象倘若徐怀率楚山精锐驻守,赤扈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有可能从正面将青衣岭强攻下来。

或许这是永远都不能完成的任务吧?

张雄军、韩路荣等人都是第一次来楚山。

陈子箫当年为了在大越俘弊虚弱的腹心之地搞些事情,牵制大越对契丹的用兵,在桐柏山潜伏数载,走过这里的每一寸山水,知道早年青衣岭东北崖下,仅有一座十数人家的小村庄。

不到两年时间,青衣岭营城建成如此规模,实难想象徐怀在里面投入多少代价跟心血。

“却可惜青衣岭还是太偏于一隅了!”徐怀盯着青衣岭营城,皱着眉头说道。

“时势变化无常,”徐武江将大氅往后掀开,手按着腰间的佩刃,昂首说道,“建青衣岭营城时,谁能想到青衣岭以西三百里都要你来防守?”

“得,你也不要来安慰我了!”徐怀苦笑道,“你再安慰我,我想到几十万贯钱粮砸这里面,还是会心痛!”

徐怀即将就任楚山行营兵马都总管兼知光州,胡楷前日也提出要将蔡州东部的确山、淮川、新蔡三县划入楚山行营防区。

在楚山行营所辖十一县三关这么大的防区里,青衣岭营地与北面的确山县城相距离不足三十里,从大的防区建设上,这就有重复建设之嫌了。

何况青衣岭与确山还受到上蔡城的庇护。

而从青衣岭往东到汝口,则是一马平川,真阳、淮川、新蔡等县域中小型城池矗立河淮平原之上,没有山川之险能挡住赤扈人的骑兵,直抵淮水北岸。

而到冬季,淮水上游也会冰封,赤扈人的骑兵则能肆无忌惮穿插到南岸的罗山、潢川等县。

在整条防线的中部、东部,并没有一座像青衣岭营城防御如此繁复、严密的雄镇屹立于淮水河畔,令虏兵有所畏惧。

倘若时间能够回溯,早知道自己会接手桐柏山及以东整个光州的防区,徐怀定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无险可守的新蔡、淮川或者潢川、固始等地。

“节帅麾下兵马有限,即便集结光州地方兵勇,分守诸关城也非上策,”陈子箫说道,“以我拙见,淮上守御,应该虚外而守内……”

徐怀点点头,说道:“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虚外守内,说白了就是在兵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分散驻守诸城是大忌。

确山、淮川、真阳、新蔡以及潢川、固始、光山、罗山等城,不仅不应该派精锐兵马驻守,甚至还要做好必要时果断放弃的准备,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内线两到三个核心节点上。

这就是虚外守内。

在这种战略选择下,青衣岭营城建造如此严密,往北能兼顾确山,往东能兼顾真阳、淮川等城寨,自然便是“守内”的一个核心节点。

另外一个核心节点,便是背倚九里、平靖、武胜三关的信阳城。

所谓“虚外”,不仅仅要限制在确山、真阳、淮川等地部署的兵马规模,更要提前将这些地方的民众提前往荆湖、南阳等地疏散,而不是等虏兵大举南下,看着十数万计乃至二三十万的民众来不及撤离而惨遭屠戮。

然而这同时会产生另外一个矛盾。

那就是民众提前大规模往荆湖等地疏散,光州境内的农耕生产会大规模荒废下来,楚山行营就很难直接从当地征取充足的粮秣,也就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不过眼下这形势,徐怀也不能奢望面面俱到了。

“史先生、鸦爷他们过来了!”

这时候有十数骑从营城驰出,往这边汇合过来,带人在外围警戒的王章策马过来说道。

半炷香后,郭君判、史轸、徐武坤等人策马驰至吴寨河畔,下马迎过来问道:“你们怎么连夜从北面驰归?”

“殿下已前往襄阳,为防虏兵滋扰,我前夜从襄城东进驱逐虏兵斥候,昨日黄昏得知殿下已进唐州,就从北面连夜南下了!”徐怀说道。

“殿下昨天就到唐州,那要是马不停蹄,岂不是现在可能已经到襄阳了?”郭君判欣喜问道,“但愿不要再发生什么意外!”

虽说徐怀对郭君判、史轸、徐武坤等人信任,但也不可能提前派人赶回楚山,将景王赵湍及周鹤等人的行程相告。

而蒲坂所议之策,此时还是绝密。

不过,在史轸这个老狐狸在,郭君判、徐武坤都不难想象景王赵湍此时前往襄阳所为何事。

形势虽说恶劣,但他们的拥立之谋到这一步,算是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果。

也唯有景王到襄阳登基称帝,他们在楚山才能从荆湖等地获得真正的支持,而不是还继续咬着牙自讨腰包,苦苦坚持桐柏山沿线的防线建设。

众人当然也是一扫多日以来的阴郁心情,皆神采飞扬起来。

“这下子我们总得能捞到一官半职了吧?”徐武坤笑着说道。

“先进营城再说!”徐怀说道,“连着赶夜路,途中都没有歇脚,正饥肠辘辘呢!”

“你是急得见柳姑娘吧?”郭君判笑道,“不过没有料到你们会从北面回来,柳姑娘她人还在淮源,立时派人传信,怎么也要将晚时分才能赶过来见你……”

…………

…………

“殿下还是很够意思的啊!”

众人回到营城公廨大堂,听徐怀介绍蒲坂、襄城两次议事的内容,特别是得知景王将桐柏山及光州的防御及军政大权,都交到徐怀手里,郭君判都忍不住咂嘴叫道。

自前朝始,州一级的地方主官名称经历四次变化,曰节度使、曰防御使、曰刺史、曰知州。

节度使权柄最重,特别是前朝中后期,节度使之职父子相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地方的局面。

大越立朝之初,为了革除前朝藩镇割据的弊端,节度使一职彻底演变成虚衔,不再实授,地方上以知州执掌军政职事,同时对知州有制衡、监驳之权的通判、录事

参军等职事,也都受朝廷委派士臣担任。

这基本上杜绝了知州专擅地方的可能。

徐怀此时以楚山行营兵马都总管兼知义州的职衔,统掌桐柏山到汝水河口的防区,虽说还是知州之名,但防区之内人事、财赋、军政诸事,悉由徐怀决之,这实际上被授予的是类同于节度使的权柄。

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被称为“节帅”。

徐怀却没有郭君判他们的高兴劲,甚至还有些苦涩。

以往他统兵作战屡获大捷,很关键的一点在于避实捣虚。

没有什么必守之地,兵马来去如风。

朔州可以放弃;突袭岚州城,岚州城随即放弃;奔袭太原之后,将十万军民接出,太原随之放弃,始终注意避免与赤扈精锐战力交锋,才得此虚名。

他现在虽然成为坐镇一方的“节帅”,却再也没有办法来去如风,而太原之一役,也很难再令赤扈人忽视他的存在。

赤扈人一旦兵锋南转,楚山必是其他进攻的一个重心。

目前胡楷虽然主张杨麟率右骁胜军守上蔡,还能稍稍屏护楚山的侧翼,但真等到赤扈大军南下,兵锋难遏之时,为确保南阳及襄阳无忧,到时候胡楷还是会将右骁胜军往西南收缩。

徐怀也不知道到时候要填入多少血肉、尸骸,才能在淮河上游铺筑一道令赤扈人跨越不过去的巍峨长城。

徐怀此时也不急于讨论楚山行营及州县职位的分授,而是要先将楚山守御的核心战略先确定下来。

“陈爷所言甚是,我们即便收编义州兵马都监司所辖的兵马,也远远不足以分守诸城,只能以淮源、信阳、青衣岭三处为核心虚外而守内,”

史珍也赞同陈子箫的主张,蹙着眉头说道,

“也要提前做好必要时放弃除信阳、淮源、青衣岭及九里、武胜、平靖三关之外所有城寨的准备所以节帅接管义州的第一步,就要立时将义州州治,从璜川迁往信阳,楚山行营大帐也要从青衣岭迁往信阳。不过,义州隶属于淮南西路,殿下前往襄阳开衙设府,京西南路包括襄阳府在内,应该会很快就咸服于殿下帐前。不过,从襄阳派遣使者前往寿春(淮南西路治所,又称寿州)交涉,这当中不知道会拖延多久才能完成交割……”

桐柏山以东,包括信阳等城在内的淮河上游地区,立朝之初就归属淮南路所辖;后期淮南路分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则归属淮南西路所辖。

然而信阳、璜川两城以南的平靖、九里、武胜三关,位于淮阳山与桐柏山之间,乃是从河淮进入荆湖北路、京西南路的要冲。

因此,从江淮防线建设的整体权衡,才一定要将光州从淮南西路划出,并入楚山行营。

说白了,景王赵湍倘若要在襄阳登基,必须要看到这一防线是受襄阳所能直接掌握。

现在显然是徐怀及楚山行营,才算景王赵湍的嫡系兵马,淮南西路不是。

胡楷甚至还建议将除光州之外的淮南西路、淮南东路都划给鲁王一系分治,以换取他们对景王赵湍在襄阳登基的认同……

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二百四十章 计在东洲第五十一章 边锋第三十一章 巩县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岗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骁诸将第二十五章 寻找徐武良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百章 议事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离第二百四十六章 译者布剌蛮第六十八章 筹谋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语第八十五章 撤离第一百八十一章 传话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二十二章 兵饷第六十九章 风雨将至第三十一章 雄兔脚扑朔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三十三章 纵深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一百零四章 附从第六十六章 揭过第六十四章 马鞍颠簸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营第一百九十章 脱钩第八十八章 隐患第一百一十一章 狭路第六十六章 黑锅你来背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骑难至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敌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一百零四章 兵败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八十八章 妇孺第一百五十四章 牵涉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一百零一章 赏功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忧烦第九十五章 死讯第四章 景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击第五十五章 鏖战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六十三章 国殇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恶虎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别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三章 钱粮人心事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五十一章 王谢堂前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八章 九黎镇第十章 刺客也是惊弓鸟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换第三十九章 心机算尽第五十八章 荐将第八十一章 风乱新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战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四十三章 饮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索横江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六十章 职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九十九章 相劝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索横江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七十六章 城楼火焰第一百三十九章 误入虎口疑花境第一百零二章 绸缪
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二百四十章 计在东洲第五十一章 边锋第三十一章 巩县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岗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骁诸将第二十五章 寻找徐武良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百章 议事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离第二百四十六章 译者布剌蛮第六十八章 筹谋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语第八十五章 撤离第一百八十一章 传话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二十二章 兵饷第六十九章 风雨将至第三十一章 雄兔脚扑朔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三十三章 纵深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一百零四章 附从第六十六章 揭过第六十四章 马鞍颠簸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营第一百九十章 脱钩第八十八章 隐患第一百一十一章 狭路第六十六章 黑锅你来背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骑难至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敌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一百零四章 兵败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八十八章 妇孺第一百五十四章 牵涉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一百零一章 赏功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忧烦第九十五章 死讯第四章 景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击第五十五章 鏖战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六十三章 国殇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恶虎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别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三章 钱粮人心事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五十一章 王谢堂前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八章 九黎镇第十章 刺客也是惊弓鸟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换第三十九章 心机算尽第五十八章 荐将第八十一章 风乱新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战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四十三章 饮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索横江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六十章 职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九十九章 相劝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索横江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七十六章 城楼火焰第一百三十九章 误入虎口疑花境第一百零二章 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