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

如果你愿意,请设想三位首席执行官乘坐的西北航空公司的航班被取消,因而错过了听证会,这样我们选出的官员会勃然大怒!“这些傲慢的首席执行官不把国会听证会放在眼里,不愿动用他们那安全、保险并且可靠的公司飞机,”他们会说,“相反,他们以一种哗众取宠和小气的举动,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一家因取消诸多航班而闻名的航空公司。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这片伟大土地的公民们,希望你们与我们一样,对他们的缺席表示愤慨。因为他们对国会—美国人民的代表—是如此傲慢,等等等等!”三位首席执行官,无论怎样前往华盛顿特区,都是错的。

我有种感觉,在第一次受到这不公正的羞辱之后,福特的艾伦·穆拉利对自己说,“我不需要忍受这个”,并问他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政府资助,福特是否真的就无法挨过这个关口。我后来发现,福特他们还真能挺过去。一年前,在忍受了多年的财务压力之后,福特基本上抵押了公司的每一处有形和无形资产,包括象征性的福特蓝色椭圆形标志,这一切为它换来了超过300亿美元。我们当时觉得这种做法相当古怪:为什么有人想要把坐拥150亿美元现金、足以抵挡任何可预见的衰退的公司证券化呢?

答案也许只有福特知道。也许他们有水晶球。也许(我的猜想)这仅仅是靠运气(其实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不管怎样,在金融市场崩溃、油价翻番之后的几个月内,所有的汽车公司—无论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眼睁睁看着销量下降了40%~50%,现金几乎也在以同等速度流出大公司,每季度大约50亿美元,无论是丰田、福特或是通用汽车。简单的数学决定了如果继续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通用汽车的现金储备将会在3个季度之后清空,事实也确实如此。

福特最初的现金储备大约是我们的两倍,可以维持6个季度,这足以支撑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丰田的现金储备估计有1000亿美元,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压力,尽管这家公司陷入了其漫长发展历史中的首次严重亏损。(如今,福特成了保守派的宠儿,它是勇敢的大胆的美国公司,自力更生并拒绝联邦政府的资助。自此以后,他们就一直地沉迷于这些嘉奖之中。他们享有的所谓“政府汽车公司”的荣誉,已经给他们带来了远远超出自身产品线能力范围内的销量。无论是否依靠运气、大胆或是技能,福特都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宠,并成功取代了最近陨落的明星—丰田,但通用汽车会打败福特的!)

在举行第二轮听证会之前,我敦促里克·瓦格纳不要再扮演惹祸被抓的小狗角色,要澄清某些事实。我问他:“恕我直言,主席先生,这一指控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它不是真的,我也不希望公众获取错误的信息。”这样说会铸成可怕的大错吗?

我提醒瓦格纳想一想20世纪70年代的李·艾柯卡。当时,克莱斯勒希望获得联邦政府的贷款担保。艾柯卡面临着国会充满敌意的质疑。一名提问者问道(这不是准确的引用,而是根据记忆重建的对白):“艾柯卡先生,我们为什么要向美国纳税者提这个要求呢?这些钱用来建造新的铁路系统和地铁岂不是更好?艾柯卡先生,这些才是大众支付得起的交通方式!”艾柯卡不假思索,当即回应道:“那你以为克莱斯勒公司是什么?”这个回答堵上了国会议员和其他人的嘴,提问的气氛也变得友好多了。克莱斯勒拿到了信贷担保,早早偿清了全部债务,给美国纳税人带来了超过4000万美元的回报,并走向了长达数十年的成功。

但我的话无济于事。2008年12月4日,如果说第二轮听证会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更糟了。尤其是参议员理查德·谢尔比对国内汽车公司大放厥词,他所在的亚拉巴马州拥有大型奔驰车厂,他错误地以为后者不会受到波及(毕竟外国汽车公司是如此聪明)。数月之后,当亚拉巴马州的奔驰车厂由于所产车型滞销,宣布裁员并大幅减产时,我很难抑制内心那种不成熟的喜悦感。

当瓦格纳低垂着双眼,嘴里咕哝着为过于强调生产全尺寸卡车而伤害了小型车业务一事做出低三下四的道歉时,我的心跌到了谷底。此时此刻,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战战兢兢的首席执行官,为生产大众想要的车辆而道歉。那是给公司带来资金的车型,那是专家在数年前还批评通用汽车没能像福特和克莱斯勒那样成功打造出来的车型。(“通用汽车没能跟上市场转向运动型多功能车和卡车的潮流!”)欧洲和亚洲的顾客不想要这种车型,因为他们的政府有勇气将油价逐渐提高到每加仑超过6美元。

我可以向读者保证一件事:即便是被顶在枪口上,也没有人能让我屈打成招。这样做也许会令我们最终无法拿到临时贷款,也许会令整个国会怒不可遏,我甚至会被描述成藐视权威。但我深刻地意识到,积压在公司身上的不公正,只会阻止我说出那些话。我甚至会说,“我很抱歉,我们生产出了这么多的运动型多功能车。因为国内不合理的低油价,美国公众曾希望拥有这种车型。但后来油价翻了不止1倍,他们突然就不再想要这种车了。”

谢天谢地,那些听证会逐渐销声匿迹了。我想大部分不知情的公众认为这些听证会的举行理所应当:我们推选的代表就美国汽车业的失败批评贪婪的首席执行官。任何对事实哪怕只有一星半点儿了解的人,都会将这些听证会看成是令人悲哀、贬低人的场合。也许谦逊、沉默以及低声下气的道歉是正确的策略,但我可无法执行这一策略。我相信,这些听证会给美国其他直接或间接雇用了更多员工并且创造了更大价值的产业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但最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这没什么不正常,因为我当时还未负责营销、对外沟通或是政府关系),通用汽车在报刊上刊登了整版广告。广告中,通用汽车为其失败的产品策略和强调全尺寸卡车的做法再一次进行道歉,并承诺会在未来改进。

反感之余,我发现此前从未失去的热情开始消退。为什么我要为一家不断受到媒体诋毁的公司工作?为什么在美国最重要的行业被自己的政府所鄙视,政府中的许多人还在提议让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销声匿迹(“以好的解脱方式”)的时候,还继续为之努力奋斗?为什么我们应该接受政府资金、生产那些媒体和环保主义者认为我们都应该驾驶的、“保护生态”而大多数美国民众并不想要的廉价的盒子?(著名的民主党人士认为,“如果汽车公司拿了我们的钱,就应该生产我们想要的车型。”)我知道我们将会被禁止乘坐公司飞机,报酬会被削减到远低于行业标准的水平。这我可以忍受,但是我不想在一家甘于退缩到温暖舒适的联邦官僚体制里的公司生活工作。

这就是我宣布自己退休决定的原因……而当公司新的发展规划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又推翻了这一决定。(我很高兴,除了对公司飞机和报酬部分的预测,自己对公司其他方面发展的悲观预测都是杞人忧天。)

在布什政府向奥巴马政府过渡时期,通用汽车通过各种方式(明显采用了混淆视听和烫手山芋这样的战术),获得了足以令公司支撑到2009年春天的资金,人们认为届时市场将会好转。在宣誓就职之后不久,奥巴马总统委派了一个汽车专责小组来调查汽车业的困境,并提出行动方案。小组负责人是颇具争议的金融家史蒂文·拉特纳、前投资银行家及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谈判代表罗恩·布卢姆、著名的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以及年轻有为的私募股权经理哈里·威尔逊。这四个人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协助下,很快就详细梳理了通用汽车各方面发展的具体情况。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协助为无数的访谈、分析和报告提供了必需的基本信息。

鉴于美国媒体过去几十年来的偏倚报道,我们就不难理解专责小组专家许多先入为主的成见:他们预计伟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将不会参与产品研发活动,人们都会倾向于舒适、安全的平庸之道。换言之,他们期望见到我在7年前见到的局面。幸运的是,他们惊讶于通用汽车产品开发者的精神、技能、努力的态度和速度,以及我们对于研发同级别最佳车的高度专注。在向专责小组进行展示时,我们未来的项目以其产品的大胆和出色让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责小组里的人显露出富人的本色,他们对现已发布的550马力凯迪拉克CTS–V双门轿跑表现出最大程度的钦佩和强烈的,而对于政治立场更加端正的未来小型运动型多功能车,只是在更理性的层面上给予了称赞。)与专责小组的担忧正好相反,产品开发部被证实是一个亮点,是一个真正卓越的地方,并对之后拯救通用汽车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令人非议的卓越之处在于生产领域。老百姓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形象,是黯淡、破旧、冒着黑烟的底特律工厂,充斥着慵懒、酗酒甚至滥用毒品的工人,他们非但没有追求出众的品质,甚至还会为了伤害雇主而破坏产品。我猜想,这些事有的在糟糕的几十年前出现过,但是如今事实恰恰相反:建筑熠熠生辉、厂区环境优美、内部灯火通明干净整洁,足以媲美许多医院。多年来,通用汽车一直在学习和实施传说中的“丰田生产体系”。现代化的设备、工会在管理劳工关系方面积极的转变以及对于品质的同样关注、对现有培训的大规模投资和对更高效率的不懈追求,与日本最好的汽车制造厂相比,美国通用汽车的生产部门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专责小组在惊讶之余仍心存怀疑,他们要求看看我们最旧的厂房。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他们发现,除了砖瓦和砂浆,这里的其他设施跟最新的厂房一样清洁、明亮、先进,并且维护得很好。

专责小组认为,通用汽车整体运营状况不错,但因为销售和营销活动的重点不突出,并且大多依靠经销商支持其多数品牌,导致其无法施展拳脚。公司的财务、会计、综合管理,以及明显程式化的基本运营方式,也受到了批评。

在专责小组看来,通用汽车是一家知道如何开展设计与工程工作、打造伟大的轿车和卡车,包括那些采用了先进的替代驱动技术车型的公司,但苦于缺乏推广它们的能力,整个公司都充斥着一种不分轻重缓急的企业文化。

专责小组上任伊始就开始制订所谓的“可行性计划”。基本上,这些计划主要是算术练习,为的是搞清楚假定对固定成本进行足够的缩减,作为一家更小的公司求生,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总体规模中占有多少市场份额才可以幸存和繁荣下去。“可行性计划”的前3个执行方案都被专责小组和美国财政部以过于乐观为由否决了,所以在“可行性计划”第4个执行方案中,市场总体规模被削减到与今天的真实水平相当,而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被假定低于市场总体规模20%。时至今日,这个方案作为承诺,仍被用于考核通用汽车的业绩。新方案要求大幅减少产量并同时削减固定成本。人们提议关闭大量工厂并进行裁员,同时规划未来更低的债务水平和养老及医保福利。

在2009年最初的几个月内,人们建议清除土星、庞蒂亚克、悍马和萨博等品牌。(别克和GMC也榜上有名,但在大家理解了它们的利润率之后,得以幸免于难。然而,未来的重点仍然会是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就我个人而言,我绝不会为悍马掉一滴眼泪。因为这个品牌无论公正与否,都已成为环保主义左翼分子的眼中钉,并正在耗尽通用汽车作为低油耗车缔造者的公信力。萨博这个品牌长年亏损,令人失去了信心,我很乐意看到它被砍掉,我也不会为它掉一滴眼泪!

土星和庞蒂亚克就不一样了。这两个品牌目前都有着史上最强的产品阵容。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财务压力的增长,这两个品牌的营销和推广预算缩减非常严重,就连土星Aura、庞蒂亚克G8V6以及V8豪华后驱车(一款很棒的传统庞蒂亚克车,如果真有这么一说的话)这样轰动一时的新品,都因推出时广告和营销预算太少而被称作“机密产品”—只有通用汽车内部人士才知道它们。

然而,专责小组是对的:通用汽车需要削减品牌数量,把广告和传播预算放在4个最重要的品牌身上—雪佛兰、别克、GMC和凯迪拉克—而不是像抹花生酱一样,在原来的8个品牌之间平分。我们遵照专责小组的强烈建议,减少了经销商数量,通用汽车的销售人员也尽其所能,对裁减采用了类似销售结果、顾客满意度以及经销商利润之类的客观标准。但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匆忙的工作,许多情况下经销商不得不重新被起用。

我们还犯了其他错误:许多农村地区的经销商依靠雪佛兰、别克或通用汽车特许经营谋生,但他们每年也向当地的市长、银行家或医师卖出5或10台凯迪拉克。在我们试图减少凯迪拉克经销商数量时,他们也被撤掉了。这适得其反:凯迪拉克的实力很大程度上不像奔驰、宝马或雷克萨斯那样,在市井里建筑由大理石、金光闪闪的内部装潢以及玻璃组成的“泰姬陵”一般的大型宫殿,它的实力在于那些以家庭方式经营的小经销商,在他们那儿,个人交情以及与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是关键。将这些经销商关停,可以减少凯迪拉克经销商数量,但是却关错了地方。我们后来几乎重新恢复了所有这些经销商。

与此同时,通用汽车自己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09年上半年,市场持续低迷。现金流再次告急,眼看着固定成本、债务负担以及现有的医保成本居高不下,我们的现金面临枯竭。《破产法》第11章真的成了仅有的疗方,即使它实际上会毁掉股东的股权以及债权人手中的相当一部分价值。无法确定这个疗方何时开始,或将持续多久,或是最终会出现怎样的公司,我们忙于缩减对未来产品的投资,以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近期几款产品的发布,像雪佛兰科迈罗敞篷车,被推迟了一年,而工程方面的工作则被减至最少,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约宝贵的短期现金。

第20章 学习全球扩张(2)第29章 领导力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19章 学习全球扩张(1)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4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1)第11章 重新开始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29章 领导力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9章 领导力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31章 如果我是首席执行官(2)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章 开端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章 前言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2)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2章 渴望创新(2)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4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1)第9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3)第2章 开端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29章 领导力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2章 开端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18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3)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12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1)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3章 势不可当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2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1)第22章 渴望创新(2)第31章 如果我是首席执行官(2)第1章 前言第9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3)第3章 势不可当第18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3)第3章 势不可当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19章 学习全球扩张(1)第20章 学习全球扩张(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
第20章 学习全球扩张(2)第29章 领导力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19章 学习全球扩张(1)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4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1)第11章 重新开始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29章 领导力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9章 领导力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31章 如果我是首席执行官(2)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章 开端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章 前言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2)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2章 渴望创新(2)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4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1)第9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3)第2章 开端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29章 领导力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2章 开端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18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3)第7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1)第12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1)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3章 势不可当第15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4)第23章 渴望创新(3)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0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4)第21章 渴望创新(1)第24章 崩溃与重生(1)第28章 美国企业怎么回事?第17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2)第6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第26章 崩溃与重生(3)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16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1)第12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1)第22章 渴望创新(2)第31章 如果我是首席执行官(2)第1章 前言第9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3)第3章 势不可当第18章 扳倒一头800磅的大猩猩(3)第3章 势不可当第14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第25章 崩溃与重生(2)第19章 学习全球扩张(1)第20章 学习全球扩张(2)第13章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2)第8章 失效的“杰出文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