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周齐交涉

那罗延喝得大醉。

侯胜北唤来独孤伽罗,扶他前去歇息之后,告别离去。

日间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他细心揣摩获得的两条信息。

其一、突厥相约再次攻齐,北周打算仅在形式上予以应付。

其二、大冢宰宇文护的母亲在齐,正在洽谈交涉送回之事。

周齐两国若是通好,于我朝大为不利。

此事即便传回信息,等待建康指示,一来一去耗时良久,很可能木已成舟,反应不及。

如何处理,还得看自己的判断。

这是侯胜北来到北周后,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

他思考一阵,想不出妥善对策,摇摇头暂时放弃。

……

次日须去江南居饮茶,不管如何应对,消息先得传递出去。

侯胜北在进店之前,仍然看了看门口的悬帜。

约定的接头方式经过精心设计,自有一套规矩。

茶寮门口的悬帜,正常时斜插,不便进店时正插,情况危急时放倒。

考虑事发突然,来不及调整悬帜的情况,侯胜北进入店里的时候,潘氏还会在打招呼时,轻叩桌面两下,示意无事。

茶杯倒扣,表示店里此时有可疑人等,不便说话。

放上两个茶杯,表示稍后寻个理由,两人一起离开。

用茶杯轻磨桌子,表示有人意图加害。

若是茶壶嘴指向他,则是事不宜迟,让侯胜北立刻就走的意思。

侯胜北点的茶,慢火急火代表情报是否紧急,粗茶精茶则是代表情报的准确程度,以便潘氏做出不同应对。

шшш•ttκan•¢ ○ 若是侯胜北有情报需要口头传递时,便提出要歇息,来到后院的天字六号房。

侯胜北觉得想出这套体系的人,还是颇为用心的。

既要旁人看起来毫不突兀,又要能够充分传达意思,还得方便当事人记忆操作。

毛喜思虑之妥当周到,侯胜北深感佩服。

-----------------

潘氏就是负责和他单线联系之人。

他只是有些不解,毛喜当初说此人乃是死士,为什么潘氏好端端一个女儿家却成了死士,不知道为什么她会被毛喜相中,背后必有故事。

点上一壶慢火精茶后,侯胜北问起最近有何新闻。

潘氏笑道:“听闻穷里出了一位孝子,年未弱冠就为人仆役,要赎回沦为奴婢的母亲。侯公子不妨去探访一番,不过穷里的治安不佳,须带上护卫随从。”

江陵被掳掠沦为奴婢的人口十数万,哪里就差这一两个了。

侯胜北知道潘氏不会无缘无故这么说,故意问道:“如此孝子倒是不可不见,不知姓甚名谁?”

“此子姓徐,母为石氏。”

……

改日,侯胜北叫上张氏兄弟和麦铁杖,来到了穷里。

长安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分割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所谓闾里。

城内有闾里一百六十有余,居室栉比,门巷修直。

其中著名的闾里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等,当年汉宣帝在民间时,就曾住在尚冠里。

后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

相对于未央宫北的北阙甲第,宣平门附近的宣平贵里等权贵居住之处。穷里顾名思义,乃是一处贫民所居之处。

贫民闾里冷清隐僻,道路肮脏,散发出一股异味,治安也很差,经常有恶少年在此敲诈勒索路人。(注1)

侯胜北一行腰挎刀剑,自有一股肃杀之气,恶少年们自然不会招惹到他们头上。

来到一处破落宅院,只见单薄的房门不知被谁踹过,半扇残破房门已经倒在地上。

侯胜北轻轻推开残留的半扇房门,走了进去。

听到门口声响,传来一个年轻而愤怒的声音:“家中值钱物事你们都已抢去,再来作甚!”

侯胜北看到一个少年冲了出来:“抢了赎阿母的钱,我和你们拼了!”

少年虽有拼命之心,然而实力相差悬殊又有何用,不用侯胜北出手,当即被三人架住。

“你误会了,我等不是来抢钱的。”

侯胜北和颜悦色解释道:“听说有一位徐姓孝子,不知可是你吗?”

少年骄傲而又愤怒地昂起了头:“我就是徐敬文,南朝故宁州刺史徐文盛之子!”

……

原来如此。

侯胜北依稀记得这个名字,曾经募集蛮夷数万奔赴国难,担任讨伐叛军的统帅,却因为侯景送回妻儿,丧失战意吃了败仗。

再被萧绎罗织罪名,下狱治死。

江陵沦陷后,堂堂一州刺史的家属掳去长安,沦为奴婢,

侯胜北看着奋力挣扎的少年,缓缓道:“主动挺身,站出来反抗叛军的英雄好汉,其家眷不该沦落至此。”

听到此语,少年放弃了挣脱控制,抬头问道:“你认为我阿父是英雄好汉?”

“徐刺史能让蛮夷归心,远征数千里,如何不是英雄?至于和叛军之战,吾以为不能以一时胜败而论。”

徐敬文的眼中似有泪光:“可是他们都说,是我阿母害了阿父,还赔上了官军的许多条人命。”

侯胜北缓缓道:“怜儿如何不丈夫,徐刺史做不到绝情灭性,铁石心肠,也是人之常情。”

张氏兄弟和麦铁杖见少年不再挣扎,放开了手。

徐敬文踉跄后退几步,喃喃道:“阿父,你听到了么。还是有人认同你的,这世间还是有公道的啊!”

“说到公道二字。”

侯胜北问道:“方才听你说,赎回徐夫人的钱被抢了?我们便去讨回这公道,可敢同去?”

……

侯胜北没有通过北朝的权贵朋友来解决此事,或是动用卧虎台的经费——收买人员所需的钱财,毛喜当然准备了,只要通过一定手续便可取用。

他只是觉得,让徐敬文亲手夺回被抢的财物,这么做更有意义。

张氏兄弟不置可否,和战阵搏杀相比,小巷斗殴不过是小菜一碟。

麦铁杖则是摩拳擦掌,兴奋无比,岭南大盗在长安城大打出手,猛龙过江太带劲了。

几人收拾了恶少一顿,夺回财物不必细表,赎出了石氏。

曾经的刺史夫人为奴为婢已近十年,容色憔悴,看上去和以前家中的粗使妇人并无分别。

侯胜北心有不忍,然而江陵十余万人,数百官吏,像这样的情况,又岂是少数?

除了萧大圜、王褒庾信等极少数受到礼遇之人,眼前的才是江陵的俘虏们在北朝凄惨的生存实态啊。

“这孩子本来叫做徐敬武,他父亲死后,硬是要改名字叫徐敬文。”

石氏说道:“唉,徐文盛,徐敬文,这孩子还是放不下啊。”

侯胜北非常能够理解徐敬文的心情,因为他自己也是如此。

阿父,您也故去也已有一年了啊。

自己的孩儿也该呱呱坠地了吧,没能及早让阿父你抱上孙子,孩儿之过也。

还有妙娘,你可安好?

-----------------

周齐两国通好的各项事宜在缓慢,但是一步步地扎实推进,看似不可阻挡。

北齐先是送还了北周至尊的四姑,也是大冢宰宇文护的堂姑母,仍然扣留宇文护的母亲阎氏,以为后图。

并且使人代笔,寄来了一封阎氏的家书,读来无比情真意切。

“天地隔塞,子母异所,三十余年,存亡断绝,肝肠之痛,不能自胜。想汝悲思之怀,复何可处。”

“吾自念十九入汝家,今已八十矣。……吾凡生汝辈三男三女,今日目下,不睹一人。兴言及此,悲缠肌骨。”

“赖皇齐恩恤,差安衰暮。又得汝杨氏姑及汝叔母纥干、汝嫂刘新妇等同居,颇亦自适。但为微有耳疾,大语方闻。行动饮食,幸无多恙。”

“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鲜于修礼起日,汝祖及二叔,时俱战亡。”

“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汝叔母纥干及儿菩提,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

“汝时年十二,共吾并乘马随军,可不记此事缘由也?”

“于后,吾共汝在受阳住。时元宝、菩提及汝姑儿贺兰盛乐,并汝身四人同学。”

“博士姓成,为人严恶,汝等四人谋欲加害。”

“吾共汝叔母等闻之,各捉其儿打之。唯盛乐无母,独不被打。”

“其后尔朱天柱亡岁,贺拔阿斗泥在关西,遣人迎家眷。”

“时汝叔亦遣奴来富迎汝及盛乐等。汝时着绯绫袍、银装带,盛乐着紫织成缬通身袍、黄绫里,并乘骡同去。”

“盛乐小于汝,汝等三人并呼吾作”阿摩敦”。如此之事,当分明记之耳。”

“今又寄汝小时所着锦袍表一领,至宜检看,知吾含悲戚多历年祀。”

“禽兽草木,母子相依,吾有何罪,与汝分离,今复何福,还望见汝。”

“世间所有,求皆可得,母子异国,何处可求。”

“汝贵极王公,富过山海。有一老母,八十之年,飘然千里,死亡旦夕,不得一朝相见,不得一日同处,寒不得汝衣,饥不得汝食,汝虽穷荣极盛,光耀世间,汝何用为?于吾何益?”

“今日以后,吾之残命,唯系于汝,尔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云冥昧而可欺负。”

信中回忆了宇文护幼小之时父叔战殁,母子被俘,调皮捣蛋挨打及被宇文泰迎回的场景,更是附上了幼年儿时所穿锦袍。

宇文护性至孝,得书悲不自胜,左右莫能仰视。

正如信中所言,虽身为北周大冢宰,贵极王公,光耀世间,老母分离,又有何用?

当即回信报书:谁同萨保,如此不孝!蒙寄萨保别时所留锦袍表,年岁虽久,宛然犹识,抱此悲泣。

北齐得报书,不即发遣阎氏,更令与书,要求重报,往返再三,而母竟不至。

宇文护焦躁,朝议以北齐失信,当移书责之,起兵讨之。

八月。

诏柱国普六茹忠率师与突厥东伐,至北河而还。

-----------------

侯胜北冷眼旁观事情的进展,若是和议不成,甚至阎氏亡故,周齐自成仇敌。

宇文护有此遗恨,只要他一日掌权,两国就不可能和好。

不过此次伐齐,只打到了北河,这才到了哪里?

北周这次真的只是做了做表面功夫而已。

和上次的万骑奔袭四千里,直取晋阳城下相比,此次北上二千里,只行了一半路程。

即便如此,北方领土之辽阔,骑兵移动之迅捷,侯胜北还是暗暗心惊。

建康到北齐都城邺城的直线距离,不过一千五百里而已。

要是换了以前的神经病皇帝高洋,一定会恶狠狠地反击回来的吧?

不知现在的北齐,还有当年高神武的几分威势呢?

……

那罗延正如之前所说的,没有参与这次装装样子的示威行动。

自从那次的事件后,他几乎不再外出郊游打猎,声称家母患病,闭门不出在家照顾。(注2)

至于为何如此,身为当事人的侯胜北自然是心中有数。

那罗延有时会邀他过府一聚,饮酒聊天,说些闲话发些感叹。

比如这次联合突厥出兵之后,那罗延就发了牢骚:“老爷子和陛下说,突厥人兵器铠甲粗糙不备,又赏赐不了什么官爵财物,首领更是没有规矩法令,有什么难收拾的。”

侯胜北附和道:“伯父和突厥打交道,于他们的虚实想必看得很是清楚。”

那罗延一拍大腿道:“可不是吗,老爷子知道实情,主张对突厥强硬,是坚定的主战派。”

侯胜北试探着问道:“朝中只怕大部分人,都是惧怕突厥,想与之和好的吧?”

那罗延愤愤不平:“对啊,我朝使者总是说突厥实力强盛,让朝廷厚待对方使者,以便自己出使之时也能获得厚报。朝廷受其虚言,将士望风畏慑。照老爷子说,这些使者都该杀!”(注3)

“前线军人,往往受累于这些搬弄口舌之辈。若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通过谈判岂能得到?”

“可不是吗,可惜陛下不听。哪,马上突厥又要派来使者,再请东伐了。”

“这次没有劫掠到太多东西,以突厥之贪,想必不肯善罢甘休的吧。”

“是啊,要看大冢宰怎么想了,现在正是和北齐交涉的关键时刻,多半是打不起来的。”

“那若是北齐送还了大冢宰的母亲,岂不是更打不起来?”

“倒也未必,如果北齐送还了大冢宰的母亲,他没了顾忌,突厥强硬施压的话,没准还是会打。”

那罗延解释道:“冬季下雪不宜放牧,马也经过一个秋天养好了膘,突厥总得南下抢点什么,不是抢北齐就是抢我们。”

他哀叹道:“侯兄弟,你们南朝就没这个烦恼,不用面对北方草原的这群恶狼啊。”

“若是不答应突厥要求一同出兵的要求,他们难道还会反咬一口不成?”

“谁知道呢,这帮突厥人重面子,要是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什么事情都可能做得出来。胆子又小,自己单个儿不敢去打,若是我们不配合,说不定就拉上北齐来攻打我们。”

“若是如此,大冢宰决策可须谨慎了。”

“哎,不管这些草原蛮子的事了。这个月,大冢宰封了齐国公宇文宪为雍州牧,许国公宇文贵为大司徒。听说大野昞马上也要受封,届时我们去给他庆祝,届时肯定有其他人一起,顺便给你介绍几个新朋友。”

“大野昞熬了这许久,终于也发达了,那必须叨扰他一顿。”

……

侯胜北笑着答应,他的心中,一个计划已经逐渐成型了。

虽不完美,但可以一试。

-----------------

《地名对照》

北河:今乌加河,古时黄河正流今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对南支而言称北河。

第17章 蜀地失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20章 入洪流第65章 卧虎台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67章 遇独孤第23章 下决意第2章 十问十答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71章 姓杨名坚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18章 清闲乐第18章 清闲乐青年篇结语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55章 加冠礼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41章 天子坦荡第38章 预兆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8章 别伏陀第89章 塞上风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0章 胜败一念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48章 英雄逝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0章 柳庆问案第70章 拓人脉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9章 那罗延第61章 陈顼其人第10章 胜败一念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67章 遇独孤相关设定第68章 别伏陀第72章 周齐交涉第7章 讨贼难第3章 逝去传说第23章 下决意第25章 初上阵第33章 抗北齐之对峙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56章 战为何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65章 卧虎台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章 最下攻城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5章 死气沉第94章 杨白华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15章 死气沉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24章 始从军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46章 御前对第46章 御前对第106章 重见冼姨第38章 预兆第54章 江心夜第47章 故人去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17章 蜀地失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86章 忆白袍前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48章 英雄逝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66章 孤独行第48章 英雄逝第67章 遇独孤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袭城第24章 始从军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35章 抗北齐之阵亡第47章 故人去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
第17章 蜀地失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20章 入洪流第65章 卧虎台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67章 遇独孤第23章 下决意第2章 十问十答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71章 姓杨名坚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18章 清闲乐第18章 清闲乐青年篇结语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55章 加冠礼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41章 天子坦荡第38章 预兆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8章 别伏陀第89章 塞上风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0章 胜败一念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48章 英雄逝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0章 柳庆问案第70章 拓人脉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9章 那罗延第61章 陈顼其人第10章 胜败一念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67章 遇独孤相关设定第68章 别伏陀第72章 周齐交涉第7章 讨贼难第3章 逝去传说第23章 下决意第25章 初上阵第33章 抗北齐之对峙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56章 战为何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65章 卧虎台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章 最下攻城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5章 死气沉第94章 杨白华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15章 死气沉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24章 始从军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46章 御前对第46章 御前对第106章 重见冼姨第38章 预兆第54章 江心夜第47章 故人去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17章 蜀地失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86章 忆白袍前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48章 英雄逝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66章 孤独行第48章 英雄逝第67章 遇独孤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袭城第24章 始从军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35章 抗北齐之阵亡第47章 故人去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