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长安轶事

“后来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好说了。”

普六茹忠有些意兴阑珊:“尔朱荣听闻洛阳变故,放下了手头其他诸事,飞马驰传见魏帝元子攸于长子。”

“魏帝以尔朱荣为前驱,即日南还。旬日之间,兵众大集,资粮器杖,相继而至。”

“而洛阳这边呢,魏帝单骑而出,后宫侍卫均为元颢接收,安堵如故。元颢以为是天意所授,遂有骄怠之志。重要的是,他没能得到大姓门阀的支持。”

“齐州刺史、沛郡王元欣,就是后来的我朝八柱国之一,本来都打算奉立元颢为主了。然而军司、清河崔光韶反对,长史崔景茂等附议,元欣于是斩了元颢的使者。”

“元欣德高望重,入关中之后为元氏诸王之首。他的态度影响了不少人,襄州刺史贾思同、广州刺史郑先护、南兗州刺史元暹亦不受元颢之命。”

“元颢以冀州刺史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元孚却封送其书于魏帝。”

“平阳王元敬先更是起兵于河桥,虽然被很快镇压,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普六茹忠说到这里长叹一声。

“我们作为部下的看得很清楚,元颢高高在上,却是当局者迷。他的过往宾客和亲信之人都受到宠幸,干预朝政大事。又日夜放纵酒色,不体恤军国大政。”

“更糟糕的是,元颢的器量,在登基之后就完全暴露了出来。”

“广平内史王老生率侄儿王则来投,因猜疑被杀,王则立刻转投广州刺史郑先护。车骑将军费穆之前投降,元颢召他来洛阳,诘问劝说尔朱荣发起河阴之变一事,坐罪诛杀。”

“本来就处于弱势,仍然四处树敌,如何得以维持?”

听了普六茹忠的话,侯胜北深深地感受到了“器量”二字的分量。

宇文泰、高欢、陈霸先,能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器量宽宏之辈。而有些人,则是承担不了王冠之重。

所以假如自己真的手握大权,该不该宽容对待那些仇人呢?一个问题闪过脑海。

侯胜北摇了摇头,自己又不要成就什么大业。器量什么的,根本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只是他不由地想道。

陈顼,你的器量会如何呢?

……

普六茹忠可不知道侯胜北在转些什么念头,继续说道:“元颢既想利用陈庆之,又防备他,彼此之间起了嫌隙,不再戮力同心。”(注1)

“陈庆之对当时的情况很是焦虑,进言道:今远来至此,未服者尚多,彼若知吾虚实,连兵四合,将何以御之!宜启奏天子派精兵来援,并敕令诸州把江南之人送来洛阳整编。”

“然而有人劝元颢,陈庆之兵不出数千,已自难制;今更增其众,还肯复为人用吗?”

“涉及大权归属,元颢于是不听陈庆之的进言。他为了防止陈庆之向萧衍密奏,甚至上表奏称河北、河南已定,唯有尔朱荣尚敢跋扈,自己与陈庆之能擒讨之。而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

“萧衍听了,诏诸军后继跟进者皆停于边境,不得前来。”

“此时洛中南兵不满一万,而对岸的尔朱荣率羌、胡则有十倍之众,号称三十万。”

“陈庆之虽然知兵多谋,可是不知朝堂政治。不过,也可能他是不愿意触碰这些事吧。”

普六茹忠也很无奈,纯粹的军人往往会受限于政治,在束手缚脚的情况下与强敌作战。

“陈庆之做了最后的努力。”

“此前元颢授他为徐州刺史,此时陈庆之要求前往赴任。元颢不遣,反而责以大义:主上以洛阳之地全相任委,忽闻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谓君欲取富贵,不为国计,非徒有损于君,恐仆并受其责。”

“提到了萧衍,陈庆之不敢复言,默默地率部前往北中城,抵御尔朱荣的大军。”

“当时河阳三城只有北岸的一城,中潬城与河阳南城都是后来的元象初年所建。陈庆之背靠大河,率寡兵镇守孤悬北岸的城池,单从他外表,完全看不出竟有如此胆色。”(注2)

“两军相持河上,陈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

“镇守河心洲的部队与尔朱荣通谋,打算破坏桥梁,断绝陈庆之的后路。桥断是断了,北中城还是拿不下,尔朱荣一度打算放弃,商议返回并州,更图后举。”

“之前荥阳被俘的杨杲从兄杨侃进言劝阻,声称大河数百里中,处处可渡。而伏波将军杨摽,一族世居马渚,言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

普六茹忠叹了口气:“他就是这次偏师被俘的少师杨摽,此生看来和他难以再见了。”

“尔朱荣命车骑将军尔朱兆、前军大都督贺拔胜领千骑,以独孤信为前驱,缚材为筏,自马渚西硖石夜渡,大破元颢军,擒其子领军将军元冠受,梁将陈思保等。”

“安丰王元延明之众闻之大溃,河防失守。元颢进退失据,率麾下数百骑南走,尔朱荣夺回了洛阳。”

普六茹忠感叹道:“见到贺拔胜、独孤信等六镇旧人,我也就此回归了北朝。”

“尔朱荣因为有定天之功,加授天柱大将军,增封通前二十万户。北来军士及随贺的文武诸立义者加五级,河北报事之官及河南立义者加二级。”

“元颢的下场,就不太美妙了。”

“闰六月二十二日,元颢为临颍县卒所斩,传首洛阳,从他进入洛阳,还不满两月。”

“陈庆之的结局你应该知道,虽然他侥幸逃回了建康,七千白袍却全军尽墨。”

普六茹忠叹了口气:“那位骑将,大概也在洪水中丧了性命吧。”

之后杨忠跟随贺拔胜出镇荆州,在独孤信麾下任都督。

永熙三年,高敖曹、侯景来犯荆州,众寡不敌。

在他的牵线下,贺拔胜、独孤信、史宁等一干将领投奔了南朝。

直到三年后,才重新回到了北朝。

然后是沙苑、河桥、邙山,一场场大战,杨忠屡立功勋,得以赐姓,成为了北朝最顶尖的那撮武人。

然而他也从青年、壮年、中年,变成了现在的老人。

深感岁月沧桑,世事无常,侯胜北随军回到了长安。

-----------------

宇文护比他们更早班师回朝,以无功而返,与诸将稽首请罪,周帝不责。

只是正月初一那天,周帝因庸国公王雄之死废朝。

三七之后,超拜其子开府王谦为柱国。

周帝又令荆州、安州、江陵等总管并隶襄州总管府,以同母兄弟,宇文泰第六子,柱国、大司空、卫国公宇文直为襄州总管。

宇文护没有阻拦这项任命,可能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宽待,也应该对陛下有以回报才是。

一场浩浩荡荡的举国征伐,彷佛无声无息,不见于表。

只有那十万失去了亲人的家庭,才会记得发生了什么。

……

对侯胜北来说,亲随多年的张安战死,是个不小的打击。

他经常去安慰张泰,四处延医求药,治疗张泰手臂的箭伤,想要做出补偿,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箭疮虽然愈合了,张泰的右手却使不上力,提不了重物。

包括杨坚帮忙寻来的好几个名医看后,都说伤了筋骨血脉,难以恢复了。

张泰本人对此不甚介意,既然做不得武人,改为诗书传家也就罢了,只是兄长战死沙场,心结一时难解。

侯胜北考虑到他的心情,虽然又是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开始,几场田猎邀约都推却了。

杨坚自从那次事件以后,也以侍疾家母床前的名义,深居简出,连府门都不怎么出。

只是杨坚足不出户,并未断绝交际,不时会叫他前去作陪,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

自从两人结义金兰,简直无话不说,比亲兄弟还亲。

比如什么杨三郎娶了周帝之妹顺阳公主,宇文氏与独孤伽罗妯娌不和,搞得他们亲兄弟之间也生分起来。(注3)

“唉,不会因为女人的事,最后兄弟都没得做了吧?”(^_^)

侯胜北宽慰两句,引用刘玄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观点,吓得杨坚赶紧捂住他的嘴。

“慎言!小心被伽罗听到,今晚大哥我就只有打地铺了。”

“……”

而杨坚明显没有打地铺,因为很快独孤伽罗就怀孕了。

杨坚大喜,他的长女杨丽华五岁,还没有儿子:“希望这次是个带把的。”

想到侯兄弟远离家乡,生下的孩子还不知是男是女,杨坚说完有些讪讪。

“大哥不必在意,如此喜事,理当庆祝。”

恰好出征归来,各位好友故交正好邀来相见。

和李昞有些时日未聚,只听他毫不客气地调侃道:“嚯嚯,瞧你高兴的样子,以为升了柱国哪。”

杨坚此刻心情大好:“大野昞,你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肯定不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啦。”

“可我还想生第四个哩。”

“那我就让伽罗生五个。”(^_^)

“大野昞,那罗延,你们都是身为人父,拿生儿子的事情来攀比好吗?小心传到两位独孤夫人的耳中,后果难以设想啊。”

在大庭广众之下,侯胜北还是和原来一样称呼杨坚。

“啊哈哈。”

杨坚马上换了个话题,拉来近处一人:“来,给侯兄弟介绍几个新朋友。”

他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大哥,许国公宇文贵之子,宇文忻。”

侯胜北见此人已有四十出头年纪,逸兴横飞,慷慨豪壮,当下作揖行礼。

“大哥自小精通兵法,和小儿辈玩耍,都是部伍行列之事,十二岁就能左右驰射,骁捷若飞。他十八岁讨突厥,二十四岁从韦孝宽战齐神武于玉璧城,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毛孩子哩。”

那人听杨坚这么称赞,不屑地哼了一声:“些许战功,何足为道。自古名将,唯以韩、白、卫、霍为美谈,吾察其行事,未足多尚。若使与吾并时,不令竖子独擅高名也。”(注4)

侯胜北一听:好吧,这位就连韩白卫霍四将都不放在眼里,果然不愧是大哥,整一个北国吴明彻。

如今他早已不会把所思所想表露出来,跟着赞了几句,谈论些弓马军略。

却见宇文忻身边还有个十岁的小孩,看年纪当是他的子侄,侯胜北问道:“这位是令郎么?”

只见宇文忻稍有尴尬,杨坚哈哈大笑:“侯兄弟看走眼喽。不过也难怪,长安城每个人初次见面,都会这么问。”

原来是宇文贵老来得子,这第三个儿子和次子宇文忻足足差了有三十多岁,和长子宇文善更是差了四十岁。

“这小子兴趣独到,平时和其他人玩不到一起,今天带他出门凑个热闹。”

宇文忻有些悻悻:“咱们关陇子弟,哪个不好习弓马?就算附庸风雅,学些诗词文学,那还情有可原。谁知这小子成天关起门来研习算术,经常闷头捣鼓些木工泥瓦的旁门杂学。”

哦,是个喜欢算数的小孩啊。

侯胜北漫不经心地拿了道阿父考自己的题目逗他:“这位小弟弟,今有筑城,上广二丈,下广五丈四尺,高三丈八尺,长五千五百五十尺,秋程人功三百尺。问:须功几何啊?”

话音刚落,这小孩就脱口而出:“二万六千一十一功。”

这下可让侯胜北吃了一惊,当初他可是拿着算筹,计算了半天才得出结果。

先要算出城体规模,再除以人功,哪能那么快?

如果不是记得答案,现在让自己来做,也得费些功夫。

一定是巧合,这小孩做过这道题,背了答案的。

侯胜北又出了一道题:“今有堤,下广五丈,上广三丈,高二丈,长六十尺,欲以一千尺作一方。问:计几何?”

小孩还是张口就来:“四十八方。”

不会吧,难道碰到了天才?

宇文忻看他们两个对话,说得都是些数字,听得晕头转向:“难得侯兄弟你对算术也有研究,你们慢慢聊,我先失陪。”

像是摆脱了一个麻烦,自去和其他人交际去了。

杨坚苦笑一声道:“侯兄弟是我不对,没提醒你。这小子谈起算术就止不住了,你姑且陪他聊一会儿,渴了酒水自取。我陪宇文大哥转一圈就回来。”

侯胜北此时要感谢幼年时阿父让自己读的那些杂书,和眼前这小孩讨论起《孙子算经》中的题目。

只见这孩子眼神闪闪,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讲了起来。

他的两位兄长年纪大出自己许多,平时说不到一处,无人陪他谈论这些话题,早就寂寞得难受。

此时有人愿意聊算术,虽然眼前这人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好歹将就凑合了。

只见他计算飞快,不用算筹张口就能报出结果,特别对于筑城建堤之类的问题,更加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

才十岁的孩子啊,侯胜北忍不住想道,这世上真的是有天才存在唉。

他想起还没问小孩的名字,庄容问道:“请问公子尊姓大名?”

只见这孩子挺胸凸肚,摆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在下宇文恺。”

第72章 周齐交涉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烧船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54章 江心夜第17章 蜀地失第24章 始从军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45章 阿父归第10章 胜败一念第61章 陈顼其人第70章 拓人脉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39章 遣返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袭城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53章 迎世子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8章 冼姨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青年篇结语相关设定第3章 逝去传说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101章 争龙之受肯定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8章 冼姨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91章 潘氏盼也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32章 抗北齐之牵制第86章 忆白袍前篇第97章 争龙之展势力第72章 周齐交涉第72章 周齐交涉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17章 蜀地失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60章 且听战报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7章 遇独孤第41章 天子坦荡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战西堤第10章 胜败一念第70章 拓人脉第65章 卧虎台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60章 且听战报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0章 柳庆问案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烧船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6章 南康之战后篇第35章 抗北齐之阵亡第24章 始从军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70章 拓人脉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45章 阿父归第94章 杨白华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9章 封赏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47章 故人去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94章 杨白华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49章 立新帝第23章 下决意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
第72章 周齐交涉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烧船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54章 江心夜第17章 蜀地失第24章 始从军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45章 阿父归第10章 胜败一念第61章 陈顼其人第70章 拓人脉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39章 遣返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袭城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53章 迎世子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8章 冼姨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青年篇结语相关设定第3章 逝去传说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87章 忆白袍后篇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101章 争龙之受肯定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8章 冼姨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91章 潘氏盼也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32章 抗北齐之牵制第86章 忆白袍前篇第97章 争龙之展势力第72章 周齐交涉第72章 周齐交涉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17章 蜀地失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60章 且听战报第88章 长安轶事第67章 遇独孤第41章 天子坦荡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战西堤第10章 胜败一念第70章 拓人脉第65章 卧虎台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60章 且听战报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0章 柳庆问案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烧船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6章 南康之战后篇第35章 抗北齐之阵亡第24章 始从军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70章 拓人脉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45章 阿父归第94章 杨白华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9章 封赏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47章 故人去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94章 杨白华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49章 立新帝第23章 下决意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