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

虽然蒋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联军会总撤退,但是他没有想到,美俄联军这么快就开始总撤退。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围圈里的美俄联军大概有七十万人,而且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三个月以上,七个美军师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战斗力,三十八个俄军师中,也有三十二个较为完整。根据后来清点战场的结果,当时美俄联军至少还有七千辆主战坦克、一万辆装甲战车、四千多门远程火炮、上千门火箭炮、近二十万台运输车辆。也就是说,美俄联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任何人看来,美俄联军都应该坚持战斗,而不是丢盔弃甲的逃离战场。

结果就是,蒋博文根本没有对美俄联军总撤退做出相应部署,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部署。

接下来的一周内,大概有五十万美俄军人冲出了包围圈。

因为铁路被封死,主要公路?都市小说也被切断,所以美俄联军只能走较为偏远的公路,也就必须抛弃掉重达数十吨的主战装备。要知道,伊朗山区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吨,一些公路还不到十吨。

当时,美俄联军除了带走十多万台运输车辆,其他的主战装备几乎都留在了战场上。

总撤退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更加宝贵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罗斯已经大规模动员女性参军作战,人力资源非常宝贵。虽然美国暂时还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对美军来说,保存官兵比保存装备更重要,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

当然,美俄联军也没有把抛弃的主战装备留给敌人,在撤退时全部破坏掉了。

后来,伊朗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修复了一些没有彻底报废的美俄装备,包括一千四百辆主战坦克、三千二百辆装甲战车、一千二百门远程火炮、三百门火箭炮与一万四千余辆大型载重卡车。这些装备,用来武装了十个伊朗师,而且这些伊朗部队随后都参加了针对美俄联军的战斗。

必须承认,这次总撤退,具有难以低估的战略价值。

后来,马歇尔与布鲁希洛夫都认为,“伊朗总撤退”是陆地上的敦克尔刻,是西方同盟集团的一次伟大胜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万官兵,都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所欠缺的,只是士气与斗志。

在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之后,这些军人都用美国提供的装备武装了起来,并且在下一次进入战场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

在任何一处地面战场上,五十万老兵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力量。

事实上,这也正是德黑兰战役最大的遗憾。如果歼灭了这五十万美俄联军,这就不是战役,而是会战了。

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蒋博文才完成了作战调整,让全速赶到德黑兰附近的两个陆战师协同第十三集团军向北进攻。

九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开始猛攻加兹温。

这是德黑兰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军守卫的战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更是美俄联军新战线形成之前,在德黑兰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军事据点,因此该地的归属,将决定整个战场态势。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俄联军丢掉了加兹温,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在无法构筑新战线的情况下,美俄联军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退却,而随着中伊军团逐步打通了交通线,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中国军队有足够的能力一直向前推进,把美俄联军赶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说,加兹温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伊朗战争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

可惜的是,当时两个陆战师已成强弩之末,其后勤补给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铁路运输,其余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为了支持两个陆战师,伊朗已经动员了差不多五十万军人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不是伊朗军队的运输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没完全修复。

显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第十三集团军。事实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战略空运,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从未解决过。

结果就是,在鏖战五天之后,蒋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认,攻占加兹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事情。

事实上,当时中国军队离攻占加兹温就差一点点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中国军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退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伤亡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还有大约两千人失踪,占到了整个战役中国军队伤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别忘了,到这个时候,蒋博文还兼任着第十三集团军司令一职。

当时,在加兹温城外,第十三集团军就伤亡了近三千名官兵。

自己的嫡系部队打成这个样子,蒋博文肯定于心不忍。

除了这些军事上的问题,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现在还不是结束伊朗战争的时候。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黄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给戚凯威打了电话,让他把握好伊朗战场上的进展速度。虽然黄瀚林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即中国军队在伊朗战场上的推进速度太快了。

显然,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黄瀚林在担心什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伊朗战争在二零五三年结束,接下来会发生两件事:一是伊朗听从中国的指挥,出兵高加索地区;二是伊朗不听从中国的指挥,把数百万大军派往中东,打一场圣战。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伊朗军队再差劲,几百万大军也足以扫荡外高加索三国,并且在中国军队协助下,在高加索山区与美俄联军对垒。

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严重了。

要知道,中东战场上是阿拉伯军队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义已经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里,波斯人出了信仰伊斯兰教之外,就没有任何共同点了,因此波斯人是阿拉伯复兴的障碍。

毫无疑问,数百万伊朗大军,肯定会搅乱中东战局,使中东变成混乱之地。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当局没有表明意图,即是否会在收复国土之后,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

根据外交部与军事情报局提供的资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东。

如此一来,黄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来,只要伊朗一天不肯听从指挥,就一天不能让伊朗安生。

让美俄联军留在伊朗境内,显然是制服伊朗最为简单的办法。

事实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终使中国军队错过了攻占加兹温的大好时机。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伊朗战场变得不温不火,成为了次要地面战场。

看得更长远一些,也正是中国与伊朗的矛盾,让美俄联军随后就把撤回去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成为中国军队向俄罗斯腹地进军的一大障碍,并且最终让戚凯威的大陆战略化为泡影。

战后,就有人认为,当时还存在第二种解决办法,即颠覆伊朗政权。

客观的讲,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只是,黄瀚林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允许情报机构与军队这么做。也许,他有一些顾虑,毕竟伊朗是中国的盟国,在战争前景还不太明了的时候,颠覆盟国政权,会严重毁坏中国的形象,对今后争取更多的盟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使中国变得孤立。

总而言之,这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即改变了伊朗战场的局面,也对整个战争、至少是地面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到两年后,阿拉伯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当局才意识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视伊朗战场,并且发动了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战行动,为这场战役划上了句号。

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47章 海航突击第56章 家宴第13章 新兵能战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74章 反击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4章 舰队出港第64章 直接证据第3章 前沿科技第86章 全力以赴第8章 扩军浪潮第150章 现实选择第73章 扩军备战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47章 金蝉脱壳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41章 顺藤摸瓜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64章 三管齐下第79章 海湾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268章 光速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68章 推波助澜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59章 起始点第184章 强攻第44章 舰炮怒吼第21章 突如其来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1章 标杆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54章 生于忧患第3章 大国实力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318章 总则第59章 击鼓传花第217章 乘胜追击第95章 快马加鞭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3章 绝不是巧合第1章 禁运效果第216章 迟来的醒悟第89章 虚与委蛇第33章 再次出击第44章 蛇困浅滩第70章 外交战场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21章 决战开始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49章 弹道导弹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83章 试探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48章 交战第13章 希望尚存第32章 大梦初醒第19章 水深火热第79章 立场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70章 分道扬镳第48章 针锋相对第64章 孤注一掷第7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96章 瞒天过海第118章 软磨硬泡第49章 果断反击第188章 向上帝祈祷第190章 主动权第114章 战略项目第160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79章 盲目猜测第47章 金蝉脱壳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35章 军事政变第60章 海蛇之吻第34章 公众事件第65章 明智之举第57章 战术侦察第4章 不留活口第15章 轰炸任务第84章 战略平衡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41章 疯狂准备第76章 作战策划第66章 起航第190章 主动权第35章 声东击西第49章 弹道导弹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23章 欧洲联邦第65章 明智之举
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47章 海航突击第56章 家宴第13章 新兵能战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74章 反击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4章 舰队出港第64章 直接证据第3章 前沿科技第86章 全力以赴第8章 扩军浪潮第150章 现实选择第73章 扩军备战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47章 金蝉脱壳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41章 顺藤摸瓜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64章 三管齐下第79章 海湾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268章 光速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68章 推波助澜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59章 起始点第184章 强攻第44章 舰炮怒吼第21章 突如其来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1章 标杆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54章 生于忧患第3章 大国实力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318章 总则第59章 击鼓传花第217章 乘胜追击第95章 快马加鞭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3章 绝不是巧合第1章 禁运效果第216章 迟来的醒悟第89章 虚与委蛇第33章 再次出击第44章 蛇困浅滩第70章 外交战场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21章 决战开始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49章 弹道导弹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83章 试探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48章 交战第13章 希望尚存第32章 大梦初醒第19章 水深火热第79章 立场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70章 分道扬镳第48章 针锋相对第64章 孤注一掷第7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96章 瞒天过海第118章 软磨硬泡第49章 果断反击第188章 向上帝祈祷第190章 主动权第114章 战略项目第160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79章 盲目猜测第47章 金蝉脱壳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35章 军事政变第60章 海蛇之吻第34章 公众事件第65章 明智之举第57章 战术侦察第4章 不留活口第15章 轰炸任务第84章 战略平衡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41章 疯狂准备第76章 作战策划第66章 起航第190章 主动权第35章 声东击西第49章 弹道导弹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23章 欧洲联邦第65章 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