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直接证据

回到上海,牧浩洋继续与麦克马拉曼磋商。

当时,除了军方基础之外,中美还在政治、外交、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且与欧盟、俄罗斯等大国进行了磋商。

磋商的内容都一样:应对自然灾害。

九月三十日,全球环境事务组织在经过三次全体会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十月上旬发射一颗遥感气象观察卫星,对北极冰盖的融化程度进行一次准确的调查,以确定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当天,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各自提交了行动方案。

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还没清理掉,所以发射卫星的风险非常大。四方在紧急磋商后,决定各自发射一颗遥感卫星,而且四颗卫星上都有四方提供的遥感观察设备,确保只要有一颗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就能完成遥感观测任务,而且任何一颗卫星发回的数据,都能得到四方承认。

十月二日,俄罗斯率先行动。

当天上午八点左右,一枚搭载了遥感气象卫星的“质子-X”巨型火箭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顺利离开大气层后,在即将进入近地转移轨道的时候,第二级火箭发生爆炸。

根据地面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火箭被一块大约十公斤重的太空垃圾击中。

两天后,欧洲航天局展开行动,用一枚“阿里亚纳-9”型超级火箭,发射一枚规格相同的遥感气象卫星。

结果也很糟糕,火箭刚刚离开大气层就偏离了轨道,随后在离地面大约三百公里处发生爆炸。起因不是太空垃圾,而是第二级火箭出了故障。卫星没能进入转移轨道,成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

十月五日,美国发射了卫星。

在精确选择发射时机后,火箭顺利进入近地转移轨道,并且完成了分离,但是在第三极火箭推动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的时候,完全暴露在外的卫星遭到太空垃圾撞击,在进入大椭圆轨道之后没能正常工作。

直到十月七日,中国才发射卫星。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航天发射部门精确选择了发射时机,尽可能的避开了太空垃圾的密集区域。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了前面三次发射失败的经验之后,中国航天部门在卫星外裹上了一层厚度接近半米的防护罩。

北京时间十一点三十三分,卫星顺利进入大椭圆轨道,并且正常启动。

两个小时后,卫星从北极上空通过,发回了第一组照片。

当时,卫星上总共有四台摄像机,两台是可见光摄像机、一台是红外摄像机,一台是雷达成像摄像机。这四台摄像机分别由中美欧俄提供,而且采用了各自的通信频段,确保四方都能收到信号。

随后,卫星由从南极上空通过。

虽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北极冰盖的融化情况,但是南极肯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南极冰盖的容量是北极冰盖的数十倍。如果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不管人类采取什么措施,灾难都无法避免。

当天晚上,四国科学小组给出了第一份评估报告。

情况非常糟糕,与二零三五年一月中旬相比,北极冰盖已经融化了百分之八十,而且没有冻结的迹象。要知到,在正常年份,北极冰盖将在八月中旬缩小到最低限度,在九月份就开始冻结。按照科学家预测,北极冰盖还将继续融化,最快能在十一月初转好,也许要到十一月底才会好转。这样的话,不进行人为干预,北冰洋不可能在今年冬天完全冻结,明年六月份就将完全融化。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的气象学家与地质学家早已做出预测,如果北极冰盖在二零三六年完全融化,将不可避免的迎来小冰河期,而且是在二十年到五十年之内形成的小冰河期,气温降低速度是以往小冰河期的十倍。如此剧烈的气温变化,将导致气候急剧变化、物种大规模灭绝,人类也难以幸免。

在这份报告中,科学家还发出了新的警告:南极冰盖也在融化。

虽然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比不上北极冰盖,而且影响也小得多,主要是靠近南极洲的大多是深海寒流,而不是浅海暖流,冰盖融化之后,低温海水将沉入深海,只会增强洋流,而不会削弱洋流,但是不加控制的话,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释放出的水量将是北极冰盖融化后的好几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五米左右,而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像纽约、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旧金山、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将被海水淹没。

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阻止气温急剧升高。

十月八日,牧浩洋按照黎平寇的意思,在与麦克马拉曼会晤的时候,提到了引发火喷发来降低气温。

两天后,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中联名提出了应对方法。

这一天,四国科学小组再次发出警报。

通过三天,总共六十四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科学家发现,北极冰盖正在以每天大约十四米的速度消融。虽然这个速度正在减慢,但是科学家不得不推翻之前做出的结论,即今年十一月底之前,北极冰盖不会冻结,最快要到十二月初、甚至是十二月底,北极冰盖才会逐渐冻结。因此到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北极冰盖的范围最多能够达到二零三五年七月份、也是夏季时的范围。

事实上,这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了。

因为南极冰盖也在消融,大量低温海水注入南大西洋,导致南大西洋的水温比正常年份低了大约三摄氏度,从而助长了北上的寒流,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速度,也就使得更多的高温海水涌入北极。结果就是,也许到了十二月份,北极冰盖还在消融,到明年一月份也不会恢复性增长。更糟糕的结果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温都在降低,因此到二零三六年底或者二零三七年初,全球气温将出现报复式骤降,因此气象学家预测的小冰河期将在二零三七年初到来,而不是二零三八年。

也就是说,留个人类自我拯救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几个月了。

果真如此的话,灾难将来得更加猛烈。

正是如此,在十月十日的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大会上,四国科学家联名提出,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在科学家的严正警告下,各国政治家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大会上原则性通过了行动方案,只是很多细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十一日,美国率先提出,借此机会销毁所有核武器。

说得准确一点,就是所有有核国家都得接受全面核查,并且交出全部核弹头,用于引发能够改变气候的超级火山喷发。

当然,绝不仅仅是用光所有核弹头那么简单。

美国代表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在消耗全部核弹头的同时,还得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拆毁所有核设施,特别核原料浓缩设备,封存与销毁所有与核武器有关的资料,各国的核武器专家则要接受国际组织监督。在今后二十年内,各国不得从事任何与核武器有关的科研项目等等。

对于美国的提议,中国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答应拿出全部核弹头,共同拯救人类文明。

问题是,欧盟与俄罗斯都不赞成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对欧盟与俄罗斯来说,核武器是实实在在的安全基石。

除了核武器,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安顿冰岛的一百多万居民。

虽然在人类文明存亡大义面前,欧盟表现得非常积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国都承诺接受与安顿冰岛居民,其他欧盟成员国也答应分摊经费开支,但是冰岛当局却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只同意尽快进行全民公投,并且由公投结果决定是否全体搬迁到欧洲大陆。

当然,如果没有别的选择,冰岛的公投结果并不重要。

十月十二日,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就到达了冰岛附近。当天,美国还正式向中国、欧盟与俄罗斯发出邀请,希望共同派遣军事力量,帮助冰岛当局维持秩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行动。

说白了,如果冰岛人不肯搬家,就得采取强制措施。

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牺牲一座岛屿与一百多万人的家园,根本算不了什么。

再说了,欧盟已经承诺安顿冰岛居民,一百多万冰岛人不会失去家园,只是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对于北大西洋上的军事行动,中国海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几艘战舰。

十月十九日,中国舰队到达冰岛附近。

此时,聚集在这里的战舰已经超过一百艘,冰岛的全民公投也即将开始。如果冰岛人愿意搬家,那么这些战舰将护送他们前往欧洲大陆。如果冰岛人不愿意搬家,这些战舰上的官兵将登上冰岛,强制他们离开家园。

可以说,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万幸的是,冰岛人做出了极为明智的决定。

十月二十日,公投结束,百分之六十八的冰岛人选择了搬家,达到了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支持。

当天下午,第一批冰岛移民就登上了欧盟派来的渡轮。

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21章 决战开始第3章 大难不死第56章 窗户纸第215章 光复第18章 画蛇添足第11章 取经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10章 希望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42章 四个小时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21章 突如其来第98章 严阵以待第36章 前仆后继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3章 前沿科技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287章 警钟第93章 空中偷袭第8章 经济账第63章 毁灭第223章 崩溃的征兆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71章 任人唯才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87章 轰炸进行时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32章 拼光拼尽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125章 挑战困难第8章 泰然处之第19章 第二战线第1章 海军强国第3章 战前会议第27章 山穷水尽第27章 地面战争第280章 诞生之地第119章 技术就是力量第308章 人类的智慧第19章 水深火热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46章 丰收年第32章 分兵拦截第248章 灾难第77章 诱饵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9章 相互指责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52章 预料成真第48章 外派第70章 重击落空第38章 战前会议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63章 一箭三雕第234章 决胜点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70章 投降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24章 勇敢面对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第24章 昏了头第23章 金狗第62章 开战在即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40章 奋起直追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62章 太阳风暴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5章 预演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204章 小人物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80章 战术推断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21章 动员第256章 取胜的基础第46章 逃命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125章 潜力大爆发第101章 高歌猛进第4章 怎么打第298章 决裂第75章 预演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289章 时过境迁第299章 战争动物第314章 大重建第138章 警钟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4章 扫帚星第193章 主旋律
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21章 决战开始第3章 大难不死第56章 窗户纸第215章 光复第18章 画蛇添足第11章 取经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10章 希望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42章 四个小时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21章 突如其来第98章 严阵以待第36章 前仆后继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3章 前沿科技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287章 警钟第93章 空中偷袭第8章 经济账第63章 毁灭第223章 崩溃的征兆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71章 任人唯才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87章 轰炸进行时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32章 拼光拼尽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125章 挑战困难第8章 泰然处之第19章 第二战线第1章 海军强国第3章 战前会议第27章 山穷水尽第27章 地面战争第280章 诞生之地第119章 技术就是力量第308章 人类的智慧第19章 水深火热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46章 丰收年第32章 分兵拦截第248章 灾难第77章 诱饵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9章 相互指责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52章 预料成真第48章 外派第70章 重击落空第38章 战前会议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63章 一箭三雕第234章 决胜点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70章 投降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24章 勇敢面对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第24章 昏了头第23章 金狗第62章 开战在即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40章 奋起直追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62章 太阳风暴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5章 预演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204章 小人物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80章 战术推断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21章 动员第256章 取胜的基础第46章 逃命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125章 潜力大爆发第101章 高歌猛进第4章 怎么打第298章 决裂第75章 预演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289章 时过境迁第299章 战争动物第314章 大重建第138章 警钟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4章 扫帚星第193章 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