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

.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不是大家都很克制,谈判早就演变成斗殴了。

按照李明阳的授意,牧浩洋在谈判的第一天就提出,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定海军规模,而且限制条款要根据经济发展进行调整,而不仅仅针对签署限制军备协议时的经济实力。

原因很简单:海军规模受经济规模制约,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并不明显。

必须承认,牧浩洋的提议很有道理。与陆军不同,海军与人口数量几乎无关,与一个国家的资源也没有多少关系,能够维持一支对大规模的舰队,基本上由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实力决定。

问题是,美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提议。

原因同样简单:预计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超过美国。如果按照牧浩洋的提议限制海军军备,那么到二零三五年,美国将自动沦落为二号海军强国,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成为海洋霸主。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海洋霸主会心甘情愿的把霸权交给后起之秀。

要知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二十多年,德国就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的第一大经济体。

按照钱德勒的提议,应该采用限制核武器的方式,限制海军军备。

为此,钱德勒甚至答应五个核大国拥有同等的海洋权利,即可以在国际海域进行不受限制的军事行动。

作为回报,中国与俄罗斯必须接受美国提出的其他条款。

最重要的,就是按比例限制海军规模。

对中国与俄罗斯来说,这也不是不能接受。原因很简单,中国与俄罗斯的海军建设还处于规划阶段,现有实力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即便在二十年后,也不可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作为后起之秀,追上领跑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保守估计,如果中国海军要在二零四零年之前追上美国海军,二十年之内的投入将是美国海军的三倍。

шωш◆ тTk án◆ ℃O

这样一来,即便中国经济规模在二零三五年超过了美国,军备负担也非常沉重。

对后起之秀来说,一段足够长的和平发展时期最为重要。

受此影响,中国与俄罗斯先后接受了钱德勒的提议,只是在海军规模上,双方仍然存在明显分歧。

凭借极为明显的实力优势,钱德勒首先提出,条约的有效期至少为二十年。

这不是问题,谁都知道海军的建设周期极为漫长。以和平时期为准,别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算长。

随后,钱德勒提出了更加具体的限制条款,即中国与俄罗斯只能拥有相当于美国海军百分之三十五的舰队。

这下,中国与俄罗斯不干了。

从主力舰艇吨位上看,相当于美国百分之三十五是个什么概念?

二零一九年底,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总吨位为三百二十五万吨,百分之三十五就是一百一十四万吨左右。中国与俄罗斯都是核大国,在之前达成的海基战略核力量协议中,各自获得了相当于美国百分之七十的打击能力。受核潜艇性能限制,中国与俄罗斯大概需要用三十万吨的总吨位来打造海基战略核力量、以及为战略核潜艇护航的攻击核潜艇,因此只有八十万吨左右的总吨位来打造常规舰队。除掉两栖投送力量,用来建造主力战舰的总吨位肯定不到六十万吨。美国在除掉这些之后,至少有二百四十万吨。中国与俄罗斯的常规舰队不是美国的百分之三十五,而是百分之二十五。

即便作为地区大国,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也明显偏低。

钱德勒非常精明,如果中国与俄罗斯接受了这个提议,那么在未来二十年之内,都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至于二十年之后,差距不会缩小,只会扩大。

这次,冲在最前面的又是俄罗斯。

在钱德勒提议之后,俄罗斯国防部长直接提出,应该按照海基战略核力量的比例,限制海军常规军备。

当然,这是空口说大话。

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发展势头,别说在今后二十年内、即便把时限放宽到四十年,也很难达到这个规模。

有俄罗斯冲锋陷阵,牧浩洋提出了更加理智的解决方案。

当然,不仅仅是针对钱德勒提议。

按照牧浩洋的提议,首先要对缔约国的舰队总规模做出限制。因为美国是标杆,所以首先得确定今后二十年内,美国海军的总规模。其次再对各国舰队的规模做出限制,并且根据美国的发展速度进行调整。

当时,牧浩洋提出的标准是,中国海军为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五十。

事实上,这个要求不高。

以二零一九年为准,扣除战略核力量与两栖投送力量,中国海军最多能建造一百一十万吨的主力战舰,大约只有美国海军的百分之四十六。

只是,这个比例,足以让中国海军迈向远洋。

同样以二零一九年为准,一百一十万吨的舰队规模,至少能够打造六支航母战斗群,从而仅次于美国海军。在战术应用上,六支航母战斗群,足以保证中国海军在任何情况下打赢大规模局部战争。

只要中国海军拥有了这个能力,美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显然,美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采纳了牧浩洋提出的方案,美国等于承认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等于让中国获得了全球影响力。

谈判进行到这个时候,几乎破裂。

僵局持续到五月底,才有了新的进展。

钱德勒首先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即对条约有效期内的海军总规模做出明确限制,而且以美国为标杆。

六月二日,美国正式提出了海军总规模标准。

预计到二零四零年底,美国海军大型舰艇的总排水量将达到四百八十万吨。作为正式的谈判文件,美国国防部还给出了每年的舰队规模数据,并且以此作为其他缔约国发展海军规模的参考数据。

问题是,在第二个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仍然非常明显。

钱德勒只答应把中国的标准提高到百分之四十,而牧浩洋提出的最低标准为百分之四十八。因为只有达到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八,中国海军才有能力打造六支航母战斗群,也才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投入足够的海军舰队。

至于俄罗斯,不但没有接受百分之四十,连百分之四十八也不认同,而是坚持要求获得百分之七十的比例。

六月七日,俄罗斯国防部长公开表示,如果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俄罗斯将不得不退出由美国主导、完全为美国利益服务的裁军谈判,并且不会签署之前已经达成协议的所有裁军协议。

随后,中国国防部长表示,如果俄罗斯退出,裁军谈判将失去意义。

显然,中国与俄罗斯在唱双簧。

美国可以在谈判桌上压制某个国家,却不可能让两个联合起来的大国俯首帖耳。

当天晚上,美国副总统紧急飞往莫斯科,与普京会晤。

只是,在此之前大约四个小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文廷贵已经到了莫斯科,并且受到了普金的热烈欢迎。

裁军谈判成了政治与外交斗争。

主角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与中国。

六月九日,钱德勒提出了修改后的方案,答应中国获得百分之四十八的份额,俄罗斯享有同等比例。

这一天,文廷贵在莫斯科与普金签署了一份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

显然,俄罗斯没有退出谈判,而是接受了由美国提出的裁军方案,但是要求获得百分之五的额外造舰权。

六月十日,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得到五个核大国承认。

随后,其他海军强国加入缔约谈判。

六月十七日,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意大利、德国与巴西正式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因为总共有十个缔约国,所以又被称为“十国海军条约”。

按照这份为期二十年的条约,在二零四零年之前,美国最多拥有四百八十万吨的主力舰艇,中国海军舰队的规模相当于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八,俄罗斯除此之外,还能在部署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五的额外份额,英国与法国为百分之三十五,日本等五个缔约国的份额在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

当然,这只是总体指标。

条约中,还对各国每年建造战舰的数量、以及核查方式做了明确规定,对计算战舰排水量的方式也做了明确规定。

只不过,这并非一份严厉的军备条约。

比如,没有对各国所造战舰的性质做出任何规定。只要在额定吨位内,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造舰计划。

即便如此,这份条约仍然是华盛顿裁军谈判的最大成果。

后来,有人将这份条约比喻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基石,并且认为正是这份条约打开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大门。

不管怎么看,“十国海军条约”是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取得的最为重大的裁军成果。

如果没有这份条约,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之后,持续升温的军备竞赛,必然导致全球范围的军事冲突。

战争无法避免,区别是谁的准备最为充分。。.。

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79章 救星第278章 并不孤单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7章 直觉第58章 新班子第65章 国家意志第253章 谋略家第47章 前哨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29章 血战戈兰高地第8章 胆识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00章 以快取胜第40章 积极主动第24章 伏击战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73章 关键装备第257章 切入点第32章 匹夫有责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132章 机会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4章 各算各的第148章 勇敢的选择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190章 总攻第17章 新的选择第202章 冲刺第71章 再上战场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238章 不归路第54章 自乱阵脚第15章 风头正劲第16章 阴差阳错第43章 根源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62章 太阳风暴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1章 收假第47章 前哨第223章 真假难辨第40章 积极主动第79章 海湾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116章 重拳齐出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79章 海湾第93章 空中偷袭第96章 高调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02章 冲刺第32章 分兵拦截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42章 分兵合进第117章 负担得起第73章 捆绑政策第202章 冲刺第3章 演习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3章 新兵能战第123章 欧洲联邦第20章 政治联盟第6章 第一步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31章 返航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23章 真假难辨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188章 自告奋勇第79章 盲目猜测第62章 弄巧成拙第46章 逃命第75章 预演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69章 恶仗第33章 引流疏导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284章 转变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21章 高歌猛进第135章 全局第54章 突然袭击第98章 严阵以待第15章 针尖对麦芒第37章 小国海军第284章 转变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9章 救援行动第13章 底线第121章 中亚剧变第5章 泰山北斗第9章 新冷战第215章 光复
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79章 救星第278章 并不孤单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7章 直觉第58章 新班子第65章 国家意志第253章 谋略家第47章 前哨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29章 血战戈兰高地第8章 胆识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00章 以快取胜第40章 积极主动第24章 伏击战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73章 关键装备第257章 切入点第32章 匹夫有责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132章 机会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4章 各算各的第148章 勇敢的选择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190章 总攻第17章 新的选择第202章 冲刺第71章 再上战场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238章 不归路第54章 自乱阵脚第15章 风头正劲第16章 阴差阳错第43章 根源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62章 太阳风暴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1章 收假第47章 前哨第223章 真假难辨第40章 积极主动第79章 海湾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116章 重拳齐出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79章 海湾第93章 空中偷袭第96章 高调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02章 冲刺第32章 分兵拦截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42章 分兵合进第117章 负担得起第73章 捆绑政策第202章 冲刺第3章 演习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3章 新兵能战第123章 欧洲联邦第20章 政治联盟第6章 第一步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31章 返航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23章 真假难辨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188章 自告奋勇第79章 盲目猜测第62章 弄巧成拙第46章 逃命第75章 预演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69章 恶仗第33章 引流疏导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284章 转变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21章 高歌猛进第135章 全局第54章 突然袭击第98章 严阵以待第15章 针尖对麦芒第37章 小国海军第284章 转变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9章 救援行动第13章 底线第121章 中亚剧变第5章 泰山北斗第9章 新冷战第215章 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