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欧洲联邦

牧浩洋除了承认现实之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

五月底,在牧浩洋主动提议下,黄瀚林答应对军事体制做出调整,成立由三军一兵参谋长组成的参谋长会议,由戚凯威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周渝生出任海军参谋长、母祁铁与庞跃龙分别担任空军与陆战队参谋长,牧浩洋以海军元帅身份出任战争部长,而参谋长会议直接向战争部负责。

如此一来,总参谋部实际上不存在了。

严格说来,是总参谋部转变为战争部,战争部长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指挥作战,而是策划与组织作战行动。

这个调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此之后,牧浩洋不再直接负责作战事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提出作战计划的参谋长进行军事组织。

说得形象一点,牧浩洋主要负责支持各军兵种作战,并且协调解决军兵种矛盾。

战后,有很多人认为,牧浩洋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甚至有人认为,这次组织结构调整起到了负面效果,比如降低了中国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但是客观的讲,这次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了军队内部的团结统一,更有效的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也妥善合理的解决了军队内部的矛盾。

别忘了,在牧浩洋提出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时候,他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虽然在阶层上,牧浩洋是总参谋长,比戚凯威高了一级,因此有权力主导与决定所有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但是牧浩洋很有自知之明,即在地面战场上,他取代不了戚凯威,而且戚凯威也无法在海洋战场上取代他。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如果他与戚凯威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迟早会酿成大祸。

事实上,军队高层的矛盾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牧浩洋与戚凯威能够齐心协力,中国军队在二零五三年就能扭转战局。办法很简单:在大陆战场上采取防御态势,仅保持较高的军事压力,不断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以俄军的作战能力,中国陆军只需要在大陆战场上投入六个集团军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陆军将有大约八个集团军可以调用,算上陆战队的可用兵力,肯定能凑齐五十万地面部队,也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亚。

有理由相信,牧浩洋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说白了,他与戚凯威,必须有一个人做出让步,才能解决矛盾,而牧浩洋选择了自己做出让步。

问题是,牧浩洋必须放弃他所坚持的战略主张,即以太平洋为主战场。

当然,这也说不上放弃,只是做出了妥协,即在大陆战场取胜之前,太平洋战场只是次要战场。

事实上,战后很多人就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牧浩洋不是以妥协的方式与陆军和解,而是撤换戚凯威,恐怕结果会更好一些,毕竟陆军中并不缺乏顶替戚凯威的将才,比如魏成龙就有足够的能力取代戚凯威,可是在海军中,真正能够顶替牧浩洋的将领,要到两年之后才会出现。问题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牧浩洋肯定不可能让戚凯威下课,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力,黄瀚林也不会让他这么做。结果就是,牧浩洋只能主动让步,结束毫无意义的陆海之争。

当然,客观的讲,戚凯威也没有错。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戚凯威有不同的战略主张,而且坚信他的战略主张更优秀,并且极力坚持而已。

事实证明,戚凯威的战略主张确实也没有错。

从战略上讲,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至少符合中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即中国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从现实中来看,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能够带来非常直接的效果,即策动欧洲参战。

这一点,在六月初就显现了出来。

当时,戚凯威对大陆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做了调整,把攻占了马加丹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抽调出来,派往西伯利亚战场,替换下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随后由把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派往哈萨克斯坦,充当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预备队,摆出了在中亚开打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调动,只是在为年底的战略进攻做准备。

只是,在此之前,就已产生影响。

六月十日,随着意大利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组建联合『政府』的法案,法德意三国成立联合『政府』已成铁板钉钉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实权的联合『政府』。

从法理角度上讲,法德意三国还得进行全民公投,才能决定是否以联邦的形式建立一个崭新的欧洲国家。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中期,法德意三国的民意已经倾向于成立“欧国”。

原因很简单,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已经让所有欧洲人感觉到了威胁,更让欧洲人认清了现实。

在未来的世界中,松散的欧盟组织根本不可能捍卫欧洲的利益。

当然,最根本的影响,还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上。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欧洲人都看好美国,法国甚至出现了反『政府』『骚』『乱』,示威民众要求法国『政府』放弃亲华政策。可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六月,随着中国在各个战场上反败为胜,欧洲民众对战争结局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六月初的民调,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法国人、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国人、百分之六十八的意大利人不看好美国,而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七,比半年前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相信美国能取胜的民众则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四,比半年前降低了三十七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欧洲人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战后世界。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美国取胜,那么世界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国,肯定能分到一杯羹,哪怕不会太多,也足以确保欧洲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极。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别忘了,欧洲与美国同祖同源,就算不能取代美国,也足以保证绝大部分欧洲人能够维持战前的生活水准。

如果美国战败,那么欧洲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欧洲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中国是改变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当中国成功达到了目的,获得好处的绝对是那些支持与协助中国的国家,保持中立的欧洲绝对不可能成为战争的获益者,也就不可能保住原有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有征兆了。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即策划伊朗参战的时候,中国国家元首就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战后确保所有东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利益。虽然黄瀚林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来兑现承诺,但是白痴都能想到,利益总量并没增加,变化的只是利益分配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必然会跟同盟国分享战争红利。

欧洲不是中国的同盟国,显然不可能分到好处。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欧洲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变了。

如果中国能够取胜,那么欧洲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参战,而且是以中国的盟国参战,确保在战后能够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分散的欧洲,将很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不会得到中国重视。

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对中国提供的帮助甚至比不上印度,也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垂青。

如此一来,就得在参战之前实现统一。

只有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才有能力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才有能力在战后维护所有欧洲人的利益。

事实上,不管是亲美、还是亲华,欧洲都得尽快实现统一。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还是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只有统一的欧洲才能发挥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欧洲内部出现了一股推动统一的力量,而且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年初的民意调查中,法德意三国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民众认为,欧洲必须尽快实现统一。

显然,这个比例超过了亲华派。

六月十一日,法德意三国首脑在罗马召开峰会,共同宣布,将在七月底之前就成立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共投。

随即,法德意三国首脑发出号召,希望得到欧盟其他国家支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欧盟的欧洲联邦。

只是,响应号召的欧盟成员国并不多。

到六月底,只有荷兰、奥地利与匈牙利做出正面回应,宣称将在年底就是否加入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公投。

事实上,当时中国与美国对此也不是很热心。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当局得考虑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的欧洲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不能确保欧洲成为朋友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

问题是,在欧洲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如何使欧洲变成盟友才是关键。

到这一步,大陆战场的重要『性』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第122章 拖后腿第39章 去台湾第30章 全面对抗第85章 地区共同体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59章 犹豫不决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230章 重压之下第58章 海航突击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246章 登陆美国第54章 突然袭击第81章 临时调整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45章 阻止战争第18章 画蛇添足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3章 引流疏导第259章 遗赠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319章 反思第2章 利益交换第33章 超级航母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26章 战争宣言第24章 反击第44章 恢复性扩充第51章 再接再厉第69章 休假第155章 将计就计第282章 秘密第10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2章 登陆作战第177章 关键情报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68章 暴风雪第98章 战略轰炸第84章 守株待兔第85章 重拳出击第94章 托管第46章 大战略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122章 拖后腿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4章 千钧一发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77章 针锋相对第52章 全速追击第18章 战争推手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96章 瞒天过海第65章 国家意志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16章 暗藏杀机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16章 马蜂窝第62章 战术反击第66章 起航第33章 嘎然而止第49章 疑点重重第45章 越界第214章 仓皇而逃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16章 中东战争第96章 部署到位第71章 以进为退第162章 弹雨第52章 凶猛打击第92章 长远目光第13章 底线第80章 情况有变第76章 作战策划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68章 抢任务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15章 亏本买卖第58章 抢先一步第177章 大兵压境第15章 千虑一失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47章 金蝉脱壳第63章 卸甲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91章 勇敢的代价第7章 实干阶段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69章 外援第21章 突如其来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45章 突然遭遇
第122章 拖后腿第39章 去台湾第30章 全面对抗第85章 地区共同体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59章 犹豫不决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230章 重压之下第58章 海航突击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246章 登陆美国第54章 突然袭击第81章 临时调整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45章 阻止战争第18章 画蛇添足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3章 引流疏导第259章 遗赠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319章 反思第2章 利益交换第33章 超级航母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26章 战争宣言第24章 反击第44章 恢复性扩充第51章 再接再厉第69章 休假第155章 将计就计第282章 秘密第10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2章 登陆作战第177章 关键情报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68章 暴风雪第98章 战略轰炸第84章 守株待兔第85章 重拳出击第94章 托管第46章 大战略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122章 拖后腿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4章 千钧一发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77章 针锋相对第52章 全速追击第18章 战争推手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96章 瞒天过海第65章 国家意志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16章 暗藏杀机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16章 马蜂窝第62章 战术反击第66章 起航第33章 嘎然而止第49章 疑点重重第45章 越界第214章 仓皇而逃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16章 中东战争第96章 部署到位第71章 以进为退第162章 弹雨第52章 凶猛打击第92章 长远目光第13章 底线第80章 情况有变第76章 作战策划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68章 抢任务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15章 亏本买卖第58章 抢先一步第177章 大兵压境第15章 千虑一失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47章 金蝉脱壳第63章 卸甲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91章 勇敢的代价第7章 实干阶段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69章 外援第21章 突如其来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45章 突然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