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弹雨

燃烧的海洋

进行第二轮电磁打击之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牧浩洋的消息。

牧浩洋觉得有点冤枉,因为他现在做的事情,几乎与特种作战无关,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

反击开始之前,牧浩洋按照修订过后的作战计划,给参与作战行动的三支特种部队安排了第一个任务:搜索联军的作战飞机。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种部队再厉害,也只能在地面上活动。监视停在地面的飞机不算什么,可是要搜索天上的飞机,肯定非常困难。

只是,志愿军已经做了已经几乎没人敢想的事情,不在乎再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为了让特种部队完成任务,牧浩洋特别安排了几支人民军,把一些至关重要的特种作战装备送了过去。

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

一是小型被动雷达。从外观上看,小型被动雷达与可以由单兵携带的反炮兵雷达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由记忆合金制成的天线。在完全展开的状态下,天线直径超过两米,能够被动接收几乎所有飞机发出的电磁信号,比如雷达、通信电台、战术数据链、甚至是敌我识别器发出的信号。

二是多频谱光学摄像机。这种摄像机不但能够拍摄可见光照片,还能拍摄红外线与紫外线照片,并且重叠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加上高达三千万像素的分辨率,足以拍摄数公里之外的目标。因为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受云层的影响非常小,所以可以用来搜索那些在云层上方的飞机。

三是声响侦听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台简化了的听音器。

综合利用这三种设备,特种兵就能在地面上发现数千米、甚至上万米高空中的飞机,至少能够确定这些飞机是否在空中盘旋。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

上百支特种小分队分散在整个战场上,间隔距离为三十公里,足以监视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的整条战线。发现所在区域有联军的战斗机之后,特种兵只需要做一件事:在地面点燃一个直径两米的火圈。

一切顺利的话,半分钟之内,从战场上空经过的侦察卫星就能拍下特种兵做出的记号。

照片发回来之后,情报参谋只需要确定哪些区域有标记。

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特种部队发回来的消息交给戚凯威,让陆军的电磁战部队投入战斗。

在这套作战体系中,牧浩洋并不是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不是需要有人来做这些工作,牧浩洋更愿意到前线去,与庞跃龙一同在敌后战场上弄个痛快。

当然,在司令部,牧浩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参与作战策划之后,牧浩洋最深刻的认识就是,恰当的战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装备的不足,更能弥补技术上的差距。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参谋的重要性,特别是想像力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戚凯威竟然会用这么简单的战术来对付美军。

也许,连黄峙博都没有想到。

这些都不重要,至少戚凯威想到了,而且把想法变成了行动。

在无人驾驶战斗机出动大约一个小时,也就是联军的空中拦截即将结束的时候,戚凯威拿到了所有特种小分队的“侦察报告”。

没必要再等下去了,时机已经成熟。

在空军登场之后,沉默了一个多月的陆军终于获得了第一次表演机会。

似乎是冥冥中有所安排,首先登上战斗岗位的,正是中国陆军的骄傲,也是中国陆军最值得称道的力量:炮兵。

与美军不同,因为从不寄希望于空中力量,加上长期受“大陆军主义”影响,中国陆军非常重视自身火力,而陆军的火力部队就是炮兵。如果不是二炮是独立兵种,还得把导弹部队算上。

在中国陆军中,炮兵所占比重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准,也远远超过了美军。

在一些野战部队,炮兵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五。比如在号称“东北虎”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中,炮兵部队的总编制接近一万人,相当于集团军总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远超过装甲兵与步兵。

规模庞大的炮兵,自然需要性能先进的火炮。

严格说来,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并不落后,比如99式与99改式主战坦克就不比美军的M1A1与M1A2差,而且轻了十多吨,战场适应能力更强。如果比造价的话,一辆M1A2相当于四辆99改,而在战场上,一辆M1A2绝对不是四辆99改的对手。

在炮兵方面,中国陆军的优势更加明显。

从身管火炮到火箭炮,中国陆军几乎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战斗力更是首屈一指。

这次登场的,正是让中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远程火箭炮。

全世界范围,只有三个国家能够研制生产远程火箭炮,一是美国、二是俄罗斯、三是中国。美国的代表就是M270,其最新改进型的最大射程已经达到两百公里,即便是大规模量产的新式火箭弹也能打到一百二十公里之外。俄罗斯的代表是“飓风”,其三百毫米火箭弹的射程在七十公里以上,改进型号称能打到一百五十公里之外。中国代表则是WS,即“卫士”系列火箭炮,其中WS-1三百二十毫米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经达到一百八十公里,足以飞跃台湾海峡,而口径更大的WS-2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甚至号称四百八十公里,超越了很多短程弹道导弹。

在战场上,这些火箭炮绝对是“战争之神”。

只是,这次它们打击的不是地面目标,而是空中目标。

因为WS-2没有进入量产阶段,只小规模生产了几十门,由陆军进行作战测试,所以参战的主力是已经大规模量产,装备规模超过三百门的WS-1,准确的说,应该是增程改进后的WS-1B。

每门火箭炮有四具身管,能够一次发射四枚火箭弹。

作战时,一般以连为单位,一个连至少拥有六门火箭炮,能够在一次齐射中发射二十四枚火箭弹。

为了提高打击效率,这次也以连为单位投入战斗,只是每次只有一门火箭炮开火。

与无人驾驶战斗机一样,火箭弹携带的也是电磁战斗部。

不同的是,火箭弹做了全面改造。

WS-1B型火箭弹能够携带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战斗部,而一具破坏半径为二十公里的电磁战斗部的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减轻了战斗部质量之后,可以携带更多燃料,也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射程。

按照志愿军的测试,这种编号WS-1BX的特种火箭弹的最大射程超过二百五十公里。

这个射程,足以覆盖整个战场。

为了确保攻击的准确性,WS-1BX均采用了惯性弹道修正系统,即火箭弹在飞行途中可以修正弹道。因为电磁战斗部是面杀伤武器,不需要过分强调精度,所以没有必要采用末段制导系统。

在众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烦是避免火箭弹相互影响。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前一枚火箭弹的电磁战斗部摧毁后面火箭弹的控制系统,使后面的火箭弹无法引爆。

工程师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办法,即采用时间引信,在火箭弹发射的时候,装定战斗部的引爆时间,然后使战斗部处于全电磁屏蔽状态,不受外界影响,也就不会被其他火箭摧毁。

这样一来,就能一次向同一区域发射多枚火箭弹,确保彻底消灭敌人。

必须承认,戚凯威确实心狠手辣。

别说多枚火箭弹,只要有一枚火箭弹在联军战斗机群附近引爆,恐怖的电磁威力就已经够联军飞机喝一壶了。只是谁也无法保证所有火箭弹都能正常引爆,不会出现臭弹,所以戚凯威“很有必要”地增强了打击力度,用数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区域发射四枚火箭弹,足够保证攻击得手了。

有四十个炮兵连参战,在戚凯威下达命令之后,四十门火箭炮在半分钟之内陆续发射了火箭弹。

虽然火箭弹属于低可探测性目标,但是其弹道高达二十多公里。

几秒钟后,联军发出了导弹袭击警报。

显然,联军把分散发射的一百多枚火箭弹当成了短程弹道导弹。

只是,火箭弹攻击还没有结束。

一分钟后,又有四十门火箭炮发射了火箭弹。

第三轮打击稍微晚了一点,而且只有二十四门火箭炮投入战斗。

到此,志愿军分别向发现了联军战斗机的区域各发射了两批火箭弹,把打击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这个时候,联军也做出了正确判断,升空的不是弹道导弹,而是远程火箭弹。

志愿军发动地面进攻了?

联军指挥官非常惊讶,等到算出火箭弹的弹着点之后,就更加惊讶了。因为这些火箭弹的弹着点附近都没有联军的地面部队,很多还在战线北面,如果落地的话,挨炸的不是联军地面部队,而是人民军。

志愿军想干什么?

想到刚刚飞来的无人驾驶战斗机,以及志愿军以前用弹道导弹做的好事,联军指挥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弹不是弹道导弹,却承担着与弹道导弹一样的任务。

火箭弹打击的不是地面目标,而是在空中盘旋的作战飞机!

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0章 谁更疯狂第32章 拼光拼尽第67章 后勤大总管第81章 防空拦截第68章 南海战略第60章 振作第112章 和平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3章 覆灭第93章 两头作战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35章 合理搭配第56章 窗户纸第71章 新理论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23章 坚持主见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63章 反导拦截第48章 反潜战第60章 舰队北上第49章 抛开幻想第34章 矫枉过正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1章 收假第227章 灭绝第19章 水深火热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79章 舰队拦截第58章 抢先一步第62章 头号王牌第28章 直升机空战第65章 完胜之途第58章 新班子第266章 门槛第54章 准备反击第55章 两强相争第13章 分外事第96章 回归正位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68章 南海战略第64章 直接证据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94章 战略价值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99章 进退两难第79章 舰队拦截第117章 高姿态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43章 传奇人物第65章 门槛第66章 分工合作第62章 暗涌滚滚第37章 再接再厉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162章 登陆开始第228章 毁灭性武器第32章 成果第21章 粒子风暴第29章 本质第47章 深海快枪手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4章 舰队出港第45章 突然遭遇第268章 光速第20章 权衡利弊第16章 马蜂窝第23章 俄罗斯的野心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54章 自乱阵脚第83章 空中遭遇第41章 专业化舰队第178章 进攻心切第68章 历史时刻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75章 犯糊涂第12章 幕后推手第40章 积极主动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79章 立场第73章 外交战果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270章 投降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13章 底线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163章 第一站第18章 战争推手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11章 矛盾心态
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0章 谁更疯狂第32章 拼光拼尽第67章 后勤大总管第81章 防空拦截第68章 南海战略第60章 振作第112章 和平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3章 覆灭第93章 两头作战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35章 合理搭配第56章 窗户纸第71章 新理论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23章 坚持主见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63章 反导拦截第48章 反潜战第60章 舰队北上第49章 抛开幻想第34章 矫枉过正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1章 收假第227章 灭绝第19章 水深火热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79章 舰队拦截第58章 抢先一步第62章 头号王牌第28章 直升机空战第65章 完胜之途第58章 新班子第266章 门槛第54章 准备反击第55章 两强相争第13章 分外事第96章 回归正位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68章 南海战略第64章 直接证据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94章 战略价值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99章 进退两难第79章 舰队拦截第117章 高姿态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43章 传奇人物第65章 门槛第66章 分工合作第62章 暗涌滚滚第37章 再接再厉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162章 登陆开始第228章 毁灭性武器第32章 成果第21章 粒子风暴第29章 本质第47章 深海快枪手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4章 舰队出港第45章 突然遭遇第268章 光速第20章 权衡利弊第16章 马蜂窝第23章 俄罗斯的野心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54章 自乱阵脚第83章 空中遭遇第41章 专业化舰队第178章 进攻心切第68章 历史时刻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75章 犯糊涂第12章 幕后推手第40章 积极主动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79章 立场第73章 外交战果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270章 投降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13章 底线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163章 第一站第18章 战争推手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11章 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