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

战舰大型化,可以说是海军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大的排水量,意味着更大的甲板面积、更大的内部空间、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与更广的作战应用范围。

在“北京”级的时代,巡洋舰的排水量超过了一万二千吨,因此同时代的驱逐舰,满载排水量都在一万吨以上。随着“台湾”级的满载排水量超过两万吨,驱逐舰的排水量自然是水涨船高。

问题是,随着排水量增长的,还有建造费用。

“昆仑山”号的建造费用是二千六百亿元,“台湾”号的建造费用是一千四百亿元,而海军除了航母、巡洋舰之外,还得建造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远洋护卫舰,以及更加重要的核潜艇。结果就是,能够用来建造多用途驱逐舰的费用寥寥无几,让海军不得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

事实上,在海军中,多用途驱逐舰的地位非常尴尬。

在“台湾”级巡洋舰项目启动之后,多用途驱逐舰就成为鸡肋。毕竟在对地打击与舰队防空方面,驱逐舰远远比不上巡洋舰。如果需要增强这两种作战能力,海军的理想选择是增加“台湾”级的建造数量,因为通过大规模建造,能够有效降低建造费用,还能减轻后勤保障负担。在反潜方面,驱逐舰的作战效率比不上护卫舰与攻击核潜艇,因此海军更情愿建造更多的护卫舰与核潜艇。

只是,海军没有放弃多用途驱逐舰。

原因很简单:“台湾”级的建造费用过于高昂。

按照二零二九年提交的审计标准,即便加大建造规模,“台湾”级的造价也不可能低于八百八十亿元。在一支航母战斗群中,至少需要八艘护航战舰,其中四艘是护卫舰,四艘是巡洋舰与驱逐舰。如果全部采用巡洋舰,则需要支出近三千亿元,而选择用两艘巡洋舰搭配两艘驱逐舰的话,则只需要二千四百亿元。此外,巡洋舰基本上不具备反潜作战能力,而驱逐舰的作战灵活性更强。

显然,海军需要一种廉价的多用途战舰。

问题是,要想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标准,驱逐舰就不可能廉价。

要知道,驱逐舰是海上多面手,作战能力最为全面,因此战术指标不会低到哪里去,也就不可能有效控制建造成本。

如果同步增加驱逐舰的排水量,建造价格不会比巡洋舰低多少。

这不是中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也是美国海军面临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国海军采用了向上看齐的方法,即让巡洋舰与驱逐舰采用同样的舰体,只是在武器配制上有所区别,巡洋舰属于“高配”战舰,驱逐舰则是典型的“低配”战舰,以此降低驱逐舰的建造成本。

中国海军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办法,即向下看齐。

说得直接一点,在“台湾”级占据了“高配”地位之后,中国海军没有必要在同样的舰体上建造一种“低配”的驱逐舰,而是让驱逐舰向远洋护卫舰看齐,成为驱护搭配中的“高配”战舰。

正是如此,“昆明”级驱逐舰成为“成都”级之后的主力战舰。

与“成都”级相比,“昆明”级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所降低,比如标准排水量只有七千五百吨,满载排水量不到一万吨。在武器配制上,“昆明”级保留了大口径电磁炮,而且向巡洋舰看齐,只是数量减少到一门,备弹量也只有二百四十枚。此外,“昆明”级只有八十具垂直发射筒,一般情况下携带六十枚远程防空导弹、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导弹与十二枚巡航导弹。根据任务不同,还可以携带战术弹道导弹、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反舰导弹与反导导弹等。

最重要的是,“昆明”级也采用了核动力,而不是常规动力。

这是配备大口径电磁炮的必须条件,即常规动力战舰无法为大口径电磁炮提供足够多的电能。

从作战能力上看,“昆明”级非常全面。

可以说,这种“廉价”战舰能够执行几乎所有作战任务,而且不需要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更换武器模块。

问题是,过小的排水量,严重制约了“昆明”级的作战使用价值。

说得直接一点,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

比如在执行打击任务的时候,“昆明”级的火力只有“台湾”级的一半,而且持续作战能力仅为“台湾”级的三分之一。如果在战斗中过于频繁的进行弹药补给,必然大幅度降低战舰的作战效率。在防空作战中,“昆明”级的火力也只相当于“台湾”级的一半,持续作战能力更差。即便在较为侧重的反潜作战能力上,“昆明”级也不比远洋护卫舰强,而其造价却比护卫舰高得多。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对这种战舰并不感冒。

从某种意义上讲,“昆明”级只是为了取代“成都”级而建造的,关键就是采用了核动力系统,达到与核动力航母同等的续航能力,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伴随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执行作战任务。

也正是如此,“昆明”级只建造了八艘,分别配属给四艘“昆仑山”级航母。

在“长江”级航母战斗群群里,充当主力的仍然是“成都”级驱逐舰。

“昆明”级存在的缺陷,让海军在二零三零年发出新的标书,为建造先一代多用途驱逐舰拉开了序幕。

只是,招标工作到二零三二年中期都没能完成。

原因只有一个:海军提出了绝对不算低的战术要求,却希望尽量压低建造成本。

按照海军提出的要求,新一代多用途驱逐舰也将采用与“台湾”级类似的设计方式,以便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与巡洋舰不同的是,新一代驱逐舰并不要求具备完善、全面的作战能力,而是根据不同的任务有所侧重。比如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时,火力投送能力要达到与巡洋舰同等的水平,却不要求具备完善的区域防空与反导作战能力;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时候,则不要求具备完善的对地打击能力。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将以舰炮模块为主,而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时候,则以导弹垂直发射模块为主,如果需要执行反潜任务,则以搭载反潜飞机为主。

问题是,即便如此,建造成本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拿防空作战型来说,即便取消所有大口径电磁炮,也仅能减少大概一百八十亿元,而其他的模块,比如导弹垂直发射模块与电子模块将与巡洋舰一致,而最基本的动力等模块更是不会有任何降低。

按照几家造船厂提供的标书,新一代驱逐舰在大批量建造的情况下,成本也在六百亿元以上。算上造船厂的最低利润率,以及初期设计与研制费用,新一代驱逐舰的采购价格不会低于八百亿元。

对海军来说,这显然难以接受。

要知道,“台湾”级的批量建造价格也就八百八十亿元。

与巡洋舰相比,新式驱逐舰在成本上的唯一优势,就是长期使用的投入费用相对较为低廉,而且在后勤保障上更加容易。比如采用通用武器模块之后,就能同时为驱逐舰与巡洋舰建造模块。

牧浩洋了解这些情况的时候,新一代驱逐舰还在项目审议阶段。

显然,即便立即选择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在二零三五年之间完成第一批驱逐舰的建造工作。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如果能在二零三二年底之前确定建造方案,到二零三五年的时候也只能完成船台建造工作。

结果就是,在中国海军中,没有全能型的多用途驱逐舰。

虽然在某些战斗力上,“昆明”级不比“朱姆沃尔特”级差,但是在综合战斗力上,受排水量限制,“昆明”级远远比不上美国的同级战舰。特别是跟第二批次“朱姆沃尔特”级与肯定能在二零三五年服役的DDG-X级相比,“昆明”级的持续作战能力相差太远,最多只能算得上是一种过渡型战舰。

事实上,如果不是用来取代“成都”级,“昆明”级很有可能被归为护卫舰。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海军在完成了第一批“台湾”级巡洋舰之后,追加建造第二批八艘的主要原因。

在驱逐舰无法撑起半边天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只能加大巡洋舰的建造数量。

要知道,算上四艘“北京”级的话,中国海军能在二零三五年获得二十艘巡洋舰。到时候,部署在印度洋的两支航母战斗群最多需要四艘“北京”级巡洋舰,十六艘“台湾”级都可以部署在本土。如此一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每艘“昆仑山”级配备四艘,从而弥补驱逐舰不足产生的问题。

从综合作战能力上讲,四艘“台湾”级肯定超过了“二加二”。

正是如此,“昆明”级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反而给巡洋舰留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只是,在舰队中,巡洋舰与驱逐舰的主要职责都是防空与对地攻击。

在至关重要的反潜作战上,巡洋舰与驱逐舰都存在一些性能缺陷,而且受昂贵的造价限制,也不可能成为反潜主力。

正是如此,远洋护卫舰成为中国海军辅助战舰中的“第二主力”。

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5章 夜空魅影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40章 突袭第81章 防空拦截第257章 切入点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8章 扩军浪潮第66章 入朝方略第306章 第一步第48章 突发奇想第3章 大难不死第1章 新岗位第92章 突击失败第6章 军事化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49章 疑点重重第26章 排兵布阵第192章 选择权第47章 唯一选择第12章 幕后推手第17章 紧急出动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55章 坟墓第53章 情报联络员第72章 倾其所有第86章 胶着第18章 坦克战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5章 再次见面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67章 预见性第38章 劳动力第44章 加速追击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45章 绝地反击第101章 高歌猛进第179章 救星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26章 理由第314章 大重建第75章 真真假假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52章 大获全胜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59章 起始点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45章 补欠账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41章 求生第121章 中亚剧变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83章 第一步第14章 宣战第13章 底线第64章 退与不退第312章 个体与整体第17章 紧急出动第45章 宣传战第202章 冲刺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38章 战前会议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241章 统一大业第36章 破例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10章 共同体第321章 起源第202章 冲刺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306章 第一步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4章 舰队出港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230章 重压之下第165章 按兵不动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17章 决战之前第81章 进攻制胜论第41章 粮食投资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64章 致命打击第54章 军人的归属第154章 总撤退第318章 总则第98章 战略轰炸第1章 极限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54章 最后冲刺第251章 没有妥协第8章 高歌猛进第39章 余辉第67章 全面动员第78章 多此一举第42章 四个小时第52章 全速追击第90章 一网打尽第31章 不可避免
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5章 夜空魅影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40章 突袭第81章 防空拦截第257章 切入点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8章 扩军浪潮第66章 入朝方略第306章 第一步第48章 突发奇想第3章 大难不死第1章 新岗位第92章 突击失败第6章 军事化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49章 疑点重重第26章 排兵布阵第192章 选择权第47章 唯一选择第12章 幕后推手第17章 紧急出动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55章 坟墓第53章 情报联络员第72章 倾其所有第86章 胶着第18章 坦克战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5章 再次见面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67章 预见性第38章 劳动力第44章 加速追击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45章 绝地反击第101章 高歌猛进第179章 救星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26章 理由第314章 大重建第75章 真真假假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52章 大获全胜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59章 起始点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45章 补欠账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41章 求生第121章 中亚剧变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83章 第一步第14章 宣战第13章 底线第64章 退与不退第312章 个体与整体第17章 紧急出动第45章 宣传战第202章 冲刺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38章 战前会议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241章 统一大业第36章 破例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10章 共同体第321章 起源第202章 冲刺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306章 第一步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4章 舰队出港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230章 重压之下第165章 按兵不动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17章 决战之前第81章 进攻制胜论第41章 粮食投资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64章 致命打击第54章 军人的归属第154章 总撤退第318章 总则第98章 战略轰炸第1章 极限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54章 最后冲刺第251章 没有妥协第8章 高歌猛进第39章 余辉第67章 全面动员第78章 多此一举第42章 四个小时第52章 全速追击第90章 一网打尽第31章 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