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

第四舰队遭到潜艇伏击,更加强化了尼克松撤走的念头。

只是,在他看来,攻击第四舰队的绝非一艘潜艇。

下午一点左右,尼克松收到了较为准确的报告,“美国”号与“企业”号均被六条重型鱼雷击中,两艘航母都已丧失了抢救价值,只有位置稍微远一点的“小鹰”号还能维持大约十六节的航速。

这份报告,更让尼克松坚信,至少有三艘潜艇袭击了第四舰队。

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的大部分潜艇都有六具鱼雷发射管,而潜艇在正常情况下总会保留一到两条鱼雷,以应付随时有可能遇到的威胁,特别是来自其他潜艇的威胁。如果是三艘潜艇的话,那么每艘潜艇发射了四条鱼雷,保留了两条用于反潜的重型鱼雷,正好符合通常战术。

此外,尼克松还注意到一点:第四舰队没有再次遭到鱼雷攻击。

现代化潜艇,重新装填鱼雷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在训练有素的官兵手里,再装填作业往往只有三十秒左右。即便是那些排水量很小的全电动潜艇,也有十二条备雷,因此三艘潜艇有足够的能力干掉第四舰队剩下的战舰。中国潜艇没有这么干,只有一种可能,即发现了第三舰队。

这让尼克松不寒而颤,也让他变得有点优柔寡断。

原因很简单:当时,第三舰队里只有一艘反潜驱逐舰,而且大部分可以用于执行反潜任务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都在夜间的搜救行动中高频率出动,作战能力大降,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潜网。

除此之外,第三舰队还在向西航行。

综合这些因素,尼克松认为,中国潜艇既然已经发现了第三舰队,也就知道第三舰队正在向西航行;如果这些潜艇是在第四舰队北面发起攻击的,就不会直接南下,而会向西南方向航行,在第三舰队前方埋伏下来。

当时,第三舰队的反潜作战参谋也赞同这个观点。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尼克松在一点不到的时候就下令舰队减速,并且让正在返回的四艘驱逐舰加快速度。

只是,在是否改变航线的问题上,尼克松还有点犹豫不决。

主要就是,现在的航线,能让还在第四舰队进行拯救工作的四艘驱逐舰快速返回,如果让航线向南偏移,这四艘驱逐舰就无法及时回归。在此之前,尼克松已经知道,中国海军在迪戈加西亚东面设置了两道潜艇警戒线,至少部署了十几艘潜艇,而这些潜艇很有可能正在全速赶来。如此一来,第三舰队向南转移,实际上就是在向那些正在向西全速航行的中国潜艇靠近。

可以说,第三舰队只有一条路可走:尽快赶往迪戈加西亚。

尼克松的判断没有错,两条警戒线上的十多艘潜艇确实正在全速赶来,而且航速都在三十五节左右,比第三舰队的最高航速还快了两节。只是这些潜艇远在一千多公里之外,根本追不上第三舰队。

这个时候,牧浩洋并不知道,“掉队”的“刺魟”号伏击了第四舰队,而且正在向南逼近第三舰队。

如果知道的话,牧浩洋肯定会立即采取行动。

别的不说,他把手里的几十架战斗机集中起来使用,在第三舰队应付潜艇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肯定能收到意外战果。

战后,“刺魟”号的舰长在做战斗陈诉的时候提到,当时只有他一艘潜艇,为了避免暴露行踪,更为了避免暴露虚实,所以在伏击了第四舰队之后,他没有按照作战守则及时发出战报,而是决定南下偷袭第三舰队。在审慎审议之后,牧浩洋不但没有惩罚这位艇长,还授予他最高荣誉奖章,以表彰他在这场战斗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把击沉“美国”号的功劳记在了他的账上。

当时,牧浩洋主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必要集中岸基航空兵,再次发动攻击。

十二点左右,牧浩洋拿到了较为准确的战报,确定第三舰队的航空兵损失惨重,基本上丧失了攻击能力。

问题是,牧浩洋这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特遣舰队的打击能力已经非常有限了,而且二十多架战斗机飞往印度南部空军基地,没有返回舰队,而留在舰队的战斗机只有五十多架,还有二十多架执行侦察任务的战斗机也飞往了印度。

显然,这点战斗机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海军航空兵方面,周渝生在十一点半发来的电报表明,最快要到下午六点,才能组织起足够多的反潜巡逻机。

至于空军,更加没有什么好指望的了。

当时,空军部署在南亚的战略轰炸机不到四十架,而且全部按照牧浩洋的命令,对迪戈加西亚进行压制性轰炸。如果从国内抽调轰炸机,最快也要到夜间八点左右,才能做好攻击准备。

当时,稍微有希望的是空军的战术航空兵。

问题是,第三舰队在岸基战斗机的打击范围之外,而空军与海军部署在南亚地区的加油机已经全部出动支持舰载航空兵作战,此时正在返回基地,最快也要到下午五点之后才能起飞。如此一来,空军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行动只能安排在六点之后,才能确保在返航的时候与加油机会合。

综合这些因素,下一轮打击怎么也要等到六点之后了。

当然,牧浩洋并没有放弃的想法。

事实上,在二十六日夜间,牧浩洋就没有想过要放跑第三舰队,而且在那个时候就对接下来的战斗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并且做出了第一轮部署:让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四艘反潜战舰再次组成炮击编队,南下截击第三舰队。

也正是如此,特遣舰队才在二十六日夜间向北撤离了三百公里。

要知道,没有防空战舰掩护,航母非常容易遭到攻击。如果第三舰队的指挥官是个狂热的“攻势制胜论者”,一次规模不大的空中打击就有可能重创特遣舰队,让牧浩洋的所有努力都失去意义。

所幸的是,美军舰载战斗机的打击半径受到了严格限制。

原因很简单,在这片战场上,美军舰载战斗机不可能获得加油机支持,也就无法通过加油机延长打击半径。

除非美军飞行员都是亡命之徒,不然只要保持好距离,牧浩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二十七日下午一点半,牧浩洋又派了一架舰载运输机飞往印度,让空军与海军在下午六点发起联合攻击。

只要这轮空中打击奏效,战斗就将结束。

当然,特遣舰队也不是无事可做。

海军岸基航空兵在组织攻击的时候,肯定得把反潜巡逻机招回去,因此得由特遣舰队为攻击部队提供战术信息。

也就是说,牧浩洋得利用剩下的五十多架战斗机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

这个时候,牧浩洋面临一个问题:第三舰队还没有完全丧失制空能力,至少还有二十多架战斗机可用,而且有充足的预警机。因此只要第三舰队适当扩大防空范围,就能有效拦截特遣舰队的侦察机。

问题是,牧浩洋手里没有多少侦察机可用。

再组织一次小规模空战的话,胜算也不是很大,因为美军战斗机完全可以撤回到防空战舰后方,让防空战舰来对付特遣舰队的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最多只能组织一次空战。

原因很简单,派出去的战斗机都无法返回舰队,必须飞往印度的空军基地,根本不可能在六点之前赶回来。

事实上,当时飞往印度的舰载战斗机,都没办法及时返回舰队。

主要就是,空军基地缺乏为舰载战斗机提供维护的基础设施,而很多过度使用的战斗机都存在严重的故障隐患。

如此一来,牧浩洋就得小心翼翼的、合理的利用最后这批战斗机。

按照他的安排,这批战斗机将在四点左右出发,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奇袭,主要任务是侦明第三舰队的情况,缠住第三舰队的战斗机,为空军的战斗机、以及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提供战术情报。

在牧浩洋看来,这次出击将结束这场战斗。

只是,牧浩洋的部署基于一个假设,即第三舰队依然留在第四舰队附近,只是不一定在第四舰队南面,也许机动到了其他方向上。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第三舰队依然会留下来掩护第四舰队。

显然,这个假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只是,在二十七日中午,牧浩洋依然相信第三舰队会留下来。

如果当时他知道第四舰队已经遭到潜艇伏击,肯定会推翻这个假设,从而对四点的侦察行动做出调整。

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当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牧浩洋没有调动用于轰炸迪戈加西亚的轰炸机。如果他做出了不同的安排,让这些轰炸机也参加战斗,打击力量将明显增强,也就很有可能在傍晚的打击中干掉第三舰队。

牧浩洋没有这么安排,也许认为干掉第三舰队已经不是难事了。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在歼灭美军联合舰队之后,登陆舰队就将开赴迪戈加西亚,夺取这座至关重要的岛屿。因为特遣舰队损失了几乎所有舰载战斗机,最快也要到二十九日才能得到补充,所以在登陆作战开始的时候,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将承担主要支援任务,也就有必要减轻轰炸机的作战负担。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确实错过了在二十七日傍晚结束海战的机会。

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9章 新冷战第10章 希望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229章 守无可守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1章 新岗位第27章 疯狂计划第274章 觉悟第39章 余辉第45章 补欠账第112章 了不起的胜利第2章 经济基础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20章 权衡利弊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4章 战争前奏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110章 保守战术第12章 渐行渐远第208章 毁灭之路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50章 民间力量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113章 倾其所有第1章 关键人物第93章 两头作战第73章 余波第36章 权衡第19章 核战争第146章 最后的错误第64章 外交胜利第47章 唯一选择第295章 遗迹第26章 威逼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9章 去台湾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58章 战争余烬第319章 反思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34章 炮战第39章 机会第16章 暗藏杀机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28章 一触即发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7章 突然袭击第80章 情况有变第24章 裂痕第13章 全权顾问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24章 重大发现第90章 独木难支第17章 地区战争第99章 进退两难第241章 统一大业第319章 反思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22章 年关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32章 大梦初醒第86章 战术侦察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1章 取经第29章 初显身手第48章 交战第49章 果断反击第90章 高效率打击第2章 经济基础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42章 找准目标第72章 炮击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314章 大重建第1章 弃武从文第204章 小人物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34章 真正的敌人第45章 越界第57章 战术侦察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307章 壁垒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4章 裂痕第21章 次优选择第9章 临时考核第12章 开战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84章 强攻第52章 全速追击
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9章 新冷战第10章 希望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229章 守无可守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1章 新岗位第27章 疯狂计划第274章 觉悟第39章 余辉第45章 补欠账第112章 了不起的胜利第2章 经济基础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20章 权衡利弊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4章 战争前奏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110章 保守战术第12章 渐行渐远第208章 毁灭之路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50章 民间力量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113章 倾其所有第1章 关键人物第93章 两头作战第73章 余波第36章 权衡第19章 核战争第146章 最后的错误第64章 外交胜利第47章 唯一选择第295章 遗迹第26章 威逼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9章 去台湾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58章 战争余烬第319章 反思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34章 炮战第39章 机会第16章 暗藏杀机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28章 一触即发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7章 突然袭击第80章 情况有变第24章 裂痕第13章 全权顾问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24章 重大发现第90章 独木难支第17章 地区战争第99章 进退两难第241章 统一大业第319章 反思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22章 年关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32章 大梦初醒第86章 战术侦察第29章 初显身手第11章 取经第29章 初显身手第48章 交战第49章 果断反击第90章 高效率打击第2章 经济基础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42章 找准目标第72章 炮击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314章 大重建第1章 弃武从文第204章 小人物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34章 真正的敌人第45章 越界第57章 战术侦察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307章 壁垒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4章 裂痕第21章 次优选择第9章 临时考核第12章 开战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84章 强攻第52章 全速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