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

俄军崩溃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可是这么快就丧失了斗志,多少有点出人意料。

十二月十二日,前线侦察部队证明了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即乌拉尔河东岸的两百多万俄军正不顾一切的涌向乌拉尔河。

只是,迎接他们的不是热腾腾的菜汤,而是冷酷的重机枪。

在乌拉尔河西岸的河滩上,俄军宪兵部队沿着数百公里的河道,在三十多处主要渡河地点架起了数百挺重机枪,然后用高音喇叭命令溃退的俄军官兵返回阵地,不得擅自退回到乌拉尔河西岸。

只是,风声淹没了宪兵的喊话声。

直到重机枪喷出火舌,把成千上万发收割生命的子弹射向昔日的战友,惊慌失措的俄军官兵才猛然反应过来。

后方,也是死路一条。

这一场景,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并不少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宪兵就多次用重机枪阻止进攻部队后撤,并且冷酷的处决了所有在进攻中逃跑的士兵。在被俄罗斯人认为是“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也多次用重机枪把刚刚招募的新兵赶上战场,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成千上万刚刚穿上军服的红军官兵就这么被送到了前方是德军重机枪、后方是红军重机枪的战场上,不断刷新着这场惨烈会战的伤亡纪录。

似乎,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强迫血肉之躯的士兵去流血牺牲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因为在俄罗斯战败之前,俄官方烧毁了所有与这场战斗有关的资料,所以无法确切的知道有多少俄军官兵死在了宪兵的手里。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俄军宪兵的这种做法,毁灭了两百多万俄军官兵的最后一线希望。

在无法与敌人作战、又无法撤退的情况下,不再战斗成为俄军唯一的选择。

这个时候,魏成龙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战地宣传。

当天,中国陆军就出动了数十架大型无人机,而且在这些无人机上安装了高音喇叭,让其在低空飞行,向乌拉尔河东面的俄军官兵宣扬中国军队优待俘虏的政策,播放战俘营里有温暖的被窝、可口的食物、足够的药品等信息,并且鼓舞俄军官兵向东前进,不再为万恶的美帝国卖命。

第二天,运输机开始在战场上空撒布宣传传单。

当时,后方已经印制了大批传单,主要就是宣传后方的生活条件有多好。这些传单原本计划用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因为那边的俄军几乎都是预备部队,素质非常低下。结果,被魏成龙首先用在了乌拉尔战场上。

做完这些事,中国军队要做的,就是做好收容战俘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里,主动向中国军队投降的俄军超过了一百八十万,没有投降的俄军也多半是无法活动的伤员与病号。当时,一些俄军官兵在投降之后,还主动带中国军队去他们的驻地,以便让无法活动的战友得到救治。

毫无疑问,这忙坏了中国军队。

要知道,当时在前线活动的只有六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三十万,相当于一名中国军人要收容七名战俘。

所幸的是,天气正在好转,至少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在前线机场起降了。

当然,也不是乌拉尔河东岸的所有俄军都缴械投降。

十二月十七日,在发现乌拉尔河东岸的俄军士气已经崩溃之后,布鲁希洛夫不顾总统下达的命令,让部队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

让布鲁希洛夫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当天俄军近卫第八装甲师的官兵劫持了师部,逮捕了包括师长日丹诺夫在内的三十多名军官,然后向中国军队投降,而日丹诺夫是布鲁希洛夫的嫡系。

这件事,让布鲁希洛夫意识到,东岸的俄军已经彻底崩溃了。

在求生欲望的迫使下,已经彻底绝望的俄军官兵才会袭击自己的长官,并且在还能作战的情况下向敌人投降。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即布鲁希洛夫的孙子安德烈就在近卫第八装甲师师部当参谋。

小布鲁希洛夫当了俘虏,在战俘营一直呆到战争结束,后来被遣返回俄罗斯,活到九十九岁,在离百岁生日还差三天的时候去世。后来,他为自己的祖父写了一本传记,与布鲁希洛夫有关的很多事情,都是由这本传记讲述的。再往后推,小布鲁希洛夫的儿子还是中俄民间友谊社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布鲁希洛夫能够活到战后,与他那个大名鼎鼎的祖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身份,让他没有被送去条件恶劣的劳动营,而是一直留在了衣食无忧的战俘营里。要知道,在整个大战期间,被送到劳动营的俄军战俘中,只有不到一半能活到战后。对于从小就养尊处优的小布鲁希洛夫来说,体格肯定不如其他俄军战俘,根本没有希望活着从劳动营走出来。

布鲁希洛夫做出了正确决定,只是来得太迟了。

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不到十万俄军撤退到了乌拉尔河西岸,而且随即都被宪兵押往后方的集中营。

事实上,这些俄军官兵的结局都很悲惨。

要知道,布鲁希洛夫下达的命令没有得到总统的支持与认可,因此所有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的俄军官兵都被认为是擅离职守,均被军事法庭宣判有罪,大部分被送到了俄罗斯的劳动改造所,而一些担负了主要职责的军官则被送到了北乌拉尔地区的监狱里面,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活到了战后。

有趣的是,俄罗斯总统没有惩处下达撤退命令的布鲁希洛夫。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总统也不敢惩处布鲁希洛夫,因为俄军中的反叛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战后,很多受审的俄军将领都认为,正是俄罗斯总统的亲美立场,把俄罗斯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葬送了俄罗斯在过去数百年里,用十多代人的鲜血与汗水辛苦建立起来的国家基业。

当然,这些俄军将领都没有提到,在开战初期,他们也是乐观派。

不管怎么说,仅用了十八天,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方面军就不复存在了,其毁灭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戚凯威的进攻安排。

要知道,如果没有暴风雪,戚凯威打算花一个月吃掉乌拉尔河以东的俄军。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三千余名官兵伤亡,而且三分之二是冻伤,真正的作战伤亡只有一千名左右。此外,装备损失几乎可以忽略,而且在推进到乌拉尔河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六个集团军都有较为完备的战斗力,没有必要动用第二梯队。

后来,诺日罗夫在接受审判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乌拉尔河东岸的俄军能够坚守,中国军队就别想打过乌拉尔河,因为美军三十个师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有足够的把握在乌拉尔河西岸取胜。

显然,这位精通政治手腕的美军上将到最后都没意识到,正是他,葬送了原本可以协助美军作战、成为美军强力后援的两百多万俄军。也正是他的错误决定,使布鲁希洛夫在哈萨克斯坦战场上精心部署了数个月的战略防区变成了摆设。还是他,让六十万美军官兵不得不承受中国军队的全部压力。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是布鲁希洛夫在指挥美俄联军作战,哈萨克斯坦战役的结果将大不一样。原因就是,布鲁希洛夫肯定会让两百多万俄军撤下来,并且使其成为预备队,然后依靠乌拉尔河进行防御。如果不把俄军的实际状态考虑进去的话,这种说法没错,毕竟两百多万军人不是吃素的。可是以当时俄军的状态,就算撤下去了,也没有多少作战能力,而且俄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都无法撤退,能撤的只有军人。也就是说,即便是布鲁希洛夫在指挥美俄联军作战,也只能让戚凯威在乌拉尔河防线上多花一些力气,把这场残酷的会战拖得更久一些。

事实上,很多俄军将领都承认这一点,即中国军队在冬季发动进攻,本身就是一次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军事冒险,俄军根本没有做好在冬季打仗的准备,也就不可能在冬季击败中国军队。

没有做好准备的,还有美军。

十二月二十日,恶劣天气基本上过去了。

当天,乌拉尔河下游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了零下十摄氏度,夜间的最低气温也在零下二十五摄氏度以上。

虽然诺日罗夫非常自大,但是他也非常清楚,美军根本打不败中国军队。

结果就是,当天傍晚,诺日罗夫下令炸开乌拉尔河上的冰盖,并且让工兵炸掉了战线上的所有桥梁。

反攻乌拉尔河东岸是不可能了,美军能做的就是阻止中国军队渡过乌拉尔河。

问题是,这么做有用吗?

要知道,既然戚凯威有信心在冬季打一场进攻战,而且以打过伏尔加河为目的,他就肯定有所准备。

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

准备充分之后,中国军队在圣诞夜开始强渡乌拉尔河,开始了会战打响以来的第一次正规作战行动。

第12章 封锁第212章 充分准备第127章 改进第8章 泰然处之第78章 两强标准第61章 唯一方案第73章 扩军备战第15章 宣战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41章 顺藤摸瓜第28章 风驰电掣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10章 希望第205章 突袭第107章 全面压上第268章 光速第18章 围捕第43章 根源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42章 粮食换土地第266章 门槛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96章 高调第52章 统一意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0章 补充攻击第36章 分外之责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283章 第一步第48章 战争准备第61章 防空作战第101章 导弹攻击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159章 大部队渡江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236章 消耗战第313章 千年战争第19章 伏击第47章 第一枪第51章 时间点第54章 反击第255章 最后方案第7章 关联性第300章 疯狂的顶点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5章 千虑一失第40章 自作主张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57章 提前行动第138章 运气因素第125章 潜力大爆发第53章 橄榄枝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17章 负担得起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37章 回国第156章 难题第113章 潜艇禁区第61章 战略打击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93章 两头作战第11章 矛盾心态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52章 突击开始第82章 战火再起第88章 进退维谷第319章 反思第47章 证据第60章 精锐之师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29章 力挽狂澜第53章 巧合第77章 诱饵第132章 机会第118章 海上巨无霸第94章 托管第14章 拉力赛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152章 地面战争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51章 第三号刺客第13章 周密计划第56章 放长线第122章 拖后腿第58章 海航突击第171章 八个半小时第10章 希望第17章 从基础做起第109章 未来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13章 新兵能战第50章 民间力量
第12章 封锁第212章 充分准备第127章 改进第8章 泰然处之第78章 两强标准第61章 唯一方案第73章 扩军备战第15章 宣战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41章 顺藤摸瓜第28章 风驰电掣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10章 希望第205章 突袭第107章 全面压上第268章 光速第18章 围捕第43章 根源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42章 粮食换土地第266章 门槛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96章 高调第52章 统一意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0章 补充攻击第36章 分外之责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283章 第一步第48章 战争准备第61章 防空作战第101章 导弹攻击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159章 大部队渡江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236章 消耗战第313章 千年战争第19章 伏击第47章 第一枪第51章 时间点第54章 反击第255章 最后方案第7章 关联性第300章 疯狂的顶点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5章 千虑一失第40章 自作主张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57章 提前行动第138章 运气因素第125章 潜力大爆发第53章 橄榄枝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17章 负担得起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37章 回国第156章 难题第113章 潜艇禁区第61章 战略打击第132章 攻守两难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93章 两头作战第11章 矛盾心态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52章 突击开始第82章 战火再起第88章 进退维谷第319章 反思第47章 证据第60章 精锐之师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29章 力挽狂澜第53章 巧合第77章 诱饵第132章 机会第118章 海上巨无霸第94章 托管第14章 拉力赛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152章 地面战争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51章 第三号刺客第13章 周密计划第56章 放长线第122章 拖后腿第58章 海航突击第171章 八个半小时第10章 希望第17章 从基础做起第109章 未来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13章 新兵能战第50章 民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