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

虽然得到元首的指示,让牧浩洋在对欧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目的,但是却打乱了他的战略计划,因为他准备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群岛。如果与欧洲联邦的谈判破裂,那么在年底就得进军欧洲大陆。

问题就在这里。

从军事上讲,进军欧洲大陆是陆军的任务,与海军没有多大关系,可是海军肯定不能错过这场好戏,总得意思一下吧,比如派遣一支舰队进入地中海,实现进军大西洋的梦想,在欧洲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一来,海军能够用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就将减少。

虽然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兵力优势将较为明显,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地步。如果派遣六支航母战斗群去地中海,那么在太平洋上,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就没有优势了。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要么提前、要么延迟。

显然,延迟不是理想选择。

虽然黄瀚林没有明确提出必须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但是牧浩洋却知道,肯定有希望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而且越早结束战争,好处就越大。另外,在战争部长的位置上,牧浩洋能够掌握很多连杜小蕾都不清楚的资料,因此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中国在二零五五年的战争开支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也是在国内经济秩序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比例。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二零五五年把百分之六十的产出都用在了战争上。

这就意味着,国内劳动者在付出了艰辛劳动之后,只能获得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

如果在和平时期,国民经济早就崩溃了。

即便在战争时期,这种状况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通过从同盟集团中获取利益,中国早就爆发经济危机了。当然,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战争开支,也与社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即便只能分享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中国公民也能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受战争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对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进行管制,只制订了一个较为宽松的限购政策,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成年人每月限制够五十公斤粮食、二十公斤肉类、十公斤鱼类、十公斤禽蛋、二十五公斤蔬菜、五公斤食用油,并且严厉打击市场投机倒把行为,故意炒作生活物资物价、金额超过一百万元的为严重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事实上,如此宽松的限购政策,使任何炒作物价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因为即便参与高强度的社会劳动,一个成年人一个月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食物。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粮食的话,相当于人均年消费两千公斤,而在战前,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也不到两千公斤。

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的国内环境,正是中国军队在前线表现神勇的关键因素。

官兵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什么?说得大一些,是捍卫祖国,履行军人的职责。说得小一些,就是捍卫自己家园,让身在后方的亲人能够过上安全、稳定、富足的生活,不让亲人受到战火荼毒。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榨干。

问题是,如果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战争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至少会使取胜的价值大打折扣。

当时,牧浩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前线的进展一切顺利,在二零五六年,中国能够把战争开支所占比例维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甚至能够有所降低,主要是几个主要战场上的战斗都已结束,军队的作战强度开始降低,战争物资消耗量也大大降低,没有必要继续把重点放在军事生产上,可以释放出部分生产力。

问题是,如果拖到二零五七年,那就不容乐观了。

要知道,战争拖到二零五七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战局逆转,二是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显然,前者不大可能,就算遇到了麻烦,美军也没有机会反败为胜。

关键就在后者。

虽然牧浩洋希望美国当局能够认清形势,在中国军队攻上北美大陆之前投降,但是他又不会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美国有雄厚的国家基础,还有大量没有动员的国民,也就很有可能负隅顽抗。

如此一来,早一天打到美国本土,肯定比晚一天打过去更加有利。

原因很简单,美国肯定会扩大战争动员规模,也肯定会全力提高军事产能,只是这些行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军队的进军速度够快,就能赶在美国榨干最后一滴战争潜能之前打败美国,也就能够避免使战争规模扩大,避免在美国本土打一场恶仗。

这个机会,就在二零五六年。

牧浩洋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表明,美国肯定能在二零五六年来一次大爆发,比如征召两千万以上的军人,把军事产能提高一倍、甚至两倍,完善本土的战略防御部署,做好打本土防御战的准备。

真要拖到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国本土肯定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后来,魏成龙做了一个估计,如果在二零五六年攻打美国本土,只需要投入五百万地面部队,如果在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国本土,就需要动用一千万地面部队,而且伤亡将比前者增加两倍以上。

这个估计是否正确,谁也没办法证明。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二零五五年下半年,不管是牧浩洋、还是其他高级将领,都认为应该在二零五六年登陆北美大陆,而且最好是在年初,以便在二零五六年中期翻越横惯北美大陆的洛基山脉。按照牧浩洋的估计,如果能够在二零五六年登陆北美大陆,就有把握在年底到达美国东海岸。

问题是,要在二零五六年初登陆北美大陆,就得在此之前占领夏威夷群岛。

事实上,牧浩洋安排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群岛,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他的攻占对象只是群岛东部的某座大型岛屿,而不是占领整座群岛。在他眼里,夏威夷群岛只是进军北美大陆的跳板。

可惜的是,现在出了问题。

牧浩洋只有一个选择:把进攻夏威夷群岛的时间提前。

七月初,他认为能在月底发起进攻。随后发现,舰队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而且物资调运工作无法在两个月内完成,至少需要三个月。别忘了,澳洲会战在五月底才结束,而且小规模战斗还在进行。

结果就是,牧浩洋把进攻夏威夷群岛的时间订在了八月底。

把作战行动提前三个月,准备时间缩短一半,肯定会产生很大的麻烦,最突出的就是部队集结与物资运送。

当时,庞跃龙建议在七月底或者八月初发动一次小规模进攻,夺取夏威夷群岛西部的某座岛屿,作为进攻夏威夷群岛的前进基地,而中途岛就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能够极大的减轻后期作战压力。

审慎考虑之后,牧浩洋否决了这个提议。

原因很简单,在夏威夷群岛西部,就没有一座岛屿大到能够容纳数十万军队,也就不可能成为进攻跳板。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即进攻夏威夷群岛不需要前进基地。

虽然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到夏威夷群岛有一万公里,期间只有威克岛,而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最大航程也就一万公里出头,还是轻载时的航程。但是这些问题,在二零五五年都已得到解决。

比如,空军装备了空中充电机,能够在十五分钟内,同时为四架大型电动飞机补充全部电能。如果以一对四的方式全程伴飞,几乎能够让大型电动运输机具备无限续航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充电飞机很容易改装,就是用大型电动飞机装上一套小型聚变供电系统,只要有需要,空军能在一个月之内提供上千架。

此外,海军也有所准备。当时海军已经开发出一种“甲板系统”,能够在低海况的情况下,把五艘以上的平甲板货轮拼接起来,组成一座浮动机场,提供一千五百米的跑道,供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

可以说,空运根本不是问题。

至于其他方面,更加不是问题。比如支援力量,到时候至少有八十艘护航航母、近两百艘火力支援舰、近三百艘武装护航舰可供海军调用,即便不算主力舰队,也能为陆战队提供三千架战术战斗机与两千门大口径电磁炮的强大支援力量,确保陆战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登上夏威夷群岛的任何一座岛屿。

护航问题也已得到解决,由护航航母、反潜战舰、武装护航舰与全电动潜艇为主的护航力量,使运输船队安全抵达目的地的概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货物的在航损失率低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有了这些基本条件,牧浩洋自然不用考虑夺取前进基地了。

说得简单一点,强大的舰队就是陆战队的前进基地。

第60章 陌生的战场第50章 大无畏第53章 生存竞赛第54章 反击第73章 余波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37章 回国第2章 利益交换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26章 转折点第82章 担忧第65章 门槛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205章 突袭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80章 转变第79章 立场第66章 回家第73章 关键装备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15章 受害者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28章 导火索第168章 上前线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32章 关键时刻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72章 对峙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231章 是敌是友第44章 加速追击第57章 灾难应对措施第271章 复员大潮第275章 轨道飞行器第64章 直接证据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4章 扫帚星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06章 余波未尽第95章 情报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92章 突袭的回报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219章 做彻底第7章 直觉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17章 放手去干第52章 突击开始第68章 南海战略第42章 找准目标第237章 攻坚战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7章 地区战争第28章 九死一生第51章 第三号刺客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14章 向前看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1章 弃武从文第27章 利诱第122章 拖后腿第32章 金融战争第24章 勇敢面对第7章 太空战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55章 坟墓第36章 分外之责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74章 回归第74章 交易第49章 果断反击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24章 重大发现第134章 守与不守第158章 二虎相争第172章 欲擒故纵第5章 夜空魅影第70章 内部矛盾第7章 太空战第64章 退与不退第132章 临界点第39章 救援行动第84章 战将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98章 严阵以待
第60章 陌生的战场第50章 大无畏第53章 生存竞赛第54章 反击第73章 余波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37章 回国第2章 利益交换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26章 转折点第82章 担忧第65章 门槛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205章 突袭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80章 转变第79章 立场第66章 回家第73章 关键装备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15章 受害者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28章 导火索第168章 上前线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32章 关键时刻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72章 对峙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231章 是敌是友第44章 加速追击第57章 灾难应对措施第271章 复员大潮第275章 轨道飞行器第64章 直接证据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4章 扫帚星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06章 余波未尽第95章 情报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92章 突袭的回报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219章 做彻底第7章 直觉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17章 放手去干第52章 突击开始第68章 南海战略第42章 找准目标第237章 攻坚战第134章 技术优势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7章 地区战争第28章 九死一生第51章 第三号刺客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14章 向前看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1章 弃武从文第27章 利诱第122章 拖后腿第32章 金融战争第24章 勇敢面对第7章 太空战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55章 坟墓第36章 分外之责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74章 回归第74章 交易第49章 果断反击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24章 重大发现第134章 守与不守第158章 二虎相争第172章 欲擒故纵第5章 夜空魅影第70章 内部矛盾第7章 太空战第64章 退与不退第132章 临界点第39章 救援行动第84章 战将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98章 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