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自知之明

吃晚饭的时候,情报参谋送来了一份刚刚收到的资料。

印度舰队司令官名义上是迪亚斯海军上将,而真正的指挥官则是舰队参谋长,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二十七年的辛巴海军中将。

辛巴的父母是孟买人,在一九八三年移居美国,在旧金山经营一家印度餐厅,在辛巴出生后移居佐治亚州。因为在美国出生,又接受了典型的美国教育,受印度社群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辛巴是个典型的美国人。十八岁的时候,他就在州参议员的推荐下,考入了美国海军学院,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在其长达二十七年的军龄中,曾经在护卫舰、驱逐舰、两栖攻击舰、巡洋舰与航母上担任要职,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是“斯坦尼斯”号航母上的航空作战参谋。二零四二年,辛巴从美国海军退役的时候,已经是海军少将,任太平洋舰队第七舰队司令官。

二零四二年,辛巴回到印度,并且正式脱离美国国籍。

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了印度海军中将,担任印度舰队参谋长。

在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中明确提到,印度舰队里面,除了辛巴之外,主要参谋人员与主要战舰的舰长都是重回印度的美国退役军人,包括辛巴的左膀右臂,舰队作战参谋甘德拉上校与舰队航空参谋尼亚上校。

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舰队就是一支美国舰队。

当然,在基层官兵中,绝大部分仍然是纯正的印度人,因此印度舰队的官兵素质远远比不上美国舰队。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辛巴是一个阅历丰富、还有一定实战经验的舰队指挥官。

这样的对手,肯定很难对付。

这个时候,辛巴也收到了由印度情报机构提供的一份情报,得知指挥中国特遣舰队的不是海军上将章玉廷,而是总参谋长牧浩洋。

也许,牧浩洋并不知道,辛巴最佩服的海军将领就是他。

虽然牧浩洋算不上真正的海军将领,因为他是从陆战队特种部队提拔起来的,还花了几年时间学了些没有多少用的专业知识,没有在海军学院接受系统学习,但是他的表现,特别是在中日战争期间,指挥中国舰队打的那几次海战,足以证明他不比任何一位从海军学院毕业的海军将领差。

可以说,辛巴的心理负担更大。

要知道,牧浩洋还没有吃过败仗。

这份情报,坚定了辛巴的判断,即不能与特遣舰队正面决战,必须尽一切可能偷袭特遣舰队。

只有偷袭,印度舰队才有必胜的把握。

事实上,即便指挥特遣舰队的是章玉廷,辛巴也不敢掉以轻心。

原因很简单,在杨禹方退役后,章玉廷是中国海军中最有潜力的将领,而且也是中国海军实质上的司令官。虽然牧浩洋名义上以总参谋长身份兼任海军司令,但是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由做为参谋长的章玉廷负责海军事务。更重要的是,章玉廷参加了几乎所有由牧浩洋指挥的海战,还曾经跟随腾耀辉参加了东海战争,经验不比牧浩洋差,而且他还是正宗科班毕业的海军将领。

正是如此,在中午的时候,辛巴就下令舰队转向南下。

当时,他在收到中国战斗机入侵澳大利亚领空,与美军战斗机对峙之后,就意识到特遣舰队即将通过巽他海峡,甚至已经进入了巽他海峡。也就是说,印度舰队不可能阻止特遣舰队进入印度洋。

这样一来,即便印度舰队及时赶到,也要正面与特遣舰队决战。

以辛巴的阅历,他不可能不知道印度舰队与特遣舰队的差距。

暂且不说舰载航空兵的差距,就拿航母来说,印度舰队也比特遣舰队差远了。

被命名为“维拉特”号、“维克兰特”号、“维克拉马迪亚”号、“维克托”号与“维经尼亚”号的五艘航母,分别是美国海军的“里根”号、“斯坦尼斯”号、“杜鲁门”号、“林肯”号与“文森”号航母,舰龄最老的“维经尼亚”号已经达到了六十三年,即便是“维拉特”号也服役了四十二年。

这意味着什么?

“尼米兹”级的设计服役寿命为五十年,交付给印度之前,“林肯”号与“文森”号已经封存了好几年,“斯坦尼斯”号与“杜鲁门”号即将退役,连“里根”号也计划在三年后转为取代“罗斯福”号,转为训练舰。为了让这五艘航母继续服役,印度当局支付了一笔数额非常可观的费用。别的不说,为“林肯”号与“文森”号重新装填堆芯,就花掉了数十亿美元。

虽然在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之后,这五艘航母还能服役二十年左右,但是很多问题是无法通过改装解决的,而且航母的基本作战能力受基本设计与主要设备限制,很难通过改装得到提高。

比如,五艘航母使用的仍然是A4W/A1G反应堆,输出功率只有二百兆瓦左右,只能满足推进系统,无法为电磁弹射器提供额外的电能,而安装单独的供电系统与电磁弹射器,不但投资巨大,还要足够的改装时间,根本无法在二零四四年之前交付,结果五艘航母仍然保留了蒸汽弹射器。

仅此一项,航空作战效率就降低了三分之一。

此外,蒸汽弹射器的维护周期比电磁弹射器短得多,正常情况下每使用一千次,就要进行全面维护,而且只能在港口内进行。在作战行动中,战斗机满载起飞的概率大得多,因此弹射器的维护周期将缩短到六百到八百架次。按照八百架次计算,一艘航母在出动三千二百架次之后,就要回港维护。在大规模海战中,即便在与敌舰队交战之前,每天出动的侦察机与防空战斗机就有一百多架次,某些时候甚至会超过两百架次。比如在大范围搜索时,一天至少需要安排六批侦察机、某些时候需要提高到八批,每次每艘航母需要出动十二架、甚至更多的战斗机,加上一天六批防空战斗机,每艘航母的日出动量在一百五十架次左右,某些时候能达到两百架次以上。由此可见,即便没有与敌舰队交战,“尼米兹”级在战区内的持续活动时间也不能超过二十天。

与之相比,配备电磁弹射器的航母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拿“昆仑山”级航母来说,虽然只安装了三部电磁弹射器,但是平均维修周期在二千五百架次以上,最短也能达到二千架次,因此在一个维护周期内,一艘航母能够出动六千架次作战飞机,足以在战区内活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

除了弹射器之外,动力系统上的缺陷,还使五艘印度航母无法配备先进的自卫系统。

要知道,“昆仑山”级,特别是从第二批开始,提高了核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在不为电磁弹射器供电的情况下,能在保持三十节航速时为六座电磁速射炮供电,其末段反导拦截能力是“尼米兹”级的十几倍。

与航母一样,印度舰队里的其他战舰也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

比如,只有五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舰龄不到二十年,而且这五艘驱逐舰在美军中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打击,而不是舰队防空。承担舰队防空任务的是巡洋舰,而印度舰队只有五艘“提康德罗加”级,其平均舰龄高达四十五年。除此之外,只有十五艘“伯克”级驱逐舰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虽然美国海军非常慷慨的提供了二十艘“自由”级与“独立”级滨海战斗舰,而且都配备了反潜作战模块,是标准的远洋反潜护卫舰,但是这种战舰连美国海军都看不起,又有多少作战能力呢?

算上舰载战斗机的性能差距,印度舰队更加没有优势可言。

当然,这还没有考虑双方的官兵素质。

要知道,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海军逐步发展壮大,参加了数次大规模战争,还执行了不计其数的小规模作战任务,拥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特别是在十年前的对日战争中,中国海军的表现异常优秀。与之相比,虽然印度海军拥有航母的历史久远得多,在舰载航空兵的应用上也有一些门道,但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结束之后,印度海军形同虚设,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使用过航母了。

这意味着什么?

美国海军中,官兵的平均服役时间也就十五年左右,而印度海军还不到十年,二十年等于经历了两代人。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印度舰队全军覆没,就没有多少幸存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印度海军,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印度海军了,根本没有几名有经验的海军官兵。

事实上,这也是像辛巴这样的美籍军人返回印度的主要原因。

辛巴想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事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祖国变得更强大,但是他同样明白,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除了需要面对世界上第二大的海军之外,他还要面对内部的挑战。

所幸的是,他暂时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迪亚斯上将已经离开了舰队。

这不是他的安排,而是印度海军司令部的安排。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与迪亚斯根本谈不到一起。如果让迪亚斯留在舰队里,两人肯定会闹翻天。在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印度海军司令部让辛巴留了下来。

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给他的压力。

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4章 勇敢面对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05章 突袭第40章 丰收时期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21章 突如其来第5章 宣战第49章 疑点重重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79章 立场第60章 舰队北上第15章 轰炸任务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2章 技术工作者第93章 空中偷袭第29章 选将第57章 老少校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270章 投降第33章 科技战略第9章 错误的航线第303章 幸运儿第209章 装甲会战第92章 怎么打第51章 精密计划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42章 分兵合进第70章 外交战场第35章 奔赴前线第69章 登门求教第13章 分外事第72章 爱国商人第58章 战争余烬第17章 新的选择第29章 严阵以待第83章 试探第240章 涉险过关第97章 长远考虑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99章 妥协第76章 新机会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8章 高歌猛进第236章 消耗战第69章 左右为难第75章 预演第20章 克制第49章 果断反击第82章 十一比八第87章 地区军备竞赛第48章 交战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74章 战争狂人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46章 预料之外第21章 动员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3章 战略误判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129章 重返战场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95章 迎难而上第12章 前途未卜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35章 支柱第176章 硬碰硬第37章 远洋护卫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43章 门槛第1章 关键人物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99章 妥协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319章 反思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38章 劳动力第143章 老鸟上阵第40章 自作主张第31章 接触第25章 走投无路第44章 防空火网第230章 理智决策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9章 备战第215章 海军优势
第320章 宗教干预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4章 勇敢面对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05章 突袭第40章 丰收时期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21章 突如其来第5章 宣战第49章 疑点重重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79章 立场第60章 舰队北上第15章 轰炸任务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2章 技术工作者第93章 空中偷袭第29章 选将第57章 老少校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270章 投降第33章 科技战略第9章 错误的航线第303章 幸运儿第209章 装甲会战第92章 怎么打第51章 精密计划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42章 分兵合进第70章 外交战场第35章 奔赴前线第69章 登门求教第13章 分外事第72章 爱国商人第58章 战争余烬第17章 新的选择第29章 严阵以待第83章 试探第240章 涉险过关第97章 长远考虑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99章 妥协第76章 新机会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8章 高歌猛进第236章 消耗战第69章 左右为难第75章 预演第20章 克制第49章 果断反击第82章 十一比八第87章 地区军备竞赛第48章 交战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74章 战争狂人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46章 预料之外第21章 动员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3章 战略误判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129章 重返战场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95章 迎难而上第12章 前途未卜第291章 生存空间第35章 支柱第176章 硬碰硬第37章 远洋护卫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43章 门槛第1章 关键人物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112章 绝地反击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99章 妥协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319章 反思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38章 劳动力第143章 老鸟上阵第40章 自作主张第31章 接触第25章 走投无路第44章 防空火网第230章 理智决策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9章 备战第215章 海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