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复员大潮

收费章节(12点)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总共征召了一千八百六十七万四千七百五十九名官兵,阵亡失踪与被俘七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因伤残退役的有二百三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五人,因此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现役巨人总数为一千六百五十二万零八百六十二人。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七名民兵志愿人员等由军方直接指挥的准军事人员。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军队的规模超过了两千万。

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将决定中国能否顺利进入到和平时期。

八月一日,也就是传出美国投降消息的当天,就有近十万名军人申请退役,还有大约五十万军人准备申请退役。

战争结束了,绝大部分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退役。

早在二零五六年初,牧浩洋就拟定了一份关于战后的军备方案,准备把常备兵力削减到两百万以内。按照他的设想,大战结束后,陆军海军与空军的兵力均在四十万以内,陆战队削减到二十万,天兵(后来为天军)则增加到二十万,再加上总参谋部等机构的大约三十万文职军人,总计一百九十万。

这意味着,把准军事人员算上,将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军人得退役。

问题是,牧浩洋提交的方案没有得到黄瀚林的批准,而是让黄瀚林觉得,保留一百九十万军人依然太多了。

按照黄瀚林的设想,战后的军队规模得控制在一百四十万以内。

怎么个控制法,黄瀚林却没有说出来,而是让牧浩洋去想办法。

显然,这是在为难牧浩洋。

后来,牧浩洋辞去战争部长职务,就与此事有关,因为他不可能在照顾军队利益的情况下,完成黄瀚林下达的任务。

要知道,千万不要小看这五十万兵力。

就算陆海空各削减十万,裁减十万文职军人,再让陆战队与天兵各减五万,也不大可能实现。

原因很简单,军力规模所小,就一定符合国家利益吗?

要知道,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四十万陆军绝对太少了,即便采用本土防御战略也需要五十万陆军。更重要的是,战后的中国军队不再是一支本土防御军队,也不再是一支只能在本土附近作战的军队,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化军队,必须具备全球作战能力,还得控制上百座海外军事基地。可以说,陆军就算保持五十万,也显得太少,因为这意味着留在本土的陆军不会超过二十万。

至于海军,情况也差不多。削减到五十万,才能保证至少十二支的航母战斗群,而裁减到四十万,就要砍掉三支航母战斗群。在牧浩洋看来,保证中国海军全球存在全球活动的底线就是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如果要想在此基础至少,确保能够在任何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取胜,至少还得增加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海军的合理兵力是六十万,而不是牧浩洋计划的五十万。

当然,空军陆战队与天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甚至可以说,就连削减文职军人也不太容易,毕竟一支军队有很多需要文职人员处理的事务。

到最后,黄瀚林也承认,过分削减军队是错误的行为。

两年后,中国军队的兵力不是一百四十万也不是一百九十万,而是二百四十五万,比牧浩洋要求的还多了五十五万。

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黄瀚林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要求牧浩洋把军队规模削减到一百四十万,并不是真的想这么做,而是想借此机会挤走牧浩洋,让这个不可取代的军事统帅离开军队,以确保其政治地位不受影响。

毫无疑问,肯定存在这样的可能。

只是,黄瀚林肯定不会明目张胆的做,而是会给牧浩洋制造一些难题,让牧浩洋主动辞职,然后再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调整军事方针。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一年之后,随着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黄瀚林采纳了由参谋长会议主席魏成龙提出的建议,把军队规模扩充到二百四十五万,以应对新的威胁,巩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所幸的是,黄瀚林没有完全贬低牧浩洋。

在牧浩洋辞职之前,黄瀚林亲自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以表彰他在战争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牧浩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元帅。

不管怎么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安置上千万军人,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

所幸的是,在战争期间,牧浩洋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出台了一些政策,便于在战后让军人复员。

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战场轮换制”。

按照这套制度,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相应的部署时间表,只要达到了规定的作战部署时间就能申请退役。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即分了军兵种又分了军衔,还与官兵是否负伤是否获得嘉奖有关。

比如,在陆军中,上士以下的士兵的战场部署时间为七百二十天,只要达到,就可以向陆军司令部申请退役,而且都能得到批准,除非官兵自愿延长服役期,不然都将在达到标准后返回后方。如果在作战中负伤,且伤情得到评定,将按照受伤的严重情况,相对的减少战场部署时间,为此陆军制订了一套极为详细的伤情评定标准,把伤势分成了十二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减免期。如果在作战中表现勇猛,获得了嘉奖,也可以根据对应的细则减少战场部署时间。有减免,也就有延长,而导致战场部署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就是在后方的休整时间。

相对而言,军官的战场部署时间比士兵长得多。

此外,海军空军与陆战队都有各自的标准,而且会在新兵加入的那一天,就明确告知详细情况。

结果就是,很多新兵都在数着天数过日子。

这项政策,实际上就是为战后让军人复员准备的。

根据中国军方统计,百分之六十四的陆军官兵百分之八十七的海军官兵百分之八十三的空军官兵与百分之七十二的陆战队官兵都在达到战场部署时间之后,主动要求延长服役时间。

显然,这些官兵在战争退役之后,都是首批遣散对象。

八月初,牧浩洋就在战争部下设立了“军人退役复员办公室”,专门处理与军人退役有关的事情。

后来,经该办公室处理的退役军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万。

当然,让一千多万军人退役,绝对不可能在一天内办到,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好几年。

从本质上讲,让军人退役的关键,就是能够让他们返回社会,适应社会环境。

要知道,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很多职业军人根本无法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别的不说,让牧浩洋退役的话,他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消磨每天的二十四个小时。

如此一来,解决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所幸的是,大战结束之后,百业待兴,需要大量从业劳动者,而受过严格纪律训练的军人绝对是理想的劳动者。

只是,很多军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所必须的技能。

为此,牧浩洋在二零五六年初就筹建了“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学校”,专门为退役军人提供职业培训。除此之外,现役军人有机会在服役期间攻读各种学位,而且很大一部分学费由军队承担。

有趣的是,当时在现役军人中,获得学士学位比例最高的是潜艇兵。

根据战后统计,在大战期间,有百分之二十三的潜艇兵通过远程学习,拿到了学士以上学位。

也许,这与潜艇兵的特殊作战环境有关吧。

除了帮助军人掌握再就业的技能之外,牧浩洋还利用个人影响力,努力说服国内企业优先聘用退役军人。

所幸的是,大部分企业确实在优先录用退役军人。

另外,为退役军人提供社会保障也非常关键。

在这个问题上,牧浩洋主要采用两个办法。服役时间在三年以内的,军队将根据实际服役时间作战表现军衔是否负伤是否获得嘉奖等条件,给予一次性退役保障金。对于服役时间在三年以上的退役军人,军方则根据其实际情况,即前面提到的参考条件,为其交纳社会保险。

可以说,妥善安顿一千多万退役军人,关系到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在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为退役军人所做的事情,不比在大战期间为军队为国家做的贡献差。

没有他,一千多万退役军人就不可能在战后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由黄瀚林提出,由牧浩洋实施的战略计划,即帮助各个国家进行战后重建的计划。

这个计划,后来也被称为“牧浩洋计划”。

严格说来,第一个提出该计划的就是牧浩洋,黄瀚林只是第一次把这个计划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中国打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可是要守住战争的胜利果实,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牧浩洋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就与此有关。

第15章 受害者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2章 大马士革事件第64章 千钧一发第32章 匹夫有责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32章 分兵拦截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183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38章 战役目的第9章 备战第61章 防空作战第27章 精妙战术第16章 马蜂窝第27章 利诱第33章 最后反击第156章 难题第10章 共同体第84章 青出于蓝第42章 第五代第79章 盲目猜测第77章 诱饵第298章 决裂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48章 外派第4章 战争危机第24章 裂痕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79章 另辟蹊径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44章 拿命去赌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76章 水下力量第59章 于公于私第200章 将错就错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178章 进攻心切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124章 战略转向第85章 欲擒故纵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305章 小行星撞击第83章 科学宝藏第43章 南亚明珠第21章 突如其来第13章 风起云涌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6章 威逼第90章 机遇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284章 转变第158章 二虎相争第22章 登陆作战第246章 登陆美国第50章 匿踪突击第184章 强攻第101章 反击第9章 以退为进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109章 东线开打第34章 炮战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15章 千虑一失第9章 临时考核第52章 突击开始第89章 虚与委蛇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75章 咄咄逼人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57章 提前行动第101章 反击第20章 进攻意识第79章 舰队拦截第8章 高歌猛进第227章 灭绝第22章 年关第36章 破例第49章 主角与配角第85章 突击开始第141章 入朝第169章 乱战第54章 最后冲刺第3章 战前会议第222章 错误情报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61章 战略禁运第103章 战场外的问题第33章 科技战略第73章 沉默是金第32章 拼光拼尽第17章 紧急出动第285章 行星大发现第24章 勇敢面对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66章 不可避免第82章 欧盟的机会
第15章 受害者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2章 大马士革事件第64章 千钧一发第32章 匹夫有责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237章 最后的反击第32章 分兵拦截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183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38章 战役目的第9章 备战第61章 防空作战第27章 精妙战术第16章 马蜂窝第27章 利诱第33章 最后反击第156章 难题第10章 共同体第84章 青出于蓝第42章 第五代第79章 盲目猜测第77章 诱饵第298章 决裂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48章 外派第4章 战争危机第24章 裂痕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79章 另辟蹊径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44章 拿命去赌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76章 水下力量第59章 于公于私第200章 将错就错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178章 进攻心切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124章 战略转向第85章 欲擒故纵第100章 钢铁洪流第305章 小行星撞击第83章 科学宝藏第43章 南亚明珠第21章 突如其来第13章 风起云涌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6章 威逼第90章 机遇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284章 转变第158章 二虎相争第22章 登陆作战第246章 登陆美国第50章 匿踪突击第184章 强攻第101章 反击第9章 以退为进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109章 东线开打第34章 炮战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15章 千虑一失第9章 临时考核第52章 突击开始第89章 虚与委蛇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75章 咄咄逼人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57章 提前行动第101章 反击第20章 进攻意识第79章 舰队拦截第8章 高歌猛进第227章 灭绝第22章 年关第36章 破例第49章 主角与配角第85章 突击开始第141章 入朝第169章 乱战第54章 最后冲刺第3章 战前会议第222章 错误情报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61章 战略禁运第103章 战场外的问题第33章 科技战略第73章 沉默是金第32章 拼光拼尽第17章 紧急出动第285章 行星大发现第24章 勇敢面对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66章 不可避免第82章 欧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