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发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发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国军队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发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国军队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国军队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超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发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发,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国军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85章 矛盾爆发第52章 全速追击第36章 小心过头第73章 余波第5章 铁娘子第57章 提前行动第65章 门槛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20章 克制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48章 关键战报第81章 屏障第161章 战术新应用第62章 军方接触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56章 家宴第221章 经验教训第79章 立场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319章 反思第298章 决裂第11章 经济围剿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69章 乱战第84章 战略平衡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94章 技术军官第29章 为下一场战争第202章 冲刺第82章 理论突破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9章 初显身手第49章 第二战场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30章 周旋第90章 独木难支第66章 回家第13章 风起云涌第97章 战前会议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1章 千锤百炼第54章 准备反击第64章 退与不退第45章 关键情报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29章 力挽狂澜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54章 突然袭击第236章 亿吨舰队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7章 远景第83章 歪打正着第80章 转变第14章 拉力赛第233章 蚕食第68章 措手不及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56章 快马加鞭第66章 真假英雄第70章 后果第44章 出山第8章 扩军浪潮第68章 措手不及第93章 同化政策第66章 起航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94章 J-20突击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136章 夹心饼干第28章 出人意料第7章 突然袭击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57章 战争决议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22章 出师有名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4章 防空火网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4章 自乱阵脚第66章 真假英雄第74章 争取时间第75章 积极迎战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201章 轻型对轻型第88章 奢望第46章 海军新锐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21章 动员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87章 积极争取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45章 面面俱到
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85章 矛盾爆发第52章 全速追击第36章 小心过头第73章 余波第5章 铁娘子第57章 提前行动第65章 门槛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20章 克制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48章 关键战报第81章 屏障第161章 战术新应用第62章 军方接触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56章 家宴第221章 经验教训第79章 立场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319章 反思第298章 决裂第11章 经济围剿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69章 乱战第84章 战略平衡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94章 技术军官第29章 为下一场战争第202章 冲刺第82章 理论突破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9章 初显身手第49章 第二战场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30章 周旋第90章 独木难支第66章 回家第13章 风起云涌第97章 战前会议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1章 千锤百炼第54章 准备反击第64章 退与不退第45章 关键情报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29章 力挽狂澜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54章 突然袭击第236章 亿吨舰队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7章 远景第83章 歪打正着第80章 转变第14章 拉力赛第233章 蚕食第68章 措手不及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56章 快马加鞭第66章 真假英雄第70章 后果第44章 出山第8章 扩军浪潮第68章 措手不及第93章 同化政策第66章 起航第109章 舰队出征第94章 J-20突击第110章 败局已定第136章 夹心饼干第28章 出人意料第7章 突然袭击第191章 舰队出动第57章 战争决议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22章 出师有名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4章 防空火网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4章 自乱阵脚第66章 真假英雄第74章 争取时间第75章 积极迎战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201章 轻型对轻型第88章 奢望第46章 海军新锐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21章 动员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87章 积极争取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45章 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