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转变

虽然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有着惊人表现,引起了众多国家高度关注,比如法国代表就在十二月中旬秘密来到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出售j-31/j的生产技术,以至把此当成支持中国的基本条件。但是牧浩洋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因为这场海战,暴显露了舰载航空兵的致命问题,即在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急剧下降,作战丧失则大幅度提高,使得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大受影响。

现实上,这场海战,已经预示了舰载航空兵正在走向衰败。

当然,不是说舰载航空兵不重要了。在未来的海洋战场上,制空权依然是重点,而且是制海权的保障,因而舰载航空兵依然拥有非常高的价值。只是在舰队交战中,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出了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对手的制空能力非常有限,那么舰载航空兵就是一支非常致命的打击力量,能够摧毁任何一种海上力量。可是当对手有足够强大的制空能力,或者是在交战双方的制空能力旗鼓相当的时候,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就远达不到摧毁对手的程度,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制空权。

这个显现,已经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反映了出来。

在这场战斗中,特遣舰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舰载战斗机、美军联合舰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八的舰载战斗机,结果双方都没能夺得制空权。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战术,那么交战双方应该在二十七日清晨的战斗之后撤离战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第四舰队遭到重创,难以离开交战海域,第三舰队早就撤走了。即便是在打击第四舰队的战斗中,舰载航空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丧失,而且间接导致在接下来与第三舰队交战时,特遣舰队没有足够的空中打击力量。以至能够说,如果第四舰队没有前出,而是与第三舰队一同活动,特遣舰队在二十六日夜间的打击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有可能被对手重创。

这场战斗,给牧浩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在以舰载航空兵为核心的战斗中,海战变成了残酷的消耗战。

当然,双方拼的不是战舰,而是战斗机。

毫无疑问,这对中国海军极为不利,因为中国海军消耗不起。

以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在这场海战初期采取极为保守的战术,而不是像往常那样积极谋求进攻机会,就与他的这个认识有关。也就是说,在海战打响之前,牧浩洋就知道这会是一场消耗战。

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取得的灿烂战果,一半是因为牧浩洋正确的指挥策略,另外一半则是对手的愚蠢做形成的。如果当时牧浩洋遭遇的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比如随后在太平洋战场上大出风头的弗伦奇将军,那么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的结局肯定会大不一样。

站在牧浩洋的立场上,他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与敌人打消耗战。

这一点,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后半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即在二十六日重创第四舰队之后,牧浩洋没有在舰载航空兵已经遭受惨重丧失之后撤离战场,而是在二十七日继续追杀第三舰队,最终在当天晚上大获全胜。

虽然很多人认为,牧浩洋不顾一切的追杀第三舰队,主要是在为随后攻打迪戈加西亚的作战行动做准备,但是看得更长远一些就能发觉,牧浩洋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消灭美国海军舰队。

既然已经打成了消耗战,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

当然,在战术上,中国海军还消耗得起,因为在太平洋舰队覆灭后,中国海军有富余的舰载航空兵。

问题是,在战略上,中国海军肯定消耗不起。

如果不能避免消耗战,中国海军就永远无法夺得战略主动权,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必须以保存实力为主,以至得为此放弃难得的战略反击机会,从而让美国有条不紊的完成战略计划。

真要打成这个样子,中国离战败就不远了。

问题是,如何改变?

牧浩洋知道要改变、龚继飞知道要改变、连周渝生都知道要改变,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该如何改变。

要知道,航母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从来没有被取代过。

在谁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的情况下,牧浩洋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即寻找一种效率更高的打击方式。

现实上,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从这个本质出发就不难发觉,航母能够取代横行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远远高于大口径火炮,不但能把弹药投掷到更远的地方,投掷能力也高得多。

这里,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即单位时间内在单位距离内的投弹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强大的战列舰的单位投弹量也不到每分钟每公里两千吨,即在一分钟内向四十公里外投射四十五枚一吨重的炮弹。虽然一艘排水量只有一半的攻击型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战斗机的单位投弹量只有每分钟每公里一千吨左右,即七十架战斗机在一个小时内向四百五十公里外投掷两吨重的炸弹或鱼雷,但是在攻击阶段,即除掉中途飞行时间,这个数值能够达到每分钟每公里五千吨以上。如果算上舰载战斗机在打击距离上的优势,打击效率明显高于战列舰上的舰炮。随着航空技术发展,舰载战斗机的打击效率将继续提高,而在火药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舰炮的打击效率很难得到实质性突破。比如几十年后,一艘超级航母的舰载航空兵的单位投弹量已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二十万吨,是战列舰在顶峰时期的一百倍。

只是,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已经要挟到了舰载航空兵。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大型综合战舰在只配备一套打击系统时,单位投弹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八千吨,如果配备了三套打击系统,还能提高两倍,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技术,电磁炮在最终攻击阶段的单位投弹量能达到每分钟每公里四万吨以上。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套打击系统,其瞬时打击效率就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当然,电磁炮也有缺陷,比如投送距离不够远。

只是,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处理,在技术上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理论上讲,电磁炮的射程已经没有限制了,因为中国海军早就开发出了一种初速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电磁炮,配合适当的炮弹,就能用电磁炮向近地轨道发射人造卫星,也就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实现。

只是与航空兵相比,电磁炮确实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不需要过于在乎战损率。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突防效率、更突出的打击效果、更高的火力密度等至关重要的优势。

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电磁炮取代航空兵承担远程打击任务,就不再是幻想了。

现实上,正是这些因素,使电磁炮拥有比航空兵更高的打击效率,也就具备了取代航空兵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航空兵不重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反而提高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了制空权,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的电磁炮才具有发挥能力的机会。只是,航空兵的作战使用必须做出调整,即不再以打击为主。

这也是牧浩洋对中国海军航空兵做出调整的理论基础。

按照他的安排,海军航空兵将用jb、即制空强化型逐步取代j,然后再取代部分j-32。在第六代战斗机服役之前,还将采购j,即完全按照沈飞的原始设想,以制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空中优势型。这种战斗机,将是全世界第一种最大机动过载能够达到二十g的舰载战斗机。

明显,这个调整很有欺骗性。

要知道,j是按照多用途标准来设想的,而且初期全部是多用途型号,即便是制空强化型,也有完备的对地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首先取代了j,而不是已经服役十多年的j-32。按道理说,他应该首先用j-32b全部取代j-32,因为这两种战斗机在用途上完全堆叠。

这种欺骗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即没人知道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在发生变化。

有趣的是,在获得了相关情报之后,美军还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即认为中国海军在强化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原因是,美国情报机构把jb看成了是j的改进型,而不是制空强化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等美国海军发觉真相的时候,已经被中国海军远远抛下了。

当然,牧浩洋的新式战术从来没有经受过实战考验,所以在经战火洗礼之前,没人知道这套战术能否正确。

第205章 多头进攻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61章 唯一方案第319章 反思第26章 转折点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82章 担忧第58章 新班子第170章 崩溃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52章 预料成真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12章 了不起的胜利第8章 扩军浪潮第18章 千钧一发第102章 破交作战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4章 无声对抗第32章 成果第29章 初显身手第57章 提前行动第63章 朋友第122章 拖后腿第163章 第一站第95章 迎难而上第137章 阴云密布第56章 创新之举第28章 直升机空战第61章 垂死挣扎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11章 打击利器第146章 最后的错误第216章 迟来的醒悟第321章 起源第50章 关键技术第5章 战略方向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40章 此消彼涨第43章 南亚明珠第65章 门槛第35章 瘫痪的左翼第67章 后勤大总管第177章 大兵压境第35章 声东击西第319章 反思第32章 成果第12章 幕后推手第35章 支柱第47章 假设第165章 按兵不动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9章 新战线第44章 历史使命第57章 老少校第74章 回归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43章 双重攻击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9章 备战第37章 抽丝剥茧第73章 捆绑政策第14章 鬼子出动第48章 关键战报第143章 老鸟上阵第78章 中国化第76章 水下力量第62章 战略意第56章 窗户纸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2章 大决战第188章 向上帝祈祷第253章 谋略家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206章 有勇有谋第16章 巢臼第43章 传奇人物第15章 亏本买卖第39章 救援行动第96章 瞒天过海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95章 关键电报第18章 画蛇添足第48章 虚张声势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306章 第一步第97章 战前会议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259章 遗赠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45章 无用之举第84章 守株待兔第69章 外援第148章 误打误撞第12章 幕后推手
第205章 多头进攻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第61章 唯一方案第319章 反思第26章 转折点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82章 担忧第58章 新班子第170章 崩溃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52章 预料成真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12章 了不起的胜利第8章 扩军浪潮第18章 千钧一发第102章 破交作战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4章 无声对抗第32章 成果第29章 初显身手第57章 提前行动第63章 朋友第122章 拖后腿第163章 第一站第95章 迎难而上第137章 阴云密布第56章 创新之举第28章 直升机空战第61章 垂死挣扎第254章 海市蜃楼第11章 打击利器第146章 最后的错误第216章 迟来的醒悟第321章 起源第50章 关键技术第5章 战略方向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40章 此消彼涨第43章 南亚明珠第65章 门槛第35章 瘫痪的左翼第67章 后勤大总管第177章 大兵压境第35章 声东击西第319章 反思第32章 成果第12章 幕后推手第35章 支柱第47章 假设第165章 按兵不动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9章 新战线第44章 历史使命第57章 老少校第74章 回归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43章 双重攻击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9章 备战第37章 抽丝剥茧第73章 捆绑政策第14章 鬼子出动第48章 关键战报第143章 老鸟上阵第78章 中国化第76章 水下力量第62章 战略意第56章 窗户纸第58章 抢先一步第22章 大决战第188章 向上帝祈祷第253章 谋略家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206章 有勇有谋第16章 巢臼第43章 传奇人物第15章 亏本买卖第39章 救援行动第96章 瞒天过海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195章 关键电报第18章 画蛇添足第48章 虚张声势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306章 第一步第97章 战前会议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259章 遗赠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45章 无用之举第84章 守株待兔第69章 外援第148章 误打误撞第12章 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