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陆战队热身

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超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超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挤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军队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军队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要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超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发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发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发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军队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显然,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

当时,戚凯威还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陆军部队,顺恒河而下,攻占坎普尔与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尔的交通线。

只是,这个提议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是用来与牧浩洋讨价还价。

要知道,当时尼泊尔与印度还没有通铁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线,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得高根本解决。最重要的是,增派陆军作战部队,只会进一步加大保障负担,而不会起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显然,牧浩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天,他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让庞跃龙派一支登陆舰队与一个陆战师过去,以瓜达尔港为基地,在肯帕德湾登陆。

晚上,已经到达安达曼海的登陆舰队就出发了。

当时,登陆舰队里有两个陆战师,一个主力陆战师与一个常备陆战师。

按照庞跃龙的安排,这两个师将是登陆印度的主力部队。虽然他不大情愿在肯帕德湾打一场登陆战,毕竟这与计划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陆舰队要到四月十日之后才能到达,他手里就只有这支登陆舰队。

当然,在肯帕德湾让陆战队热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战争中,陆战队的表现算不上优秀,承受了过重的伤亡,而在这十年内又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不管庞跃龙有多么自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让陆战队在踏上关键战场之前,熟悉一下战场情况。

这天晚上,修复了动力系统的“长江”号航母也在两艘驱逐舰与四艘护卫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因为核反应堆没有受损,所以“长江”号只需要修复蒸汽轮机与更换几台发电机。起航之前,工程师对航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按照海军的安排,“长江”号将在特遣舰队的护送下离开阿拉伯海,在斯里兰卡的加勒港与南海区舰队会合,然后跟随船队一同返回广州。

当时,在是否需要修复“长江”号的问题上,海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复“长江”号,因为受基本设计限制,“长江”号无法搭载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无法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如果进行改进,除了需要占用船台周期之外,还要花费大笔预算。仅从修复花费上讲,就相当于建造一艘“昆仑山”级的三分之二。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修复“长江”号,并且进行必要改进。

最终,牧浩洋采纳了后者,即修复“长江”号,并且为其安装两座一百二十米长的电磁弹射器。只是,“长江”号在修复之后将转为预备役,不再编入作战舰队,主要用来在后方培训飞行员与舰队官兵。

要知道,在“黄帝”号退役后,中国海军就没有训练航母了。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舰队承担起了培训飞行员的任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效费比非常不理想。别的不说,“昆仑山”号与“天山”号在服役三年后,就对弹射器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亿元维护经费,而其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训练太多,导致弹射器提前报废。受此影响,“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还不得不在造船厂停靠半年。如果有训练航母,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没有必要让现役航母因为弹射器等设备故障,把在役时间耗在造船厂里。要知道,以“昆仑山”级航母的造价,在造船厂里停靠半年就相当于浪费了数亿元。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长江”号还能发挥余热。

接下来的两天里,陆战队与陆军都在调兵遣将,戚凯威还与巴军总参谋长商议了新的作战部署。

这个时候,陆战队的特点与优势显现了出来。

登陆舰队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海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登陆舰队编在了陆战队的作战体系内。按照陆战队的编制,一支登陆舰队就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能够单独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也能单独为登陆部队提供全方面的作战支援。比如,登陆舰队里的快速运输船就携带了足够两个陆战师作战一个周的弹药物资。也就是说,在遂行登陆作战行动时,陆战队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独立作战能力远远超过了陆军,战斗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陆战队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舰队返回阿拉伯海,开始为陆战队登陆肯帕德湾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当天晚上,登陆舰队到达肯帕德湾南面。

虽然中国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印军也是完沉默机,因为巴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向南推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艾哈迈达巴德郊外,并且在二十九日夜间攻占了甘地讷格尔。如此一来,如果印军死守肯帕德湾,就很有可能被巴军包围,并且在中国陆战队登陆之前被巴军歼灭。对印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肯帕德湾,把主力撤退到包纳加尔对岸,阻止中巴军队从印度半岛西侧海岸线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孟买就将遭到攻击。在丢掉了新德里之后,再丢掉孟买,印度军民的士气肯定会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速战败。

印军主动退守孟买,等于为陆战队扫清了登陆障碍。

第295章 遗迹第32章 拼光拼尽第20章 权衡利弊第61章 垂死挣扎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292章 量子理论第47章 抢先攻击第48章 突发奇想第24章 重大发现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13章 狙杀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166章 硬骨头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45章 关键情报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3章 大国实力第1章 禁运效果第4章 基础与应用第45章 面面俱到第102章 陆军的未来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57章 收获的季节第9章 进军神速第39章 粮食危机第39章 积极备战第74章 争取时间第90章 机遇第7章 实干阶段第295章 遗迹第33章 最后反击第76章 热点地区第60章 集体智慧第37章 小国海军第53章 生存竞赛第168章 暴风雪第125章 鹤蚌相争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71章 新理论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42章 分兵合进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第13章 全权顾问第95章 情报第69章 外援第316章 理智与成熟第79章 扑火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26章 转折点第66章 分工合作第237章 攻坚战第62章 暗涌滚滚第92章 长远目光第11章 经济围剿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89章 时过境迁第97章 长远考虑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77章 分歧第29章 力挽狂澜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24章 变数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22章 出师有名第232章 政治战争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20章 多面手第13章 周密计划第8章 胆识第197章 无果而终第72章 倾其所有第49章 场外因素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135章 全局第45章 越界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17章 进军澳洲第95章 迎难而上第72章 对峙第80章 持续性灾难第53章 情报联络员第97章 针锋相对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7章 山穷水尽第145章 绝地反击
第295章 遗迹第32章 拼光拼尽第20章 权衡利弊第61章 垂死挣扎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292章 量子理论第47章 抢先攻击第48章 突发奇想第24章 重大发现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13章 狙杀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166章 硬骨头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45章 关键情报第63章 反导拦截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3章 大国实力第1章 禁运效果第4章 基础与应用第45章 面面俱到第102章 陆军的未来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57章 收获的季节第9章 进军神速第39章 粮食危机第39章 积极备战第74章 争取时间第90章 机遇第7章 实干阶段第295章 遗迹第33章 最后反击第76章 热点地区第60章 集体智慧第37章 小国海军第53章 生存竞赛第168章 暴风雪第125章 鹤蚌相争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71章 新理论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42章 分兵合进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第13章 全权顾问第95章 情报第69章 外援第316章 理智与成熟第79章 扑火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26章 转折点第66章 分工合作第237章 攻坚战第62章 暗涌滚滚第92章 长远目光第11章 经济围剿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26章 多种手段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89章 时过境迁第97章 长远考虑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77章 分歧第29章 力挽狂澜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24章 变数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22章 出师有名第232章 政治战争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20章 多面手第13章 周密计划第8章 胆识第197章 无果而终第72章 倾其所有第49章 场外因素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135章 全局第45章 越界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17章 进军澳洲第95章 迎难而上第72章 对峙第80章 持续性灾难第53章 情报联络员第97章 针锋相对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7章 山穷水尽第145章 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