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鹤蚌相争

除了水面战舰与潜艇,中国海军还有很多重大装备项目,比如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新式舰载预警机、舰载反潜巡逻机等,以及与陆战队合作搞的两栖攻击舰,由陆战队出资研制的垂直起降攻击机等等。

只是,这些项目基本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缺的是相关经费。

当时,真正让牧浩洋头痛的,还是陆军的装备项目。

可以说,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让中国陆军好好露了一回脸,在事隔三十年之后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陆军天下第一的地位。

问题是,这也点燃了陆军的野心。

更让牧浩洋头痛的是,在连续两任海军大将担任参谋长的大背景下,陆军与空军开始联手挑战海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陆军参与了空军的大型运输机项目。

虽然从道理上讲,陆军参与大型运输机项目无可厚非,因为空运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陆军,在考虑运送物资的时候,更得考虑运送大型作战装备,所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货舱尺寸都得以陆军主战装备为参考对象,最大载重航程也得以陆军的作战需求为准。但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上,海军与陆战队却被排除在外,而且戚凯威与母祁铁联手,削弱了牧浩洋的影响力。

说得直接一点,大型运输机项目占用了太多的军费。

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中国的国防预算为十七万八千六百亿元,实际开支为十七万九千三百亿元。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国防开支依然占到了中央财政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三,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点四。在这笔巨额军费开支中,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

看上去,比例不小,可实际支出非常惊人。

要知道,装备开支一般占国防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多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而同时进行的重大装备项目有上百个,仅仅一个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等于挤占了其他项目的经费。

事实上,大型运输机还不是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之后,陆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剩下的八个集团军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

仅此一项,在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度,陆军就花掉了一万七千亿元,相当于当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十。

可以说,这个比例高得吓人。

按计划,陆军将在二零四七年三月底之前,也就是下一个财年度开始前为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然后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为另外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最迟在二零四八年底完成换装工作。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坚决反对如此激进的装备采购行动。

原因很简单,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爆发,而且中国在大陆上受到的威胁并不严重,即便陆军要在大战爆发前为所有主力部队换装,也没有必要赶在二零四八年前完成。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人提出,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八个集团军。

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只为四个集团军换装,另外四个集团军保留原来的装备,等到大战爆发后再加大采购量。

果真如此的话,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至少能节省两万亿元的装备开支。

对于其他装备项目来说,这两万亿元有难以形容的重大意义,比如海军能够单独完成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空军的轰炸机项目也能提前,陆战队还能获得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机会。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能挡住戚凯威。

当时,戚凯威提出了两个谁也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很有可能倒向美国,成为中国在大陆上的强劲对手。二是中国陆军面临远征考验,即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而原先的主战装备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过高,很难适应远征作战,只有未来地面战平台能够胜任。

正是如此,戚凯威的主张得到了支持。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有点无可奈何,只能向陆军妥协,在二零四五年底批准了陆军的换装计划。

问题是,麻烦并没因此结束。

二零四六年底,在审批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项目的时候,戚凯威提出,应该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并且从二零四八到二零四九财年度开始,对已有的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这下,牧浩洋忍无可忍了。

虽然当时戚凯威提出了较为充足的理由,即美国已经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很有可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装备类似于未来地面战平台的主战装备,而且在性能上肯定有所超越,中国陆军必须保持技术优势,因此就得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并且改进已有的地面战平台,但是在现实中,牧浩洋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装备计划,因为这等于让刚刚投入的数万亿装备采购费用打水漂,而且在今后数年之内,还得在陆军装备项目上投入数万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元首府,由黄瀚林定夺。

结果让牧浩洋更加沮丧,黄瀚林几乎完全站在戚凯威这边,不但批准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还要求国防部从二零四九到二零五零财年度开始,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似乎知道牧浩洋不会让步,黄瀚林直接绕过了总参谋部,由国防部来主导军费开支。

事实上,黄瀚林是利用了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趁机降低总参谋部的地位,让国防部成为主导机构。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必须承认,牧浩洋与戚凯威没有私人矛盾,两人的分歧集中在军事力量建设上。

二零四七年春节,两人还一起去看望了黄峙博。

也正是在黄峙博的撮合下,两人达成了谅解协议,即牧浩洋支持提前研制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戚凯威则不再质疑牧浩洋的威信。

显然,两人都知道,如果继续斗下去,获益的肯定不是陆军,也不会是海军。

结果就是,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牧浩洋为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投入了一千二百亿元的研制启动经费。在戚凯威的支持下,由总参谋部提交的军费预算也顺利获得了国务院的支持。

至于国防部,依然得靠边站。

当时,牧浩洋并不清楚,戚凯威的目的就是要尽快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虽然在陆军的规划中,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放在第一位,而主要改进之处就是用第二代燃料电池取代第一代燃料电池,改进部分作战模块,比如在反装甲平台上采用威力更大的线圈电磁炮,为多用途平台配备电磁机关炮,提高火力支援平台的投掷距离等等,从而使地面战平台的作战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但是在戚凯威眼里,真正的重点是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系统。

可以说,这也是他对陆军长远发展进行全面考虑后得出的结论。

归根结底,依然与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有关。

从根本上讲,这也正好符合牧浩洋对未来地面战争的判断与设想。

说得简单一些,在启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就征求过陆军的意见,还询问过戚凯威与魏成龙,在主要依靠空运的情况下,未来地面战争会是个什么样子,而两人都给出了较为准确的答复,即在此情况下,陆军对地面交通系统的依赖度将大大降低,因此应该更加重视野战能力。

从这个预期进行反推,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陆军现有的任何一种装备,包括地面战平台在内,都不大适合未来地面战争,即这些装备在根本上,仍然得依靠地面交通系统,野战能力并不突出。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研制一种全新的地面行走方式。

如果在二十年前、哪怕在十年前,这样的设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动力系统直接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行走方式,也就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活动能力,使其很难离开道路进行野外机动。

准确的说,是战役与战略级别的野外机动。

可是到了现在,技术门槛已经大幅度降低,在动力系统大**的时代,很多之前不敢想的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比如,从JH-45型反应堆的研制进度来看,在二零五零年之后就有能力研制出一种系统总质量在两百吨以内,能够用四台五十吨级大型货车运载,以小型聚变反应堆为核心的电力补充系统。

再比如,随着第二代燃料电池的技术趋于成熟,第三代燃料电池开始研制,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五年前后超过汽油的热值,从而使电动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热机的两倍以上。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陆军的野心,也改变了陆军的基本战术。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戚凯威才提出尽快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确保中国陆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掌握着技术优势。

第35章 打扫战场第1章 收假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194章 诱饵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69章 乱战第7章 又见熟人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56章 难题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57章 战术侦察第17章 新的选择第64章 外交胜利第76章 乐观派第13章 底线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46章 登岛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323章 基因里的秘密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4章 战争前奏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34章 盟友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21章 决战开始第49章 弹道导弹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144章 拿命去赌第76章 乐观派第287章 警钟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31章 返航第20章 混战第44章 防空火网第88章 进退维谷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48章 交战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95章 快马加鞭第18章 坦克战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48章 反潜战第31章 接触第185章 关键事件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105章 完美伏击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36章 负担第35章 军事政变第84章 战将第43章 薄弱环节第227章 灭绝第3章 前沿科技第11章 导弹攻击第94章 战略价值第86章 战术侦察第5章 最终辩论第62章 头号王牌第47章 深海快枪手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71章 八个半小时第19章 新战线第280章 诞生之地第41章 进退两难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6章 窗户纸第45章 越界第90章 突发奇想第52章 空中力量第47章 抢先攻击第63章 全力以赴第4章 怎么打第126章 内讧第266章 门槛第44章 蛇困浅滩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11章 矛盾心态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54章 突然袭击第95章 情报第20章 逼婚第25章 强攻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55章 积极外交第64章 退与不退第196章 突袭第118章 海上巨无霸第30章 紧急拦截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78章 多此一举第29章 初显身手第2章 唯一选择第7章 突然袭击第36章 小心过头
第35章 打扫战场第1章 收假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194章 诱饵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69章 乱战第7章 又见熟人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56章 难题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57章 战术侦察第17章 新的选择第64章 外交胜利第76章 乐观派第13章 底线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46章 登岛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323章 基因里的秘密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4章 战争前奏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34章 盟友第107章 和解为主第21章 决战开始第49章 弹道导弹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144章 拿命去赌第76章 乐观派第287章 警钟第69章 最后的空中打击第31章 返航第20章 混战第44章 防空火网第88章 进退维谷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48章 交战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95章 快马加鞭第18章 坦克战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48章 反潜战第31章 接触第185章 关键事件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105章 完美伏击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36章 负担第35章 军事政变第84章 战将第43章 薄弱环节第227章 灭绝第3章 前沿科技第11章 导弹攻击第94章 战略价值第86章 战术侦察第5章 最终辩论第62章 头号王牌第47章 深海快枪手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71章 八个半小时第19章 新战线第280章 诞生之地第41章 进退两难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6章 窗户纸第45章 越界第90章 突发奇想第52章 空中力量第47章 抢先攻击第63章 全力以赴第4章 怎么打第126章 内讧第266章 门槛第44章 蛇困浅滩第128章 欧洲联邦第11章 矛盾心态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54章 突然袭击第95章 情报第20章 逼婚第25章 强攻第30章 打过边境线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55章 积极外交第64章 退与不退第196章 突袭第118章 海上巨无霸第30章 紧急拦截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78章 多此一举第29章 初显身手第2章 唯一选择第7章 突然袭击第36章 小心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