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诞生之地

必须承认,陆雯既是一位睿智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

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几乎摧毁了半个人类文明的情况下,也引发了人类在蒙昧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爆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陆雯的出现,使其变得更有价值。

同样的,英雄造时势。

如果没有陆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宇宙人类,也就不会有延续下去的人类文明,更不会有与她有关的任何历史记载。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百五十年,绝对是一个飞翔的时代。在这个是激情澎湃的时代里,宇航探险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人贡献其一生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时代里涌现出来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后世的人类永远铭记于心,因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的宇宙人类。

人类的第一次宇宙打开发,就是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被定性为一个多国联合研制与建造的空间平台,主要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其规模相当有限,但是最终,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演变成了“绕地空间系统”的核心部分。

这一切,得归功于一名中国的宇航工程师,即国际空间站的缔造者:钟厚生。

大战期间,钟厚生是陆雯手下的一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空间科研工作,在最初几年里从事的工作就是设计清理卫星。直到大战结束前,在中国提出建造国际空间站后,钟厚生才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当时,钟厚生是全球最出色的空间系统工程师。

按照他的设计,国际空间站首先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即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各种应用舱段。

这一设计思想,为国际空间站后来的大规模扩展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仅仅五十年之后,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初设计时的一百多倍,成为一座能够容纳数万名宇航人员的超级空间基地,而且是绕地空间系统的控制部分,成为人类迈出地球,飞向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前进基地。发展到最后,国际空间站实际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步轨道,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拥有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同时为数亿人提供生活与工作场所。

事实上,宇宙人类就是在国际空间站上成立的。

公元二三一七年,即宇宙历元年,生活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八亿人经过公决,宣布与地球上的国家政府脱离关系,成立“空间政府”,正式与地球人类摆脱关系,成为一个由数十个民族组成的,在地球上没有领土,却拥有包括国际空间站、月球殖民地、火星殖民地、小行星带的国家。

后来,这个国家直接演变成了“宇宙人类联合体”。

当然,到那个时代,国家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模糊了,因为任何地球人类,只要宣誓遵守宇宙人类的规则,就能成为宇宙人类,而认为宇宙人类联合体的公民,只要愿意返回地球生活,就将成为地球公民。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人造障碍,决定身份属性的只是其生活与工作方式。

显然,钟厚生肯定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当然,他也没有被宇宙人类忘记。在宇宙人类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十个人中,就有钟厚生。在宇宙人类眼里,钟厚生是文明的奠基者,而他创造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宇宙人类的发源之地。

事实上,肯定不能把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功劳全部归于一个人。

钟厚生只是总工程师,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国际空间站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是中国政府名下的财产。

在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这其中,就包括开发出了纳米材料的中国科学家文辉宏,以及把纳米材料推广到应用领域的美国科学家杰克-康纳。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中国。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纳米材料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正在探索工业生产的方法。只是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美国就已战败。

美国积极研究纳米材料,首先考虑的也是军事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讲,纳米材料绝对是一大技术革命,至少是材料领域的技术革命。

要知道,纳米材料在强度、韧性、刚度等力学性能上,超过了任何一种已知材料,是最接近理想的工程材料。说得简单一些,如果用纳米材料来制造装甲,可以在重量减轻九成的情况下,把防护能力提高十倍。如果用在工程建筑领域,作为摩天大楼的承力结构,则能修建高度在两千米以上的大厦。

当然,纳米材料首先就用在了宇航领域,而且首先用在国际空间站上。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步轨道实际上是一条没有宽度的闭合环线,只有在这条线上,航天器才能与地球的自传保持同步,而只要偏离了这条线,就会产生内部应力。如果航天器的体积不是太大,比如只是一颗直径数米的卫星,普通材料的强度就足够抵消应力了。可是当航天器的体积变得十分庞大,比如像国际空间站,横向尺寸超过了一公里,那么普通材料的强度就无法抵消绕轨飞行时产生的内部应力。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国际空间站由普通材料制成,其寿命不会超过二十年。

显然,这是不可接受的。

要想延长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就得使用高强度材料,而最理想的高强度材料,就是纳米材料。

后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舱段都用纳米材料加强,其设计寿命达到了一百年。

事实上,在经过不断的改进之后,国际空间站的实际使用寿命不是一百年,而是超过了五百年。

如果没有纳米材料,宇宙人类就不可能在国际空间站上诞生。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纳米材料,国际空间站在二十二世纪就将废弃,然后坠入大气层烧毁。

更重要的是,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为国际空间站随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到了后来,只要定期更换国际空间上由纳米材料制成的主要承力结构,就能使国际空间站一直运行下去。

事实上,这也正是宇宙人类能够从地球人类中独立出来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决定建造国际空间站,并且把国际空间站打造成人类飞向宇宙深空的前进基地时,宇宙人类就已经诞生了。

只是,有了生存空间,还需要有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

创造这个环境的,是一个名叫辛巴拉的印度裔中国科学家。

在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之后,辛巴拉首先提出,应该在国际空间站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宇航员能在空间站内长期生活与工作,并且改善空间站的生活空间,使其成为宇航员真正的家。

为此,辛巴拉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他本人也是自然生态学专家。

在他的努力上,中国政府最终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即在国际空间站上建立一套类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当然,基础就是反重力场技术。

说得简单一些,首先就得在国际空间站里创造一个与地球类似的重力场,而不是让空间站处于失重状态。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不但人类在失重状态下体制会变差,其他生物在失重状态下也很容易发生变异,而变异后的生活是否能够在必须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活,显然是一个未知数。

结果就是,创造一个重力场,成为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为简单的办法。

所幸的是,这不是什么技术难题。

当然,这也是国际空间站能够迅速扩大,并且在一百多年之后,成为数亿人类生活与工作场所、进而演变成家园的重要基础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为人类后来向宇宙空间殖民奠定了基础。

要知道,宇宙人类能够诞生,最根本的不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有了一座家园,而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向其他星球殖民,并且在其他星球上生活与工作,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存资源。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宇宙人类才敢于向地球人类叫板,最终摆脱了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载体。

也正是如此,钟厚生、文辉宏、康纳与辛巴拉被称为宇宙文明初创时期的“四杰”。

有趣的是,这四位伟大的科学家都在陆雯手下工作,而且都直接听命于陆雯,因此陆雯才被公认为“宇宙人类之母”。

事实上,建造国际空间站正是陆雯的提议,也是她在科学领域的最后一项伟大工程。

原因很简单,建造国际空间站,最初的目的是为部署重力场波动探测器打掩护,而后者正是陆雯最关心的宇航工程。

在此之后,陆雯就很少参与宇宙科学工程项目了,而是致力于宇宙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与开发,并没因此停止下来。

第75章 积极迎战第13章 底线第94章 J-20突击第52章 统一意见第83章 歪打正着第315章 文明义务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58章 最好的结果第88章 各让一步第43章 根源第61章 垂死挣扎第3章 演习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38章 战役目的第33章 再次出击第6章 战略篱笆第73章 外交战果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8章 坦克战第88章 最后关头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7章 又见熟人第64章 孤注一掷第224章 傀儡的觉悟第115章 遭遇第260章 超级胡萝卜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40章 突袭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199章 等不起第200章 将错就错第61章 动力革命第63章 全力以赴第52章 预料成真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75章 积极迎战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71章 以进为退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36章 破例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80章 另寻出路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4章 宣战第70章 外交战场第202章 冲刺第31章 围攻埃拉特第36章 前仆后继第43章 门槛第89章 虚与委蛇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5章 千虑一失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6章 窗户纸第53章 橄榄枝第37章 回国第10章 站队第318章 总则第63章 毁灭第224章 内耗第54章 军人的归属第19章 新战线第89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130章 进攻方向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章 唯一选择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95章 迎难而上第73章 关键装备第46章 大战略第16章 强渡第42章 第五代第62章 暗涌滚滚第25章 偃旗息鼓第71章 打捞沉船第60章 振作第39章 战祸第49章 第二战场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85章 重拳出击第52章 统一意见第139章 豪爽军人第83章 空中遭遇第67章 错失良机第8章 经济账第9章 血染横滨第79章 海湾第10章 希望第160章 空中打击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章 新岗位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2章 唯一选择第48章 针锋相对
第75章 积极迎战第13章 底线第94章 J-20突击第52章 统一意见第83章 歪打正着第315章 文明义务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58章 最好的结果第88章 各让一步第43章 根源第61章 垂死挣扎第3章 演习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38章 战役目的第33章 再次出击第6章 战略篱笆第73章 外交战果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8章 坦克战第88章 最后关头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7章 又见熟人第64章 孤注一掷第224章 傀儡的觉悟第115章 遭遇第260章 超级胡萝卜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40章 突袭第42章 第三条航线第199章 等不起第200章 将错就错第61章 动力革命第63章 全力以赴第52章 预料成真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第75章 积极迎战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71章 以进为退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36章 破例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80章 另寻出路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4章 宣战第70章 外交战场第202章 冲刺第31章 围攻埃拉特第36章 前仆后继第43章 门槛第89章 虚与委蛇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5章 千虑一失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6章 窗户纸第53章 橄榄枝第37章 回国第10章 站队第318章 总则第63章 毁灭第224章 内耗第54章 军人的归属第19章 新战线第89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130章 进攻方向第37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2章 唯一选择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95章 迎难而上第73章 关键装备第46章 大战略第16章 强渡第42章 第五代第62章 暗涌滚滚第25章 偃旗息鼓第71章 打捞沉船第60章 振作第39章 战祸第49章 第二战场第139章 舰队示威第85章 重拳出击第52章 统一意见第139章 豪爽军人第83章 空中遭遇第67章 错失良机第8章 经济账第9章 血染横滨第79章 海湾第10章 希望第160章 空中打击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章 新岗位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2章 唯一选择第48章 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