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五代

在航空化时代,衡量一支海军的不仅仅是战舰,还有更加重要的舰载航空兵。

二零三零年,随着美国的F-X项目的初期研发工作正式结束,诺思罗普公司的F-44从原形机发展到量产型,中国的J-30J-32项目正式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航空兵正式进入了第五代时期。

严格说来,第五代战斗机才是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的第一代现代化战斗机。

以F-22A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要么是在美苏冷战时期研制,要么是利用了美苏冷战时期的技术积累,在指导设计的战术思想上,第四代战斗机仍然遵循了美苏冷战期间的基本规则。

虽然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F-35项目就拖延了十几年,俄罗斯的T-50更是几经坎坷,但是与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相比,这些麻烦就算不了什么了。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美国率先提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概念。

说得准确一点,是提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即“无人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海军率先搞出来的X-47B舰载无人战斗机。当时,美国甚至宣称,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后用无人战斗机替代百分之九十的有人战斗机,而美国海军还在二零一一年左右制定了相关的计划。

第二次朝鲜战争,直接毁灭了这个美好设想。

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下,特别是在电磁武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无人战斗机的可靠性与作战效率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结果就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再也不提无人战斗机了。

只是当时,谁也不清楚第五代战斗机的准确发展方向。

东海战争前的五年里,美国做了大量理论研究,结合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经验,提出第五代战斗机应该以多用途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国缺乏的不是制空战斗机,而是性能卓越的多用途战斗机。要怪也只能怪F-35项目拖延了十几年,到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的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少得可怜,仍然让F、F-15E与FA-18EF等第三代战斗机充当对地打击主力。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花了不少力气。

比如在二零一七年,美国启动F-X项目的时候,洛马、诺思罗普、波音等公司就各自拿出了设计方案,而且都以多用途型为主。洛马的方案是利用F-22A的成熟技术,研制一种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诺思罗普则是利用YF-23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一种无尾布局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波音的方案最为超前,是一种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的无尾翼布局的重型战斗机。

当时,这三家公司在前期研制上就各自投入了上百亿美元。

结果是,东海战争彻底改变了美军的观念,认识到在未来战场上,将面对一个比前苏联强大得多的对手。

如此一来,任何多用途战斗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制空战斗机。

原因很简单,在东海战争中,中国空军用J等针对机动性做了全面改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击败了用F-22A武装起来的日本空中自卫队,而且在空战中,取得了非常傲人的交换比。更重要的是,东海战争中的空中战斗,有百分之六十五为空中格斗,并且取得了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战果。

也就是说,在下一场战争中,格斗将成为主要交战方式。

如此一来,战斗机的空战机动能力就是首要性能。

多用途战斗机为了照顾对地打击等任务需求,必然在性能平衡上做出妥协,也就必然牺牲空战机动性。拿F-15E来说,其空战机动性就远不如F-15C。在F-22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FB-22更加极端,基本上没有空战能力。

结果就是,到二零二零年,美国空军调整了F-X项目。

到此,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才走上正轨。

只是,在另外一个问题上,美国与中国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

从一开始,美国空军就把重点放在了重型战斗机上,认为只有重型战斗机才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制空战斗机,任何轻型化的战斗机都会受自身限制,在制空作战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当然,这也是之前的发展规律。

第三代战斗机与第四代战斗机中,都是重型战斗机司职制空,轻型与中型战斗机以多用途为主。

受此影响,F-X项目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重型战斗机。

六年之后,洛马与诺思罗普公司获得了第一阶段竞标胜利,分别从美国空军获得了一百四十亿美元的前期研发经费,洛马公司的方案被赋予YF-42的代号,诺思罗普公司的方案则被赋予YF-44的代号(YF-43原本是留给波音公司的,结果波音公司在第一阶段竞标中败下阵来)。

最初的时候,洛马公司的呼声最高。

原因很简单,美国空军的两种第四代战斗机都来自洛马公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斗机设计与制造企业。此外,洛马公司的设计方案最为平衡,也最具有可行性,实现的难度最低。

结果,二零二九年初,美国国防部宣布诺思罗普公司获得了工程阶段的合同。

相对而言,诺思罗普公司的设计更加超前,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在工程阶段肯定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

因为洛马公司不服,上诉到国会,要求国防部重新审议竞标合同,所以直到二零三零年初,经过重新审议之后,国会才批准了国防部的项目合同,正式确认诺思罗普公司为F-X项目的最终承包商。

必须承认,洛马公司输得并不冤。

三十多年前,YF-22能够击败YF-23,赢得美国空军的青睐,主要是YF-22采用了大量成熟技术,在设计上相对保守,工程难度较低,可以有效控制制造成本。随后YF-35击败了YF-36也是同一原因。美国空军在这个时候选择保守策略,主要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要知道,F-22项目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时候,前苏联已经解体,美国不再需要为世界大战做准备。以美国的技术实力,基础技术较差的F-22仍然能在二十年内领先于所有对手。

到了二零三零年,情况就不一样了。

归根结底,美国必须面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从根本上讲,美国实施F-X项目,正是因为以J-20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已经对美军的F-22A与F-35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军无法确保夺取制空权,急需一种能够压倒所有对手的先进战斗机。在F-X项目启动的时候,中国空军也启动了J-X项目,几乎与美国同时研制第五代战斗机。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没有时间上的优势了。

为了确保性能上的优势,美国空军自然会提出高标准,也就必须在第五代战斗机上采用大量新技术。

这次,诺思罗普公司把准了脉,而洛马公司则棋差一着。

另外,诺思罗普公司胜出还有一个原因。

从一开始,F-X项目就由空军牵头,海军配合。也就是说,这种战斗机不但要满足空军的需求,还要满足海军的需求。

万幸的是,在经过几年的争论之后,空军与海军统一了口径,都以制空为主。

虽然战术指标相差不大,但是舰载战斗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想完全满足海军的需求,必须采用新技术。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F-X项目上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如果由空军选择的话,结果很有可能是洛马的YF-42取胜,因为空军更想用同样的投入购买更多的战斗机。

当然,洛马公司也没有一败涂地。

二零三零年底,在YF-44正式升级为F-44之后,美国国会再出出台禁售令,明确规定暂时不出售F-44、及其相关技术。

结果,期盼得到先进战斗机的国家,只能另谋出路。

这其中,自然包括日本。

要知道,日本空军的主力仍然是F-22J。虽然从二零二五年开始,日本空军就利用美国提供的技术,把所有F-22J升级到第四批次,随后日本还获得了F-22A火控系统的代码,开始自行改进火控系统,但是再怎么改,F-22仍然是F-22,就像F-15怎么改也不可能与F-22匹敌一样。

更要命的是,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是F-35CJ。

可以说,日本比美国更加迫切的需要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因为中国空军的J-20与J-22系列战斗机,以及中国海军的J-25系列战斗机,已经在各方面压倒了日本的F-22J与F-35CJ战斗机。

在买不到F-44的情况下,日本只能盯上YF-42。

二零三一年初,日本三菱重工就与洛马公司合作,不但拿到了YF-42的设计图,还出资四百六十亿美元,与洛马公司合作完成YF-42的后期开发工作,并且做出承诺,只要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实现量产,日本空军至少将采购四百八十架,日本海军也将采购二百四十架舰载型,其中半数由洛马公司生产。

毫无疑问,洛马公司因祸得福。

要知道,F-44项目的工程阶段至少要持续到二零三五年底,而且美国空军只出资三百二十亿美元,诺思罗普公司得自筹近两百亿美元的工程研发经费,最终量产后,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海外订单。

只是,F-42的到来,不见得能够使日本掌握制空权。。。

第56章 抽身第209章 装甲会战第43章 各有所谋第7章 关联性第37章 打来的和平第42章 分兵合进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249章 举世震惊第81章 屏障第7章 钢铁鲨鱼第191章 最后的机会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38章 猛攻第186章 及时醒悟第15章 轰炸任务第256章 取胜的基础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11章 大包抄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55章 两强相争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35章 军事政变第19章 新战线第295章 遗迹第8章 扩军浪潮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41章 孤注一掷第34章 炮战第3章 大难不死第46章 预料之外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14章 向前看第219章 做彻底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9章 新战线第68章 南海战略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0章 小事化大第77章 针锋相对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268章 光速第11章 打击利器第46章 逃命第43章 根源第72章 倾其所有第70章 内部矛盾第248章 灾难第85章 矛盾爆发第22章 谁输谁赢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2章 幕后推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62章 头号王牌第88章 进退维谷第8章 经济账第82章 战火再起第23章 敌后营救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52章 进攻型将领第160章 空中打击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49章 疑点重重第61章 战略禁运第30章 紧急拦截第84章 轰炸机登场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186章 及时醒悟第1章 极限第148章 误打误撞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4章 宣战第60章 集体智慧第18章 双输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2章 大决战第12章 开战第35章 声东击西第29章 严阵以待第81章 防空拦截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120章 余波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68章 南海战略第295章 遗迹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75章 预演第86章 全力以赴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27章 树梢优势第143章 双重攻击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109章 未来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31章 战局逆转
第56章 抽身第209章 装甲会战第43章 各有所谋第7章 关联性第37章 打来的和平第42章 分兵合进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249章 举世震惊第81章 屏障第7章 钢铁鲨鱼第191章 最后的机会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38章 猛攻第186章 及时醒悟第15章 轰炸任务第256章 取胜的基础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11章 大包抄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55章 两强相争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35章 军事政变第19章 新战线第295章 遗迹第8章 扩军浪潮第42章 冬天里的战火第41章 孤注一掷第34章 炮战第3章 大难不死第46章 预料之外第301章 暴政时代第114章 向前看第219章 做彻底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9章 新战线第68章 南海战略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0章 小事化大第77章 针锋相对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268章 光速第11章 打击利器第46章 逃命第43章 根源第72章 倾其所有第70章 内部矛盾第248章 灾难第85章 矛盾爆发第22章 谁输谁赢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2章 幕后推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62章 头号王牌第88章 进退维谷第8章 经济账第82章 战火再起第23章 敌后营救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52章 进攻型将领第160章 空中打击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49章 疑点重重第61章 战略禁运第30章 紧急拦截第84章 轰炸机登场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186章 及时醒悟第1章 极限第148章 误打误撞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4章 宣战第60章 集体智慧第18章 双输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2章 大决战第12章 开战第35章 声东击西第29章 严阵以待第81章 防空拦截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120章 余波第157章 将星陨落第131章 稳打稳扎第68章 南海战略第295章 遗迹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75章 预演第86章 全力以赴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27章 树梢优势第143章 双重攻击第40章 反击的本钱第109章 未来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31章 战局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