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对峙

战争的第二天,地面战斗就打响了。

这次,唱主角的不是中国军队,而是巴基斯坦陆军。

虽然受战前准备严重不足影响,巴基斯坦陆军没有越过边境线与停火线,只是对印度境内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了炮击,但是印度的战前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分,也只用远程火炮进行了还击。

主要战场,就在克什米尔地区。

围绕着军事分界线,印巴双方动用大量远程火炮,大规模炮战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在天黑后才偃旗息鼓。

在这十多个小时的炮战中,巴基斯坦陆军的优势非常明显。

原因只有一个:巴基斯坦陆军是世界上第二个装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陆军,而印度陆军使用的仍然是电热化学炮。

在中日战争爆发前,炮兵技术革命就已开始。

当时,中国与美国分别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即电磁炮与电热化学炮。

在陆军用大口径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前,中国陆军在重点改进已有火炮,并且提高火箭炮的精度,弥补身管火炮的射程问题。美国陆军更加激进,把重点放在了电热化学炮上,并且率先开发出了具备实战能力的电热化学炮。也正是如此,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美国陆军的火炮性能一度超过了中国陆军。同样的原因,在这几年之内,美国的电热化学炮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宠儿。

导致这一原因的,主要还是美军的传统火炮弱于中国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美国不重点发展电热化学炮,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电磁炮上,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超越中国陆军。只有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前,装备电热化学炮,美国陆军才有机会超越中国陆军。

受此影响,在第四代主战坦克上,美军也获得了一些优势。

别的不说,m27a1使用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就比24式的稍微好一些,其身管寿命达到了一千五百发,而24式的只有八百发。在精度方面,美军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也要稍微高一些。

只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军的这一优势很快就被末平了。

随着中国陆军在电磁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用电磁炮替换所有身管火炮成了时间上的问题。如果不是全球自然灾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陆军就会大批量采购电磁炮,逐步替换所有身管火炮。此后,随着中国陆军把重点放在了“未来地面战平台”上,以配备电磁炮为主的火力支援平台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军火炮系统,并且在二零四四年量产后,在各项性能上压倒了美军的电热化学炮。

当时,巴基斯坦陆军优先采购了一百二十门,装备了一个炮兵旅。

与之相对的,印度陆军只有电热化学炮。

与电热化学炮相比,电磁炮的最大优势不是射程更远,而是后勤保障更简单,即只要有充足的电能供应,电磁炮的作战效率就远远高于电热化学炮。依靠具有优势的射程,电磁炮可以部署在离战线更远的地方,以此获得足够的电力供应,并且能够更加方面的运送弹药等消耗类物资。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电磁炮的作战效率更高。

在后勤保障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装备电磁炮的炮兵旅的作战效率是准备电热化学炮的三倍以上。

在当天的战斗中,巴基斯坦炮兵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仅有一百二十门电磁炮的炮兵旅,承担了百分之六十的远程打击任务,压制了五个印度炮兵旅。

当天下午,该旅还首次炮击了印度首都新德里。

事实上,该旅也是第一支只需要部署在伊斯兰堡附近就能炮击新德里的炮兵部队。

对印度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印度炮兵几乎没有办法进行反击,因为要想炮击伊斯兰堡,就得把炮兵靠前部署,从而遭到巴基斯坦前沿炮兵的压制。

在印巴陆军进行大规模炮战的时候,中国陆军也投入了战斗。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中国陆军使用的不是远程火炮与火箭炮,而是威力更加惊人的弹道导弹。

准确的说,是复合弹道导弹。

传统的弹道导弹,只要射程超过一千公里,即便采用压低弹道,弹道的最高点都超过了两百公里。显然,在近地轨道空间被太空垃圾塞满了的情况下,传统弹道导弹都很难正常使用。

受此影响,在二零三六年,中国陆军就开始研制复合弹道导弹。

从飞行弹道上看,这种导弹更像是垂直发射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即在发射之后,首先上升到八十公里,然后启动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把飞行速度提高到十马赫以上,然后以十到二十马赫之间的速度巡航飞行,在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以二十马赫左右的速度冲刺。因为较高的飞行速度,足以烧毁所有外置传感器,所以这种导弹只配备高精度激光陀螺仪,偏差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射程为一千公里,惯性制导的误差在十米左右。要想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就得在弹头上做手脚,比如降低末段突防速度,安装末段制导系统。对于打击大型目标来说,十万分之一的偏差不算大,即便射程达到两千公里,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只有射程超过两千公里、或者需要打击小型目标,才会安装末段制导系统。

在当天下午的导弹突击中,中国陆军一口气发射了近两千枚弹道导弹。

可以说,戚凯威为此花掉了血本。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中国陆军的弹药库里,射程在两千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的总量也就只有二千四百枚左右。虽然按照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战争爆发后,弹道导弹的产量将大幅度提升,达到月产六百枚的水平,但是一口气打出两千枚,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中国陆军别再指望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大规模打击了。所幸的是,中国空军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彻底打垮印度的国防力量,因此要到两个月之后,才轮到中国陆军的地面部队上场。

提高导弹打击密度的直接好处就是:打击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在重点打击的五十八个目标中,五十六个被彻底摧毁,另外两个也严重瘫痪,而为此花费的不过是两千枚战术弹道导弹。要知道,如果出动战斗机轰炸这五十八个大型目标,至少需要花上两天时间,出动四千架次,投弹八千吨以上,保不准还要损失几十架战斗机,而陆军没有损失一辆导弹发射车,没有一名官兵伤亡,而且两千枚战术弹道导弹的总价值也只相当于一百架先进战斗机。

可以说,在打击高危险性战略目标时,战术弹道导弹的作战效益比战斗机高得多。

这轮打击,也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高潮。

事实上,在当天,中国的军事打击就已达到巅峰。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日次公布的战报,在二月十日当天,中国空军总共出动三千六百余架次作战飞机,其中三千二百余架次执行了空战与打击任务,总共投弹一万三千余吨,打击了二百六十八个大型军事目标、一千二百四十六个时间敏感性军事目标,取得了百分之八十四的打击成功率。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中国空军总共击落了一百二十七架印度战斗机,在地面摧毁了二百八十八架。

面对中国的高强度军事打击,印度除了进行防御之外,所做的反击非常有限。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战报,当天只对巴基斯坦境内的二十六个大型军事目标,以及中国西藏地区的三座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击,而且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仅导致不到一百名巴基斯坦军人伤亡。

只不过,这一天,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不在南亚战场上,而是在东印度洋上。

当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在东印度洋上巡逻的美军侦察机发现了中国机群,而且判断出中国机群正在飞往澳大利亚。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美军战斗机在澳大利亚西北领海上空与中国机群遭遇。

虽然双方都很克制,而且中国机群在最后关头转向返航,没有进入澳大利亚领空,也没有攻击澳大利亚,但是在激烈的对抗中,两架美军战斗机与两架中国战斗机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两架战斗机当场坠落,另外两架也严重受损。大概两个小时之后,一架中国海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救走了落在澳大利亚领海内的两名飞行员,美军也在随后出动直升机,救走了跳伞飞行员。

下午,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件做了详细报道。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美即将开战,而且中国很有可能在当天晚上轰炸澳大利亚境内的美军基地。

问题是,中美的反应都不是很强烈。

直到当天下午五点左右,中国政府才发表公告,宣称中国舰队在印度洋上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遭到美军飞机监视,被迫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并且与美军发生对峙,但是双方没有交火。

这下,气氛才有所缓和。

当然,皮球也踢到了美国脚下。

第181章 最后的顽抗第274章 觉悟第42章 第五代第175章 犯糊涂第13章 全权顾问第162章 登陆开始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01章 轻型对轻型第39章 投送力量第58章 新班子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68章 一己之力第43章 南亚明珠第54章 自乱阵脚第9章 临时考核第54章 生于忧患第102章 陆军的未来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32章 机会第10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7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270章 投降第9章 错误的航线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62章 暗涌滚滚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132章 机会第18章 围捕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77章 针锋相对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26章 排兵布阵第36章 前仆后继第19章 新战线第116章 败不馁第42章 分兵合进第62章 暗涌滚滚第24章 裂痕第88章 奢望第282章 秘密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3章 毁灭第75章 咄咄逼人第41章 疯狂准备第17章 远景第196章 突袭第239章 稳住战线第51章 精密计划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71章 再上战场第318章 总则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74章 战争狂人第17章 运气不错第61章 动力革命第49章 最佳选择第32章 匹夫有责第115章 舰队会回来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77章 诱饵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8章 交战第64章 致命打击第160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91章 再接再厉第36章 前仆后继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122章 拖后腿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155章 将计就计第175章 犯糊涂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20章 余波第23章 金狗第192章 选择权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20章 别无选择第1章 千锤百炼第44章 防空火网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81章 防空拦截第39章 粮食危机第40章 丰收时期第46章 大战略第27章 地面战争第52章 凶猛打击第43章 薄弱环节第26章 战争宣言
第181章 最后的顽抗第274章 觉悟第42章 第五代第175章 犯糊涂第13章 全权顾问第162章 登陆开始第108章 海下杀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01章 轻型对轻型第39章 投送力量第58章 新班子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68章 一己之力第43章 南亚明珠第54章 自乱阵脚第9章 临时考核第54章 生于忧患第102章 陆军的未来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32章 机会第10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7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136章 错失良机第270章 投降第9章 错误的航线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62章 暗涌滚滚第49章 最佳选择第171章 大规模投降第132章 机会第18章 围捕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77章 针锋相对第62章 暗涌滚滚第179章 空军的没落第26章 排兵布阵第36章 前仆后继第19章 新战线第116章 败不馁第42章 分兵合进第62章 暗涌滚滚第24章 裂痕第88章 奢望第282章 秘密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3章 毁灭第75章 咄咄逼人第41章 疯狂准备第17章 远景第196章 突袭第239章 稳住战线第51章 精密计划第196章 以谈备战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71章 再上战场第318章 总则第140章 情报联络员第74章 战争狂人第17章 运气不错第61章 动力革命第49章 最佳选择第32章 匹夫有责第115章 舰队会回来第23章 最后一根稻草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77章 诱饵第106章 利益决定一切第48章 交战第64章 致命打击第160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91章 再接再厉第36章 前仆后继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122章 拖后腿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155章 将计就计第175章 犯糊涂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120章 余波第23章 金狗第192章 选择权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20章 别无选择第1章 千锤百炼第44章 防空火网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81章 防空拦截第39章 粮食危机第40章 丰收时期第46章 大战略第27章 地面战争第52章 凶猛打击第43章 薄弱环节第26章 战争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