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经验教训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阶段作战行动,也被称为“第三次战役”在三月十五日结束,聚集在图文巴的近六十万美澳联军全数被歼,加上战役期间被零星歼灭的十五万美澳联军,最终只有大约五万美澳联军官兵逃出包围圈。这其中就包括驻守米切尔的一个美军师与一个澳军师,大约有三万名官兵。

从战役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米切尔的守军突然撤退,才导致查尔维尔与图文巴的两股部队没能顺利突围。如果米切尔的守军坚持几天,哪怕在二月最后一天撤退,查尔维尔与图文巴的突围部队都会向米切尔移动,从这里冲破中国陆战队的封锁线,到这个时候,庞跃龙手里没有预备队,根本不可能挡住突围的百万大军。就算陆战队进行炮火压制,也肯定有数十万军人成功突围。

要知道,保存有生力量是突围作战的第一要素。

只是,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牧浩洋就让庞跃龙停止进攻,整顿战线,顺带让前线部队进行短时休整。

牧浩洋叫停进攻,与休整基本上没有关系。

虽然已经打了一个月,而且连续打了两次大规模地面战役,但是陆战队官兵的精神状况非常理想,胜利给了官兵很大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除了在攻打布里斯班的时候,伤亡比较惨重之外,其他战斗的伤亡都微乎其微。到第三次战役结束的时候,陆战队的伤亡官兵总数还不到六万,其中阵亡不到两万。相对于歼敌数量,以及所罗门群岛血战,伤亡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真正的原因,是陆战队的推进速度太快了。

要知道,按照制订的作战计划,第三次战役应该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结束,然后在四月中旬发动第四次战役。更重要的是,在计划中要到第四次战役才攻占布里斯班,第三次战役的攻打目标是罗克汉普敦。也就是说,陆战队的进军速度,已经比计划中最理想的情况都快了一个半月。

在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进攻速度过快绝对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后勤补给肯定会出问题,而且后方的支援力量也很难全部部署到位,前线部队过于疲惫,以及对敌人造成的创击不够等等。

有趣的是,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传统进攻战术的问题,而陆战队所采用的新式进攻战术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还是个未知数。

当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的担心有点多余。

不可否认,当时肯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支援力量没有部署到位,从而使陆战队获得的支持降低。最明显的就是战术航空兵没有完成部署,导致陆战队的进攻时获得的空中支援非常有限。

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部署到澳大利亚的战术战斗机只有一千二百架,而按照计划,应该超过两千架,并且在第四次战役发起的时候,达到三千架。即便庞跃龙把发动第四次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四月初,部署在前线机场上的战术战斗机也不会超过两千架,要到四月中旬才有可能超过两千架。别忘了,现在的第四次战役,相当于计划中的第五次战役,而发起时间应该在五月份。也就是说,要到五月份,部署到前线的战术战斗机才会超过三千架,达到计划标准。

问题是,陆战队飞快的推进速度,实际上减轻了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压力。

原因很简单,快速进攻给美澳联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美澳联军在整体上把防线向后撤退,从而打乱了美澳联军的防御部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美澳联军不知道中国陆战队下次会把战线推进多远,因此在部署前线航空兵的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往后方压,导致战术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赫里斯甚至认为中国陆战队会在下次进攻的时候把战线推进到悉尼与堪培拉,即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地区,因此在他的安排下,美澳联军的战术航空兵开始向阿德莱德与塔斯马尼亚岛转移,而且主要向塔斯马尼亚岛转移,以免在中国陆战队下次进攻中遭到打击。

要知道,如果中国陆战队把战线推进到堪培拉附近,射程为四百公里的远程火炮就能覆盖整个东南部地区。

由此可见,在美澳联军空中力量减弱的情况下,陆战队对空中支援的要求也降低了。

事实上,当时只需要确保充足的弹药供应,让陆战队的远程炮兵能够发挥威力,炮火打击就能胜任百分之九十的火力支援任务。显然,后勤补给绝对不是问题,陆战队还有足够的野战机场预制件。

至于牧浩洋担心的其他问题,实际上都不存在。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牧浩洋没有叫停,而是让庞跃龙放手去打,澳洲会战肯定能在五月份结束。

可以说,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甚至可以说,中国军队在澳洲取得的重大胜利,足以让美国在二零五五年就考虑是否应该趁还有可以谈判的机会,主动提出进行停战谈判。

要知道,用三个月征服一块大陆,哪怕是面积最小的大陆,也绝对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能够在跨海作战的情况下用三个月攻占澳洲,那么在一年或者两年之后,肯定能在跨洋作战的情况下用半年最多一年征服北美洲,而美国在此情况下就只能选择投降。

只是,责任绝对不在牧浩洋身上,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新的进攻战术存在哪些问题。

事实上,后来在进军北美大陆的时候,中国军队就吸取了澳洲会战的经验教训,没再犯同样的错误,为击败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在二零五五年初,换了谁在中国战争部长的位置上,都会有同样的担心。

有趣的是,当时连戚凯威与魏成龙都发出警告,认为陆战队推进得太快了。

当然,在攻占布里斯班后暂停进攻,也写在计划之中,因为布里斯班是澳洲大陆东北方向上唯一的深水良港,也是离珊瑚海最近的深水良港,还是澳洲大陆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

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布里斯班港,对接下来的进攻有很大的帮助。

别的不说,如果通过海运把物资送到布里斯班,再由运输机送往前线战场,运输效率将比完全依靠空运提高数倍。原因很简单,缩短空运距离,能够极大幅度的提高运输机的运输效率。

可惜的是,布里斯班港已被美澳联军彻底破坏。

当时,美澳联军不但把港内的上百艘舰船凿沉,还把储备在军火库里的一万多枚水雷全部用上,一些埋设在港湾里,一些则埋设在航道上。可以说,布里斯班港已经失去了在战争时期使用的价值。直到大战结束三年,多国部队才清除掉了美澳联军布下的水雷,使布里斯班港通航。

港口不能使用,并不降低布里斯班的重要性。

虽然美澳联军也破坏了布里斯班的交通基础设施,当时美军还用没有用掉的几千吨炸药把布里斯班铁路站炸上了天,留下了一个直径超过三百米深度超过五十米的巨大弹坑,使修复铁路几乎不大可能。但是与清除水雷相比,恢复地面交通容易得多,没有铁路站可以重新建一个,铁路被炸断了可以修复,即便无法修复也可以改道重建。显然,美澳联军不可能破坏方圆几百公里的所有铁路与公路。

结果就是,陆战队在布里斯班港附近建了一座临时港口。

为了让临时港口发挥作用,陆战队还用预制件铺设了几百公里的道路,连通到附近的三十六座野战机场,然后动用上万台大型载重卡车,把物资由港口送往机场,再由运输机送往前线。

后来,部署在布里斯班附近的运输机就多达两千架。

依托港口,布里斯班很快就成为了中国陆战队在澳洲战场上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作战物资从这里送出,先由大型电动运输机送往主要战场的野战机场,再由战术运输机送往各地的野战机场,或者直接送到前线部队手里。

也就是说,中国陆战队以布里斯班为中心,建立起了覆盖澳洲大陆东部地区的空运网。

这个庞大的空运网,正是陆战队征战澳洲大陆的支柱。

为了完成这些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陆战队在布里斯班停留了一个月,直到四月中旬才基本上完成了进攻准备。

显然,这次的准备又超过了实际需要。

结果就是,当中国陆战队再次发动进攻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他们所能维持的推进距离比实际推进距离远得多。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新式进攻战术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最基本的问题都没得到解决,前线部队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犯一些低级错误并不奇怪,对最终的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重要的是,中国军队通过在澳洲战场上的摸索,正在熟悉新式进攻战术,而且总结出了大量有用的经验,也吸取了教训。

作为一支成熟的军队,在实战中发展壮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68章 南海战略第38章 全球性灾难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5章 战略方向第70章 内部矛盾第65章 再次见面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0章 紧急拦截第10章 装甲主力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42章 四两拨千斤第2章 唯一选择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141章 入朝第11章 不怕死第306章 第一步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3章 底线第9章 血染横滨第65章 国家意志第82章 战火再起第79章 盲目猜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86章 胶着第100章 恐惧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9章 以退为进第34章 盟友第80章 转变第116章 幸运之神第56章 放长线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53章 军事部署第21章 一锅端第193章 主旋律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31章 接触第4章 舰队出港第76章 新机会第213章 作战计划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96章 能量假说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36章 舰队司令第39章 余辉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9章 做彻底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2章 封锁第49章 抛开幻想第32章 金融战争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61章 动力革命第10章 欲盖弥彰第4章 不留活口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7章 地区战争第68章 推波助澜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4章 战争阴云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14章 向前看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39章 机会第75章 真真假假第77章 针锋相对第91章 勇敢的代价第24章 空中打击第248章 灾难第101章 反击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51章 时间点第37章 远洋护卫第45章 深海猛龙第65章 再次见面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53章 巧合第36章 负担第90章 机遇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67章 错失良机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84章 轰炸机登场第77章 荣誉与耻辱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102章 反导拦截
第68章 南海战略第38章 全球性灾难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5章 战略方向第70章 内部矛盾第65章 再次见面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0章 紧急拦截第10章 装甲主力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42章 四两拨千斤第2章 唯一选择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141章 入朝第11章 不怕死第306章 第一步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3章 底线第9章 血染横滨第65章 国家意志第82章 战火再起第79章 盲目猜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86章 胶着第100章 恐惧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9章 以退为进第34章 盟友第80章 转变第116章 幸运之神第56章 放长线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53章 军事部署第21章 一锅端第193章 主旋律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31章 接触第4章 舰队出港第76章 新机会第213章 作战计划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96章 能量假说第25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第36章 舰队司令第39章 余辉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286章 中美联合体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9章 做彻底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2章 封锁第49章 抛开幻想第32章 金融战争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24章 人道主义援助第61章 动力革命第10章 欲盖弥彰第4章 不留活口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17章 地区战争第68章 推波助澜第238章 水攻战术第4章 战争阴云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14章 向前看第82章 欧盟的机会第39章 机会第75章 真真假假第77章 针锋相对第91章 勇敢的代价第24章 空中打击第248章 灾难第101章 反击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51章 时间点第37章 远洋护卫第45章 深海猛龙第65章 再次见面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53章 巧合第36章 负担第90章 机遇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29章 最后的疯狂第67章 错失良机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84章 轰炸机登场第77章 荣誉与耻辱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102章 反导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