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战略转向

客观的讲,中国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胜利,都只与美国有关,与欧洲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欧洲是否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欧洲、以及相邻的北大西洋与北非地区,与太平洋没有多少瓜葛,而且统一之后的欧洲也不会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能够影响欧洲的,除了中东战场,也就只有大陆战场了。

相对而言,因为中东战场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处于胶着状态,所以大陆战场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

事实上,这也涉及到欧盟与俄罗斯的恩怨。

在过去数十年内,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算不上亲密、也算不上疏远,而是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斗争。

核心矛盾就是:谁才是欧洲大陆的主宰。

毫无疑问,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盟是欧洲大陆的主宰力量,只是欧盟并没有利用好这段非常有利的时期来压制俄罗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段时期,俄罗斯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占到了欧盟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几年内,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开始扶持俄罗斯,使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美国的初衷不是打破欧俄之间的战略平衡,但是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欧盟在外交政策上转为亲华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因为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使欧盟丧失了中东地区的利益基础,从而导致中欧关系急剧倒退。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执政党都发生了更迭。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在二零四零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些人认为,美国当时应该拉拢欧盟,而不是扶持俄罗斯。在这些人看来,在联合欧盟之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可能性将非常大。不管怎么说,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与美国联合之后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一点五倍。在人力资源上,美国与欧盟之和也是中国的一点三倍,因此欧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俄罗斯。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美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不拉拢俄罗斯,中国就会拉拢俄罗斯,从而形成以中国与俄罗斯为核心的“大陆同盟”。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要知道,如果中俄结盟,中国就能腾出一只手来,把重点全部放在大洋战场上,在接下来的十二年内肆无忌惮的扩充海军,而中国陆军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中东迅速取胜。更加重要的是,倒向美国之后,欧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因为来自美国的战略援助能使欧洲国家高枕无忧,而美国却不得不为此在战争初期背负起一个沉重的负担,即在欧洲战场上与俄罗斯作战。就算没有美国的援助,而且中国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俄罗斯,俄军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美国也不可能在大战初期迅速击败俄罗斯。如此一来,面临两线作战的将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事实上,就算中俄同盟关系不够牢固,即俄罗斯不肯参战,美国也得在大洋战场上独自面对中国。

总而言之,在二零四零年的时候,美国在战略上的选择只有一个:拉拢与扶持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即美国当局在是否与俄罗斯结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就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评估报告,对与俄罗斯结盟进行了深度分析。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的精英们就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即欧盟会因此出现转变,在战略上更加倾向于中国。只是,美国的精英们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即欧盟会在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而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只要美国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欧盟就能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并且实现统一的可能性非常低,很有可能维持现状,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客观的讲,这个结论没有错。

问题是,这些掌握着美国未来的精英忽视了一个问题:美国要是丢掉了战略主动权,欧盟还会保持中立吗?

在这份报告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直到战争爆发前不久,美国国务卿康拉德才在递交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只要美国丧失战略主动权,起到主导作用的法国与德国必然会加速实现政治统一,并且以此带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欧洲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成为美国盟友的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问题是,这个时候再来调整战略政策,已经来不及了。

要知道,法国与德国已经对美国充满敌意,至少这两个国家的上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把西方文明推入深渊,如果欧洲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世界格局大变化,就只能想办法自救。

事实上,当时康拉德也只提到,为了阻止欧盟倒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欧盟实现政治统一,而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亲美欧洲国家,在欧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因素,削弱法国与德国的凝聚力。

战争爆发后,美国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就加强了对英国的影响力,还在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等国进行深入外交活动,给法国、德国、意大利制造看不见的障碍,而这也是法德意跳出欧盟大集团,率先成立三国联合政府,并且积极推动本国全民公投,以此建立欧洲联邦的主要原因。

显然,美国的这些举动,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法德意三国领导人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没有英国、西班牙与葡萄牙参与的情况下,也要成立欧洲联邦,尽可能多的拉拢其他欧盟成员,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也就是说,法德意已经对美国的蛮横干预感到非常反感了。

当然,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欧洲的未来并没确定下来,至少在中美两国看来,还无法肯定统一后的欧洲是盟友、还是敌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有着较为强大的亲美力量。

事实上,在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地区利益等很多方面,欧盟都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只要美国能够妥善处理对欧关系,欧盟成为美国盟友的可能性肯定比成为中国盟友的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国并不指望能够与欧盟结盟。

当时,中国对欧盟的最大指望,就是保持中立。

显然,让欧盟保持中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欧盟保持分裂状态,使欧盟无法在战争时期内实现统一。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法德意推动建立欧洲联邦的时候不太热心了。

问题是,欧洲走向统一是谁也不可阻挡的,而且战争本身就是推动欧洲实现统一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越多,欧洲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就不可能阻止欧洲实现统一。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来处理战略上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从一开始就支持戚凯威的战略主张,即把大陆战场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得因此暂时降低在海洋战场上的投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大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迫使走向统一的欧洲成为中国的盟友,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帮凶,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取胜的难度。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能在大陆战场上迅速取胜,那么欧盟要么成为中国的盟友,要么继续保持中立,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帮凶。原因很简单,统一后的欧洲联邦肯定得首先解决内部矛盾,巩固统一的基础。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外来的军事压力,足以使欧洲统一的基础崩溃。为了欧洲的利益,欧洲联邦没有任何理由在统一之后,立即与最强大的国家交战。

当然,黄瀚林并不指望能够使欧洲联邦变成盟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是现在的欧盟、还是今后的欧洲联邦,至少得保持中立,绝对不能以美国盟友的身份参战。

从这个角度讲,牧浩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做出让步,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要知道,他的让步,实际上就是调整了战略方针,暂时放弃在大洋战场上与美国一决雌雄,首先集中兵力在大陆战场上击败俄罗斯,把战线推进到欧洲大陆去,然后让欧洲国家在炮口下保持沉默。

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101章 反击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44章 远征大西洋第62章 战略意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321章 起源第53章 诱饵的效果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4章 各算各的第116章 幸运之神第120章 余波第147章 海航突击第22章 登陆作战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24章 昏了头第27章 精妙战术第72章 炮击第38章 猛攻第12章 前途未卜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15章 亏本买卖第272章 牧浩洋计划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0章 重在过程第49章 场外因素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62章 太阳风暴第201章 指挥权限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74章 回归第89章 一枚导弹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68章 南海战略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312章 个体与整体第206章 余波未尽第16章 马蜂窝第97章 战略分歧第26章 逐步推进第79章 立场第4章 基础与应用第28章 无知者无畏第23章 回到总参谋部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46章 丰收年第40章 自作主张第85章 欲擒故纵第117章 防空作战第48章 交战第27章 疯狂计划第63章 一箭三雕第188章 自告奋勇第48章 全身而退第53章 继续打第41章 专业化舰队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96章 突袭第77章 针锋相对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12章 渐行渐远第170章 崩溃第114章 向前看第57章 战争决议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71章 打捞沉船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60章 立即反击第74章 回归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12章 幕后推手第5章 宣战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60章 陌生的战场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40章 丰收时期第27章 树梢优势第52章 统一意见第18章 千钧一发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86章 全面竞赛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73章 关键装备第319章 反思第7章 又见熟人第82章 十一比八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1章 决战开始
第47章 机会与冒险第101章 反击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44章 远征大西洋第62章 战略意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321章 起源第53章 诱饵的效果第111章 政坛剧变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4章 各算各的第116章 幸运之神第120章 余波第147章 海航突击第22章 登陆作战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24章 昏了头第27章 精妙战术第72章 炮击第38章 猛攻第12章 前途未卜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15章 亏本买卖第272章 牧浩洋计划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10章 重在过程第49章 场外因素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62章 太阳风暴第201章 指挥权限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222章 边打边谈第74章 回归第89章 一枚导弹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68章 南海战略第180章 围点打援第312章 个体与整体第206章 余波未尽第16章 马蜂窝第97章 战略分歧第26章 逐步推进第79章 立场第4章 基础与应用第28章 无知者无畏第23章 回到总参谋部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11章 一击得手第67章 新式攻击法第46章 丰收年第40章 自作主张第85章 欲擒故纵第117章 防空作战第48章 交战第27章 疯狂计划第63章 一箭三雕第188章 自告奋勇第48章 全身而退第53章 继续打第41章 专业化舰队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96章 突袭第77章 针锋相对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12章 渐行渐远第170章 崩溃第114章 向前看第57章 战争决议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71章 打捞沉船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60章 立即反击第74章 回归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12章 幕后推手第5章 宣战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8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60章 陌生的战场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40章 丰收时期第27章 树梢优势第52章 统一意见第18章 千钧一发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86章 全面竞赛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73章 关键装备第319章 反思第7章 又见熟人第82章 十一比八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1章 决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