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转变

收费章节(12点)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

要知道,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丈夫牧浩洋。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国军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wWW ¤тt kΛn ¤¢○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知道,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怎么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知道,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第12章 绝命之行第70章 忙里偷闲第41章 顺藤摸瓜第76章 乐观派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42章 防空火网第34章 公众事件第27章 地面战争第7章 机关算尽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69章 恶仗第9章 做彻底第114章 向前看第9章 做彻底第100章 战略大调整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74章 信心十足第9章 临时考核第48章 外派第20章 混战第106章 地面决战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83章 歪打正着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55章 决战在即第304章 文明接触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94章 托管第132章 机会第74章 争取时间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4章 蛇困浅滩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69章 外援第78章 多此一举第55章 决战在即第44章 加速追击第3章 前沿科技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52章 凶猛打击第38章 战前会议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14章 无声对抗第196章 突袭第45章 关键情报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57章 收获的季节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56章 难题第239章 稳住战线第82章 战火再起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57章 战争决议第71章 以进为退第43章 闯关第22章 还以颜色第46章 决策点第71章 新理论第77章 针锋相对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55章 坟墓第70章 外交战场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244章 远征大西洋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104章 猛然觉悟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31章 围攻埃拉特第82章 理论突破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32章 成果第179章 救星第6章 错失先机第13章 周密计划第55章 两强相争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84章 青出于蓝第91章 迎难而上第55章 积极外交第80章 持续性灾难第7章 直觉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322章 经济动物第65章 门槛第8章 泰然处之第17章 新的选择第193章 主旋律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50章 现实选择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96章 回归正位
第12章 绝命之行第70章 忙里偷闲第41章 顺藤摸瓜第76章 乐观派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42章 防空火网第34章 公众事件第27章 地面战争第7章 机关算尽第235章 前仆后继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69章 恶仗第9章 做彻底第114章 向前看第9章 做彻底第100章 战略大调整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11章 临机应变第74章 信心十足第9章 临时考核第48章 外派第20章 混战第106章 地面决战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83章 歪打正着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55章 决战在即第304章 文明接触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94章 托管第132章 机会第74章 争取时间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4章 蛇困浅滩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69章 外援第78章 多此一举第55章 决战在即第44章 加速追击第3章 前沿科技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52章 凶猛打击第38章 战前会议第151章 人尽其用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14章 无声对抗第196章 突袭第45章 关键情报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57章 收获的季节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48章 突发奇想第156章 难题第239章 稳住战线第82章 战火再起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57章 战争决议第71章 以进为退第43章 闯关第22章 还以颜色第46章 决策点第71章 新理论第77章 针锋相对第126章 飞行的陆军第55章 坟墓第70章 外交战场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244章 远征大西洋第218章 政治决策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104章 猛然觉悟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31章 围攻埃拉特第82章 理论突破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32章 成果第179章 救星第6章 错失先机第13章 周密计划第55章 两强相争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84章 青出于蓝第91章 迎难而上第55章 积极外交第80章 持续性灾难第7章 直觉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322章 经济动物第65章 门槛第8章 泰然处之第17章 新的选择第193章 主旋律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50章 现实选择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96章 回归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