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恢复性扩充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换的这两年里,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军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灾害影响,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就陷入停顿,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军事实力萎缩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建设,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装备项目被迫下马,剩余的也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启动。

当然,不止是中国遇到了这些问题。

在二零三六年,美国就封存了六艘航母与一百多艘战舰,将航母战斗群的规模缩小到了九支,舰队总规模缩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缩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复增长。

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萎缩得最为严重。

可以说,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大国也得做出牺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到二零三八年,随着环境转好,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低,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实力首先出现了正增长。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的复工计划。

这四艘航母,即“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前就已开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后来受拯救行动影响,建造工作被迫暂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军才提出复工请求。

当时,牧浩洋有两个选择,一是复工,二是拆除后建造C3级航母。

从长远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加理想的选择,因为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预计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结束,绝大部分主要技术难题都已得到解决,‘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选择了前者。

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总统已经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批准海军启封六艘航母,在年内把航母战斗群的数量恢复到十五支,而且海军舰队总规模也将恢复到二零三五年的水准;二是黎平寇已经表示,在全面销毁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实后,不会延长“华盛顿条约”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国海军就不用考虑所受限制,能够全力扩充舰队规模。

受此影响,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就的扩充舰队规模。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并且对两艘“长江”级航母做延寿改进,中国海军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战斗群的总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备与美国海军抗衡的实力,掌握战略主动权。

因为中国的势力范围比美国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就足够了。

按照海军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建成之后,将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战斗群,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战斗群。因为美国海军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战斗群,所以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美国海军最多只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战斗群。

由此可见,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

当然,这还与一个战略考量有关,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南亚问题,那么中国海军就必须在此之前获得足以抗衡美国海军的实力,而C3级航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好处,即可以适当推迟C3级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与前期训练周期为准,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设计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时间来完善设计。

多出三年,意味着能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这三年内,工程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说没有重视的细节问题。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个月,牧浩洋还批准了其他七种战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新一代巡洋舰与攻击核潜艇,而重点是用来取代“昆明”级的新一代多用途驱逐舰,以及三种大型两栖战舰。

可以说,中国海军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多用途驱逐舰。

前面已经提到,“昆明”级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设计引发的,根本无法通过后期改进解决。在对日战争中,“昆明”级的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如果不是日本海军过于窝囊,恐怕中国海军要尝到很多苦头。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军就提出建造一种全新的驱逐舰来取代“昆明”级。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加上“昆明”级才服役不到十年,海军的宏伟计划没能实现。

要知道,在海军中,驱逐舰占到了大型战舰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一下更换数十艘驱逐舰,耗费肯定非常惊人。

从经济角度出发,只要已有的驱逐舰还有改进余地,就不应该淘汰,而是应该尽量通过改进延长服役寿命。

别说中国海军,在美国海军中,一些“伯克”级驱逐舰已经服役了三十多年。

正是如此,到了二零三八年,在军费开始恢复‘性’增长之后,牧浩洋才批准了由海军司令部提‘交’的新一代驱逐舰研制计划。

除了海军,空军的需求也非常惊人。

虽然J-30在对日战争前就已量产,但是到战争结束时,总参量不到八百架,没能全部取代J-20。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空军只采购了七十二架与六十架J-30,主要是为了维持生产线,避免高级技术工人流失。

按照空军在二零三八年初提出的要求,J-30的总采购量将达到一千六百架,除了取代大约一千二百架J-20之外,还要取代六百架J-22。如果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即J-31没能按时量产,J-30的采购量还将增加,才能按时取代已经达到服役寿命的J-22机群,把空军机群总规模维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为高端战斗机,J-30的采购价格高得惊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费用肯定非常吓人。

为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制费用,而且批准了空军的部分采购计划,即在J-31量产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关键就是,J-31能否顺利量产。

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原本计划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试飞,在二零四零年量产,结果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研制工作拖延了两年多,预计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试飞,能在二零四三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就很不错了。

所幸的是,美国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与YF-53的竞争试飞工作还没结束,预计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确定最终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实现量产就非常不错了,其总体进度比J-31项目晚了大约两年。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J-30已经有了出口销售记录,因此可以通过出口来扩大生产规模,分摊研制经费,降低采购价格。更重要的是,得益于J-30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对这种新式战斗机表现出了兴趣,只是真正买得起的没有几个,毕竟J-30是代表了最新军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当然与F-44相比,J-30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战斗机,而F-44是重型制空战斗机,因此J-30的售价比F-44低,而实际作战能力却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的表现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现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最后是中国军火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中国企业在后期服务上做得更到位。

综合这些因素,J-30在国际市场上击败F-44绝对不是问题。

别的不说,在二零三八年中期,法国就代表欧盟向中国提出引进J-30的技术,希望在军事航空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虽然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法国此举,等于抬高了J-30的身价。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国还在努力争取从法国购买战斗机呢。

当然,空军最大的装备项目是战略轰炸机,只是受技术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长远战略规划”,没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军装备采购与研制预算中占据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因为战斗机项目占用了过多的经费,所以空军的其他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战略运输机项目在二零三八年获得的拨款就只有一千多亿元,仅能采购八架,研制拨款还不到一百亿元,仅能确保新项目不至于下马。按照牧浩洋的规划,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足够的资金扩充运输机群。

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空军,而是来自陆军。

第319章 反思第34章 空军出击第36章 破例第153章 关键日第97章 长远考虑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32章 临界点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82章 担忧第55章 坟墓第5章 铁娘子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16章 最后的坚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60章 海蛇之吻第37章 抽丝剥茧第55章 两手准备第18章 画蛇添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7章 无果而终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62章 头号王牌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18章 千钧一发第27章 战略目的第42章 找准目标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2章 前途未卜第36章 负担第7章 不测风云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59章 再接再厉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60章 振作第33章 最后反击第12章 渐行渐远第9章 以退为进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4章 宣战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27章 树梢优势第3章 把握机会第42章 找准目标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60章 集体智慧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34章 矫枉过正第36章 破例第217章 乘胜追击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7章 又见熟人第17章 运气不错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35章 声东击西第82章 十一比八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20章 别无选择第24章 变数第154章 总撤退第79章 海湾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21章 突如其来第27章 战略目的第17章 决战之前第223章 崩溃的征兆第1章 禁运效果第45章 深海猛龙第97章 针锋相对第283章 第一步第32章 分兵拦截第4章 不留活口第90章 一网打尽第118章 软磨硬泡第11章 矛盾心态第228章 导火索第104章 猛然觉悟第44章 理想主义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41章 求生第176章 硬碰硬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5章 宣战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49章 第二战场第271章 复员大潮第316章 理智与成熟
第319章 反思第34章 空军出击第36章 破例第153章 关键日第97章 长远考虑第72章 大变革时代第69章 左右为难第132章 临界点第187章 陡生变数第82章 担忧第55章 坟墓第5章 铁娘子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16章 最后的坚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60章 海蛇之吻第37章 抽丝剥茧第55章 两手准备第18章 画蛇添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7章 无果而终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62章 头号王牌第113章 两个人的冒险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18章 千钧一发第27章 战略目的第42章 找准目标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2章 前途未卜第36章 负担第7章 不测风云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59章 再接再厉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24章 厚积薄发第60章 振作第33章 最后反击第12章 渐行渐远第9章 以退为进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40章 丰收时期第14章 宣战第128章 数量致胜第27章 树梢优势第3章 把握机会第42章 找准目标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60章 集体智慧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34章 矫枉过正第36章 破例第217章 乘胜追击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7章 又见熟人第17章 运气不错第142章 无关紧要的反击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129章 积极外交第35章 声东击西第82章 十一比八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184章 失踪的潜艇第20章 别无选择第24章 变数第154章 总撤退第79章 海湾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21章 突如其来第27章 战略目的第17章 决战之前第223章 崩溃的征兆第1章 禁运效果第45章 深海猛龙第97章 针锋相对第283章 第一步第32章 分兵拦截第4章 不留活口第90章 一网打尽第118章 软磨硬泡第11章 矛盾心态第228章 导火索第104章 猛然觉悟第44章 理想主义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41章 求生第176章 硬碰硬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5章 宣战第157章 司令部风波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6章 战略进攻第49章 第二战场第271章 复员大潮第316章 理智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