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望山书屋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殇》

第12节 望山书屋

三百年前的三河寨,不过一个宽宽的平坝,旁依龙河,顺着官道,十数户商家铺户,散在官道两边。

官道一头连着成都府,一头通向大山深处的拉萨,商旅繁华,历经三百余年,小寨子便发展成了大县城。

如今的官道,早被裹在了城中。整个县城街道,便以官道为轴,向两边扩展。

空中俯瞰,主城区颇像“非”字型布局。横贯整个县城的中心街道,也就是原来的官道,是中街。向两边衍分出多条街道,依了朝向或方位,分别名之东南西北街。四条大街又再衍分出更多的小街小巷,为别于正街,通通名其为巷,东一巷东二巷东三巷,凡此类推。

三河三雄,于家和王家在中街,蒋家则在东街。

大家知道的,三河蒋家自来便是设塾开馆,收徒授课。所开私塾,名曰:望山书屋。

于舵爷的独孙孙,于小红,乳名而已,当不得正经。周岁那年,依了于氏字辈,取了大名:于信达。

六岁那年,于信达这娃娃,便被送入了蒋家望山书院。

出得于宅正门,顺着中街,东行五六十步,左拐便是东一巷,再直行约二三百步,一道四五十米长的灰砖围墙,中开双扇黑漆排门,门悬两块黑漆牌匾:一曰“进士第”,一曰“望山书屋”。

排门而入,一个大合院,当中横着六米长的照壁。绕壁而进,是宽宽的廊檐,三级青石台阶穿廊而下,便是敞敞亮亮的外院,满铺了青石板。

这庭院,正是蒋家宅子的中心。正前方是两层全木架构的小楼,此乃蒋家藏书楼,楼前悬着一块黑漆金字的巨匾:万山书阁。

庭院左边,一道深深的回廊,直通里屋。其内是蒋家起居之所,非是外人能随便出入的。

庭院右边,便是蒋家所开塾馆,一字排开三间屋子:望山书屋。

其实,蒋宅还有个后园,被万山书阁遮蔽了,藏在后面。

蒋氏历代,都有两大爱好,一是藏书,二是莳弄花草。这后园,便置着假山,种着许多的花花草草。

现在的蒋氏家主,蒋云鹏,字高飞,自号无拦。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儿,博学而开明,待人极是随和。这蒋云鹏蒋蒋先生,人品自是没得说的,极受绅商士民的敬重,尽皆尊呼“蒋万山”,其名其字其号,反倒少有人记得。

吴名说书,已然讲过,这望山书屋的授课,是不重科举的。蒙童识字,仍是通行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到得经文典史,蒋先生便弃了四书五经的流行课本,自由发挥起来。教材呢,诗歌辞赋不用说,诸子百家是重点,唐宋八家更要学。这搞法,自然是不宜于科举的。

大家知道,现在的娃娃入学,都是按了年龄,分班授课。其实,这分班开课,是废了科举之后,才从西方引进的。

咱中国的搞法,自孔圣开始,便是一对一的授课。没法呀。先生只一人,学生呢,却是差别多多。既有五六岁的小蒙童,也有五六十岁的老童生,有的尚且不识一字,有的呢,却已是熟读经史。

于信达这小子,在蒋先生学生中,年纪最小,却又最是聪慧。

首先,识字教学,《三字经》。好多娃娃搞了半年,也认不完全,于信达这娃娃,呵呵,两个月,能读能写,倒背如流。《百家姓》呢,别的娃娃用时三月,他呢,呵呵,十天。

入塾第四年,学到《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别的娃娃,还在摇头晃脑地读呀读呀,甚至还有个别的,卡在生字上,认不得,急得要哭。于信达这娃,竟窜到先生面前:“先生,验收,背书。”

蒋先生抬头盯了:“背书?这么快?”

于信达:“嗨,背书么,容易得很。”

蒋先生现了疑惑的神色:“容易得很?你这娃娃,癞蛤蟆打呵欠,好大的口气!”

于信达公鸡般地昂着头,满脸的不屑:“嗨,小菜一碟。全诗便只三节,只变换了个别词儿,意思上么,又是节节相承,自然就容易记诵了噻。”

蒋先生:“节节相承?你娃娃且说来听听,怎样个相承?”

于信达:“第一节,桃花开了,把美人儿弄回家,作了夫人;第二节么,桃树结子了,美人儿生了娃娃;第三节呢,桃叶很繁茂,是说美人儿生育了一窝窝,家族人丁兴旺。”

蒋先生呵呵大笑:“嗬嗬!你娃娃这一说道,倒也生动形象。第一节桃花像火焰燃烧,第二节桃实长得肥美,第三节桃叶繁茂浓密,都是比兴哩,你娃娃,可理解,这个这个,比兴?”

于信达来了兴趣:“嗨,望文生义噻。比兴比兴,便是又比又兴,便是既打比方,又兴起下文。先生,我理解呀,这比兴手法,应当是既有起兴作用更有比喻之义,譬如,桃花灼灼,喻美人之容;桃实蕡蕡,喻美人生子;桃叶蓁蓁哩,自是喻子女众多了。”

蒋先生捋捋胡须:“嗯,你这小娃娃,倒挺能融会贯通。”

于信达:“先生,学生有个疑问呢?”

蒋先生:“好哇好哇。咱做先生的,最是喜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了。”

于信达:“灼灼其华,这‘灼灼’一词儿,在学生想来,先生的理解,‘像火焰燃烧’,似是不妥哟。”

蒋先生瞪了双眼:“嘿,你小子,你这话,还疑问呢。分明是找了我的岔子,让我出丑么?小子,今儿个,你可得跟我个道儿,否则,嘿嘿,嘿嘿……”

于信达却一点儿也不惧,挺了胸脯,负了双手:“桃花粉红粉红的,像极了天边的云霞,怎就像火焰?还燃烧呢?”

蒋先生捋捋胡须,微微点头:“嗯,小子,你这言之,似乎成理哩。那么,当如何理解?”

于信达:“明丽鲜艳、楚楚动人。嗯,便像我萍儿妈妈,眉似柳叶,嘴如樱桃,脸若桃花,那是标准的一个大美人儿。嗯,如果,嗯,萍儿妈妈生就一张大红的关公脸,还火焰般的燃烧起来,嗬嗬,岂不吓死我老爹?”

将先生佝偻了腰,狂笑不已。

正式的课堂讲授,并不多。每日上午第一节,往往是验收前日的课业。你读过《论语》么,开宗明义第一则,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时授徒,是极重“温故”的。

验收,过关,完毕,便是当天的正课了。先生在上,领读章句,有些词儿句子作些解释,大多是靠学生自读自悟,勿需多讲的。

接下来的环节,塾间可就热闹了,咿哩哇啦,咿哩哇啦,

一片的诵读声。

有些心眼儿活泛的调皮子,一边随了别人的诵读装模作样,眼光儿却瞅在了别处,谓之“望天叫”,嗯,望天叫,至于章句的意思,更不会去想去悟了,满门子的心思早飞去了爪哇国。

更多的学子,还是勤奋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乃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古之圣贤的教导,却是深深地烙在了学子们的心灵之中。

于是,不多时,便有学子端了书,行到先生面前,请教起先生来,字音认不得,句读断不得,意思懂不得,先生自会一一地为之解疑,为之释难。

嗯,这架式,颇有些现代“一对一私教辅导”的味道。

近午时分,学子们一通的忙乱,收拾起来,课本啦,字帖啦,笔砚啦,杂耍书儿也不少,规矩的学生拾掇得齐齐整整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胡乱地塞在包袱里。

再接着,一通的嚷嚷叫叫,一通的嘈嘈杂杂:

“走啰……”

“回见……”

“二娃子,下午到河边钓虾,去不?”

“好狗不挡路……”

……

不多会儿,塾馆安静下来。

下午是不行课的,由得徒儿们自由。也有个别的学子聚到书院,或帮师娘做些杂务,或偕先生谈论些趣事,也有个别的趁机讨教于先生。

蒋先生不但不生气,反倒格外的开心:有徒如是,夫复何求?

于家小子是不需回家午饭的,因为师娘早早地就备好了吃食。

整一下午,于家小子都躲在里蒋家的藏书楼上,一屋子地乱扔乱翻。

蒋家藏书楼,名曰:万山书阁。

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73节 这个娃娃第25节 嘉州商号第06节 香香讨计第111节 一树桃花第112节 洋医之辩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33节 重庆之行第120节 大盛余商号第22节 太爷之忧第02节 三河于氏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108节 好个胡妈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145节 麻醉之针第120节 大盛余商号第129节 梅子回家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10节 虹儿作妾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22节 太爷之忧第48节 雨兰回门第137节 舍我其谁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20节 菊儿大婚第118节 疑云重重第117节 析说盐政第148节 乡民应差第164节 管家出马第84节 谋生之计第88节 与尔辩辩第14节 袍哥人家第110节 刘老太医第108节 好个胡妈第75节 百顺酒楼第124 上上之策第100节 此去自贡第167节 哈哥其人第57节 县衙公议第11节 虹儿之死第127节 战时军盐第15节 成都将军第94节 蒋家笑谈第13节 大话西游第96节 结拜义兄第58节 公推主事第127节 战时军盐第06节 香香讨计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105节 寻着大姐第18节 尊经书院第147节 码头戒严第26节 望凤坡第116节 母狗大黑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29节 梅子回家第103节 买条小狗第142节 夫妻夜话第171节 大美二美第20节 菊儿大婚第45节 叶儿妹妹第33节 重庆之行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23节 船头议教第39节 再访蒋宅第149节 途中受阻第123 藏南事发第91节 京报旧闻第71节 膺品字画第156节 教士问罪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22节 太爷之忧第125 呆子盐监第13节 大话西游第85节 意外之喜第123 藏南事发第14节 袍哥人家第14节 袍哥人家第21节 重庆教案第97节 自贡两井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65节 谈判(一)第32节 小何师傅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32节 童家二娃第79节 先生惧内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76节 又见三绝第15节 成都将军第12节 望山书屋第81节 城郊有地第13节 大话西游第50节 祝大虫子第43节 先声夺人第59节 讨价还价第38节 西洋家具第24节 黄维风第98节 自贡叶家
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73节 这个娃娃第25节 嘉州商号第06节 香香讨计第111节 一树桃花第112节 洋医之辩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33节 重庆之行第120节 大盛余商号第22节 太爷之忧第02节 三河于氏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108节 好个胡妈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145节 麻醉之针第120节 大盛余商号第129节 梅子回家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10节 虹儿作妾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22节 太爷之忧第48节 雨兰回门第137节 舍我其谁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20节 菊儿大婚第118节 疑云重重第117节 析说盐政第148节 乡民应差第164节 管家出马第84节 谋生之计第88节 与尔辩辩第14节 袍哥人家第110节 刘老太医第108节 好个胡妈第75节 百顺酒楼第124 上上之策第100节 此去自贡第167节 哈哥其人第57节 县衙公议第11节 虹儿之死第127节 战时军盐第15节 成都将军第94节 蒋家笑谈第13节 大话西游第96节 结拜义兄第58节 公推主事第127节 战时军盐第06节 香香讨计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105节 寻着大姐第18节 尊经书院第147节 码头戒严第26节 望凤坡第116节 母狗大黑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29节 梅子回家第103节 买条小狗第142节 夫妻夜话第171节 大美二美第20节 菊儿大婚第45节 叶儿妹妹第33节 重庆之行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23节 船头议教第39节 再访蒋宅第149节 途中受阻第123 藏南事发第91节 京报旧闻第71节 膺品字画第156节 教士问罪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22节 太爷之忧第125 呆子盐监第13节 大话西游第85节 意外之喜第123 藏南事发第14节 袍哥人家第14节 袍哥人家第21节 重庆教案第97节 自贡两井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65节 谈判(一)第32节 小何师傅第64节 洋人再来第132节 童家二娃第79节 先生惧内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76节 又见三绝第15节 成都将军第12节 望山书屋第81节 城郊有地第13节 大话西游第50节 祝大虫子第43节 先声夺人第59节 讨价还价第38节 西洋家具第24节 黄维风第98节 自贡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