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 藏南(一)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殇》

第92节 藏南(一)

小管家张全有已接了父亲的事权,把着整个将军府衙的内务,事儿自是繁杂,好在只是拿定大的主意,具体的经办,自有一众的僚属去张罗。

整上上午,小管家便辞了一应的公务,滞在将军府衙的内院里,陪了两位老爷爷。

两位老爷所料不差,正与藏边不靖有关。

藏南这事儿呀,缘起颇是复杂。

公元125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率着蒙古铁骑,纵横欧亚,所向无敌,却在咱四川的一个小小地方,合州城外的钓鱼台,受了重创,损兵折将,久攻无果,只得率军绕道南下,直入云岭之南,擒了段兴智,灭了大理国。

也在这一年,远隔万里之外的意大利国,水上之城威尼斯,一户商人世家,诞下一个男孩,名叫马可·波罗。

咱中国人,喜这小娃娃,昵称便是“小李小王”的。洋人的昵称,咱不懂,不知当称作“小马可”呢还是“小波罗”。反正,小马可或者小波罗,这娃娃,长到十七岁,便随了父亲科洛,前往中国。

辞别威尼斯,进入地中海,横渡黑海,再经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途经波斯湾出海口霍尔木兹海峡,再转乘海船。小马可一路行来,说不得的风餐露宿,劳顿困苦。历时四年,终于到达大都。

大都,那时是元朝的都城,今天这城儿,名做北京。

忽必烈大汗盛宴款待,热情挽留,这小马可,便留了下来,在朝为官共十七年,游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方。

到得1292年,蒙古大汗的公主阔阔真,与波斯王子喜结良缘,成双配对,马可·波罗受了大汗之命,护送阔阔真小公主西行。

大家知道的,老叔我虽是上过几年的学,但那读书却是一塌的糊涂;吴名这娃更没得指望,肚子里实没多少滴墨水,于这世界地理实实的两眼一抹黑。但好在曾收藏有数本的初中历史书,闲来翻翻,老叔我也算得是见多识广的了。

据我料来,波斯这个国呀,地跨欧罗巴、亚细亚、阿非利加三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来改了城名,似乎叫做伊斯坦布尔,从那地图上看来,离着意大利已是不远。

马可·波罗把个蒙古小公主送到波斯王子的怀里,便算是达成了王命。嘿嘿,中国人讲究个衣锦还乡,咱现今大小也算得蒙元帝国的朝廷命官,何不趁这机会,回吾的家乡去看看?

其时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分属两个领主,为争夺霸权,掐起架来,打得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嘿嘿,这马可·波罗的运气不太好,被热那亚俘了,关在监狱。

与马可·波罗同关一室的,还有个威尼斯人,名叫鲁斯蒂谦。狱中生活甚是无聊,两个狱友便拉起话儿来,无非借着闲聊打发狱中的光阴。

马可·波罗所述的,主要便是东方的见闻了。

哇,这故事,好精彩,这国度,好神奇。鲁斯蒂谦听得着迷,便将其整理成书,书名《东方见闻录》。

《东方见闻录》?这书名,想必大家定是陌生。它有另外一个名儿,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地大物博、文教昌明、富庶繁华、遍地金银。这样美丽神奇之地,自然就激发起了意大利人强烈的好奇心。短短两三个月,这游记就流行于意大利全国。又历二十余年,这书译成几十种欧洲文字,出现了119种版本,风行于全欧洲。有个名叫弗拉·毛罗的人,甚至还根据书中所叙,绘制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幅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这书,真正令西方洋人着迷的,是这神奇东方的繁华和富庶。无数航海家,便揣了无限的欲望,扬帆远航,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1498年5月20日,一个葡萄牙人达伽马,首次到达了印度。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数不清的探险家们,蜂拥而至,做起国际商贸的大生意来。

印度大陆,西亚一大块富庶之地,便被数国商人瓜分了。不久,119家英国商人,联合组成“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硬生生挤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再不久,又硬生生挤走了西班牙商团和法国商团。到得1600年12月,“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便独占了全印度,英国女皇伊丽莎白,更是授予其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简单了说,东印度公司,便是大英帝国殖民印度的代理机构。

英国人最擅长搞“平衡策略”,实行“以土治土”的政策,也就是保留或者新封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族,各管一地,自己则做起了这些王公贵族的太上皇来。哈哈,这做派,是不是很像咱大清的“土司政策”?

还别说,大英帝国的这种搞法,居然很获成功。在“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的统治下,印度大陆,竟成了“伊丽莎白女皇皇冠上的明珠”。

“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这名儿太长,叫起来有点拗口,平常里,我们简呼“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主营业务,便是广种鸦片,运销中国。

“东印度公司”的野心,可不仅仅是恒河流域,整个印支大陆都在它的目标之内。这不,数月前,占了锡金、不丹和缅甸,那蓝眼珠子便又盯上了藏南,又是勘察,又是测绘,又是演兵,又是建哨所抢地盘,更在许多的领主中煽风点火,搞风搞雨,驻藏大臣坐卧不宁,却又拿英夷莫法,只有一日数封的奏报,递到朝堂之上。

听得张全有说了个大概,老爷子问道:“朝廷可有对策?”

张全有:“嗨,朝中众臣,分作两派,吵吵得欢哩。一派主和,希望与英国加紧接触,谈判桌上分高低,兵不血刃谋得藏边安全。一派主战,只有把英人打疼了,才能谋得长久的安宁。就这么,是战是和,吵来嚷去的,老是定不得大计。”

袁其隆:“嘿嘿,船行大海,必得一人掌舵,光绪帝得拿个主见呀。”

张全有:“光绪帝呢,是坚决主战的。只是么,慈禧老佛爷,却是另外的计较。嘿嘿,母子俩意见不一,下面的臣僚,可就难办啰。”

老爷子:“呃,光绪爷不是亲政了么?”

张全有:“嘿嘿,话儿是那么个说法,不过么,战和大计,涉及国本哩,老佛爷岂会不管?”

袁其隆:“这事儿可难办了。唉,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呀。不战不和,就这么拖下去,后患无穷呀。”

“开初么,主和派,嗯,就是老佛爷,占了上风,便派了驻藏大臣升泰,前往加尔各达,与印度总督兰斯顿会谈。几轮下来,弄出个初步协议来。”张全有从袖中摸出一份文稿,“呃,便是这份《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略略一看,条约共八款,中心要旨么,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中国与哲孟雄的边界,以咱利山一带山顶为界。照了这个条约,缅甸、布丹、锡金诸边各藩属国,全都被划入了英国的殖民范围,大清朝完全失去了对这些地方的管控。

慈禧也知,这个条约,对中国极是不利,态度便有了些松动。老佛爷这一松动,便有诸多的朝臣也跟了松动起来,主战的一派占得些许的上风,但总也有一些的老臣早被洋人打断了脊梁,谈起洋战便腿软,“以夷制夷”的老生常谈起来,搬了列强诸国来说和,欲要“化干戈为玉帛”。因此么,战耶,和耶,终日在朝堂上嚷嚷吵吵,却终没个定论。

老爷子:“越是怕事儿,便越受人欺负。嘿嘿,不凭了战场上的硬手段,单靠朝堂上磨嘴皮子,英夷便不欺你了?”

张全有:“所以么,找爷爷来,便是共谋这事。”

老爷子:“但凭差遣。”

张全有:“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打仗,说到底打的是后勤。不知老爷爷愿否担起这千钧的重担?”

“小子,说啥呢?这是外战,是打英夷。保得藏南,便是保得全藏;保得西藏,便是保得西南。”老爷子把胸口拍得啪啪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三河老于家,世受国恩,敢不从命?”

张全有:“这活儿,棘手哩。”

袁老爷子:“敢问,此次与英夷对战藏南,派出多少人马?”

张全有:“此是机密,按理儿不当说的。我将军府拟有计划,以五屯驻军为主,成都、康定等处再抽一些精锐,加上原驻藏地的八旗和绿营,当在六万上下。”

于老爷子:“嗬嗬,不就六万人马么?想当年洪匪为乱,朝廷几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咱也未误得军机的,何况区区的六万兵马哟?”

张全有直摇头:“不可比,不可比。”

袁其隆一脸的疑惑:“怎的?”

张全有:“此有两点,须是注意。其一,这藏南之地山高谷深,积雪终年,道路崎岖,骡马难行,不少的地方须得靠了人力,肩挑人扛,后勤供给的难度极大,前方一兵,须得五六个民夫的支持。”

袁其隆:“这个倒是在理。不过么,这五屯驻军和藏地边军的粮草,不是一直都由咱供着的么?困难自是有的,但也不是没办法克服。”

张全有:“正因三河于家历来的供着藏地驻军的粮草,一是熟悉路况,又有现成的人手,更知得藏地的地理和人情,咱与总督府再三的权衡,才把这事儿交与诚义实商号。”

于老爷子:“孙儿放心,老夫绝不辱此使命。”

张全有:“这其一么,须是提前派了人马去探路,桥断了的修桥,路塌了的修路,一旦起兵,爷爷须得第一时间,把那粮草军械的送得上去。”

袁其隆:“未雨绸缪,有备而无患……呃,少管家此说,可是这藏南用兵,并非急在眼下?”

张全有:“据细作消息,英兵虽称五千,其实只得一千,其余皆印度土邦之兵,当不得大用的。英夷国会已定,调了四千外籍军团。从英岛至印度,再快也是两月之后。再有,此是春三月,藏南正是雪融冰化,不宜行军作战的。”

袁其隆:“未雨绸缪,此正老成谋国。”

张全有:“老爷爷说笑了,甚的老成谋国哟。当此多事之秋,内忧不已,外患迭至,偏偏的于这是战是和,朝廷又迟迟不给个准信儿,歧元将军和锡良总督两难哩,难办哩。孙儿不过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尽些本分罢了。”

于信达:“这朝中衮衮诸公,也真真的糊涂。若无强盛的战备,单单的桌上就能谈得和平?”

张全有:“好在数日之前,锡良总督和歧元老将军终是下了决定:整军备战。”

于信达:“此国战,吾必与。”

第87节 太爷恼了第76节 又见三绝第109节 堂倌作怪第59节 讨价还价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36节 县衙戏耍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125 呆子盐监第46节 花烛之酒第46节 花烛之酒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12节 望山书屋第148节 乡民应差第60节 全城扫除第169节 协统大人第23节 船头议教第44节 吴疆哥哥第32节 小何师傅第115节 萍儿探女第88节 与尔辩辩第87节 太爷恼了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57节 县衙公议第59节 讨价还价第34节 黄家二少第98节 自贡叶家第52节 恶人恶行第17节 将军衙门第30节 菊儿之心第10节 虹儿作妾第159节 崇明叙事第117节 析说盐政第37节 不见花姐第121节  不卖与你第51节 县衙对质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48节 雨兰回门第35节 巴黎风情第42节 窥破玄机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39节 再访蒋宅第69节 持家不易第54节 知县拜年第49节 一城垃圾第165节 来了炮船第171节 大美二美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31节 运动运动第103节 买条小狗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28节 大话《三国》第153节 大刀起盐第79节 先生惧内第37节 不见花姐第145节 麻醉之针第81节 城郊有地第102节 盐溪风光第20节 菊儿大婚第66节 谈判(二)第74节 主教逛街第69节 持家不易第33节 重庆之行第56节 王家老三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87节 太爷恼了第26节 望凤坡第125 呆子盐监第143节 李老头儿第75节 百顺酒楼第11节 虹儿之死第160节 吓死萍儿第91节 京报旧闻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73节 这个娃娃第137节 舍我其谁第109节 堂倌作怪第118节 疑云重重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38节 打你屁股第126节 幕后推手第112节 洋医之辩第72节 主教亲临第53节 刘忠说势第56节 王家老三第154节 与尔十载第124 上上之策第165节 来了炮船第20节 菊儿大婚第45节 叶儿妹妹第91节 京报旧闻第40节 众议洋教第42节 窥破玄机第94节 蒋家笑谈第159节 崇明叙事第101节 叶家别屋第149节 途中受阻第65节 谈判(一)
第87节 太爷恼了第76节 又见三绝第109节 堂倌作怪第59节 讨价还价第140节 华佗之术第150节 闲说哈哥第36节 县衙戏耍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125 呆子盐监第46节 花烛之酒第46节 花烛之酒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12节 望山书屋第148节 乡民应差第60节 全城扫除第169节 协统大人第23节 船头议教第44节 吴疆哥哥第32节 小何师傅第115节 萍儿探女第88节 与尔辩辩第87节 太爷恼了第133节 孰轻孰重第57节 县衙公议第59节 讨价还价第34节 黄家二少第98节 自贡叶家第52节 恶人恶行第17节 将军衙门第30节 菊儿之心第10节 虹儿作妾第159节 崇明叙事第117节 析说盐政第37节 不见花姐第121节  不卖与你第51节 县衙对质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48节 雨兰回门第35节 巴黎风情第42节 窥破玄机第141节 那就开刀第39节 再访蒋宅第69节 持家不易第54节 知县拜年第49节 一城垃圾第165节 来了炮船第171节 大美二美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31节 运动运动第103节 买条小狗第172节 黑白通吃第28节 大话《三国》第153节 大刀起盐第79节 先生惧内第37节 不见花姐第145节 麻醉之针第81节 城郊有地第102节 盐溪风光第20节 菊儿大婚第66节 谈判(二)第74节 主教逛街第69节 持家不易第33节 重庆之行第56节 王家老三第136节 仙女是谁第87节 太爷恼了第26节 望凤坡第125 呆子盐监第143节 李老头儿第75节 百顺酒楼第11节 虹儿之死第160节 吓死萍儿第91节 京报旧闻第151节 知府劳军第73节 这个娃娃第137节 舍我其谁第109节 堂倌作怪第118节 疑云重重第119节 醉仙酒楼第138节 打你屁股第126节 幕后推手第112节 洋医之辩第72节 主教亲临第53节 刘忠说势第56节 王家老三第154节 与尔十载第124 上上之策第165节 来了炮船第20节 菊儿大婚第45节 叶儿妹妹第91节 京报旧闻第40节 众议洋教第42节 窥破玄机第94节 蒋家笑谈第159节 崇明叙事第101节 叶家别屋第149节 途中受阻第65节 谈判(一)